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感冒門

感冒風寒總括

小兒肌膚最柔脆,偶觸風寒病營衛,輕為感冒病易痊,重為傷寒證難退,夾食夾熱或夾驚,疏散和解宜體會。

(注)小兒氣血未充,肌膚柔脆,風寒所觸,邪氣入于腠理,榮衛受病,輕者為感冒,易痊;重者為傷寒,難治。又有夾食、夾熱、夾驚等證,或宜疏散,或宜和解,臨證時細為體察焉。

傷風

肺主皮毛感邪風,發熱憎寒頭痛疼,有汗嚏涕脈浮緩,鼻塞聲重咳嗽頻,杏蘇飲同金沸散,疏風解表莫從容。

(注)傷風者,風邪傷衛也,衛主皮毛,內合于肺,故令身體發熱憎寒,頭疼有汗,嚏涕鼻塞聲重,不時咳嗽也。脈浮緩,宜杏蘇飲解散外邪,繼用金沸草散開通氣逆,則愈。

杏蘇飲杏仁(炒去皮尖) 紫蘇 前胡 枳殼(麩炒) 桑皮(炒) 黃芩 甘草(生) 麥冬(去心) 橘紅浙貝母(去心) 桔梗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杏蘇飲治風傷肺,杏仁紫蘇前桔同,枳殼桑皮黃芩草,麥冬貝母合橘紅。

金沸草散旋復花 活荊芥 細辛 半夏(姜制) 前胡 甘草(生) 赤苓引用姜棗,水煎服。

(方歌)金沸草散微傷風,細辛荊芥半夏同,旋復前胡生甘草,生姜紅棗赤茯苓。

傷寒

小兒傷寒表感寒,發熱無汗而惡寒,頭痛身痛脈浮緊,嘔逆煩渴病邪傳,初用羌活熱通圣,邪傳柴葛大柴煎。

(注)傷寒者,乃寒邪傷表營分也。其證身體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而脈浮緊。

若嘔逆煩渴者,則為邪盛欲傳經也,此證初宜九味羌活湯,如熱盛者,以雙解通圣湯治之。服此藥后,已汗下不解而傳經者,用柴葛解肌湯;兼里證者,用大柴胡湯以解表通里,因證施治,庶不致誤。

九味羌活湯蒼術(炒) 白芷 川芎 細辛 羌活 防風 生地 黃芩 甘草(生)引用生姜蔥白,水煎服。大便秘者,加大黃。

(方歌)傷寒初起羌活湯,蒼芷芎細合羌防,生地芩草姜蔥入,便秘之時加大黃。

雙解通圣湯麻黃 樸硝 大黃 當歸 赤芍 川芎 白術(土炒) 石膏 滑石 桔梗 梔子 連翹(去心)黃芩 薄荷 甘草(生) 荊芥 防風引用生姜蔥白,水煎服。

(方歌)傷寒熱盛通圣湯,表里兩解麻硝黃,歸芍芎術膏滑桔,梔翹芩薄草荊防。

柴葛解肌湯葛根 柴胡 白芷 羌活 桔梗 石膏 黃芩 赤芍 甘草(生)引用生姜、紅棗,水煎服。

(方歌)柴葛解肌解三陽,葛根柴胡白芷羌,桔梗石膏芩赤芍,甘草煎服自安康。

大柴胡湯柴胡 黃芩 赤芍 半夏(姜制) 枳實(麩炒) 大黃引用生姜、大棗,水煎服。

(方歌)大柴胡治邪傳經,少陽陽明表里通,柴胡黃芩赤芍藥,半夏枳實大黃同。

感冒夾食

內傷飲食感寒風,發熱憎寒頭痛疼,惡食噯臭吐酸物,便秘尿澀腹熱膨,雙解藿香正氣飲,化滯平胃斟酌行。

(注)小兒平日飲食無節,內傷停滯,外復為風寒所襲,故成是證也。其候發熱憎寒,頭痛惡食,噯臭吐酸,便秘尿澀,腹熱膨脹也。熱盛者,用雙解通圣湯兩解之;內無熱者,用藿香正氣湯和解之。表邪既解,然后調理其脾,用平胃散消導之,庶幾外無余邪,內無滯熱,而病自愈矣。

雙解通圣湯(方見傷寒)藿香正氣湯蘇葉 白芷 藿香 陳皮 茯苓 半夏(姜制) 大腹皮 甘草(生) 濃樸(姜炒) 桔梗引用生姜、紅棗,水煎服。

(方歌)和解藿香正氣湯,蘇葉白芷共藿香,陳皮茯苓大腹草,濃樸桔梗引棗姜。

平胃散(方見 乳),加山楂、神曲、麥芽

感冒夾熱

平素有熱感風寒,面赤唇焦口鼻干,憎寒壯熱頻飲冷,心煩譫妄便多艱,瀉熱先宜用通圣,清熱涼膈天水煎。

(注)小兒臟腑素稟多熱,今復為風寒所傷,風熱相摶,則火邪愈盛。故其現證有面赤唇焦,口鼻干燥,憎寒壯熱,口渴飲冷,心神煩躁,譫語狂妄,二便秘澀。治宜散其風寒,更宜兼瀉其熱,須用雙解通圣湯兩解之。若服藥后汗出便利,病雖少減,熱猶不退者,治宜清熱為主,當以涼膈散合天水散治之,則表里清而病愈矣。

雙解通圣湯(方見傷寒)涼膈散(方見急驚風)天水散滑石(飛,六兩) 甘草(生一兩)共為細末,每服一錢,燈心湯調下。

感冒夾驚

感冒病時觸驚異,心驚膽怯睡不安,身熱煩躁面青赤,疏解散與涼驚丸,和以柴胡溫膽劑,寧神定志效通仙。

(注)小兒感冒邪氣未解,復為驚異所觸,故見斛驚膽怯,睡臥不安,身熱煩躁,面色青赤之證。先以疏解散疏散之,再以涼驚丸清鎮之。如病雖退,尚覺心驚不寐者,宜用柴胡溫膽湯和解之。

疏解散羌活 蘇葉 防風 枳殼(麩炒) 桔梗 前胡 赤芍 杏仁(炒去皮尖) 僵蠶(炒) 甘草(生)黃連(酒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疏解散治感冒驚,羌活蘇葉及防風,枳桔前胡黃連芍,杏仁僵蠶甘草同。

涼驚丸柴胡溫膽湯柴胡 陳皮 半夏(姜制) 茯苓 甘草(生) 竹茹 枳實(麩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柴胡溫膽感冒驚,病后余邪尚未寧,柴胡陳半茯苓草,竹茹枳實姜用生。

瘟疫門

瘟疫總括

溫病傷寒傳變同,感寒即病傷寒名,冬受寒邪春復感,因感而發溫病成,至夏感發為熱病,逐戶相傳乃天行,四時不正為時氣,痧疹瘟 要詳明。

(注)瘟病之傳變與傷寒無異,有冬感于寒而即病者,名曰傷寒。有冬傷于寒而未即病者,寒邪藏于肌膚之內,伏于榮衛之間,至春復感春風,發為溫??;到夏復感暑熱,發為熱病。若逐戶闔門老幼相傳,乃天行瘟疫,其害更烈?;虼合膽療岫春?,秋冬應寒涼而反熱,此時四時不正之氣,名曰時氣,相感為病,亦與傷寒同其治也。其間或發 、發痧、發疹,要當詳明其證,治法在后。

溫病

冬受寒邪不即病,復感春寒發名溫,證同傷寒治雙解,嘔加生姜半夏均。

(注)溫病一證,乃冬受寒邪不即為病,至春復感春風而發者也?,F證與傷寒相同,用雙解通圣湯兩解之。若嘔吐者,以生姜、半夏入之,其嘔自止。

雙解通圣湯(方見傷寒)

風溫

風溫復感春風發,汗熱身重睡鼾眠,汗少荊防敗毒治,汗多桂枝白虎煎。

(注)風溫,冬受寒邪,復感春風而發為病也。其證身重睡憨,發熱自汗。汗少者,以荊防敗毒散解之;汗多者,以桂枝合白虎湯清解之。

荊防敗毒散荊芥 防風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甘草(生) 川芎 枳殼(麩炒) 桔梗 茯苓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荊防敗毒宜時氣,風溫無汗用之靈,荊防羌獨柴前草,川芎枳桔與茯苓。

桂枝合白虎湯桂枝 芍藥 石膏〔 (按:石膏以生用為是)〕 知母(生) 粳米 甘草(生)引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方歌)桂枝湯合白虎湯,壯熱多汗服此方,桂芍石膏知母草,粳米大棗共生姜。

熱病

冬受寒邪不即病,至夏復感暑熱成,身不惡寒而多渴,證同溫病治亦同。

(注)熱病,乃冬受寒邪不即為病,至夏復感暑熱而成,故名曰熱病。現證與溫病相類,但不惡寒、口干作渴為少異耳,治法亦與溫病同。

瘟疫

天行厲氣瘟疫病,為病挨門合境同,皆由邪自口鼻入,故此傳染迅如風。當分表里陰陽毒,因時取治審重輕,古法皆以攻為急,荊防普濟救苦攻。

(注)瘟疫一證,乃天地之厲氣流行,沿門闔戶,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蓋邪氣自口鼻而入,故傳染之速迅如風火。但毒有在表、在里、在陰,在陽之分,其或發、或攻、或清,當因春風、夏熱、秋涼、冬寒之四時各異,隨人虛實,量乎輕重以施治也。古法皆以攻毒為急者,以邪自口鼻而入,在里之病多故也。發以荊防敗毒散,清以普濟消毒飲,攻以二圣救苦丹,則酌量合宜,審度醫治,庶幾臨證時有得心應手之妙矣!荊防敗毒散(方見風溫)普濟消毒飲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陳皮 桔梗 板藍根 升麻 柴胡 薄荷 連翹(去心) 牛蒡子(炒研) 僵蠶(炒) 馬勃 甘草(生) 元參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普濟消毒清時瘟,芩連陳桔板藍根,升柴薄荷翹牛蒡,僵蠶馬勃草元參。

二圣救苦丹大黃(四兩) 皂角(二兩)上為末,水丸,每服一錢,量兒大小與之,用無根水下。

瘟疹痧

傷寒疹 失汗下,時氣初感即其然,表邪復郁榮衛分,外泛皮脈痧疹 。痧白疹紅如膚粟, 紅如豆片連連,紅輕赤重黑多死,淡紅稀暗是陰 。未透升麻消毒治,熱盛三黃石膏煎,已透消 青黛飲,痧疹表里雙解先。

(注)傷寒發 、疹、痧,皆因汗下失宜,外邪覆郁,內熱泛出而成也。惟時氣傳染,感而即出,亦猶疫之為病,烈而速也,發于衛分則為痧,衛主氣,故色白如膚粟也。發于榮分則為疹 ,榮主血,故色紅。膚淺為疹,深重為 。 形如豆,甚則成片連連。 疹之色紅者輕,赤者重,黑者死,此以色辨熱之淺深,驗死生也。若其色淡紅稀暗者,皆因邪在三陽,已成 疹,由外入里,邪從陰化,或過服涼藥所致,是為陰 、陰痧、陰疹,法當從陰寒治也。 出未透,表熱輕者,宜升麻葛根湯合消毒犀角飲治之;表熱重者,宜三黃石膏湯發之;已透者,用消 青黛飲加減清之;疹痧初起,表里不清,用雙解通圣湯先通表里,余法同前。

升麻葛根湯合消毒犀角飲升麻 葛根 芍藥 牛蒡子 甘草(生) 荊芥 防風 犀角引用芫荽,水煎服。

(方歌)升麻消毒表 疹,升葛芍草蒡荊防,倍加犀角急煎服,表實熱盛另有方。

三黃石膏湯黃連 梔子 黃芩 黃柏 豆豉 麻黃 石膏引用生蔥,水煎服。

(方歌)三黃石膏發 疹,表實熱盛有奇功,連芩梔柏與豆豉,麻黃石膏生用蔥。

消 青黛飲石膏〔 (按:生用為宜)〕 知母 犀角 甘草(生) 梔子(生) 川連(生) 青黛 元參柴胡 生地 人參 大黃引用姜、棗,水煎,臨服,入苦酒一匙和服。

(方歌)消 青黛消毒 ,石知犀角草梔連,青黛元參柴生地,人參大黃斟酌添。

雙解通圣湯(方見傷寒)

暑證門

暑證總括

小兒暑病有四證,中暑陽邪傷暑陰,暑風攻肝抽搐見,暑厥攻心不識人。

(注)中暑,為陽邪單中暑熱也,陽邪身熱有汗。傷暑,為陰邪中暑復感寒也,陰邪身熱無汗。中暑熱極,攻肝則抽搐;攻心則厥冒不省人事。治者果能因證分別施治,自無難矣。

中暑

中暑汗出身壯熱,頭痛大渴煩不寧,氣乏神倦兩足冷,加味人參白虎靈。

(注)中暑之證,身熱有汗。因暑熱熏蒸,故頭痛口渴,煩躁不寧,甚則氣乏神倦,足冷惡寒。須以加味人參白虎湯治之。

加味人參白虎湯人參 石膏(生) 知母(生) 粳米 甘草 蒼術水煎服。

(方歌)加味人參白虎湯,暑熱傷氣服最良,參膏知母粳米草,停飲嘔水更加蒼。

傷暑

傷暑受暑感寒風,無汗熱渴面赤紅,干噦惡心腹絞痛,嗜臥懶食肢重疼。清散二香飲極效,氣虛六合湯奏功,夾食惡食多吐瀉,加味香薷法最靈。

(注)小兒傷暑,謂受暑復感風寒也。其證發熱無汗,口渴飲水,面色紅赤,干嘔惡心,或腹中絞痛,嗜臥懶食。以二香飲治之,此內清外散之法也。若正氣虛弱,當補正除邪,以六合湯治之;若傷暑夾食,大吐瀉者,以加味香薷飲治之。

二香飲蘇葉 藿香 白茯苓 陳皮 扁豆(炒) 濃樸(姜制) 半夏(姜制) 大腹皮 甘草(生) 白芷桔梗 川黃連 香薷引用生姜、燈心,水煎服。

(方歌)二香飲治風暑病,蘇葉藿香白茯苓,扁豆濃樸陳半草,腹芷桔連香薷靈。

六合湯人參 香薷 半夏(姜制) 甘草(生) 砂仁 木瓜 赤茯苓 藿香 杏仁(炒去皮尖) 扁豆(炒)濃樸(姜炒)引用姜、棗,水煎服。

(方歌)六合虛暑用人參,香薷半夏草砂仁,木瓜赤苓藿香杏,濃樸扁豆棗姜勻。

加味香薷飲香薷 濃樸(姜炒) 陳皮 扁豆(炒) 山楂肉 豬苓 甘草(生) 枳實(麩炒)水煎服。

(方歌)加味香薷治夾食,香薷濃樸共陳皮,白扁豆配山楂肉,豬苓甘草炒枳實。

暑風

暑風抽搐似驚風,煩渴汗熱便黃紅,先用加味香薷飲,繼用玉露散即寧。

(注)暑風者,手足搐搦,狀似驚風者也。由暑熱攻肝,內生風病。其證煩渴,身熱有汗,二便黃赤。先宜加味香薷飲,疏其風;繼以玉露散,清其熱。暑熱一解,而搐自止矣。

切不可當驚癇治之。

加味香薷飲香薷 黃連 扁豆(炒) 羌活 濃樸(姜炒)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加味香薷治暑風,香薷黃連扁豆同,濃樸姜炒羌活入,燈心煎服效從容。

玉露散(方見火瀉)

暑厥

暑厥昏眩不知人,氣虛挾痰上沖心,虛者清暑益氣治,挾痰益元抱龍均。

(注)暑厥之證,昏昧不省人事。因其人元氣素虛,暑熱沖心,或挾痰上沖,以致精神昏憒。虛者以清暑益氣湯治之,實者以辰砂益元散合抱龍丸治之。

清暑益氣湯人參 黃 (炙) 當歸(酒洗) 白術(土炒) 甘草(炙) 陳皮 麥冬(去心) 五味子 青皮(炒) 蒼術(炒) 黃柏(酒炒) 升麻 葛根 澤瀉 神曲(炒)引用姜、棗,水煎服。

(方歌)清暑益氣虛受暑,參 歸術草陳皮,麥味青皮蒼術柏,升葛澤瀉炒神曲。

辰砂益元散辰砂(水飛,三錢) 滑石(水飛,六兩) 甘草(末,一兩)每用一錢,姜燈心湯調勻合抱龍丸服。

抱龍丸黑膽星(九轉者佳,四兩) 天竺黃(一兩) 雄黃(水飛) 辰砂(另研,各半兩) 麝香(另研,一錢)上為細末,煮甘草膏和丸,皂莢子大,溫水化下。

霍亂門

霍亂總括

霍亂風寒暑飲成,卒然吐瀉腹心疼,飲暑盛兮濕霍亂,寒勝為干癥不輕。

(注)霍亂者,乃風寒暑飲之雜邪為病,卒然揮霍變亂,心腹大痛,吐瀉交作也。其能吐能瀉者,謂之濕霍亂。夫暑飲雖盛,若已經吐瀉,其邪即解,故易治也。若欲吐不能,欲瀉不能者,謂之干霍亂。蓋寒盛則凝,既不吐瀉,則邪無去路,故病多不救。

濕霍亂

吐瀉不已腹頻疼,口渴引飲胸悶膨,飲盛主以二香飲,暑盛益元散最靈。

(注)濕霍亂者,乃暑飲合邪也。其證吐瀉不已,肚腹疼痛,口渴引飲,胸膈膨悶。飲盛者,以二香飲主之;暑盛者,以辰砂益元散主之。因證調治,則暑飲之邪既清,而霍亂之證立愈矣。治者宜詳辨之。

二香飲(方見傷暑)辰砂益元散(方見暑劂)

干霍亂

欲吐瀉之不吐瀉,腹中絞痛不能堪,煩渴大飲甘露飲,肢厥不渴理中煎。

(注)干霍亂者,乃寒暑凝結,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腹中絞痛,俗名絞腸痧病也。治者當分寒暑,如煩渴大飲者為熱,以桂苓甘露飲主之;若厥逆不渴者屬寒,以理中湯主之。因證調治,其病自愈。

桂苓甘露飲白術(土炒) 茯苓 澤瀉 豬苓 肉桂(少許) 滑石(水飛) 寒水石 石膏水煎服。

(方歌)寒暑凝結霍亂成,桂苓甘露莫從容,白術茯苓豬澤桂,膏滑寒水石相同。

理中湯(方見不乳)

痢疾門

痢疾總括

痢疾暑濕生冷成,傷氣為白傷血紅,后重里急腹窘痛,寒熱時痢噤口名。

(注)痢之為證,多因外受暑濕,內傷生冷而成。傷于氣者色多白,以肺與大腸為表里也。傷于血者色多赤,以心與小腸為表里也。里急者,腹窘痛也;后重者,頻下墜也。

又有寒痢、熱痢、時痢、噤口痢之別,醫者須詳察之。

寒痢

寒傷久痢臟虛寒,腸鳴切痛實難堪,面唇青白喜飲熱,理中養臟效通仙。

(注)寒痢者,寒冷傷胃,久痢不已,或臟氣本虛,復為風冷所乘,傷于腸胃。故痢時腸鳴切痛,面唇青白,口雖渴喜飲熱。此里寒虛之證也。初宜理中湯,久則真人養臟湯治之。寒得溫散而證愈矣。

理中湯(方見不乳)真人養臟湯人參 白術(土炒) 木香(煨) 肉桂 當歸(土炒) 白芍(炒) 罌粟殼(蜜炙) 訶子肉(面煨去核) 肉果(煨) 甘草(炙)引用烏梅,水煎服。

(方歌)寒痢須用養臟湯,人參白術廣木香,歸芍肉桂炙甘草,粟殼訶子肉果良。

熱痢

痢初實熱腹窘痛,下痢無度尿短紅,舌赤唇焦喜飲冷,芍藥白頭香連靈。

(注)熱痢者,皆因濕熱凝結于腸胃,以致腹中窘痛,頻頻下痢,尿短色紅,舌赤唇焦,喜飲冷水,此里熱之證也。重則當歸芍藥湯主之,輕則白頭翁湯主之,或香連丸主之。

當歸芍藥湯當歸 白芍 木香 黃芩 黃連 肉桂 大黃 檳榔 甘草(生)水煎服。

(方歌)熱痢當歸芍藥湯,里急后重服最良,歸芍木香芩連桂,大黃甘草共檳榔。

白頭翁湯黃連 黃柏 秦皮 白頭翁水煎服。

(方歌)白頭翁湯治熱痢,腹中窘痛溺短赤,連柏秦皮白頭翁,煎服之后痢自愈。

香連丸木香 川黃連(各等分)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量兒大小用之,空心米飲下。

時痢

時痢痢疾感時氣,發熱無汗遍身疼。熱為邪束因作嘔,倉廩湯散有奇功。

(注)時痢者,乃痢疾時復感時氣也,身熱無汗,遍身疼痛,熱為邪束,頻作嘔逆。須以倉廩湯散之,先解時邪,其痢自止。

倉廩湯人參 茯苓 獨活 桔梗 前胡 川芎 羌活 柴胡 甘草(炙) 枳殼(麩炒) 倉米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時痢須用倉廩湯,參苓獨活桔梗良,前胡川芎炙甘草,枳殼倉米及柴羌。

噤口痢

火毒沖胃成噤口,脈大身熱不能食,舌赤唇紅惟飲冷,參連開噤散功奇。

(注)噤口痢一證,乃火毒沖胃而成。其證脈大身熱,不能飲食,舌赤唇紅,惟喜飲冷,急宜參連開噤散救之。

參連開噤散人參 川連(姜炒) 蓮子肉(各等分)為細末,米飲調下。

瘧疾門

瘧疾總括

瘧疾夏暑秋寒風,營衛合邪病始成,陰陽相并發寒熱,日間淺深作分明。

(注)瘧疾者,多因夏傷于暑,其氣舍于榮內,至秋復感寒風,則榮衛合邪而成瘧。發時或寒或熱者,陰陽相并也。每日作者,因初病邪氣尚淺,伏藏于榮,隨經絡而行故也。

其間日作者,因邪已深入脊膂間,伏藏于沖脈故也。其晝發者,因邪在三陽之淺;夜發者,因邪在三陰之深。瘧將退者,亦由夜而晝,由間日而至每日,此為去陰就陽,由深而淺,其病欲已也。治者須詳細分別可也。

寒瘧風瘧

先寒后熱身無汗,此為寒瘧不須評。先熱后寒身有汗,此為風瘧須詳明。寒宜麻黃羌活劑,風惟桂枝羌活從。

(注)此瘧疾初起,發散之法也。先寒后熱者,因先傷于寒,后傷于風,寒多熱少,身無汗者,謂之寒瘧,以麻黃羌活湯主之。先熱后寒者,因先傷于風,后傷于寒,熱多寒少,身有汗者,謂之風瘧,以桂枝羌活湯主之。

麻黃羌活湯麻黃 羌活 防風 甘草(生)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麻黃羌活湯醫瘧,身體無汗寒熱增,麻黃羌活防風草,引姜煎服體安寧。

桂枝羌活湯羌活 防風 桂枝 甘草(生)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桂枝羌活湯,治瘧豈尋常,羌活生甘草,防風桂枝良。

食瘧

食瘧寒熱腹脹膨,面黃惡食悶不通,輕者須用柴平劑,便硬加味大柴攻。

(注)食瘧者,因食而病瘧者也。由小兒飲食無節,復受風暑之氣,以致寒熱交作,胸腹脹滿,痞悶不通,面黃惡食也。但食有輕重,須當別之。輕者宜柴平湯主之,重者宜大柴胡湯加檳榔、草果主之。治者果能因證調理,則積滯清,而瘧漸退矣。

柴平湯陳皮 半夏(姜制) 蒼術(米泔水浸炒) 濃樸(姜炒) 黃芩 柴胡 甘草 人參引用姜棗,水煎服。

(方歌)柴平湯治傷食瘧,陳半蒼術同濃樸,黃芩柴胡草人參,姜棗作飲為良藥。

大柴胡湯

瘧痰瘧飲

瘧痰瘧飲多嘔逆,面黃目腫胸膈膨,痰盛清脾加橘半,飲盛加蒼倍入苓。

(注)小兒素有痰飲,復因外邪凝結脾胃,故嘔逆也。若瘧疾或經汗下之后,表里無證,宜用清脾飲以和之。痰盛者,本方加橘紅倍半夏;飲盛者,加蒼術倍茯苓;若兒氣已虛弱,更當加人參以扶其正。

加減清脾飲柴胡 黃芩 半夏(姜制) 茯苓 甘草(炙) 濃樸(姜制) 青皮(醋炒) 檳榔 草果 人參白術(土炒) 橘紅 南蒼術(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清脾治瘧兼痰飲,柴芩半夏樸青榔,苓果氣虛參術入,痰盛加橘飲盛蒼。

咳嗽門

咳嗽總括

肺病咳嗽有痰聲,有聲無痰咳之名,有痰無聲謂之嗽,為病寒熱食與風。

(注)《病機式要》云∶咳嗽謂有聲有痰,因肺氣受傷,動乎脾濕而然也。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二者雖俱屬肺病,然又有肺寒、肺熱之分,食積、風寒之別,醫者宜詳辨之。

肺寒咳嗽

肺虛飲冷致咳嗽,面色 白痰涕清,圣惠橘皮宜初進,補肺阿膠久嗽靈。

(注)寒嗽者,因平素肺虛,喜啖生冷,以致寒邪傷肺,發為咳嗽。其證面色 白,痰多清稀,鼻流清涕。初宜《圣惠》橘皮散主之,若日久不愈者,須以補肺阿膠散主之,則氣順痰清而嗽自止矣。

圣惠橘皮散人參 貝母 蘇葉 陳皮 桔梗 杏仁(去皮尖炒)引用紅棗,水煎服。

(方歌)肺虛受寒頻咳嗽,橘皮散治效通仙,參貝蘇葉陳皮桔,杏仁微炒去皮尖。

補肺阿膠散人參 阿膠(麩炒) 牛蒡子(炒) 馬兜鈴 杏仁(去皮尖,炒) 糯米 甘草(炙)水煎,食后服。

(方歌)小兒肺寒時時嗽,補肺阿膠效若神,人參阿膠牛蒡子,杏仁糯米草兜鈴。

肺熱咳嗽

火嗽面赤咽干燥,痰黃氣穢帶稠粘,便軟加味瀉白散便硬加味涼膈煎。

(注)火嗽一證,乃火熱熏擾肺金,遂致頻頻咳嗽,面赤咽干,痰黃氣穢,多帶稠粘也。便軟者,加味瀉白散主之;便硬者,涼膈散加桔梗、桑皮煎服,則熱退氣清而嗽自止矣。

加味瀉白散桑皮(蜜炙) 地骨皮 甘草(生) 桔梗 川貝母(去心碾) 麥冬(去心) 黃芩 知母(生)薄荷水煎服。

(方歌)加味瀉白治火咳,桑皮地骨甘草合,貝母麥冬生知母,桔梗黃芩同薄荷。

涼膈散

食積咳嗽

食積生痰熱熏蒸,氣促痰壅咳嗽頻,便溏曲麥二陳治,便燥蘇葶滾痰攻。

(注)積嗽者,因小兒食積生痰,熱氣熏蒸肺氣,氣促痰壅,頻頻咳嗽。便溏者,以曲麥二陳湯消導之;便秘者,以蘇葶滾痰丸攻下之。

曲麥二陳湯陳皮 半夏(姜制) 茯苓 甘草(生) 黃連(姜制) 山楂 麥芽(炒) 神曲(炒) 栝蔞仁 枳實(麩炒)引用生姜、紅棗,水煎服。

(方歌)曲麥二陳食積嗽,陳半苓草川黃連,山楂麥芽神曲炒,栝蔞枳實一同煎。

蘇葶滾痰丸蘇子(炒,一兩) 苦葶藶(微炒,一兩) 大黃(酒蒸一次,四兩) 沉香(五錢) 黃芩(四兩) 青礞石(火 如金為度,五錢)上為末,水為丸,量兒虛實服之,姜湯送下。

風寒咳嗽

風寒咳嗽頻嚏涕,鼻塞聲重唾痰涎,疏風參蘇金沸散,散寒加味華蓋痊。

(注)小兒脫衣偶為風冷所乘,肺先受邪,使氣上逆沖塞咽膈,發為咳嗽,嚏噴流涕,鼻塞聲重,頻唾痰涎。先以參蘇飲疏解表邪,再以金沸草散清其痰嗽。若寒邪壅蔽,當以加味華蓋散治之。則風邪解而氣道通,氣道通而咳嗽止矣!參蘇飲蘇葉 干葛 前胡 陳皮 半夏(姜制) 甘草(生) 枳殼(麩炒) 桔梗 赤茯苓水煎服。

(方歌)參蘇飲治風寒嗽,蘇葉干葛前胡從,陳皮半夏生甘草,枳殼桔梗配赤苓。

金沸草散加味華蓋散麻黃 杏仁(去皮尖,炒) 蘇子(炒) 前胡 橘紅 甘草(生) 桑皮(炒) 桔梗 赤茯苓水煎,食后溫服。

(方歌)華蓋散治風寒盛,氣促胸滿咳嗽頻,麻杏蘇子前橘草,桑皮桔梗赤茯苓。

喘證門

喘證總括

喘則呼吸氣急促,抬肩欠肚哮有聲,實熱氣粗胸滿硬,寒虛痰飲馬脾風。

(注)呼吸氣出急促者,謂之喘急。外候抬肩欠肚,若更喉中有聲響者,謂之哮吼。然致病之原不一。如氣粗胸滿痰稠,便硬而喘者,此實熱也;氣乏息微,不能續息而喘者,此虛邪也。其中有風寒郁閉而喘者,又有痰飲壅逆而喘者,更有馬脾風一證,最為急候,醫者須分別詳明,庶用藥如響矣。

火熱喘急

火喘燥渴面唇紅,肺胃涼膈白虎清,瀉心宜用導赤散,陰虛知柏地黃靈。

(注)火邪刑金作喘者,多口干舌燥作渴,面赤唇紅也。因于肺熱者,以涼膈散主之;胃熱者,涼膈白虎湯主之;心火刑金者,導赤散主之;腎虛火來爍金者,宜知柏地黃湯主之。醫者果能審察精詳,按證調治,庶幾用藥如響,而不致有虛實之誤矣!涼膈散(方見急驚風)涼膈白虎湯大黃(生) 樸硝 甘草(生) 梔子 黃芩(生) 連翹(去心) 薄荷葉 石膏(生) 知母(生)引用粳米水煎,溫服。

(方歌)涼膈白虎肺胃熱,梔子連翹薄荷葉,黃芩大黃樸硝草,知母石膏粳米列。

導赤散(方見不小便)知柏地黃湯干地黃 山茱萸肉 山藥(炒) 茯苓 知母(炒) 黃柏(鹽炒) 牡丹皮 澤瀉水煎服。

(方歌)知柏地黃陰虛熱,知母黃柏牡丹皮,干生地黃并澤瀉,茯苓山藥共茱萸。

肺虛作喘

虛喘氣乏聲短澀,潔古黃 湯效捷,百合固金化虛痰,本事黃 清虛熱。

(注)虛喘之證,氣乏聲音短澀,以潔古黃 湯主之。若喘促夾痰者,以百合固金湯主之;夾熱者,以《本事》黃 湯主之。

潔古黃 湯人參 黃 (炙) 甘草(炙) 地骨皮 桑白皮(炒)水煎溫服。

(方歌)潔古黃 湯,虛喘最為良,人參黃 共,甘草地骨桑。

百合固金湯百合 天門冬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 熟地黃 當歸 白芍藥(炒) 甘草(生) 貝母(去心) 元參 桔梗水煎服。

(方歌)百合固金虛痰喘,百合二冬二地黃,當歸白芍生甘草,貝母元參桔梗良。

本事黃 湯五味子 白芍藥 天門冬 人參 麥門冬(去心) 黃 (炙) 熟地黃 茯苓 甘草(炙)引用烏梅、姜、棗,水煎服。

(方歌)本事黃 虛熱喘,五味芍藥二門冬,參 熟地炙甘草,烏梅姜棗白茯苓。

風寒喘急

風寒傷肺氣喘急,表熱無汗華蓋方,肺虛被邪紫蘇飲,無邪氣逆降氣湯。

(注)肺主皮毛,一受風寒,內閉肺氣,則氣逆不降,呼吸氣急,故作喘也。發熱無汗,宜以華蓋散汗而散之。若肺氣本虛,外復被風寒所傷者,宜以紫蘇飲子補而散之;若肺虛外無風寒所傷,內無痰涎壅塞,惟氣逆喘急者,以加減蘇子降氣湯降其逆氣,其喘自愈。治者宜詳察之。

華蓋散(方見風寒咳嗽)紫蘇飲子蘇葉 杏仁(炒去皮尖) 桑皮(炒) 陳皮 青皮(醋炒) 半夏(姜制) 人參 五味子 甘草(生) 麻黃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氣虛又被風寒傷,紫蘇飲子最相當,蘇葉杏桑陳青半,人參五味草麻黃。

蘇子降氣湯蘇子(炒) 當歸 陳皮 前胡 半夏(姜制) 甘草(生) 濃樸(姜制) 桂心 沉香引用姜、棗,水煎服。

(方歌)氣逆喘用降氣湯,肺虛無邪服最良,蘇子當歸陳半草,前胡濃樸桂沉香。

痰飲喘急

痰飲壅逆因作喘,痰飲蘇葶滾痰從,停飲喘急不得臥,瀉飲降逆用蘇葶。

(注)小兒痰飲作喘者,因痰壅氣逆也。其音如潮響,聲如拽鋸者,須急攻痰壅,蘇葶滾痰丸主之。若停飲喘急不得臥者,又當瀉飲降逆蘇葶丸主之。醫者須分別施治,庶幾曲中病情矣。

蘇葶滾痰丸(方見食積咳嗽)蘇葶丸南蘇子(炒) 苦葶藶子(微炒,各等分)為細末,蒸棗肉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姜湯下。

馬脾風

暴喘傳名馬脾風,胸高脹滿脅作坑,鼻竅煽動神悶亂,五虎一捻服最靈。

(注)馬脾風俗傳之名,即暴喘是也。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為熱,閉于肺經,故胸高氣促,肺脹喘滿,兩脅扇動,陷下作坑,鼻竅扇張,神氣悶亂。初遇之急服五虎湯,繼用一捻金下之,倘得氣開,其喘自止。如兒生百日內見此者,病多不救。

五虎湯麻黃(蜜炒) 杏仁(炒,去皮尖) 甘草(生) 白石膏(研為末) 細茶引用生姜,水煎,臨時用藥沖石膏服。

(方歌)五虎湯治馬脾風,麻黃蜜炒杏仁從,甘草石膏細茶葉,煎服之后喘自寧。

一捻金(方見不大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靖县| 南投市| 拉萨市| 乌拉特后旗| 满城县| 江西省| 永顺县| 盈江县| 区。| 福清市| 石渠县| 容城县| 文安县| 青浦区| 浦城县| 呼玛县| 桐乡市| 贵南县| 宽甸| 称多县| 旬邑县| 宁乡县| 武鸣县| 高安市| 临邑县| 肇州县| 任丘市| 红河县| 内黄县| 阿拉善盟| 台南市| 无棣县| 平南县| 翁牛特旗| 民勤县| 崇明县| 宕昌县| 新野县| 天津市| 柳江县| 墨竹工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