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門(下)
目爛
兒生兩目痛難睜,胞邊赤爛胎熱攻,內用地黃湯清熱,外點真金目即明。
(注)目爛者,胞邊赤爛,痛癢難睜。因胎中蘊熱,生后,毒熱上攻于目,故有是證。
內服地黃湯以清熱,外用真金散以點目,其證自愈。
生地黃湯(方見目不開)真金散黃連(生) 黃柏(生) 當歸 赤芍藥(各一錢) 杏仁(炒,去皮尖,五分)上銼散,乳汁浸一宿,曬干,為極細末,用生地黃汁調一字,頻頻點眼即愈。
懸癰
上腫起號懸癰,皆因胎毒熱上沖,法當刺破鹽湯拭,如圣一字摻之靈。
(注)凡喉里上 腫起,如蘆籜盛水狀者,名曰懸癰(蘆籜者,蘆筍也)。此胎毒上攻,須以棉纏長針留鋒刺之,瀉去青黃赤汁。未消者來日再刺。刺后以鹽湯拭口,用如圣散或一字散摻之。
如圣散鉛霜(一錢) 真牛黃(一錢) 太陰元精石 朱砂(水飛,各二錢五分) 龍腦(五分)上為極細末,每用一字摻患處。
一字散朱砂(水飛) 硼砂(各五分) 龍腦 樸硝(各一分)上為極細末,用蜜調少許,鵝翎蘸搽口內。
重齦
重齦胎熱胃中蓄,牙根腫脹痛難禁,刺破一字散敷上,繼進清胃效如神。
(注)重齦者,因小兒在胎有熱蓄于胃中,故牙根腫如水泡,名曰重齦,治法用針刺破,以鹽湯拭凈,外敷一字散,內服清胃散,其腫自消。
一字散(方見懸癰)清胃散生地 丹皮 黃連 當歸 升麻 石膏( )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清胃散洽胃熱熏,生地黃連當歸身,丹皮升麻石膏 ,臨煎須要入燈心。
鵝口
鵝口白屑滿舌口,心脾蘊熱本胎原,清熱瀉脾搽保命,少遲糜爛治難痊。
(注)鵝口者,白屑生滿口舌,如鵝之口也。由在胎中受母飲食熱毒之氣,蘊于心、脾二經,故生后遂發于口舌之間。治法以清熱瀉脾散主之,外用發蘸井水拭口,搽以保命散,日敷二三次,白退自安。倘治之稍遲,必口舌糜爛,吮乳不得,則難痊矣。
清熱瀉脾散山梔(炒) 石膏( ) 黃連(姜炒) 生地 黃芩 赤苓引用燈心水煎服(方歌)清熱瀉脾治鵝口,石膏生地赤苓煎,芩連梔子合成劑,加入燈心病即安。
保命散白礬(燒灰) 朱砂(水飛,各二錢五分) 馬牙硝(五錢)上研末,以清水攪取汁,涂舌與口角上。
吐舌
吐長收緩名吐舌,皆是心經有熱成,面紅煩渴溺赤澀,瀉心導赤服即寧。
(注)吐舌者,伸長而收緩也,因心經有熱所致,故面紅、煩躁、口渴、尿赤,宜瀉心導赤湯主之。
瀉心導赤湯木通 生地 黃連 甘草(生)引用燈心,水煎服(方歌)瀉心導赤湯最良,心熱吐舌即堪嘗,木通生地黃連草,燈心加入服自強。
弄舌
弄舌時時口內搖,心脾熱發口唇焦,煩熱舌干大便穢,瀉黃導赤并能療。
(注)兒舌口中搖動者,因心脾有熱,以致唇焦舌干,煩熱便穢。先用瀉黃散,次服瀉心導赤湯。
瀉黃散藿香葉 山梔子(炒) 石膏( ) 防風 甘草(生)引加燈心水煎服(方歌)弄舌瀉黃散最神,藿香葉配山梔仁,甘草防風石膏 ,臨時煎服入燈心。
瀉心導赤湯(方見吐舌)
重舌
舌下腫突似舌形,心脾積熱上攻沖,內服宜以清熱飲,外敷涼心功最靈。
(注)重舌者,因舌下近舌根處其腫形似舌,故名重舌。此心、脾之熱,宜服清熱飲,外吹涼心散。
清熱飲黃連(生) 生地 木通 甘草(生) 連翹(去心) 蓮子引用淡竹葉水煎,時時灌入口中(方歌)清熱飲內用黃連,生地蓮子木通甘,連翹更加淡竹葉,一同煎服自然安。
涼心散青黛 硼砂 黃柏 黃連(人乳拌曬) 人中白( 過,各二錢) 風化硝(一錢) 冰片(二分)上為極細末,吹之甚效。
木舌
木舌心脾積熱成,腫脹木硬證多兇,外用川硝敷舌上,內服瀉心導赤靈。
(注)木舌一證,皆因心脾積熱而成,蓋脾之脈絡在舌下,又舌為心苗,遇火上沖,令兒舌腫滿木硬,不能轉動,故名木舌。外用川硝散敷舌上,內服瀉心導赤湯。若不急治,必至難救。
川硝散樸硝(五分) 真紫雪(二分) 鹽(一分)上為細末,以竹瀝調敷舌上。
瀉心導赤湯(方見吐舌)
乳
乳之候非一端,傷乳停痰胃熱寒,熱宜和中清熱飲,寒用溫中止吐煎,傷乳平胃散最妙,停痰二陳湯可痊,若是滿而自溢者,常須節乳自能安。
(注)小兒 乳,證非一端,有宿乳、停痰、胃寒、胃熱之分,不可一例而治。如面色多赤,二便微秘,手足指熱,此為熱 也,宜和中清熱飲主之;面色青白,糞青多沫,手足指冷,此因寒而 也,宜溫中止吐湯主之;口熱唇干,夜臥不寧、手足心熱,此為傷乳而也,宜平胃散主之;胸膈膨滿,嘔吐痰涎,此因停痰而 也,宜枳桔二陳湯主之。若吃乳過多,滿而自溢者,不須服藥,惟節乳則 見自止矣。
和中清熱飲黃連(姜炒) 半夏(姜制) 陳皮 茯苓 藿香 砂仁引用姜水煎服。
(方歌)和中清熱飲黃連,半夏陳皮茯苓攢,藿香砂仁合成劑,水煎徐服可安全。
溫中止吐湯白豆蔻(研) 茯苓 半夏(姜制) 生姜水煎,沖磨沉香汁服。
(方歌)溫中止吐白豆蔻,茯苓半夏共生姜,臨服沉香汁加入,專治 乳自寒傷。
平胃散蒼術(炒) 陳皮 濃樸(姜炒) 甘草(炙) 麥芽(炒) 砂仁(研)引用姜水煎服。
(方歌)小兒傷乳多吐 ,平胃調中功可見,蒼陳濃樸甘草偕,加入麥砂姜一片。
枳桔二陳湯枳殼(麩炒) 桔梗 陳皮 半夏(姜制) 茯苓 甘草(炙)引用姜水煎服。
(方歌)停痰 乳不能安,枳桔二陳湯最先,枳桔陳半苓甘草,生姜加入實時痊。
夜啼
夜啼寒熱因胎受,須將形色辨分明,寒屬脾經面青白,手腹俱冷曲腰疼,面赤溺閉屬心熱。熱用導赤寒鉤藤,若無寒熱表里證,古法蟬花散最精。
(注)小兒初生夜啼,其因有二∶一曰脾寒,一曰心熱。皆受自胎中,觀其形色便知病情矣。如面色青白,手腹俱冷,不欲吮乳,曲腰不伸者,脾寒也,鉤藤飲主之;面赤唇紅,身腹俱熱,小便不利,煩躁多啼者,心熱也,導赤散主之,若無以上形證,但多啼者,用蟬花散最當。
導赤散(方見小便不通)鉤藤飲川芎 白當歸 茯神 白芍(炒) 茯苓 甘草(炙) 木香(煨) 釣藤鉤引用紅棗水煎服。
(方歌)夜啼之證因脾寒,須服鉤藤飲可痊,芎歸神芍苓甘草,木香鉤藤紅棗煎。
蟬花散蟬蛻(下半截,不拘多少)上研細末,每服少許,薄荷煎湯調下。
胎黃
兒生遍體黃如金,濕熱熏蒸胎受深,法當滲濕兼清熱,地黃犀角二方神。
(注)胎黃者,遍體面目皆黃,其色如金,乃孕婦濕熱太盛,小兒在胎受母熱毒,故生則有是證也。法當滲濕清熱,須分輕重治之,色微黃者生地黃湯,深黃者犀角散。
生地黃湯生地黃 赤芍藥 川芎 當歸 天花粉 赤茯苓 澤瀉 豬苓 生甘草 茵陳蒿引用燈心,水煎,食前服。
(方歌)胎黃須用地黃湯,四物花粉赤苓良,澤瀉豬苓甘草等,茵陳加入水煎嘗。
犀角散犀角(鎊) 茵陳蒿 栝蔞根 升麻 甘草(生) 龍膽草 生地黃 寒水石( )水煎,不拘時服。
(方歌)胎黃又有犀角散,甘草犀角與茵陳,升麻膽草生地共,寒水石同栝蔞根。
胎赤
胎赤胎中受毒熱,生后遍體若丹涂,清熱解毒湯極妙,蔣氏化毒功效殊。
(注)胎赤者,因孕婦過食辛熱之物,以致毒熱凝結,蘊于胞中,遂令小兒生下頭面、肢體赤若丹涂,故名曰胎赤。當以清熱解毒湯主之。熱盛便秘者,蔣氏化毒丹主之。
清熱解毒湯生地黃 黃連 金銀花 薄荷葉 連翹(去心) 赤芍 木通 甘草(生)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清熱解毒湯堪夸,生地黃連金銀花,薄荷連翹赤芍藥,木通甘草燈心加。
蔣氏化毒丹犀角 黃連 桔梗 元參 薄荷葉 甘草(生) 大黃(生,各一兩) 青黛(五錢)上為細末,煉白蜜為丸,重六分,每服一丸,燈心湯化服。
赤游風
赤游胎中毒熱成,皮膚赤腫遍身行,頭面四肢猶可治,若歸心腹命難生。內服犀角藍葉散,外用砭法敷神功,百日之內忌砭血,貼涂二法可安寧。
(注)小兒赤游風證,多由胎中毒熱而成。或生后過于溫暖,毒熱蒸發于外,以致皮膚赤熱而腫,色若丹涂,游走不定,行于遍身,故名曰赤游風。多發于頭面、四肢之間,若內歸心腹則死。治法當服犀角解毒飲。如不愈,繼以藍葉散,外用砭法刺出毒血。毒甚者,敷以神功散;毒輕者,不用敷藥。在百日內者,小兒忌砭血,以其肌肉難任也。須用豬肉貼法,或以赤小豆末,雞子清調涂之,甚效。
犀角解毒飲牛蒡子(炒) 犀角 荊芥穗 防風 連翹(去心) 金銀花 赤芍藥 生甘草 川黃連 生地黃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犀角解毒藥最良,牛蒡犀角合荊防,連翹銀花赤芍藥,甘草川連生地黃。
藍葉散藍葉(五錢) 黃芩 犀角屑 川大黃(銼,微炒) 柴胡 梔子(生,各二錢) 川升麻(一錢) 石膏(一錢) 生甘草(一錢)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五分,去渣,兌竹瀝一酒杯,煎三兩沸,放溫,量兒大小用之,氣怯弱者,可去大黃。
砭血法口吮毒血各聚一處,用細瓷器擊碎,取鋒芒者,將箸頭(即筷子)劈開夾住,用線縛定,兩指輕撮箸梢,令瓷芒對聚血處,再用箸一根頻擊,刺出毒血。砭后毒甚者,以神功散敷之;毒輕者,砭后不可用,恐皮膚既破,草烏能作痛也。如患在頭者,不用砭法,只宜臥針倒挑患處,出毒血則愈。
神功散黃柏(炒) 草烏(生)上各為末,等分,用漱口水調敷(按:以不用為佳),頻以漱口水潤之。
豬肉貼法用生豬肉切片,貼于赤腫處,數數更換。
涂法生赤小豆不拘多少,研為細末,用雞子清調涂患處,干則再涂。
初生無皮
兒生無皮有二端,父母梅毒遺染傳,或因未足月生早,無皮赤爛痛難堪。梅毒換肌消毒散,胎怯當歸飲能痊,外敷清涼鵝黃粉,毒解形完膚自堅。
(注)嬰兒生下無皮,其證有二∶或因父母素有楊梅結毒,傳染胞胎,故生下或上半身赤爛,或下半身赤爛,甚至色帶紫黑;又有因月分未足,生育太早,遍體浸漬紅嫩而光。二證俱屬惡候。遺毒者,內服換肌消毒散,外用清涼膏或鵝黃散敷之;胎元不足者,內服當歸飲,外用稻米粉撲之。毒解形完者,謂解去毒瓦斯,其皮自漸漸生完而堅實矣。
換肌消毒散當歸 生地黃 赤芍藥 川芎 皂刺 土茯苓 金銀花 連翹(去心) 甘草(生) 白芷 苦參白蘚皮 防風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無皮換肌消毒治,四物皂刺土茯苓,銀花連翹草白芷,苦參白蘚共防風。
當歸飲何首烏(制) 白蘚皮 白蒺藜 甘草 當歸 生地黃 白芍藥 人參 黃 川芎水煎服。
(方歌)當歸飲治兒無皮,面白肢冷服最宜,首烏蘚皮白蒺藜,甘草四物共參 。
清涼膏鍛石(未經水濕成塊者,四兩。)用水泡之,沒指半許,露一宿,面上有浮起如云片者,輕輕取之,微帶清水,視其多寡,對小磨香油亦如之,以順攪成膏為度,用雞翎搽之自愈。
鵝黃散黃柏(生) 石膏( ,各等分。)共研為細末撲之,濕則干撲,干則用豬苦膽調搽。
撲粉法早稻白米作粉,時時撲之,其皮漸生。
變蒸
萬物春生夏熱長,兒生同此變形神,三十二日為一變,六十四日曰一蒸。變長百骸生臟腑,蒸增智慧發聰明,十八五百七十六,變蒸既畢形神成,變蒸之狀身微熱,耳尻骨冷無病情。
(注)天地生化萬物,必以春溫、夏熱。兒之初生,變生形神亦同此理。自生之日至三十二日,曰一變;至六十四日,曰一蒸。變則長其百骸,生其臟腑;蒸則增其智能,發其聰明也。曰十八五百七十六者,謂十變五蒸之外,又有三大蒸,合計五百七十六日也。
變蒸既畢,形神俱足,此后則不復變蒸矣。然每變蒸之時,其狀惟身微熱、耳冷、尻骨冷,而無他病情狀。蓋以陰陽和變,生化形神,故無他病情狀也。身微熱者,以陰陽氤氳變蒸之氣而然也;耳尻冷者,耳尻屬陰,以陽不傷陰,而與陰和之象,故不熱也。
(按)變蒸既曰生五臟六腑次序,又曰包絡、三焦二經俱無形狀,故不變不蒸。夫包絡乃周身脂膜聯系百骸臟腑者,三焦乃軀殼內氣充滿百骸臟腑者,變蒸時豈獨不及之耶?其說不經,細閱《靈》《素》自知,附辨以俟識者。
驚風門
驚風總括
心主驚兮肝主風,心熱肝風作急驚,素虛藥峻因成慢,吐瀉后起慢脾風。急驚陽證有實象,慢脾陰證有虛形,慢驚半陰半陽證,虛實寒熱要詳明。
(注)心藏神,心病故主驚也;肝屬木,肝病故主風也。凡小兒心熱肝盛,一觸驚受風,則風火相搏,必作急驚之證也,若素稟不足,或因急驚用藥過峻,暴傷元氣,每致變成慢驚之證。更有因吐瀉既久,中氣大虛,脾土衰弱,肝木乘虛而內生驚風者,名曰慢脾風也。三者致病之因既不同,故所現之證亦各異。急驚屬陽,必有陽熱有余等實象也;慢脾屬陰,必有陰冷不足等虛象也。至于慢驚初得之時,陰陽尚未過損,或因急驚傳變而成,其中常有夾痰、夾熱等證,故屬半陰半陽,不比慢脾純陰之病也。治者須詳分虛、實、寒、熱以治之,庶不致誤矣!
驚風八候
驚風八候搐搦掣,顫反引竄視之名,肘臂伸縮名為搐,十指開合搦狀成,勢若相撲謂之掣,顫則頭肢動搖鈴,反張身仰頭向后,引狀兩手若開弓,竄則目直常似怒,視則睹物不轉睛,內外左右分順逆,須識急慢證皆同。
(注)八候,謂搐、搦、掣、顫、反,引、竄、視是也。搐謂肘臂伸縮,搦謂十指開合,掣謂肩頭相撲,顫謂手足動搖,反者身仰向后,引者手若開弓,竄則目直而似怒,視則睛露而不活。其搐以男左手女右手,男大指在外、女大指在內為順,反是為逆,此候急驚、慢驚同皆見之,虛實無所異焉,治者宜切記之。
通關急救法
驚風搐搦神昏憒,痰壅氣塞在心胸,急用通關吹入鼻,無嚏則死有嚏生。
(注)驚風搐搦,必神氣昏憒,皆由痰壅氣塞,壅結胸中而致。急用通關散吹入鼻內,無嚏者不治;有嚏者,審其表里、虛實隨證治之。
通關散半夏(生) 皂角 細辛 薄荷(各等分)共為細末,用筆管吹入鼻內少許。
急驚風
急驚觸異心驚熱,或由風郁火生風,暴發痰盛或熱極,壯熱煩急面唇紅,痰壅氣促牙關噤,二便秘澀脈數洪,驚用鎮驚風至寶,牛黃攻痰涼膈清,平治羌活瀉青等,化痰導赤共涼驚。
(注)急驚風一證,有因目觸異物,耳聞異聲,神散氣亂而生者;有因心肝火盛,外為風寒郁閉,不得宣通而生者;有因痰盛熱極而內動風者。然證多暴發壯熱,煩急,面紅,唇赤,痰壅氣促,牙關噤急,二便秘澀。噤急者,齒緊急不能開也。二便秘澀者,大便秘結而小便澀難也。脈洪數者,主陽熱也。觸異致驚者,清熱鎮驚湯。安神鎮驚丸主之;火郁生風者,至寶丹主之;痰盛生驚者,牛黃丸攻下之;熱極生風者,涼膈散清解之;病不甚者,則用平治之法。風熱者,羌活散主之;肝熱者,瀉青丸主之;痰兼熱者,清熱化痰湯主之;心經熱者,導赤散、涼驚丸主之。惟在臨證者審而用之。
清熱鎮驚湯柴胡 薄荷 麥冬(去心) 梔子 龍膽草 川黃連 茯神 釣藤鉤 甘草(生) 木通引用燈心、竹葉,調朱砂末服。
(方歌)清熱鎮驚治外驚,柴胡薄荷麥門冬,梔子黃連龍膽草,茯神鉤藤草木通。
安神鎮驚丸天竺黃 茯神(各五錢) 膽星 棗仁(炒) 麥冬(去心) 赤芍 當歸(各三錢) 薄荷葉 黃連辰砂 牛黃 梔子 木通 龍骨( ,各三錢) 青黛(一錢)上為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赤金鉑為衣,量兒大小與之,淡姜湯化下。
至寶丹麻黃 防風 荊芥 薄荷 當歸 赤芍 大黃 芒硝 川芎 黃芩 桔梗 連翹(去心) 白術(土炒) 梔子 石膏( ) 甘草(生) 滑石 全蝎(去毒) 細辛 天麻 白附子 羌活 僵蠶(炒) 川連 獨活 黃柏(各等分)上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五分,量兒大小與之,姜湯化下。
牛黃丸黑牽牛 白牽牛(各七錢半) 膽星 枳實(麩炒) 半夏(姜制,各五錢) 牙皂(去皮弦,二錢)大黃(一兩半)研極細末,煉白蜜為丸,重五分,量兒大小與之,姜湯化下。
涼膈散黃芩 大黃 連翹(去心) 芒硝 甘草(生) 梔子 薄荷引用竹葉、生蜜,煎服,無汗者加防風、羌活。
(方歌)涼膈散治膈熱盛,梔翹芩薄芒硝黃,便秘硝黃加倍用,無汗更加羌活防。
羌活散羌活 防風 川芎 薄荷 天麻 僵蠶(炒) 甘草(生) 川黃連 柴胡 前胡 枳殼(麩炒) 桔梗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羌活散風兼清熱,羌防川芎薄荷葉,天麻僵蠶草黃連,柴胡前胡枳殼桔。
瀉青丸龍膽草(焙) 梔子 大黃(煨) 羌活 防風(各一錢) 川芎(錢半)上研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竹葉薄荷湯調下。
清熱化痰湯橘紅 麥冬(去心) 半夏(姜制) 赤苓 黃芩 竹茹 甘草(生) 川連 枳殼(麩炒) 桔梗膽星引用生姜、燈心,水煎服。
(方歌)清熱化痰有橘紅,麥冬半夏赤茯苓,黃芩竹茹生甘草,川連枳桔膽南星。
瀉心導赤湯(方見木舌)涼驚丸龍膽草 防風 青黛(各三錢) 釣藤鉤(二錢) 黃連(五錢) 牛黃(一錢)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粟米大,量兒大小與之,金器煎湯化下。
急驚后調理法
急驚之后尚未清,痰熱琥珀抱龍靈,神虛氣弱痰兼熱,清心滌痰大有功。
(注)急驚多用寒涼之藥,亦急則治標之法。但是痰火稍退,即當調補氣血。若過用寒涼,必致轉成慢驚等證。故驚邪一退,余熱尚在者,當用琥珀抱龍丸主之;若脾虛多痰者,宜清心滌痰湯主之。
琥珀抱龍丸人參 琥珀 茯神(各五錢) 山藥(炒,一兩) 甘草(炙,四錢) 檀香(三錢) 天竺黃 枳殼(麩炒) 枳實(麩炒,各五錢) 辰砂(三錢) 膽星(五錢) 赤金鉑(二十片)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一錢,大兒一丸,小兒半丸,淡姜湯化下。
清心滌痰湯竹茹 橘紅 半夏(姜制) 茯苓 枳實(麩炒) 甘草(生) 麥冬(去心) 棗仁(炒) 人參菖蒲 南星 川黃連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清心滌痰湯效靈,補正除邪兩收功,參苓橘半連茹草,枳實菖棗星麥冬。
慢驚風
慢驚多緣稟賦弱,或因藥峻損而成,緩緩搐搦時止作,面白青黃身則溫,昏睡眼合睛或露,脈遲神慘大便青,氣虛夾痰醒脾效,脾虛肝旺緩肝靈。
(注)慢驚一證,或緣稟賦虛弱,土虛木盛者有之;或由急驚過用峻利之藥,以致轉成此證者有之。發時緩緩搐搦,時作時止,面色淡黃,或青白相兼,身必溫和,昏睡眼合,或睡臥露睛,脈來遲緩,神氣慘慘,大便青色。此乃脾胃虛弱,治宜培補元氣為主。虛而夾痰者,醒脾湯主之;脾虛肝旺者,緩肝理脾湯主之。
醒脾湯人參 白術(土炒) 茯苓 天麻 橘紅 半夏(姜制) 全蝎(去毒) 僵蠶(炒) 甘草(炙) 木香倉米 膽南星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氣虛夾痰醒脾治,參術天麻白茯苓,橘半全蝎僵蠶草,木香倉米膽南星。
緩肝理脾湯廣桂枝 人參 白茯苓 白芍藥(炒) 白術(土炒) 陳皮 山藥(炒) 扁豆(炒研) 甘草(炙)引用煨姜、大棗,水煎服。
(方歌)肝旺脾虛緩肝湯,桂枝參苓芍術良,陳皮山藥扁豆草,煎服之時入煨姜。
夾熱夾痰慢驚
慢驚夾熱或夾痰,身熱心煩口溢涎,宜以清心滌痰治,白丸柴芍六君煎。
(注)慢驚之證,本無熱可言,但脾虛虛熱內生,故痰涎上泛,咽喉氣粗、身熱心煩,所謂虛夾痰熱是也。痰熱相兼者,清心滌痰湯主之;脾虛肝旺痰盛者,青州白丸子、柴芍六君湯主之。
清心滌痰湯(方見急驚后調理法)青州白丸子生川烏(去皮臍,五錢) 生半夏(七兩) 南星(生,三兩) 白附子(生,二兩)上為末,盛生絹袋內,用井華水擺出粉,未盡再擺,以粉盡為度,置瓷盆內,日曬夜露,每早撇去舊水,別用新水攪,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曬干,研為細末,用糯米粉煎粥清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送下。
柴芍六君子湯人參 白術(土炒) 茯苓 陳皮 半夏(姜制) 甘草(炙) 柴胡 白芍(炒) 釣藤鉤引用姜、棗,水煎服。
(方歌)脾虛木旺風痰盛,四君人參術草苓,痰盛陳半因加入,肝風更用柴芍藤。
慢脾風
肝盛脾衰金氣弱,金失承制木生風,每因吐瀉傷脾胃,閉目搖頭面唇青,額汗昏睡身肢冷,舌短聲啞嘔澄清,溫中補脾為主劑,固真理中隨證從。
(注)慢脾風一證,多緣吐瀉既久,脾氣大傷,以致土虛不能生金,金弱不能制木,肝木強盛,惟脾是克,故曰脾風。閉目搖頭,面唇青黯,額汗昏睡,四肢厥冷,舌短聲啞,頻嘔清水,此乃純陰無陽之證。逐風則無風可逐,治驚則無驚可治,惟宜大補脾士,生胃回陽為主。吐瀉亡陽者,溫中補脾湯主之;大病后成者,固真湯主之;四肢厥冷者,理中湯加附子主之。
溫中補脾湯人參 黃 (蜜炙) 白術(土炒) 干姜 陳皮 半夏(姜制) 附子(制) 茯苓 砂仁 肉桂(去粗皮研) 白芍(炒焦) 甘草(炙) 丁香引用煨姜,水煎服。
(方歌)慢脾溫中補脾湯,參 白術共干姜,陳半附苓縮砂桂,白芍甘草共丁香。
固真湯人參 白術(土炒) 肉桂(去粗皮) 白茯苓 山藥(炒) 黃 (蜜炙) 甘草(濕紙裹煨透) 附子(去皮臍湯泡浸)引用姜、棗,水煎服。
(方歌)固真湯治慢脾風,人參白術桂茯苓,山藥黃 煨甘草,附子浸泡最宜精。
理中湯(方見不乳)
癇證門
癇證總括
小兒癇證類痙驚,發時昏倒搐涎聲,食頃即蘇如無病,陰陽驚熱痰食風。
(注)癇證類乎驚風、痙風者,謂發時昏倒抽搐,痰涎壅盛,氣促作聲,與驚、痙二證相似也。但四體柔軟,一食之頃即醒,依然如無病之人,非若痙風一身強硬,終日不醒也。陰者,陰癇也,見臟陰證。陽者,陽癇也,見腑陽證。驚癇因驚熱,痰癇因痰,食癇因食,風癇因風。其證不一,治亦不同,臨證宜詳辨之。
陰癇
陰癇屬臟肢厥冷,偃臥拘急面白青,吐沫聲微脈沉細,醒脾固真定癇靈。
(注)陰癇屬陰,臟寒之病也。多因慢驚之后,痰入心包而得。發時手足厥冷,僵臥拘急,面色青白,口吐涎沫,聲音微小,脈來沉細。輕者醒脾湯,甚者固真湯。病退調理,用定癇丹主之。
醒脾湯(方見慢驚風)固真湯(方見慢脾風)定癇丹人參(三錢) 當歸(三錢) 白芍(炒,三錢) 茯神 棗仁(炒,各五錢) 遠志(去心,三錢)琥珀(三錢) 天竺黃(四錢) 白術(土炒,五錢) 橘紅 半夏(姜制) 天麻(各三錢) 釣藤鉤(四錢) 甘草(炙,二錢)共為細末,煉蜜丸如榛子大,每服一丸,淡姜湯化服。
陽癇
陽癇屬腑身熱汗,仰臥面赤脈數洪,噤急啼叫吐涎沫,龍膽瀉青與抱龍。
(注)陽癇屬陽,腑熱之病也。多因急驚去風下痰不凈,久而致成此證。發時身熱自汗,仰臥面赤,脈象洪數,牙關噤急,或啼叫不已,口吐涎沫。如風兼熱者,用龍膽湯;肝經熱者,用瀉青丸;痰涎壅盛者,用四制抱龍丸主之。
龍膽湯(方見噤口)瀉青丸(方見急驚風)四制抱龍丸天竺黃(五錢) 辰砂(二錢) 膽星(一兩) 雄黃(二錢) 麝香(一分半)上為極細末,另用麻黃、款冬花、甘草各五錢,煎湯去滓,慢火熬成膏,合藥末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
驚癇
驚癇觸異驚神氣,吐舌急叫面白紅,發作如人將捕狀,安神大青鎮驚靈。
(注)小兒心、肝熱盛,偶被驚邪所觸,因而神氣潰亂,遂成癇證。發時吐舌急叫,面色乍紅乍白,悚惕不安,如人將捕之狀。先服大青膏,次服鎮驚丸,則癇自定矣。
大青膏天麻(三錢) 白附子(二錢) 青黛(一錢研) 蝎尾(去毒,一錢) 朱砂(研,一錢) 天竺黃(二錢) 麝香(三分) 烏梢蛇肉(酒浸焙干,一錢)同研細末,煉蜜和膏,每服大兒五分、小兒三分,薄荷湯化服。
鎮驚丸茯神 麥冬(去心,各五錢) 辰砂 遠志(去心) 石菖蒲 棗仁(炒,各三錢) 牛黃(一錢半)川黃連(生,三錢) 珍珠(二錢) 膽星(五錢) 釣藤鉤(五錢) 天竺黃(五錢) 犀角(三錢) 甘草(生,二錢)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五分,量兒與之,用淡姜湯下。
痰癇
痰癇平素自多痰,發時痰壅在喉間,氣促昏倒吐痰沫,一捻金與滾痰丸。
(注)痰癇者,因小兒平素痰盛,或偶因驚熱,遂致成癇。發時痰涎壅塞喉音,氣促昏倒,口吐痰沫。宜先服一捻金,以急下其痰;次服朱衣滾痰丸,則氣順、痰清而癇自止矣。
一捻金(方見不乳)朱衣滾痰丸礞石( ,一兩) 沉香(五錢) 黃芩(七錢) 大黃(一兩)上為細末,水泛為丸,朱砂為衣,多寡量兒大小,白滾水化服。
食癇
食癇食過積中脘,一時痰熱使之然,面黃腹滿吐利臭,妙圣滾痰和胃安。
(注)食癇者,其病在脾。因小兒乳食過度,停結中脘,乘一時痰熱壅盛,遂致成癇。
其初面黃腹滿,吐利酸臭,后變時時發搐。宜用妙圣丹主之,痰盛者朱衣滾痰丸主之,后用清熱和胃丸理,則積滯清而驚癇定矣。
妙圣丹雄黃 蝎梢 朱砂 代赭石( ,醋淬,各二錢) 巴豆(去油,三個) 杏仁(炒去皮尖,二錢)共為細末,蒸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丸,木香煎湯化服。
朱衣滾痰丸(方見痰癇)清熱和胃丸川連(生,五錢) 梔子(生,五錢) 竹茹(四錢) 麥冬(去心,五錢) 連翹(去心,四錢) 山楂(一兩) 神曲(炒,一兩) 麥芽(炒,一兩) 陳皮(四錢) 枳實(麩炒,五錢) 大黃(五錢) 甘草(生,三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一錢,量兒與之,用滾白水化下。
風癇
風癇汗出風襲經,二目青黯面淡紅,十指屈伸如數物,化風羌活牛黃寧。
(注)風癇因汗出脫衣,腠理開張,風邪乘隙而入。發時目青面紅,手如數物,治法先宜疏風解表,輕則化風丹主之;重則羌活桂枝湯主之。風兼痰者,牛黃丸主之。
化風丹膽星(二錢) 羌活 獨活 天麻 防風 甘草(生) 荊芥穗 人參 川芎(各一錢)共為細末,煉蜜丸皂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開服。
羌活桂枝湯羌活 防風 麻黃 桂枝 天麻 大黃 甘草(生)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羌活桂枝治風癇,疏風瀉熱妙難言,羌防麻桂天麻草,大黃煎服自然安。
牛黃丸膽星 全蝎(去毒) 蟬蛻(各二錢半) 防風 牛黃 白附子(生) 僵蠶(炒) 天麻(各一錢五分) 麝香(五分)上為細末,煮棗去核皮,取肉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生姜湯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