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疽一百十九
(丁生手足指。或足潰而自脫。故名脫疽。有發于手指者。名蛀節。丁重者痛者。除濕攻毒。更隔蒜灸至不痛。
痛或不痛者。隔蒜灸。更用解毒藥。若色黑急割去。速服補劑。庶可救。黑延上者不色赤 痛者。托里消毒更兼灸。
作渴者。滋陰降火。色黑者不治。
一人足指患此。 痛色赤發熱。隔蒜灸之。更以人參敗毒散去桔梗。加金銀花、白芷、大黃二劑痛止。又十宣散去桔梗、官桂。加天花粉、金銀花。數劑而平。(此憑癥也。)一人年逾四十。左足大指赤腫 痛。此脾經積毒下注而然。名曰脫疽。喜色赤而腫。以敗毒散去人參、桔梗。加金銀花、白芷、大黃二劑。更以栝蔞金銀花、甘草節四劑頓退。再以十宣散去桔梗、桂。加金銀花、防己數劑愈。
一人患此。色紫赤不痛。隔蒜灸五十余壯。尚不痛。又明灸百壯方知。乃以敗毒散加金銀花、白芷。數劑而愈。
一膏粱年逾五十亦患此。色紫黑。腳 痛。孫真人曰。脫疽之癥。急斬之去。毒延腹必。色黑不痛者亦不治。喜其飲食如故。動息自寧。為瘡善癥。遂以連翹敗毒散(二六)六劑。
更以金銀花、栝蔞、甘草節二十余劑。患指潰脫。更以芎、歸、生、 、連翹、金銀花、白芷二十余劑而愈。
次年忽發渴。服生津等藥愈盛。用八味丸而止。
大抵此癥。皆由膏粱濃味。或房勞太過。丹石補藥所致。其發于指。微赤而痛可治。治愈。急斬去之。庶可保。否則不治。色紫黑。或發于腳背亦不治。或先渴而后發。或先發而后渴。色紫赤不痛。此精氣已竭。決不可治。
一芻蕘左足指患一泡。麻木色赤。次日指黑。五日連足黑冷。不知疼痛。脈沉細。此脾毒所致。進飛龍奪命丹一服。翌日令割去足上死黑肉。割后骨始痛。可救治。以十全大補湯而愈。(此因癥肉黑知為毒盛。不在于脈也。)蓋死肉乃毒瓦斯盛拒截榮氣所致。況至陰之下。血氣難達。經曰。風淫末疾是也。向若攻伐之。則邪氣乘虛上侵。必不救矣。
一人足指患之大痛。色赤而腫。隔蒜灸之痛止。以人參敗毒散去桔梗。加金銀花、白芷。大黃而潰。更以仙方活命飲而痊。(此憑癥也。)此癥情勢雖小。其惡甚大。須隔蒜灸之。不痛者宜明灸之。庶得少殺其毒。此癥因膏粱濃味酒渴者。皆腎水涸、不能制火故也。初發而色黑者不治。赤者水未涸尚可。若失解其毒。以致肉死色黑者。急斬去之。緩則黑延上足必死。而患不問腫潰。惟隔蒜灸有效。亦有色赤作痛潰者。元氣未脫易治。夫至陰之下。血氣難到。毒易腐肉。藥力又不易到。況所用皆攻毒之藥。未免先干腸胃。又不能攻敵其毒。不若隔蒜灸。并割去。最為良法。孫真人云。在指則截。在肉則割去。即此意也。
一人足指患之。色黑不痛。令明灸三十余壯而痛。喜飲食如常。予謂急割去之。速服補劑。彼不信。果延上。遂致不救。
一人腳背患之。色黯而不腫痛。煩躁大渴。尺脈大而澀。此精氣已絕。不治。后歿。
又有手指患此。色黑不痛。其指已死。予欲斬去。速服補藥。恐黑上臂不治。彼不信。
另服敗毒藥手竟黑。遂不救。
一人足指患之。色紫不痛。隔蒜灸五十余壯。尚不知痛。又明灸百壯始痛。更投仙方活命飲四劑。乃以托里藥潰脫而愈。(此憑癥也。)一人腳背患此。赤腫作痛。隔蒜灸三十余壯痛止。以仙方活命飲四劑而潰。更以托里消毒藥而愈。(此憑癥也。)一人足指患之。色赤 痛。作渴。隔蒜灸數壯。以仙方活命飲三劑而潰。更服托里藥。
及加減八味丸潰脫而愈。
一婦修傷次指。成膿不潰。 痛至手。誤敷冷藥。以致通潰。飲食少思。彼為毒瓦斯內攻脈沉細。此痛傷胃氣而然。遂刺之。服六君子加藿香、當歸。食進。更以八珍湯加黃 。白芷。桔梗。月余而愈。(此憑癥脈也。)一人傷拇指。色紫不痛。服托里藥。及灸五十余壯。作痛。潰膿而愈。(此憑癥也。)一幼女因凍傷兩足。至春發潰。指俱壞。令取之。服大補藥而愈。(此憑癥也。)一女患嵌甲傷指。年余不愈。日出膿數滴。予謂足大指乃脾經發源之所。宜灸患處。使瘀肉去。陽氣至。瘡口自合。否則不治。彼惑之。不早治。后變勞癥而歿。
蓋至陰之下。血氣難到。女人患此。多因扎縛。致血脈不通。或被風邪所襲。則無血氣。遂成死肉。惟當壯脾胃。行經絡。生血氣則愈。有成破傷風。以致牙關緊急。口眼 邪者。先玉真散(百二三)一二服。然后投以生血通經則可。
面瘡一百二十
(附頤毒)一人年逾三十。夏月熱病后患頤毒。積日不潰。氣息奄奄。飲食少思。大便不禁診脈如經曰。脈息如無似有細而微者。陽氣衰也。齊氏曰。飲食不入。大便滑利。腸胃虛也。以六君子加炮姜、肉豆蔻、破故紙數劑。泄稍止。食稍進。更加黃柏、當歸、肉桂。潰而膿水清稀。前藥每服加熟附一錢。數劑泄止。食進。膿漸稠。再以十全大補湯加酒炒芍藥、白蘞。
月余而愈。(此憑脈癥也。)一人年逾四十。胃氣素弱。面常生瘡。盜汗發熱。用黃 建中湯少愈。更用補中益氣湯而平。(此憑癥也。)東垣云。氣虛則腠理不密。邪氣從之。逆于肉理。故多生瘡。若以甘溫之劑實其根本。
則腠理自固。即無他疾。
一人年三十。面患瘡。潰已作渴。自服托里及降火藥不應。脈浮而弱。丹溪曰。潰瘍作屬氣血俱虛。遂以參、 各三錢。歸、 、術各二錢。數服渴止。又以八珍湯加黃 數劑。
脈斂而愈。(此憑脈癥也。)一人年四十。頭面生瘡數枚。 痛飲冷。積日不潰。服清熱消毒不應。脈數。按之即實。用防風通圣散(六)二劑頓退。又以荊防敗毒散(七)而愈。(此憑脈癥也。)一人年逾六十。素食濃味。頰腮患毒未潰而肉先死。脈數無力。此胃經積毒所致。然頰屬胃經。未潰肉死。則胃氣虛極。老人豈宜患此。果歿。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此之謂也。
口齒一百二十一
一人齒痛。脈數實。便秘。用防風通圣散即愈。(此憑脈癥也。)一人齒痛甚。胃脈數實。以承氣一劑即止。(此憑脈癥也。)一老齒痛。午后則發。至晚尤甚。胃脈數而實。以涼膈散加荊芥、防風、石膏。一劑而瘳。(此憑癥脈也。)一人齒痛。胃脈數而有力。以清胃散加石膏、荊芥、防風二劑而痊。(此憑脈癥也。)一人齒痛。脈浮無力。以補中益氣湯加黃連、生地黃、石膏治之。不復作。(此憑脈癥一人齒痛。脈數無力。用補中益氣加生 、牡丹皮而愈。
一人齒腫痛。 至頰腮。素善飲。治以清胃散數劑而愈。
一人齒痛。服清胃散不應。服涼膈散愈盛。予用補腎丸(四六)而愈。(此條因治不效而知為腎虛也。)一人頰腮腫。 至牙齦。右關脈數。此胃經風熱上攻也。治以犀角升麻湯而消。(此憑一婦常口舌糜爛。頰赤唇干。眼澀作渴。脈數。按之則澀。此心肺壅熱于氣血為患。名熱勞癥也。當多服滋陰養血藥。彼欲速效。用敗毒寒劑攻之。后變瘵而歿。
良方云。婦人熱勞者。由心肺壅熱傷于氣血。氣血不調。臟腑壅滯。熱毒內積。不得宣所致也。其候心神煩躁。頰赤頭痛。眼澀唇干。四肢壯熱。煩渴不止。口舌生瘡。神思沉昏。嗜臥少寐。飲食無味。舉體酸疼。或時心怔。或時盜汗。肌膚日漸消瘦。故名熱勞也。
口舌瘡一百二十二
一人胃弱痰盛。口舌生瘡。服滾痰丸愈盛。吐瀉不止。惡食倦怠。此胃被傷也。予以香砂六君子湯(二百三六)數劑少可。再以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二十余劑而愈。
夫胃氣不足。飲食不化。亦能為痰。補中益氣。乃治痰之法也。茍虛癥而用峻利之藥。
鮮有不殆。
一人年逾四十。貌豐氣弱。遇風則 。勞則口舌生瘡。胸常有痰。目常赤澀。服八味丸而愈。(此憑癥也。)一人脾胃虛。初服養胃湯、枳術丸有效。久服反虛。口舌生瘡。勞則愈盛。服敗毒藥則嘔吐。此中氣虛寒也。
治以理中湯少愈。更以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月余而平。
夫養胃湯。香燥藥也。若飲食停滯。或寒滯中州。服則燥開脾胃。宿滯消化。少為近理。枳術丸。消導藥也。
雖有白術。終是燥劑。故久服此二藥。津液愈燥。胃氣愈虛。況胃氣本虛而用之。豈不其病哉。亦有房勞過度。真陽虛憊。或元稟不足。不能上蒸。中州。不運。致食不進者。以補真丸。(三六)治之。使丹田之火上蒸脾土。
則脾土溫和。中焦自治。飲食自進。經曰。飲食不進。胸膈痞塞。或食不消。大府溏泄。此皆真火不能上蒸脾土而然也。若腎氣壯。則丹田之火上蒸脾土。則無此病矣。
一方 小兒口瘡。江茶、粉草為末。敷之。
一方 用黃丹。
又方 苦參 黃丹 五倍子 青黛等分。研為末敷。
又方 青黛 芒硝 為末。敷。
胎毒口瘡 五倍子 黃丹 江茶 芒硝 甘草等分。為末。敷。
又方口瘡 黃柏 細辛 青鹽等分。為末。敷之。三日即愈。
咽喉一百二十三
疼痛或寒熱者。邪在表也。宜發散。
腫痛痰涎壅盛者。邪在上也。宜降之。
痛而脈數無力者屬陰虛。宜滋陰降火。
腫痛發熱便秘者。表里俱實也。宜解表攻里。如癥緊急。便刺患處。或刺少商穴。
一人咽痛脈數。以荊防敗毒散加黃連二劑少愈。乃去芩、連。又六劑而愈。(此憑脈癥一人乳蛾腫痛。脈浮數。尚未成膿。針去惡血。飲荊防敗毒散二劑而消。(此憑癥也。)一人咽喉作痛。痰涎上壅。予欲治以荊防敗毒散加連翹、山梔、玄參、牛蒡子。彼自服降火之藥。反加發熱。咽愈腫痛。急刺少商二穴。仍以前藥加麻黃汗之。諸癥并退。惟咽間一紫泡仍痛。此欲作膿。以前藥去麻黃一劑。膿潰而愈。(此憑癥也。)凡咽痛之疾。治之早或勢輕者。宜荊防敗毒散以散之。治之遲或勢重者。須刺少商穴。
已結。必刺患處。亦有刺少商。咽雖利而未痊消者。必成膿也。然膿去則安。若有大便秘結者。雖經針刺去血。必以防風通圣散(六)攻之。然甘寒之劑。非虛火不宜用。
一婦咽喉腫痛。大小便秘。以防風通圣散(六)一劑。諸癥悉退。又荊防敗毒散(七)三劑而安。(此憑癥也。)治此。輕則荊防敗毒散、吹喉散、重則用密鑰匙。及刺患處出血最效。否則不救。針少商二穴亦可。但不若刺患處之神速耳。
一人咽喉腫痛。脈數而實。以涼膈散一劑而痛止。再以荊防敗毒散加牛蒡子二劑而腫退。以荊防敗毒散二劑。又以甘桔、荊防、玄參、牛蒡子四劑而平。
一人嗌癰腫痛。脈浮數。更沉實。飲防風通圣散(六)一劑。瀉一次。勢頓退。又荊防敗毒散二劑而消。(此憑癥脈也。)一人咽喉腫秘。牙關緊急。針不能入。先刺少商二穴出黑血。口即開。更針患處。飲清咽利膈散一劑而愈。(此憑癥也。)大抵吐痰針刺。皆有發散之意。故多效。不用針刺。多致不救。
一人咽喉腫閉。痰涎壅甚。以膽礬吹咽中。吐痰碗許。更以清咽利膈湯四劑而安。(此憑癥也。)一人咽喉腫痛。藥不能下。針患處出紫血少愈。以破棺丹噙之。更以清咽消毒散(六五)而愈。(此憑癥也。)一人咽喉干燥而痛。以四物湯(九)加黃柏、知母、玄參四劑少愈。再用人參固本丸(二百四一)一劑。不復發。
一人口舌生瘡。服涼藥愈甚。治以理中湯(二七)而愈。(此因治誤而變。)一人咽痛。午后益甚。脈數無力。以四物湯(九)加黃柏、知母、荊、防四劑而愈。仍以前藥去荊防。加玄參、甘、桔數劑。后不再發。
一人口舌糜爛。服涼藥愈甚。脈數無力。以四物加酒炒黃柏、知母、玄參一劑頓退。四劑而痊。(此憑脈癥也。)一人口舌生瘡。飲食不甘。勞而愈甚。以理中湯頓愈。(此憑癥也。)一人口舌生瘡。脈浮而緩。用補中益氣湯(十六)加炮干姜。更以桂末含之。即愈。
一人患之。勞而愈甚。以前藥加附子三片。二劑即愈。
丹溪曰。口瘡服涼藥不愈者。此中氣不足。虛火從上無制。用理中湯。甚則加附子。
一弱人咽痛。服涼藥或遇勞愈甚。以補中益氣湯(十六)加芩、連四劑而愈。乃去芩、連又數劑不再發。(此憑癥也。)常治午后痛。去芩、連加黃柏、知母、玄參。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