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江蘇省
- 書院學規
- 佚名
- 14029字
- 2015-12-26 18:58:58
東林書院
在無錫城東。北宋政和元年,理學家楊時創建。楊時,學者稱龜山先生,是理學大師程顥、程頤的高足,在中國思想史上,以南傳其師說而著稱。東林就是其弘揚師說,傳播理學的重要基地,他居院講學十八年,成就眾多人材。其學傳至朱熹,終于集大成而成為影響古代中國社會數百年的官方哲學。因此,東林書院也就因承接程朱而有“洛閩中樞”之稱,倍受人們的關注。
南宋初年,金兵南掠,楊時遂南歸故里福建將樂,書院漸至廢毀。南宋中期,理學大盛,無錫士人建祠堂祀楊時,并稱龜山書院。元至正十年,僧人改為東林庵。自此,遂為佛教傳道之所者二百余年。
明成化年間,邵寶重建于城南,不久即廢。萬歷三十二年,顧憲成、高攀龍等以系道脈,樹風聲為己任,重建書院于城東舊址,設中和、麗澤、依庸三堂及道南祠,奉孔子,祀楊時,“相與講德論學”于院中。講學之余,院中同志又奉顧憲成“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之訓,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指陳時弊,銳意圖新,使書院以一個教育學術中心而兼具政治輿論中心之職。救世而兼善天下的空谷之聲,終于觸怒以魏忠賢為代表的腐敗勢力。天啟五年至六年(—)間,他矯旨頒布《東林黨人榜》,迫害正直氣節之士,株連三百余人,又下令盡毀天下書院,東林首當其沖,片瓦寸椽不存。正所謂“一堂師友,冷風熱血,洗滌乾坤”,是為中國書院史上一大劫難。崇禎元年,東林黨冤案平反,次年書院重建,增有燕居廟、再得草廬等建筑,形成今日格局。
明清之際,高世泰以高攀龍之侄,再開講會于東林,前后三十年,四方學者相率赴會,其中中州之刁包、關中之李颙嘗千里來游,傳為佳話。復興程朱理學,又成盛勢。但此時的講會,以“勿談時事”相標榜,已無萬歷年間關心家國天下事的旨趣。
康熙、雍正年間,經過幾次大的修復,書院規模已經恢復萬歷盛時舊觀,并且增加了時雨齋、尋樂處等建筑。尤其是雍正十一年許獻等人編印《東林書院志》二十二卷,全面總結東林講會經驗,標志書院發展已進入了成熟階段。乾隆以降,東林辦學全面轉向,完全成為諸生肄業之所,少有士紳講會之舉,雖然弦歌相續,生徒嘗至二百余人,但巳無昔日風采。光緒元年,知縣廖綸曾大會士紳于依庸堂,意在振興講會,然則強弩之末,盛世不再。延至光緒末年,書院改名東林兩等小學堂。
年,曾全面整修院舍,今存遺構多為此次所建。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年成立東林書院文物保管所,負責維修管理,辟館陳列書院與東林黨事跡,對外開放,每年接待游人數萬之眾。
高攀龍:《東林會約》序
明萬歷年間
吾錫故未有講學者,有之,自宋龜山楊先生始,今東林其皋比(皋比:本指虎皮或有虎皮的座席。后來常指老師或講學者的座席。)處也。自元以來,蕪廢久矣。復之于邵二泉先生,王文成之記可考也。嘉隆以來又蕪廢矣,復之于顧涇陽先生。于時中丞則嗣山曹公、直指則起莘馬公、督學則意白楊公、兵使者則龍望鄒公、郡伯則宜諸歐陽公邑侯則平華林公,皆曰:“都時哉不可失。”各捐金構祠宇。同邑顧侍御驤宇公則出其所有地以為祠址,林侯復以其工之羨,買田供盍簪(盍簪:盍,合。簪,插于發髻或連冠于發的長針。盍簪即衣冠會合,后泛指文人的聚首。)之餼,涇陽先生而下同志者,又各捐金買地,構為講堂書舍,以為講習燕居之所。而先生復為約指示,一時從游者蓋。攀龍讀而嘆曰:“至矣!無以加矣!古之君子其出也以行道,其處也以求志,未有飽食而無所事事者。無飽食而無所事事,斯不亦樂乎?又何多事而自取桎梏為耶。噫,正以不能無事云爾,夫人有生則有形,有形則有欲,有欲則有憂,以欲去憂,其憂愈大,蚩蚩然與憂俱生,輿憂懼死矣。學也者,去其欲,以復其性也。必有事以復于無事也,無事則樂,樂則生,生則久,久則天,天則神,而浩然于天地之間。夫人即至愚未有舍其可樂,而就其可憂,然徐而究其實,卒未有不就其所,憂而舍其所樂者。嗚呼!其亦弗思耳矣,思之如何?約備矣,無以加矣。謹刻以公同志者,期相與不負斯約云。
顧憲成:東林會約
明萬歷年間
飭四要
一曰知本。知本云何?本者,性也,學以盡性也,盡性必自識性始。性不識,難以語盡性不盡,難以語學。吾繹朱子《白鹿洞規》,性學也,不可不察也。是故父子親矣,君臣義矣,夫婦別矣,長幼序矣,朋友信矣。乃其所以親,所以義,所以別,所以序,所以信者,果何物乎?于是乎有學矣,有間矣,有思矣,有辨矣,有行矣。乃其所以學,所以問,所以思,所以辨,所以行者,又何物乎?不可不察也。以至修身也,言能自忠信乎?行能自篤敬乎?忿能自懲、欲能自窒乎?善能自遷、過能自改乎?處事也,誼孰從而正?道孰從而明乎?接物也,有不欲,孰禁之使勿施,有不得,孰引之使反求乎?不可不察也,察之斯識之矣。識則無往而非性也,不識則無往而非器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識也。饑食渴飲,貿貿焉與禽獸并生并死于天地之間,不識也。蓋亦有自以為識者矣。而高之則虛,無卑之則支離其識也,殆無以異于不識也。究其弊,又有甚于不識也。此無他,其于學也,以己為準,而不以性為準;其于性也,以其所謂性為準,而不以公共之所謂性為準。于是妄開蹊徑,上下走作,或欲躍出人倫日用之表而不安其常也,或僅株守人倫日用之跡而不研其精也。無為貴,學矣夫!然后知朱子之見之正也,守之確也,慮之遠也,防之豫也。故曰《白鹿洞規》性學也,不可不察也。或曰世之言性者,何如曰性一而已矣,言性者亦一而已矣,不聞有異同之說也。自孟子道性善,告子又道無善無不善,而一者始歧而二矣,此孔子以后之變局也。今之言曰:無善無惡,是謂至善,而二者又混而一矣,此孟子以后之變局也。或于同中生異,或于異中強同,诐淫邪遁皆從此出,不可不察也。曰:然則子何以折衷之耶?曰:吾將深言之參諸人生而靜之,上,則沖漠靡朕,方為無善無惡之所影響,而未有以奪之也。吾將淺言之參諸感物而動之后,則紛紜靡定,所據反出無善無惡之下,而不足以勝之也。請就一善字為案相提而論之,由孟子則善者,性之實也,善存而性存矣,善亡而性亡矣。天下雖欲不尊視乎善,不可得也。由告子則善者,性之障也,亦與惡無以異耳。天下雖欲不卑視乎善,不可得也,尊視乎善,君子好其實,將日孜孜焉望而趨之;小人畏其名,將日惴惴焉而不敢肆。即有非僻邪謬之子,鮮不意沮而色作矣。是率天下而檢攝于善之內也。卑視乎善,君子且去,而凌空駕虛以見奇,小人且去而破規裂矩以自恣。于是親義序別信皆為土苴,無關神理,學問思辨行皆為桎梏,有礙自然。從上圣賢之所相與叮嚀告戒,一切藐而不事矣。是率天下而馳騖于善之外也。兩言判若霄壤,而究其利害,亦相十百千萬,乃欲推此入彼,援彼附此,強而合之耶?竊見邇時論學率以悟為宗,吾不得而非之也。徐而察之,往往有如所謂以親義別序信為土苴,以學問思辨行為桎梏,一切藐而不事者,則又不得而是之也。識者憂其然思為救正,諄諄揭修之,一路指點之,良苦心矣。而其論性,則又多篤信無善無不善之一言,至以為告子直透性體,引而合之孟子之性善焉。不知彼其以親義序別信為土苴,以學問思辨行為桎梏,一切藐而不事者,其源正自無善無不善之一言始。而無善無不善之一言所以大張于天下者,又自合之孟子之性善始也。是故據見在之跡,若失之于修;究致病之源,實失之于悟,所謂認賊作子也。今不治其源而治其流,非特不治也,又從而益滋之。一邊禁遏,一邊崇奉,何異揚湯以止沸,如是而猶致咎于流之不澄,何異疾走而惡影?必不得矣。陽明先生曰: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其立言豈不最精密哉?而卒不勉于弊何也?本體工夫原來合一,夫既無善無惡矣,且得為善去惡乎?夫既為善去惡矣,且得無善無惡乎?然則本體功夫一乎二乎,將無自相矛盾耶?是故無善無惡之說,伸則為善去惡之說,必屈為善去惡之說,屈則其以親義序別信為土苴,以學問思辨行為桎梏,一切藐而不事者必伸。雖圣人復起,亦無如之何矣,尚可得而救正耶?陽明之揭良知,真足以喚醒人心,一破俗學之陋。而獨其所標性宗一言難于瞞心附和,反復尋求,實是合不來,說不去,而其流弊又甚大耳。是故以性善為宗,上之則羲、堯、周、孔諸圣之所自出,下之則周、程諸儒之所自出也。以無善無惡為宗,上之則曇、聃二氏之所自出,下之則無忌憚之中庸,無非刺之鄉愿之所自出也,不可不察也。或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專欲抹下一善字。今曰無善無惡,是謂至善,卻乃拈上一善字,其立言之旨,倘亦有不同乎?曰:固也,惟是彼之于善也,即妄意排擯以矯揉造作者當之,而善之本相盡被埋沒;此之于善也,又過意描寫以渺茫恍惚者當之,而善之本位竟致虛懸。竊恐均之,不必有當于性體耳。曰無善無不善,塞孟子之性善者也,孟子之操懿也;無善無惡是謂至善,通孟子之性善者也,孟子之毛鄭也。概而距之得無過乎?曰歧無善無不善于性善,一彼一此,門戶各別,孟子之所謂性猶在也;混無善無不善于性善,面目無改,血脈潛移,孟子之所謂性亡矣。歧性善于無善無不善,一是一非,稍有識者,類能別之,告子之說猶不得重為世道之害;混性善于無善無不善,呂贏共族,牛馬同曹,告子之說且居然竄八羲、堯、周、孔之宗矣。論至于此,與其混也,寧其歧也。嗚呼,此吾儒之所為硁硁護持,力爭于毫厘抄忽之間而必不敢茍為遷就,與世同其滔滔者也。
一曰立志。立志云何?志者,心之所之也。莫貴于人,莫靈于心。心欲超凡民而之豪杰,豪杰矣!心欲超豪杰而之圣賢,圣賢矣!有不然者,由其漫然不知自貴耳。幸而知自貴矣,乃或遇富貴貧賤之交則動,遇毀譽之交則動,遇死生之交則動,是情識可得而攙也。又或憑一察挾一班,語上則黜下,語實則擯虛,語頓則薄漸,語方則左圓,渾然之中強生揀擇,是意見可得而攙也。于是純者駁,通者礙,我之心且不得而有之,即有所就揆之,自家性命了無干涉。總之浮生浪死,虛擔一個人名而已,與所謂漫然者無以異矣,豈不可惜?昔孔子發憤至于日不食,夜不寢,孟子愿學孔子,即伊尹夷惠猶然舍之而不屑,所以卒成大圣大賢,由此也夫?非吾師也耶。是故君子立志之為要。
一曰尊經。尊經云何?經,常道也。孔子表章六經,程朱表章四書,凡以昭往示來維世教覺人心,為天下留此常道也。譬諸日月焉,非是則萬古晦冥;譬諸雨露焉,非是則萬古枯槁。學者試能讀一字便體一字,讀一句便體一句,心與之神明,身與之印證,日就月將,循循不已,其為才高意廣之流歟?必有以抑其飛揚之氣,斂然思俯而就,不淫于蕩矣。其為篤信謹守之流歟?必有以開其拘曲之見,聳然思仰而企,不局于支矣。所謂陶冶德性,變化氣質,胥而納諸大中至正之歸,其功豈淺鮮耶!若厭其平淡,別生新奇以見超,是曰穿鑿;或畏其方嚴,文之圓轉以自便,是曰矯誣;又或尋行數墨(尋行數墨:只會背誦文句,而不明文章義理。死讀書、讀死書之謂。),習而不知其味,是曰玩物;或膠柱鼓瑟,泥而不知其變,是曰執方。至乃枵腹高心,目空于古。一則曰何必讀書,然后為學;一則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即孔子大圣,一腔苦心,程朱大儒窮年畢力都付諸東流已耳!然則承學將安所持,循乎異端曲說,紛紛藉藉將安所折衷乎?其亦何所不至哉。是故君子尊經之為要。
一曰審幾。審幾云何?幾者,動之微,誠偽之所由分也。本諸心,必征諸身,本諸身,必征諸人,莫或爽也。凡我同會,愿反而觀之,果以人生世間不應飽食暖衣,枉費歲月,欲相與商求立身第一義乎!抑亦樹標幟,張門面而已乎?果以獨學悠悠,易作易輟,欲相與交修互儆,永無退轉乎?抑亦慕虛名,應故事而已乎?由前,則一切精神用事也;由后,則一切聲色用事也。精神用事,人亦以精神赴之,相薰、相染、相率而入于誠矣,所以長養此方之善根,厥惟今日;聲色用事人亦以聲色赴之,相薰、相染、相率而入于偽矣,所以斬削此方之善根,亦惟今日。《中庸》曰: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其斯之謂與?是故君子審幾之為要。
破二惑
二惑云何。一曰:錫故未有講學之會也,一旦創而有之,將無高者笑,卑者駭,是亦不可以已乎?請應之曰:固也。雖然龜山先生不嘗講于斯乎?二泉先生不嘗講于斯乎?今特仍其故而修之耳。且所為笑者謂迂闊而不切耳,所為駭者謂高遠而
難從耳,竊惟;倫必悖,言必信,行必敬,忿必懲,欲必窒,善必遷,過必改,誼必正,道必明。不欲必勿施,不得必反求。學者,學此者也;講者,講此者也。凡皆日用常行須臾不可離之事,曷云迂闊?又皆俗夫愚婦之所共知共能也,曷云高遠?此其不當惑者也。一曰:學顧躬行,何如耳將焉用講?試看張留侯、郭汾陽、韓、范、富、歐諸公何嘗講學,而德業聞望照耀百世,至如邇時。某某等無一日不講,無一處不講,無一人不與之講矣,乃所居見薄,所至見疑,往往負不韙之名于天下,何也?請應之曰:固也。雖然假令張留侯、郭汾陽、韓、富諸公而知學,不遂為稷契皋陶乎?所稱某某等之病,不在講也,病在所講非所行,所行非所講耳。夫士之于學,猶農之于耕。農不以耕為諱,而士乃以講學為諱,農不以宋人之槁苗移詬于耕,而士乃以某某等之毀行移詬于學。抑亦舛矣,此其不必惑者也。不當惑而惑,昧也;不必惑而惑,懦也。
崇九益
九益云何?國家設學本教人為圣為賢,非徒也。惟是士之所習者占畢,所希者科名,父兄師友之間相期相督不過如是而止,失其本矣。今茲之會,專以道義相切磨,使之誠意、正心、修身,以求馴至乎圣賢之域。而設學之初意,庶幾不負。一也。善無方與人,為善亦欲其無方。今茲之會,近則邑之衿紳集焉,遠則四方之尊宿名碩時惠臨焉。其有向慕而來者,即草野之齊民,總角之童子,皆得環而聽,教所聯屬多矣。二也。嘗試驗之燕居獨處,了無事事,操則游思易乘也;縱則惰氣易乘也。當會之時,長者儼列于前,少者森列于后,耳目一新,精神自奮,默默相對,萬慮俱澄,即此反念入微,便可得安身立命之處矣。三也。至如家庭之間,妻子之與狎,童仆之與偕,煦煦耳,親朋知故之往來,溷溷耳,又最易墜落也。當會之時,非仁義不談,非禮法不動,瞻聽之久,漸摩之熟,氣體為移,肺肝為易,一切凡情俗態不覺蕩然而盡矣。四也。學者第無志于道,誠有志于道。方當不遠萬里尋師覓友,乃今一堂之上,雍雍濟濟,能彼此互相嚴憚,有余師矣;能彼此互相切磋,有余友矣。聲應氣求,隨取隨足,道孰近而事孰易焉。五也。一人之見聞有限,眾人之見聞無限。于是或參身心密切,或叩詩書要義,或考古今人物,或商經濟實事,或究鄉井利害,蓋有精研累日夕而不得,反復累歲月而不得,旁搜六合之表而不得,逖求千古之上而不得。一旦舉而質諸大眾之中,投機遘會,片言立契,相悅以解者矣。六也。且是會也,無謂每年僅八舉,每舉僅三日,每日僅數刻已也。誠即是時反而追按其既往,凡往者之所為,揆諸目,今對眾一念,能悉符合否?必有惺然不容瞞昧者矣。又即是時徐而預籌其將來,凡來者之所為率,吾目今對眾一念,能不滲漏否?必有凜然不容放松者矣。然則只此數刻間,即所以起舊圖新,為眾身作結束,而在會者務俾未會之先,既會之后常如會時,亦總之了此數,刻間公案耳,豈非人生一大關鍵耶?七也。此猶就自家檢點言也,而人之檢點我尤甚。若曰:是依庸堂中,人耶庸言信乎?庸行謹乎?是麗澤堂中人耶?愿聞己過乎?樂道人善乎?又若曰是道南祠中,所為齋明盛服,肅謁入先生之前者耶?異時孰當楊先生乎?孰當羅先生乎?孰當胡先生乎?孰當喻先生、尤先生、李先生、蔣先生、邵先生乎!夫如是,其責我也不已周乎!其望我也不已厚乎!其愛我也不已至乎!夫如是,縱欲妄自菲薄耶,自姑息庸可得乎!豈非人生一大幸事耶?八也。吾見世之能自樹者亦不少矣,或立節、或立功、或立言,非不足以名當時而傳后世也,然自道觀之,猶枝葉非本根也。會以明學,學以明道,從本根出枝葉,而后其立言也,聲為律矣,非復如世俗之所謂立言矣。其立功也,日新而富有矣,非復如世俗之所謂立功矣,其立節也,成仁取義,浩然塞天地矣,非復如世俗之所謂立節矣,豈非人生一大究竟耶?九也。凡此皆致益之道。協而崇之,是在吾黨。
屏九損
九損云何?比昵狎玩,鄙也。黨同伐異,僻也。假公行私,賊也。或評有司短長,或議鄉井曲直,或訴自己不平,浮也,或談暖昧不明及瑣屑不雅、怪誕不經之事,妄也。己有過,貴在速聞速改,而或惡人之言,巧為文飾,怙也。人有過,貴在委曲密移,而或對眾指切,致其難堪,悻也。問答之間,意見偶殊,答者宜徐察,問者之指若何?明白開示,而或遽為沮抑,使之有懷而不展。問者宜細,繹答者之指若何?從容呈請,而或遽為執辨,至于有激而不平,滿也。人是亦是,人非亦非,道聽涂說,略不反求,莽也。凡此皆致損之道,協而屏之,是在吾黨。
愚所條具,大都就《白鹿洞規》引而伸之耳。非能有以益之也。退而思之,更發深感。追惟龜山先生自洛而歸也,程淳公目送之曰:“吾道南矣。”自是一傳得豫章,再傳得延平,三傳得考亭,而其學遂大顯,皆南產也。淳公之言,庶幾其知命乎?龜山先生游吾錫,樂而安之,至歷十有八年不舍,其眷眷如是。
蕞爾東林,屢廢屢興,即已大半落為僧區。幸其舊地可復,于是得以嚴飭廟貌,奉羅、胡七君子左右以從,而又于其旁辟講堂,筑學舍,群同志相與切磨其間,意亦天之所留以惠我后人歟?夫安知不在向者道南識中也耶?然則今日之會,乃一最勝機緣也。且自先生迄于今,已四百余歲矣。頃者有事東林,請諸當道。當道惠然許可,相與一意表章,傳諸大眾,大眾翕然踴躍,相與交口贊嘆。非夫東林囗為靈也,先生也。先生上承濂洛,下啟考亭,四先生之精神,直與天地相始終。而先生之精神,又與四先生相始終。宜其有觸而即應,不戒而自孚也。是故必有先生之精神,而后可以通四先生之精神;必有四先生之精神,而后可以通天下萬世之精神。所為維道脈,系人心,俾興者勿廢,廢者復興,垂之彌久而彌新也。皆自我方寸間握其樞耳。然則今日之會,乃一最重擔子也。如此機緣不可辜負,宜作何酬答?如此擔子不易肩荷,宜作何承當?因復綴其說,與吾黨共商焉。
會約儀式
一、每年一大會,或春或秋臨期酌定,先半月遣帖啟知。每月一小會,除正月、六月、七月、十二月祁寒盛暑不舉外,二月、八月以仲丁之日為始,余月以十四日為始,會各三日,愿赴者至,不必遍啟。
一、大會之首日,恭捧圣像懸于講堂。午初擊鼓三聲,各具本等冠服詣圣像前,行四拜禮。隨至道南祠,禮亦如之。禮畢,人講堂,東西分坐,先各郡各縣,次本郡,次本縣,次會主,各以齒為序或分,不可同班者退一席,俟眾已齊,集東西相對二揖。申末擊磬三聲,東西相對一揖,仍詣圣像前及道南祠肅揖,而退。第二日、第三日免拜,早晚肅揖,用常服。其小會二月、八月如第一日之禮,余月如第二日、第三日之禮。
一、大會每年推一人為主,小會每月推一人為主,周而復始。
一、大會設知賓二人,愿與會者,先期通一刺于知賓,即登入門籍。會日設木柝于門,客至,閽者擊柝傳報,知賓延入講堂。
一、每會推一人為主,說四書一章。此外有問則問,有商量則商量,凡在會中,各虛懷以聽,即有所見,須俟兩下講論已畢,更端呈請,不必攙亂。
一、會日久坐之后,宜歌詩一二章,以為滌蕩凝滯,開發性靈之助,須互相倡和,反復涵詠,每章至數遍。庶幾心口融洽,神明自通,有深長之味也。
一、會眾畢聚,惟靜乃肅,須煩各約束從者,令于門外聽候,勿得混入,以致喧擾。
一、每會須設門籍,一以稽赴會之疏密,驗現在之勤惰;一以稽赴會之人他日何所究竟,作將來之法戒也。
吳桂森:東林會約
一、篤力行以宗教
宗教者,奉涇陽、啟新、景逸三先生之教宗而主之也。蓋東林之教,源本程朱,以窮理致知,以居敬存養。三先生用幾十年苦功而得之于性命之微,修悟之法,參究已極精,辨析已極透,定于一尊,所以嘉惠后學者至徑至切。今只須奉為法程,盡力步趨,實實窮理,實實居敬。若夫談空說玄之陋,不惟當屏去聽聞,即如鵝湖、姚江之辯,亦不必更煩擬議。惟并心一意,確守讀書之法,以求致知;默觀靜中之體,以為存養。于以闡先生之教于方來,是為今日第一義也。
一、課實功以窮經
千圣精神蘊于五經,顯而綱常名物,精而仁圣中和,無不具備。用世者不明經,以何為經濟?求志者不知經,以何為抱負?所以卑言功利,見惑異端,病皆由此。先生所以揭尊經也,顧其書既浩博,其理更淵微,若非實下功夫,勤以習之,精以講之,不能闖其藩籬,何從窺其壺奧?今須積年累歲,立會講誦,先《易》、《尚書》,漸次《詩經》、《麟經》、《戴記》,期于必遍,使貫串于胸中,則出必為名世,處必為真儒,是為今日第一先務也。
一、絕議論以樂時
學問二字原不尚議論,維昔先賢間出清議以扶持世道,蓋時或使然,萬非得已。如吾儕閉戶人也,原隔霄壤,幸逢盛世,圣天子當陽登用,必負良宜布,必惠澤何緣,更有游鄉之論,夫子不云乎“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自今談經論道之外,凡朝廷之上、郡邑之間是非得失,一切有聞不談,有問不對,一味勤修學業,以期不負雍熙。是為今日第一時宜也。
一、屏俗棼以盡分
道義同堂,休戚之情,一邑本無不通。然有道情,有俗情。何為俗情?事涉利害,勢切身家,或伸抑郁之思,或抱不平之感,是也。其端種種,非可一二數。夫布衣聚會,既無馬腹之鞭;居肆講求,豈堪蠅營之聽。故愿會中一切是非曲直、囂凌強弱之言,不以聞此席;凡夫飛書揭帖、說單訴辯之紙,不以入此門。稍近俗塵,一概謝卻。若云將來解紛善應之方,請詳規中處事接物之旨。誠以此端不杜,則取嫉取怨、興謗興尤,流弊叵測。先生九損中已先點破,今更宜謹毖,以安素位。是為今日第一禁戒也。
高世泰:東林講會規則
每歲春秋上丁日開講會友,至仲丁日設祭先圣之后為止,凡十日。依古禮三齋七戒之期為十日,講習之實是日會友初到,先謁圣,次謁三公祠,次謁道南祠,講畢再謁圣,俱行一揖一躬禮。入座東西兩班,客東主西。兩班中各以齒序,不必東西走易。供書案,班揖,撤書案,班揖。客后至,班揖。勿亂威儀,勿私笑語,勿談時事,質疑問難,俱于聽講畢后任從枚舉。遠客相訪,即于會所答拜,不必至客舟客寓。通名只用單帖,每期會友必登姓氏,以念后日操履。是日午飯后齊集座上,只設一點充饑。為遠賓設饌,止用四簋,兩葷兩素,不殺生,酒只數行。
虞山書院
在常熟城。原名文學書院,又名學道書院。元至順二年,邑人曹善誠建。中祀孔子弟子里人言偃(子游),辟講堂,列齋舍,有司上其事,設山長主之。至正末毀。明宣德間改建,更名“學道”,尋又圮。嘉靖四十三年,改建于虞山,仍名“文學”。萬歷初毀天下書院,僅存祠。三十四年,知縣耿橘重修,辟有大門、經正門、富美門、游藝門、樂壽門、學道堂、體圣堂、有本室、講武廳、謝圃等,更名“虞山”,聚眾講學,與東林書院相呼應。有《虞山書院志》刊行于世。天啟中又廢。崇禎年間言氏后裔復其地。清康熙、雍正間幾修幾圮。惟言子祠、莞爾堂存。言氏后裔時加葺治,地方官春秋祀之。咸豐年間又毀于兵火,僅存言子祠。
耿橘:虞山書院學道堂堂規(明萬歷年間)
父子之道仁帝堯曰:“父子有親。”子思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為人第一要行孝,為學第一要識仁。孔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曰:“仁,人心也。”程子曰:“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必仁而后可以事親,若不仁,事親皆偽。這個仁字可識得么?此學道堂中之先務也。
兄弟之道義帝堯曰:“長幼有序。”孟子曰:“義之實,從兄是也。”從兄便是序,序,便是義。伯兄鄉長,庸常斯須之敬,非由外有,則義可識矣。必義而后可以從兄,若不義,從兄皆偽。這個義字可識得么?此學道堂中之急務也。夫婦之道禮《周南》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夫雎鳩何嘗不匹處,但人不得而見之。是鳥之有禮者也。帝堯曰:“夫婦有別。”別便是禮,不混雜以居,必端莊而處矣。孟子曰:“禮之于賓主也。”古人夫婦相敬如賓,方是有禮。天諸凡等殺由禮而生,而禮豈等殺哉!必禮而后可以齊家,若不禮,齊家皆偽。這個禮字可識得么?此學道堂中之要務也。(以上三條,入而在家之道,然未嘗不達于外也。)君臣之道智孔子之仕,原以見行可為主。帝堯曰:“君臣有義。”孔子曰:“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必見得可行其義而后仕。”仕止久速存乎智,故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孟子稱孔子為圣之時而曰:“智譬則巧中,非爾力旨哉。”《易》曰:“智臨大君之宜。”《吉書》曰“在知人”。樊遲問智,子曰“知人”。子思曰:“聰明睿智,足以有臨,魚水相得。”智合斯義,行矣智哉。留侯善藏其用,能用高祖,智斯大矣。射之巧拙,不靠于人,我智復何在哉!必智而后以事君,若不智,事君皆偽。這個智字可識得么?此學道堂中之大務也。
朋友之道信帝堯曰:“朋友有信。”孔子曰:“朋友信之。”曾子曰:“與朋友交而不信夫?”不信則終日同席而講,連袂而游,共事而行者,總是一場大偽。哀哉,此非利交,即勢交,即名交,不如無朋之為愈矣。子思曰:“不言而信。”孟子曰:“有諸己之謂信,而信可識矣。”必信而后可以交朋,若不信,交朋皆偽。這個信字可識得么?此學道堂中之重務也。(以上二條,出而在外之道,未嘗不達于內也。)
鐘山書院
在江寧城(今南京)。清雍正元年,兩江總督查弼納倡建,選通省士子肄業其中,延師教訓,月給廩餼,世宗御賜“敦崇實學”額。十一年賜帑金千兩,定為省城書院。乾隆元年,總督尹繼善勒石《白鹿洞規條》和《分年讀書法》于講堂,院長楊繩武定規約十條,強調立志立品,勤學讀書,窮經通史。四十六年,總督薩載定書院規條,院長錢大昕定條約。乾隆時期院內生徒已達數百人,分內課、外課、附課三類,外籍者有本學學官印文可附試,并撥給駐防八旗子弟名額。附課無額,后無論本省、外省士子均可肄業,規模甚大。課程初以科舉詩文為主,乾、嘉、道間主講者多欲改之。盧文弨兩主院事,歷時十年,《鐘山札記》即其在書院校勘所積。錢大昕掌教四年,教士以通經讀史為先,《廿二史考異》即在此寫成。姚鼐自乾隆五十五年起先后掌教主講二十年,以古文義法教生徒,門弟子知名者甚眾。其后朱珔每月立小課以經解詩賦試士,胡培翚倡導實學,唐鑒倡程朱之學,風格各異,然成就皆卓。道光九年,布政使賀長齡籌款新建院中齋舍,為書院課藝集作序,勉勵諸生“毋以文視文,而反之于心,必求其有得”,出所編《皇朝經世文編》以教士。咸豐年間,曾國藩借地重開,“堂廡齋舍之制十不逮一”。光緒七年,總督劉坤一“乃規舊址廓而新之”。清末改為江南高等學堂。
楊繩武:鐘山書院規約
清乾隆二年
一、先勵志
士莫先于立志,宋王孝先曰:“平生志不在溫飽。”而范希文自為秀才時,即以天下憂樂為己任,志先定也。士君子束發受書,當以此等古人為師法,使志識堅定,氣量宏遠,立朝必能建樹,居鄉亦足模楷。若立志不高,委瑣齷齪之見,纏繞于胸中,他日即有造就,亦自卑隘。否則,庸庸碌碌,無當有無之數,豈不辜負一生!”
一、務立品
《禮記·儒行》曰:“近文章,砥礪廉隅(廉隅:棱角。比喻人的品行端方不茍。)。則知廉隅不立,未可恃文章為能事也。唐裴行儉曰:“士先器識,而后文藝。”故其時王、楊、盧、駱號稱四杰,不一見許,況其才遠不逮此者乎?且四子猶是文士浮華之習,若等而下之,平時不知植品,臨事必至貶節。青史所載,立身一敗,萬事瓦裂者甚眾,大可懼也。慎之,慎之!有囊螢、抱火、斷緅、磨鐵者,況安坐書院,廩餼日給,而玩時愒日,業不加進,不惟上負朝廷養士之恩,而自待居于何等。韓子又曰:“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果能奮迅力學,三年五年之間,必有以報其勤苦者,勿謂余言不驗也。經之名起于《禮記·經解》,《易》、《詩》、
一、窮經學
《書》、《春秋》、《禮》、《樂》所謂“六經”也,亦曰“六藝”。《史記》載籍極博,必考信于六藝。“五經”之名則自漢武置五經博士始,合《易》、《詩》、《書》、《三禮》、《三春秋》為九經,益以《爾雅》、《論語》、《孝經》、《孟子》為“十三經”。唐開成中有“九經”之刻,宋李至、劉敞各有“七經”之說,其后或為“十經”,或為“十一經”,至“十三經”而大備。說經者或為傳,或為學,或為箋注,或為疏解,或為章句。“十三經”有注疏,“五經”有大全,而注疏、大全而外又有歷代經解。其書具在,都未失傳,真理學之淵海也。大抵漢儒之學主訓詁,宋儒之學主義理,晉、唐以來都承漢學,元、明以后尤尊宋學,博綜歷代諸家之說,而以宋程、朱諸大儒所嘗論定者折衷之,庶不囿乎一隅,亦無疑于歧路。古人窮經,不專為文章,而文章之道無涯,《周誥》、《殷盤》,詰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詩》正而葩。”柳子曰:“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變,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合二子之論文,可以知文章之道非原本于《經》不可矣。史之體有二:一曰紀事,一曰編年。《史記》
一、通史學
以后,“二十一史”皆紀事也。司馬氏《通鑒》,朱子《綱目》,皆編年也。紀事之體又有二:一曰紀傳,一曰表志。紀傳之學,《通鑒》、《綱目》集其成;表志之學,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匯其萃。正史而外,又有旁史、舊史,如荀悅《漢紀》、劉昫《舊唐書》之屬。《通典》、《通考》、《通鑒》、《綱目》俱有續者,而前如劉知幾《史通》,后如胡寅《讀史管見》,皆史學之科律也。要而論之,文筆之高莫過于《史》、《漢》,學問之博莫過于鄭漁仲、馬貴與,而褒貶是非之正莫過于朱子《綱目》。師子長、孟堅之筆,綜漁仲、貴與之學,而折衷于朱子之論,則史家才、學、識三長,無以復易矣。
一、論古文源流
今人言古文者,動稱八家,不知八家之于古文委也,非原也。古文之原當溯諸經,尤溯諸之最先者。經莫古于《尚書》,亦莫高于《尚書》。伏羲畫卦,未有文字,《易經》之文多出《尚書》后,《尚書》千古文字之祖也。《典謨》,紀傳之祖,《禹貢》,志乘之祖,《誓誥》,詔令之祖,《伊訓》、《說命》,章疏之祖,他可類推。諸經各專一體,不能盡古今之體勢,《尚書》諸體皆備,而文又最高,古曰祖也。《尚書》以后,能以文章繼其傳者《左》、《國》,得《左》、《國》之傳者八家。《尚書》宿海也,《左》、《國》、《史》、《漢》,龍門、積石以下八家,則九河人海之處也。其余諸子百家,亦無能出《尚書》之范圍。譬如淮、濟、渭、洛,必達于河而后可入于海也。今人讀《尚書》知尊之為經而不敢目之為文,愚恐數典而忘祖,故為推原。其所自詳,則俟與諸生細論焉。
一、論詩賦派別
詩原于三百篇,猶古文之原于《尚書》也。雅變而為風,風變而為騷,騷變而為賦,為漢、魏樂府、古詩,實出于一原者也。漢、魏以后,子建為建安之杰,士衡為太康之英,靈運為永嘉之雋,此鐘嶸《詩品》之說。而前有嗣宗,后有淵明,皆未之及。其實,陶之與阮足為魏、晉弁冕。永明以后,江左浮艷,而元暉為太白所宗,子山為子美所出,未可輕訾也。唐初承六朝余習,陳伯玉始變為古風。至開元、天寶之間,而李、杜、王、孟、高、岑杰然并出,極盛一時。要以盡古今之體勢,兼人人之獨專,則元微之所云:“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嗣是而為大歷,為元和,為長慶,為開成各名家,過此以往,自鄶無譏。高廷禮《品匯》有初、盛、中、晚之分,正始、正宗名家之目,虞山錢受之極詆之。要其源流升降次第,井然不可沒也。賦者,班固以為古詩之流,宋玉、景差立其體,司馬相如、揚雄之徒暢其風,至《二京》、《三都》而巨麗極矣。然論者或有疊床架屋之譏。自唐以前皆古賦,唐以后乃有律賦,而庾子山《哀江南》一賦,以古賦之氣體擅律賦之聲情,且一代之興廢盛衰具備,于是兼有詩史之義。嘗竊論之:屈子之《離騷》一變而為庾子山之《哀江南》賦,庾子山之《哀江南》賦一變而為杜少陵之《新樂府》,此如鯤鵬之化身,二而實一者也。又少陵之《新樂府》,詩之變大雅也;白香山《諷諭詩》,詩之變小雅也;張文昌、王仲初之《樂府》,詩之變國風也。此皆愚之蠡見,俟暇日與諸生細質之。[
一、論制義得失
制義之體起于宋,而明代用為取士之制,本朝因之。洪、永之時規模草創,元氣渾淪,至成、弘而稱盛。成、弘、正、嘉之文理勝而法具,隆、萬之文法密而才寓,天、崇之文才盛而法變。國初之文與天、崇相上下,而加以廓清摧陷之功,故其時為極盛。后此風氣遞變,作者代興,要未有能駕乎其上者也。近二十年來,文章之病有二:槁其面目,鈍置其心思,開卷索然,了無意味,假先輩之病也;臃腫其支體,癡肥其腸胃,捲卷茫然,不知何語,爛時文之病也。有起而矯之者,又或貌新奇則實庸腐,外崛強而內空疏,牛鬼蛇神,虎皮羊質,是為假西江假國初,蓋不培其本而澄其原,故無以起其靡而矯其陋。夫所謂培其本而澄其原者,何也?多讀書之謂也。多讀書以為根柢,則熟于古人之義理,嫻禮古人之法度,而有以得古人之議論,識見、氣味、骨力亦因之日出,發為文章,有平淡樸實而無所不包,有光怪陸離而一塵不染,有規行矩步而通變無方,有千變萬化而一絲不走者,奇正濃淡無施不可,清真雅正于是乎出。學先輩者真先輩,學西江者真西江,學國初者真國初,即為時文亦非爛時文矣。
一、戒抄襲倩代
韓子曰:“戛戛乎陳言之務去。”祖孝征曰:“文章須自出機杼,豈可寄人籬下。”若襲前人之文字,借抄于手,其為寄人籬下也更甚,豈但陳言之未去哉?至于倩人捉刀,尤為士君子所不齒。《顏氏家訓》曰:“齊、梁之間,貴游子弟雇人答策,假手賦詩,及時異勢移,至為人耕田養馬,良可嘆也。”顏氏重以為戒,學者豈可或蹈其轍?又溫飛卿每入試,嘗為鄰鋪作文,朝士薄其行,后卒不第。由此言之,不惟乞人倩代者固屬無志之尤,即為人代倩者亦非有品之士也。諸生各知自好,必不屑蹈此弊,倘一犯之,當特置劣等以懲。若有在院人役作弊傳遞,察出,即將傳遞之人送監院官懲責。一、戒矜夸忌毀學者須虛心服善,文字果佳,亦本分內事,且學業無盡,進一步又有一步,工夫何用矜夸?若文字未到,便當克己自反,用功求進,忌毀他人,何與己事?至于課列前后,文有一日之短長,學有異時之消長,正當各自努力,前列者勿遽自夸張,后殿者亦無謾相詆毀。以上數條,皆往歲丁巳愚初至書院時所設以詔示來學者。時制府慶公、方伯晏公見之,俱與愚意契合,晏公更為之跋,今并錄于后。繼之者那公、郝公、武陵楊公、宗室德公,亦以為不可復得。及今制府尹公來,尤相印可。又漸摩日久,待士之隆,養士之厚,鼓舞振作更倍往時。今以書院會課付刊,尹公已為之序,余即錄此以引其端,可不更贅一辭也。
秉道迪德,本本原原,開先圣之堂奧,翼后學以追趨,凡有志之士,當無不踴躍奮興,日漸月摩,必有月異而歲不同者。昔陸子靜會講義利之辨,以為所喻由所習,所習由所志,而反覆于科舉之學,令反觀而端其趨,當日聞者無不竦息動心至于泣下。朱子亦謂其切中學者隱微深錮之病,跋而識之。至朱子學規,則自五教之目,為學之序,修身之要,以至于處事、接物之方,皆圣賢學后之綱領,后學由賢入圣之階梯,彼此非有異同也。先生條列勵志、立品以端其趨,慎交以樂其群,勤學、通經、通史以敬其業,論詩賦古文制義之源流以修其藝,戒抄襲、矜夸忌毀以警其惰,本末兼該,巨細備舉,井井班班,已合前賢書院之所以教者,而觀其備,又復由今入古而易于從,斯誠至教之典則,圣朝作人之隆規也。繹思佩服,為敬識之。西吳晏斯盛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