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生。如桃之種自為桃。李之種自為李。火之熱自炎上。水之濕自潤下。不能使桃李為水火。使水火為桃李。即有能使桃李易種。水火相濟。亦其氣機之自然也。又天地之能生此草木金石也。不能使為宮室器物之用。雖有可為官室器物之用。亦必圣人之學。乃能使之而裁成其用也。又如草木金石有寒熱補泄之性情可為藥石。要亦不能自治。必圣人之學始能察其性情。制其氣味。而用以卻疾延年。起死回生。乃助發其身心性情之靈妙也。觀此則其可能不可能。可與不可與。是誰所致。不恍然耶。
征信
莊子曰圣人之靜非曰靜也。善故靜也。非所謂靜而無靜者乎。六祖曰若要真不動。動上有不動。非所謂動而無動者乎。理外之事。是為事障。事外之理。是為理障。猶不信事理不二而事圓理畢耶。向上圓滿歸無所得。而首楞嚴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猶不信本來證空而日用安理也耶。一有多種。二無兩般。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猶不信一多之相貫而秩序永不壞耶。能隨境沉。智與理泯猶不信素位即無妄想。而中節之為兩忘耶。本末盡歸宗。尊卑用其語。萬物各有功。當知用及處。猶不信物皆是我。謂之無物。心泯于物。謂之無心耶。然則宗門之燈籠露柱。庭柏布衫。果何謂乎。然則易經之龍狐鬼豕。杞瓜梯楊。果何謂乎。神明者見一而知萬故會通象宜。而賾不惡。動不亂也。世人見賾。為多所迷。見一。又為一所迷矣。安望位中而時出之。學者須自征信。乃能致用。
杏花影
人宰天地藏悟于學
學而時習之一篇。開口揭盡人宰天地之宗旨矣。若無此習。雖有此時亦不能得此心學之悅。惟得此悅。乃能有以及人而同得此樂也。不到與人同樂。又安能使人于生死性命不可知之處。而不慍其無所倚。以相冥于無聲無臭之天哉。即此是夫子作而能述之行狀。亦是述而不作之張本也。此章三節首節是為未知學者示其為學之心法。即在明明德也。次節是為已能學者表其為人之化功。即在親民也。末節是為學已成者。指其歸宗之密旨。即在止于至善也。天地人物安身立命。其以此學為秘藏乎。物則心矩。無外無內。日作日息。消息偕行。生生不息。乘龍御天。成位乎中而時出之。時義大哉。故曰性在習中。時習者所以享其不習之性也。未致未格。學為功力。已格已格。學乃茶飯也。丹曰。下學而上達。達上而學下。無上無下。一見永不再見。直下素行。藏萬世于學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固是其緣不得已。亦正是其隨緣放曠。樂以忘憂耳。
習坎
八卦單名而坎獨言習。何也習坎維心亨。乃行有尚。非習之于心。則不能亨。惟心必以能習坎始悅也。惟習乃知學之有生死性命吉兇悔吝之險也。必先迷而后得也。必先難而后獲也。必于亢而能有悔。而不失其正也。必朝聞此道而后夕可死也。必于死中得此不死之道。乃為可死也。如忠臣孝子義夫節婦。必能知此義命之可死。而后能死也。亦必能知此義命之不可死而后能生也。知此然后于生中能死其心。于死中能生其心也。如于生死性命。尚未有能行。故不免借水火刀毒而后能死。未能得原始返終之故。知時知幾獨往獨來。談笑而化也。如紅銅欲出其血。白銅欲出其鐵。空中欲出其火。水中欲取其金。豈無故而能然乎。此人所不知之處。如未曾習此生死性命之險。何能入險出險。行有尚而不慍此旨哉。此莊生所謂疑始之學。是其險也。惟以疑始而創發。乃能攖寧。所謂攖而后寧。疑而后悟。撥亂乾坤。后見太平。雷雨滿盈。經綸乃建。是妙在使人先迷后得。又妙于先得而后能入迷。夫豈世人之所知乎。所以天地無情。不與圣人同憂。圣人有情。能與百姓同其患難。同彼習此諸險。而后共濟此生死性命也。圣人不能自濟而悅。則此心命。尚不能自有。何能有父母兄弟妻子。與有朋友自遠方來。而就我。而共濟此險為心亨之樂哉。所謂樂得天下英材而教育之。而于從政乎何有。亦可使不識不知者相與順帝之則也。如夫子之轍環天下。至于削跡伐木。畏匡厄陳。棲棲遑遑。無非樂天知命。如乘六龍以御天也。人不知習坎之妙。視之為喪家之狗。而夫子自習其坎中之心。與天一之水。泛于八八卦爻風波之上。信其中樞。旋機不動。感通天下。眾星拱之。南面聽政。亦是習坎繼明。故禮記曰政者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格物致知。需于酒食也。大畏其民是非之志。使善惡之無情者。不得盡其辭。豈不是人自不能知。而我使其得不慍之秘。乃為知本之學哉。夫子亦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是彼已有知也。我則空空如也。扣其所知之兩端而自竭焉。則彼有知亦還無知。與我相冥于空空。又何慍之有。此圣人神化不可傳之學也。必先得而后能迷也。必悟了還同未悟也。夫婦之愚與知與行。是順帝之則也。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此中容不得知能也。知能是性命之隱怪。是生死之結根也。知能是毒天下之毒也。惟圣人能用之以毒天下之隱怪。亦以不知不能而亭毒天下之生死也。如天地之大。常自無情而運行其生育。萬物之多。亦常自無情而承受其功化。兩皆無情。而未嘗不各自安其性命之正也。彼又何嘗相知與相慍哉。圣人以我忘天下易。使天下忘我難。擊壞而歌。帝力何有。而堯始可相忘而無憂也。人不知天地之大。自有太過不及。故猶有所憾。實于天地與己性命何加損之有哉。是以語小而無內。天下莫能破也。語大而無外。天下莫能載也。此正是人不能知而自不慍之秘旨也。如鳶飛魚躍之機。孰使之能然哉。卻能與天淵兩相忘也。此何習乎。能使魚習于天乎。能使鳶習于淵乎。此知能之所不及也。魚鳶亦何嘗自慍其無此知能為不及哉。天淵是鳶魚之天乎。能飛能躍。是鳶魚之天命流行乎。習坎而心亨。不習無不利。有異同否。習察之秘。食鮮知味然矣。將以不知冷熱甘苦。為不知味乎。將以不敢啖石吞鐵咽火服毒。為不知味乎。圣人惟自習習人。察至夫婦鳶魚。無知無能處。乃能放身舍命。與無情天地同流。故無適而非此中也。而小人于此視聽言動。尚無忌憚而不戒慎。又何能習心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前。而慎其莫見莫顯之幾哉。世人之所以陷于二陰險昧之中者。正是陷其知能于知能。卻乃慍圣人不能如鬼畜之迷于五行。以為知能。故終無自悟性命之天。而享其時中之主人公也。毛燦曰。且有襲倚其不知不能慍圣人之學習為多事者。是其陷于二陰。又何等哉。
禮會仁智學擴仁智
易系傳言智崇效天。禮卑法地。為成性存存道義之門矣。又舉道善性。而曰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其下即曰顯諸仁藏諸用但表仁而不言智。何哉。藏諸用。即智之事也。博文約禮。則顯諸仁矣。故曰易有仁智而無情識。非無情也。節情率性而不違其秩序天則也。非無識也。破識用智而享其神明鏡照也。好仁弊愚好智弊蕩。而問學者用識化識。游心養心者也。禮則會仁智而使民共由者也。水可析可合。火因膏因薪。體物者誠。物格則神。禮也學也。圣人與萬世析合膏薪。烹蒸麗化之藏用者也。
大心精心
戒慎恐懼惟危也。不睹不聞惟微也。有物有則。惟精也。無聲無臭惟一也。大心欲統天地。而不逾即邊是中之矩。精心裁成四時。而造此參兩貞一之命。
鑒針
春秋
季彭山曰春秋之所謂懼者不逆之于勃然動者之不可忍。而牖之于隱然在者之不容息。非懼其書我而不敢為之謂也。丹舉以問杖人曰。因是非。還是非。即謂之無是非。不必復為之回避矣。然如推論不日以為刻核。則郭公夏五。亦寓譏貶耶。何怪斷爛之姍乎。春秋懷之。故是忠恕之書也。丹曰。司馬談宗道家無為而遷史記仿春秋。不與其父旨違乎。杖人曰談執遷手云周衰。孔子修舊起廢至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之。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是遷奉父命也。遷之大孝也。又所以申明道家之大用也。曰。草野作春秋。亢乎。曰。時亢而亢。則悔亦龍也。宰相非天子。政府即朝廷尚有疑耶。
假馬
孔子侍座于季孫。季孫之宰通曰君使八假馬。其與之乎。孔子曰。吾聞取于臣。謂之取。不曰假。季孫悟。告宰曰。自今以來。君有取。謂之取。無曰假。杖人曰。圣人救正天下萬世。只在一字。愚謂君取于臣。不曰假。則臣進于君。可曰與乎。黃坤五因言名為五欲之一。達人視圣人舍身立名教。大似生銀入銅乃可用耳。杖人曰。聲聞為我。便欲斷滅且問此欲成聲聞乘之我。非名根乎。福果則利根也。立教必正名。故曰名不可得而好。不可得而避。此中道而立之教綱也。入道真實。須全放下。才著名想便為名鬼所啖矣。果熟香飄隨緣行化。故曰名空不避名圣人立命。不落因緣之見。圣人裁成。不落自然之見。故知其所以然。行乎不得不然。即嘗泯于當然。是名教即自然也。但未過屢空卓立之關者。未可同日語矣。
陳不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