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大甲溪橋在大甲溪,距縣南一百零二里;為后里莊往臺灣縣葫蘆墩之所。橋長囗丈,寬約五、六尺。光緒七年,福建巡撫侖毓英捐資創建。后洪水沖壞,光緒二十四年重建。

枋寮橋(別名未詳)在大甲溪,距縣南一百零二里;為大甲枋寮莊往〔臺灣縣〕葫蘆〔墩〕之所。橋長囗丈,寬囗尺。光緒二十四年春重修。

義冢

乾隆二十四年,臺灣知縣夏瑚等捐資代運旅櫬至廈門,俾客亡親屬按籍認領。咸豐年間,總兵林向榮見各屬多停柩,不能歸塟者,助資運回原籍;人咸稱為一時盛舉。然捐助在一時,究不若廣設義冢,以垂萬世;并為勒碑定界,俾豪強無敢混侵,藉為開墾之說。則澤及枯骨,而施惠無窮矣。爰將各處義冢,開列于左:

竹塹堡義冢

中冢在南城外巡司埔尾,二冢毗連;距縣治南二里。道光十六年,署同知玉庚諭紳士捐購獻充。

枕頭山冢在東門外,距縣治東南里許。乾隆年間官獻。

虎頭山冢在南門外,距縣治南二里。

十八尖山冢距縣治南三里。

雞卵面冢距縣治南四里。

仙公坑冢距縣治南五里。

蜈蚣窩冢距縣治南四里許。

內外獅冢距縣治西南三里。

香山牛埔冢距縣治西七里。

雙溪冢距縣治南八里。

大崎冢距縣治南九里。

石碎侖冢距縣治南九里。

牛埔冢在槺榔莊外,距縣治西八里。

茄苳湖冢距縣城西南八里。

隘寮前冢距縣城東南九里。道光七年,郭棠棣獻充。

金山面冢距縣城東南十里。

謹按:縣城東門外,前皆叢冢重迭。道光二十九年,眾紳董捐資清冢,將遺骸埋葬數處。其開費余款購東城內地建屋三間,題曰「回春洞」。凡病人無親屬可使者,皆送入其中,供養醫治;沒則埋之。是誠濟急義舉也。咸豐元年,同知張啟煊準舉人許超英等所稟,以香山牛埔、內外獅一帶山麓曠地并巡司埔枕頭山、蜈蚣窩、雞卵面均為義冢存案,又飭準金山面、大崎、雙溪、青草湖、石碎侖、茄鹽湖至鹽水港、老瞿崎止,均為冢、牧公地。又稱前同知李嗣鄴捐廉買郭蘇陳、土地公坑以東大崎、雙溪口、金山面等處,橫亙三千余丈,以為義冢,聽人民隨處葬埋;勒石于縣城內北鼓樓下。今義冢界內,間有私墾田園;且經巡撫劉銘傳清丈配糧,已成私業。至巖岫山麓仍作義冢,任人掩骼埋胾,以成仁人之事。后之君子欲為子孫種福田者,當嚴禁混侵之弊;使義冢長存,則幽明均受其賜。

樹杞林堡義冢

牛屎溜冢在樹杞林西南,距縣治東南二十五里。金惠成獻。

燒炭窩冢在樹杞林西南,距縣治東南二十五里。金惠成獻。

牛埔冢在頭重埔,距縣治西南十二里。干、嘉年間,莊民贓為冢、牧公地。

頭分堡義冢

大眾媽山冢在中港北門竹圍仔莊外,距竹城西南二十五里。干、嘉年間,陳榮發號、陳復興號、杜德豐號、葉萬德號鳩資公購獻充。

山仔坪冢在中港南門外山仔坪莊畔,距竹城西南二十六里。干、嘉年間,林恒茂獻。

隘口寮山冢在中港蘆竹湴莊外,距竹城二十八里。干、嘉年間獻。

公館仔山冢在中港公館仔莊東北,距竹城二十八里。道光年間獻。

后屋仔山冢在中港后屋莊畔,距竹城二十三里。嘉慶年間獻。

山尾莊冢在中港山寮莊東,距竹城二十三里。道光年間獻。

后湖山冢在中港山佳莊后,距竹城二十一里。道光年間獻。

后莊埔山冢在中港竹篙屋東,距竹城二十里。道光年間獻。

后莊崎頭山冢在中港后山后,距竹城二十一里。嘉慶年間獻。

小坪山冢在中港小坪仔莊前,距竹城二十里。道光年間,林恒茂獻。

下條郊山冢在中港中大埔莊前,距竹城二十里。道光年間獻。

溪埔山冢在頭分街溪東,距竹城二十五里,道光年間獻。

苗栗堡義冢

坪頂冢在苗栗街西南四里,距竹城南五十五里。

石寮岡冢在苗栗街北四里。

公館冢在苗栗街南八里。

尖山冢在苗栗街東三里。光緒十年,紳士劉緝光獻。

大湖冢在苗栗東南三十二里。同治年間,吳定連獻。

西山派冢在苗栗西,一帶相連約十里。

建醮坪冢在銅鑼灣北二里,距竹城南六十二里。

西門冢在后壟西門外,距竹城三十九里。劉、杜兩家獻。

赤涂崎冢在后壟。乾隆五十三年,白沙墩莊民陳伯樹獻。

北門外冢在后壟北門外。

舊冢在后壟南門外。林千福獻。

新冢在后壟南門外。林維舟獻。

埔頂冢在新港社邊,距竹城南四十里。光緒十二年,新日升(即解大賓)同社番獻。

溝仔底冢在新港西社之西,距新竹南四十里。新港東、西社番獻。

阿麻湖冢在新港社東,距新竹南三十九里。杜施惠獻。

苑里堡義冢

螃蟹冢在苑里街外。

圓冢仔冢在苑里西勢莊北。

瓦窯冢在瓦窯莊東。黃氏獻。

大湖冢在瓦窯山后。黃氏獻。

枕頭冢在茹里東門外。社番獻。

印斗冢在貓盂莊北。道光二十九年,郭元瑤獻(有碑記)。

牛埔冢(上下兩小冢)在社苓莊外。

大墩冢在山柑莊外。

破石冢在山寮莊外。

馬鈴埔冢在山腳莊后。

九殷勤冢在山腳莊后。

鯉魚冢在六尺布莊前觀音寺西畔。

大小牌冢在頂五里牌莊后。

福德冢在通霄街外西畔。

鬼仔窩冢在通霄北勢莊。詹德枝獻。

山仔頂冢在通霄北勢莊。林龜尚獻。

紗帽山冢在內湖紗帽山下。李光獻。

大排冢在白沙墩莊南。

店仔窩冢在白沙墩莊東。

大甲堡義冢

山嶺頂冢在大甲東,距竹城九十七里。同治七年,業戶王昆岡獻。

大埔冢在大甲東北,距竹城一百里。

龜山冢在大甲東,距竹城一百里許。

新埔堡義冢

樟樹林下排仔冢(一帶)在新埔街尾一里,距縣治東北二十二里。乾隆五十七年,竹塹社通事荖萊湘江、土目潘文起獻。

樟樹林屏山下二排冢(一帶)在新埔街二里,距縣治東北二十二里。乾隆五十七年,荖萊湘江、潘文起獻。

牛埔及羊寮坪冢在貓兒錠莊北橫山一帶;東至大路、西至海、北至嵌眉、南至山麓。乾隆元年,李元錦、黃干老等向業戶郭奕榮購給。距縣治北十一里。

伯公嶺冢在紅毛港,橫亙三百二十三丈;距縣治北三十里。光緒九年,業戶徐景云獻。

水確侖冢在大區園,距縣治北七十五里。

番社(屯丁附錄)

乾隆二十九年新修「府志」載:淡屬番社七十。光緒四年淡、新分治,劃去五十四社歸淡水,新竹轄內僅存十囗社。其歸化已久與漢人雜處其中,而非從前生番之氣習矣。爰列各社于左:

大甲德化社距竹城西南九十五里。

大甲東社距竹城西南一百里。

日南社距竹城西南九十里。

日北社距竹城西南七十五里。

雙寮社距竹城西南八十五里。

房里社距竹城西南八十里。

貓盂社距竹城西南八十五里。

苑里社距竹城西南七十八里。

通霄社距竹城西南七十里。

后壟社距竹城西南四十二里。

貓里社距竹城南五十五里。

嘉志閣社距竹城南五十五里。

新港社距竹城南四十里。

中港社距竹城西南二十五里。

番社屯丁

竹塹社大屯把總一員,給武陵埔埔地五甲;外委一員,給武陵埔埔地三甲。管下各屯十一社,計屯丁四百名:一、竹塹社:屯丁九十五名,分給武陵埔埔地一百五十四甲零一分;每名應得一甲五分八厘。一、通霄社:屯丁二十五名。一、苑里社:屯丁十二名。一、貓盂社:屯丁八名。一、房里社:屯丁四十四名。以上四社,計屯丁八十九名,分給武陵埔埔地一百五十甲;每名應得一甲六分八厘五毫三絲九忽。一、后壟社:屯丁三十九名,分給芎蕉灣埔地四十五甲;每名應得一甲一分五厘四毫。一、新港社:屯丁五十二名,給芎蕉灣埔地二十八甲零二分、又給內灣埔地二十二甲六分、又給三灣埔地八甲八分三厘二毫,合計埔地五十九甲三分二毫;每名應得一甲一分四厘二毫一絲五忽。一、貓閣社:屯丁三十名。一、中港社:屯丁三十三名。以上二社,計屯丁六十三名,分給鹽水港埔地七十四甲四分二厘八毫;每名應得一甲六分八厘三毫八絲六忽。一、雙寮社:屯丁四十二名。一、霄里社:屯丁二十名(此社在淡水轄內,其屯餉由新竹縣給發)。以上二社,計屯丁六十二名,分給武陵埔埔地一百零四甲四分;每名應得一甲六分七厘三毫八絲六忽。

日北社小屯外委一員,給武陵埔埔地三甲。管下各屯五社,合計屯丁三百名:一、日北社:屯丁七十名,分給武陵埔埔地一百十八甲;每名計一甲六分八厘五毫五絲。一、日南社:屯丁七十四名,分給武陵埔埔地七十五甲五分、又給黃泥塘地五十甲;每名應得一甲六分零九毫五絲九忽四微。一、大甲東社:屯丁七十二名,分給黃泥塘地五十九甲四分、又給四方林地六十一甲;每名應得一甲六分七厘。一、大甲西社:屯丁四十名,分給黃泥塘地六十六甲八分;每名應得一甲六分七厘。一、雙寮社:屯丁四十四名,分給黃泥塘地二十九甲五分、又給淮仔埔埔地四十四甲,合計七十三甲五分;每名應得一甲六分七厘零四絲五忽。

謹按:竹邑合計屯兵七百名。此外,尚有麻薯管下各屯在淡屬轄內,屯丁四百名,每丁年給口糧八圓;后減半,僅給四圓。如因公召用,每月加給銀四兩二錢。光緒十一年,口糧銀尚由新竹縣將屯租給發。十四年,巡撫劉銘傳嚴飭各社屯丁以御各處生番,每年仍給銀八圓,由知縣應解布司稅契銀項下代給;又配以田,令屯丁耕種,與屯田一例施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施甸县| 项城市| 华蓥市| 上林县| 亚东县| 齐河县| 莎车县| 平阳县| 修水县| 饶阳县| 榆树市| 秦皇岛市| 辉县市| 兴国县| 扎兰屯市| 秀山| 丰镇市| 横山县| 永州市| 黔江区| 柞水县| 镶黄旗| 山东省| 精河县| 包头市| 平昌县| 万盛区| 获嘉县| 苍山县| 永修县| 沿河| 竹溪县| 兖州市| 响水县| 那曲县| 太和县| 通榆县| 赫章县| 台北县| 安吉县| 商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