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役志
賦役志
從來有田必有賦,有丁必有役,分而為二。而臺地則寓役于賦,合而為一,則僅言賦可矣;而仍存役之名者,溯其始也??肌钢T羅舊志」(周宣子、陳少林所編)云:『臺地田賦與內地異者三:內地只有田,而此則兼有園:內地俱納米,而此只納粟;內地有改折,而此征本色。諸羅田少園多,計其田有五等(上上、中上、中中、下中、下下)、園有二等(以肥磽為上下)。田園之主有四:曰官莊(設縣之后,文武官報墾,因而遞受于后官者也)、曰業戶(紳衿、土民自墾納賦,或承買收租而自賦于官者)、曰管事(業戶推一人理賦稅、差役,官就而責成之。計田園以售其值,賦稅不與焉)、曰番社(番自為耕)。內地論畝,臺地論甲(畝、甲詳見下文)。雍正九年定:凡七年以后新墾田園,援照同安下沙則例,化甲為畝。同知嚴金清新修「志稿」云:『臺地新墾田園,未畢升科,宜裁業戶,勘丈征租;庶裕正供,而核名實』(至光緒十四年,果如其言)。又「諸羅志」云:『臺賦甚重,蓋寓役于賊內故也。乾隆十三年,詔令各郡、縣按近年丁額(每丁勻銀二錢)就租勻配,俾有田業者輸之,以寬貧民』。此寓役于賦之意也。志賦役。
戶口
田賦
官莊(附錄隆恩息莊及營盤田園)
屯租
叛產
餉帑
耗羨
解運存留
經費
鹽課
厘金
蠲政
恤政
戶口
民丁
雍正九年,彰化撥歸淡屬戶口,每丁征銀四錢七分六厘。乾隆元年,酌中減則,每丁征銀二錢。十三年,奉詔以臺屬丁銀勻配通郡田園,該屬年征丁銀一百五十七兩六錢七分三厘零,就該屬田園征輸,永為定例,蓋以丁之流徙無定而田園有定,裁去無定、歸于有定之中,一以寬平民手足、一以省官吏追捕。法良意美,民咸賴焉(節錄「彰化志」)。
乾隆二十九年,將遞年編入實在煙戶(有司歲登民數報于部,曰「煙戶」),男、婦計三萬三百四十二丁口。奉詔:盛世滋生,永不加賦(采錄「府志」;系淡、新未分治之先,其民丁不載堡分,今無從劃出)。
嘉慶十六年,查照保甲門牌,核實土著、流寓各籍民戶,計一萬七千九百四十三戶;男、婦大小計二十一萬四千八百三十三丁口,內民戶成丁男、婦(男十六曰丁、女十六曰口,男未十六亦曰口)計一十一萬六千二百二十五丁口、幼丁男、女計九萬八千六百八口(合淡、新在內;因「廳志」不載堡分,故無從劃出)。
道光二十一年,同知曹謹編查戶口:廳治城廂,計八千五百二十三丁口;城北一堡,計一萬八千九百三十二丁口;城北二堡,計一萬七千四百六十丁口;城南一堡,計一萬二千三百八十二丁口;城南二堡,計一萬四千一百五十八丁口;城南三堡,計八千七百三十二丁口;城南四堡,計一萬三千一百三十丁口。以上男、婦總計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七丁口,在新竹轄內;余劃歸淡屬。
番丁
雍正九年,彰化縣撥歸淡屬管轄土番大社五社;內附小社二十四社。至乾隆二年,社番計一千三百二十五??;照民丁例,每丁征銀二錢,計番丁銀二百六十六兩。乾隆十三年,丁銀皆就田園勻配,永為定例,而不另賦丁銀(以上,在淡、新未分治之先;其番不載社名,今無從劃出)。
同治九年,同知陳培桂核查各社番丁,開列于下:一、竹塹社社番八十九丁。一、后壟社管下新港社、中港社、嘉志閣社、貓里社,計社番三百零七丁。一、房里社、貓盂社、通霄社、苑里社,計社番一百一十三丁。一、德化社管下大甲東社、大甲西社、日南社、日北社、雙寮社,計社番二百三十七丁。以上社番,總計七百四十六丁,系新竹轄內;余皆劃歸淡屬。
謹按乾隆二年詔書云:『民、番皆吾赤子,原無歧視』。然「廳志」所載,民丁、番丁另編戶口,難免彼此攸分。今概準以一視同仁之政,合番、漢為一家,計戶口不計番、漢,尤為道一而風同焉。
光緒二十一年,知縣櫻井勉編查各辦務署管下煙戶:開列男丁、女口于左:
一、竹塹堡:計九千三百九十五戶,男二萬五千五百七十二丁、女二萬一千零五十六口。
一、樹杞林堡:計七千四百九十一戶,男二萬二千零六十七丁、女一萬八千七百五十一口。
一、新埔堡:計一萬三千三百五十八戶,男四萬五千四百零八丁、女三萬八千四百九十口。
一、頭分堡:計五千五百三十六戶,男一萬五千一百八十一丁、女一萬三千一百八十六口。
一、苗栗堡:計九千八百一十戶,男三萬一千二百七十丁、女二萬四千二百一十五口。
一、苑里堡:計四千零三十八戶,男一萬一千六百二十六丁、女一萬一千二百四十五口。
一、大甲堡:計六千二百九十八戶,男一萬四千九百五十二丁、女一萬一千四百五十五口。
以上合計一十七萬六千一百四十八戶,男一十六萬六千零七十六丁、女一十三萬八千四百口:男女合計三十萬零四千四百七十六丁口。
田賦
謹按:淡廳前屬諸羅轄內,而新竹前屬淡廳轄內。康熙五十三年,始報升科田園,皆以甲計、不以畝計,襲鄭氏遺制也。其法以一丈二尺五寸為戈,周圍一百戈為一甲。一甲之田,當泉郡田一十一畝三分零。蓋泉郡田,以六尺為弓,積至二百四十弓為一畝;臺田周圍一百戈,即泉郡之二千七百一十二弓有奇也。凡田一甲,上則征榖八石八斗、中則七石四斗、下則五石五斗;園一甲,上則征榖五石、中則四石、下則二石四斗。雍正十年,奉旨:自九年始,照同安例,田、園均化甲為畝,以一甲作十一畝。其田照同安民榖例征收:上田每畝征銀八分五厘三毫四絲、秋米六合九抄五撮,中田每畝征銀六分五厘八毫八絲四忽、秋米三合八抄七撮,下田每畝征銀五分七厘五毫五絲、秋米免;其園,亦照同安「鹽米不征鹽折例」征收:上園視中田,中園視下田,下園每畝征銀五分六厘一毫八絲,米亦免。凡銀三錢六分,折征榖一石;凡秋米一石,折征榖二石。若以甲論,上田每甲應征榖二石七斗四升有奇,中田每甲二石八升有奇,下田每甲一石七斗五升有奇,上園視中田,中園視下田,下園每甲應征榖一石七斗一升有奇。然同安「包糧」有禁,而臺地錢糧則由業戶征收代納。光緒十三年,巡撫劉銘傳再行清丈,按甲征賦;年分上、下忙完納:上則田每甲征銀三兩零八分五厘六毫一絲,中則田每甲二兩五錢二分三厘五毫一絲,下則田、下下則田以及不入則田均遞減二成為例;上園視中田,中園視下田,下園、下下園以及不入則園亦遞減二成為例。遂從番、漢業戶及公私番口糧所收租額內,十成中扣四成歸小租戶,自行完納正供。而業戶其收諸民者,謂之「大租」;其納諸官者,謂之「正供」。如大租十成中約四成自足以完納正供,余六成則償其開墾之資;「廳志」載云『所收浮于納者』,此也。又「口糧大租」一款,系番通事及土目給單征收,按丁分發社番之口糧。后有備銀給買者,名為番業戶。其中有「正供大租」,系正供業戶給單征收,向官完納正供雜項;又有「口糧大租」,系番通事、土目給單征收,按丁給發口糧并為社中公款。
附錄前事:『臺灣田賦與中土異,自荷蘭令中土遺民受種,以十畝為一甲,分上、中、下則征榖;年修陂圳之費以及耕具,皆荷蘭資給:名曰「王田」,猶今佃戶納租于田主也。后鄭森取之,改為「官田」;耕者為官佃,佃輸租仍舊。其宗戚及官員、士庶招墾自收者,曰「私田」;征榖亦分上、中、下則。所用官斗,較中土倉斛,每斗僅八升。三年一丈量。洎歸命后,悉為民業;故不以畝計,仍以甲計』。
舊額田園,計五百二十九頃(百畝為一頃)五十五畝二分九厘零;內田計二百七十二頃七十畝一分四厘零,園計二百五十六頃八十五畝一分五厘零。計征榖八千三百六十七石七斗四升六合零。又原撥歸園五十三甲一分二厘零,征榖一百二十七石四斗八升九合零。
乾隆二十八年,新升田、園,共五項一十七畝九分八厘五毫六絲;內下則田三頃六十二畝七分八厘,下則園一頃五十五畝二分五毫六絲。計征榖八十二石二斗一升三合九勺。
乾隆二十九年,新升下則田六十六畝,征榖一十五石五斗五升零八勺。又新升田、園共五頃七十七畝六分六厘六毫,內下則田三頃三十一畝八分四厘,下則園二頃四十五畝八分七厘二毫;征榖九十一石四斗一分二合二勺。又新升田、園三十三頃零八畝四分六厘六毫三絲三忽七微,內下則田二十九頃十八畝九分一厘二絲四忽九微,下則園三頃六十九畝五分五厘六毫八忽八微;征榖五百零二石四斗八升八合七勺。
乾隆三十年,新升田、園計二十四頃七十七畝七分五厘,內下則田二十二頃二十六畝九分五厘,下則園二頃五十畝零八分;征榖三百九十五石一斗四升一合五勺。
乾隆三十二年,新升下則田一十八頃八十二畝八分四毫,征榖三百石零九斗八升七合一勺。
乾隆三十四年,新升下則田五十五頃二十八畝三分七厘一毫八絲一忽,征榖七百八十一石七斗七升一合七勺。
乾隆三十五年,新升下則田二十五頃八十六畝六分九厘八毫四絲,征榖三百零二石六斗六升八合七勺。又新升里民陳尚充公下則田四十七畝七分四厘,征榖七石六斗三升一合七勺。又新升下則田一十四頃八十四畝七分八厘一毫一絲四忽,征榖二百二十三石五斗七升零九勺三抄。又新升下則田二頃一十七畝五分九厘八毫三絲四忽,征榖三十三石九斗五升七合四勺。
乾隆三十八年,新升下則田六頃六十三畝八分五厘,征榖一百零六石一斗二升三合八勺。又新升下則園二頃九十五畝六分八厘一毫三絲二忽,征榖四十六石一斗四升二合七勺。
乾隆四十一年,新升下則田四頃五十六畝二分,征榖七十二石九斗三升七合二勺。
乾隆四十三年,新升下則田六頃五十七畝八分零,征榖一百零五石一斗五升六合。又新升下則田一十一頃,征榖一百七十五石八斗四升七合二勺。又新升下則田一十八頃七十二畝二分九厘九毫二絲六忽四微三纖,征榖三百零二石零八升五合五勺七抄。
以上合計舊額、新升,凡田、園七百四十八頃九十六畝三分八厘五毫二絲五忽一微三纖,又原撥歸園五十三甲一分二厘,實征榖一萬二千零四十石二斗一升五合一勺二抄;官莊、隆恩息莊、叛產供榖俱在內。其從前檔案,乾隆五十一年被匪焚毀,「廳志」均不及載明堡分。自光緒四年淡、新分治,凡田、園屬淡水者例應劃歸淡水;但堡分失傳,無從劃出。僅有乾隆三十一年及三十七年新升拳山堡及隆恩息莊田園計七十四頃八十三畝九分四厘八毫九絲八忽,劃歸淡屬;余悉就「廳志」所載采錄,以俟考核。
乾隆五十七年,董陳興首墾下則田二十頃九分六厘八毫零,每畝征銀五分七厘五毫五絲,計征銀一百一十五兩一錢五分六厘(「廳志」載:『額外未報部』)。
咸豐九年十月,新升中港隆恩大埔林壽記熟田一十甲零五分,每甲科租四石;內抽一石帶完正供,年納供榖一十石零五斗(「廳志」載:『額外未報部』)。
光緒十三年,臺灣巡撫劉銘傳將舊額、新升田園再行清丈;戈聲仍循舊例,周圍一百戈為一甲。視地分則,就田問賦,年分上、下忙完納。上則田每甲征銀三兩零八分五厘六毫一絲,中則田每甲二兩五錢二分三厘五毫一絲,下則田每甲二兩零八分零五毫四絲;自下下則田以及一等、二等、三等之沙田,均遞減二成為例。上園視中田,中園視下田,下園、下下園以及一等、二等、三等之沙園,亦遞減二成為例。遂從番、漢業戶及公私口糧所收大租額內,十成中扣四成歸小租戶,自行完納錢糧;而業戶仍準實收六成。大租并給執照示諭,以昭公允。其余各色名目悉為裁汰,歸「一條鞭」之法施行。爰列各堡田、園甲數、征項于左:
竹塹堡田甲錢糧
一、上田一千一百零二甲零五厘九毫零六忽四微,征銀五千二百三十圓七角五瓣五尖。
一、中田一千七百四十四甲四分五厘五毫零二忽,征銀六千七百七十四圓零四瓣八周。
一、下田二千三百零七甲七分三厘六毫四絲二忽二微,征銀七千三百八十五圓一角零五周。
一、下下田二百七十九甲零一厘三毫七絲二忽六微,征銀七百一十四圓三角二瓣五周。
一、上沙田一甲四分五厘二毫二絲,征銀四圓六角一瓣八周。
一、沙田四分三厘九毫,征銀六角三瓣。
以上計田五千四百三十五甲一分五厘五毫四絲三忽二微,年征銀二萬零一百零九圓四角八瓣一周。
樹杞林堡田甲錢糧
一、上田一百零五甲五分二厘五毫零八忽,征銀五百圓零零四瓣八周。
一、中田四百二十三甲三分七厘零六絲一忽六微九纖八沙,征銀一千六百四十圓零四角五瓣。
一、下田一千五百八十二甲七分六厘五毫七絲零四微,征銀五千零六十四圓八角五瓣二周。
一、下下田八十三甲五分九厘五毫二絲六忽四微,年征銀二百一十四圓。
一、上沙田三甲七分零六厘六毫,年征銀五圓九角四瓣七周。
以上計田二千一百九十八甲六分九厘三毫二絲六忽四微九纖八沙,征銀七千四百二十五圓六角九瓣二周。
新埔堡田甲錢糧
一、上田三百四十五甲五分四厘五毫一絲六忽,征銀一千六百四十圓一角一瓣三周。
一、中田一千三百二十七甲五分一厘六毫九絲,征銀五千一百五十二圓五角八瓣七周。
一、下田三千六百七十八甲七分七厘五毫二絲八忽五微,征銀二千七百七十二圓三角四瓣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