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按:金門厝向系舊官路。干、嘉年間,此處為往臺北通衢。嘉慶元年,粵籍林先坤倡捐新社番子陂義渡田,年納小租榖一十四石;竹塹社屯弁錢茂祖捐充番大租,年由義民亭董事繳出榖十石;新埔范姓撥充小租榖四石,大湖口王姓年鳩收榖十石。后官路改就舊社,義渡租撥充舊社溪渡夫經(jīng)費。金門厝渡近廢。
九芎林上渡在九芎林豆子埔溪;為九芎林往樹杞林之所。兩岸相距十余丈。義渡船一。光緒十八年,該地殷戶彭殿華、鄭獻瑞等捐金生息,每年渡夫工食銀由紳董給發(fā)。
九芎林渡在五塊厝溪,距縣東十里;為竹塹往九芎林之處。兩岸相距約十三、四丈。民渡船一;里人共捐金建置。每人來往,均給渡船錢四文。
九甲埔渡在九甲埔頭溪,距縣東七里許;為竹塹城往九芎林之所。民渡船一;道光年間里人鳩資創(chuàng)置。每人渡船錢四文。
北濟安渡在竹北一堡犁頭嘴溪,距縣東十四里;為竹塹城往新埔、咸菜甕之所。兩岸相距約二十五、六丈。義渡船一。邑紳陳朝綱建,并捐置義田(址在土地公埔),年收租榖三十二石以給渡夫工食經(jīng)費。
新社渡在新社溪,距縣北六里;為竹塹往臺北通道。兩岸相距二十五、六丈。咸豐年間,舊設(shè)民渡船一;同治十二年重建。每人渡船錢四文。
天罡溝渡在金門厝天罡溝,距縣北三里許;為塹城北廂往紅毛港之所。兩岸相距三(二?)十六丈。渡船錢四文。
新莊子渡在新莊子溪,距縣北七里;為樹林莊往白地粉嵌頂山腳及紅毛港之所。兩岸相距三十丈。咸豐年間,里人鳩資公置。渡船錢四文。
船頭港渡在船頭港溪,距縣西北八里;為竹塹城往溪洲船頭港之所。兩岸相距十五、六丈。民渡船一。乾隆年間建。渡船錢四文。
漁寮渡在舊港溪,距縣西北八里;為溪洲通漁寮之所。兩岸租距五、六十丈。民渡船一。道光初年創(chuàng)設(shè)。渡船錢八文。
竹北二堡津渡
咸菜甕渡在咸菜甕溪,距縣東四十二里;為咸菜甕往鹿寮坑、北埔新官路之所。兩岸相距二十余丈。民渡船一。道光年間創(chuàng)置。每人渡船錢四文。
廣安渡在新埔石頭坑,距縣東二十里;為新埔往九芎林、南北埔之所。兩岸相距二十五、六丈。義渡船一。同治年間,商民潘梅源創(chuàng)建;年給渡夫辛工榖十五石。
南濟安渡在新埔水汴頭,距縣東二十二里;為新埔街往大坪林之所。義渡船一。邑紳陳朝綱創(chuàng)建;年充田租一十七石,作為渡夫工食經(jīng)費。
新埔口義渡在新埔溪,距縣東二十二里;為新埔通竹塹之所。兩岸相距三十丈。義渡船一。邑紳蔡景熙倡建。秋、冬之交,并架木橋以便行人來往。
鳳山崎渡在鳳山崎溪,距縣東北十里;為竹塹往臺北通衢。兩岸相距二十零丈。舊設(shè)渡船一。光緒十八年,創(chuàng)設(shè)鐵橋;十九年告成,渡船廢。
北勢子溪渡在北勢子莊,距縣北十里。民渡船一。咸豐年間,里人鳩資創(chuàng)建。渡船錢四文。
竹南一堡津渡
咸水港渡在香山咸水港溪;為新竹往竹南堡通衢。兩岸相距十余丈。舊時,官設(shè)義渡船一。道光十八年,同知婁云、紳士鄭用錫等捐資創(chuàng)置義渡田,給發(fā)渡夫經(jīng)費。大建,每月給工食錢七千二百文;小建,每月給工食錢六千九百六十文。又全年支給修船經(jīng)費一十二千文(與中港渡、大甲渡同案)。今廢。
頭分堡津渡
中港渡在中港溪,距縣西南三十里;為中港往后壟通衢。兩岸相距四、五十丈。官設(shè)義渡船一。乾隆五十二年創(chuàng)設(shè)。道光十八年,同知婁云捐款建置義渡田,址在新竹城東門外及淡水芝蘭堡、拳山堡各處。每月給渡夫工食錢:大建,三十九千六百文;小建,三十八千二百八十文。全年給修理渡船經(jīng)費銀三十圓(載在義渡碑)。
苗栗堡津渡
嵌頭厝溪渡在苗栗嵌頭厝溪,距縣南囗囗里。兩岸相距囗囗丈。民渡船一。囗囗年間創(chuàng)置。渡夫工食經(jīng)費,由鋪戶、莊民鳩資給發(fā)。
嵌腳溪渡在苗栗嵌腳溪,距縣南四十二里;為新港社往苗栗之所。兩岸相距約近十余丈。民渡船一。乾隆年間,新港社番創(chuàng)建。秋、冬水淺,創(chuàng)設(shè)橋梁。
后壟溪渡在后壟南門外溪,距縣南四十里許;為后壟往通霄之所(即「廳志」所載南河渡)。兩岸相距十二、三丈。民渡船一。秋、冬架木為橋,以便行人來往。乾隆年間,新港社番創(chuàng)建;渡夫永歸社番接充。
苑里堡津渡
山柑尾渡在苑里山柑尾五里牌溪。兩岸相距囗囗丈。義渡船一。光緒十三年,紳商議撥大甲抽厘,作為經(jīng)費。每月大水給發(fā)渡夫工食銀一十八圓,小水每月給渡夫工食銀九圓。二十一年,厘金裁收,義渡廢。
房里溪渡在房里溪,距縣西南八十二里;為苑里往大甲通衢。兩岸相距約十余丈。義渡船一。囗囗年間創(chuàng)建。
大安溪渡在大安溪,距縣西南九十七里;為苑里往大甲之所。兩岸相距十余丈。民渡船一。囗囗年間創(chuàng)建。光緒二十一年廢。
通霄溪渡在通霄溪,距縣西南六十五里。兩岸相距囗囗丈。囗渡中船一。
大甲堡津渡
大甲溪渡在大甲溪,距縣西南一百里;為大甲往牛罵頭之所。兩岸相距以中水論,約二、三百武。官渡船一、小船一。遇有洪水橫流,渡筏隨時添設(shè)。二、三、四、八四個月中水,大建給渡夫工食銀二十八千五百文,小建給工食銀二十七千五百文;五、六、七三個月大水,大建每月七十四千一百文,小建每月七十一千六百五十文。十一月分只用渡夫二名、十二月分只用渡夫二名、正月分只用渡夫二名、二月份只用渡夫五名,每名日給錢一百九十文。又,全年修船經(jīng)費錢二十四千文。
橋梁
竹北(原「塹」字)一堡橋梁(竹北一堡,光緒二十年編修「縣志」,改為竹塹堡)
迎春橋在縣治東城下;為東城外往各莊并鐵路通衢。橋長一丈五尺五寸、寬五尺四寸。光緒十五年,邑紳吳逢沅、李祖琛等捐修。
登瀛橋在縣治南城外;為塹城往內(nèi)山通衢。橋長五丈一尺四寸、寬六尺六寸。同治十二年,邑紳鄭如梁、鄭如椿、鄭如云造(有碑)。光緒十六年,邑紳鄭如蘭、李聯(lián)萼重修。
湳仔橋(改名萬年橋)在縣北南雅莊,距縣治三里;為塹城往臺北通衢。道光二十一年,竹塹社屯弁錢茂祖創(chuàng)建。同治七年,同知嚴金清暨紳董林福祥等捐資改建。石橋長一丈八尺、寬八尺;其下迭石為圓洞,橋上翼以扶欄(有碑)。光緒十三年,邑紳鄭如蘭、吳逢沅、張英聲等重修。
舊社橋在舊社莊,距縣北四里;為塹城往臺北通衢。橋長三丈三尺、寬三尺四寸。光緒十三年,商戶洪合春重修。
隆恩牛埔橋在牛埔莊,距縣西三里;為西城外往香山通衢。橋長二丈有奇。牛埔莊居民造。
永安橋在雙溪,距縣南十里;為雙溪崎下往內(nèi)山之所。光緒十三年,邑紳林尚義建。近廢。
石井山下橋在縣南,系往赤柯坪之所。橋長六丈、寬三尺六寸。
三重埔尾橋在三重埔,距縣東南一十八里;為三重埔往樹杞林之所。橋長三丈二尺、寬三尺。莊民彭阿福造。
長發(fā)橋在九芎林中坑,距縣東二十二里;為九芎林往囗囗之所。橋長四丈、寬三尺六寸。道光十二年,莊民捐造。
長生橋在九芎林莊,距縣東二十里;為九芎林適樹杞林之所。橋長九丈二尺、寬五尺,橋上翼以扶欄。嘉慶十三年,林先坤,徐希振等造。咸豐六年,謝觀瀾等重修(有碑)。
樹杞林街橋在樹杞林街首,距縣東南二十五里;為樹杞林莊往石壁潭之所。橋長四丈、寬四尺。里人彭里強建。
石壁潭橋在石壁潭莊,距縣東二十五里;為囗囗往囗囗之所。橋長二丈八尺、寬三尺。光緒八年,里人曾云中造。
竹北(原「塹」字)二堡橋梁
三板橋在竹北二堡枋寮莊,距縣東北一十七里;為枋藔往新埔之所。橋長二丈余,寬七、八尺。囗囗年間,莊民創(chuàng)建。
仁者橋在楊梅墟莊,為楊梅壢往中壢之所。橋長囗丈、寬囗尺。嘉慶二十二年,郭肇基捐造(有木碑記)。
苗栗堡橋梁
后壟北勢街橋在后壟街外,距縣西南四十里;為后壟街往來通衢。橋長囗丈、寬囗尺。道、咸年間創(chuàng)建。
后壟南門外橋在后壟溪,距縣西南四十一里;為后壟往通霄之所。橋長囗丈、寬囗尺。道、咸年間創(chuàng)建。光緒辛巳(七)年福建巡撫部院岑毓英巡臺,飭新竹縣徐錫祉協(xié)同各紳修造。近圯。
崩嵌腳溪橋在苗栗堡崩嵌腳溪,距縣南四十二里;為新港社往苗栗通衢。橋長八、九丈,寬二尺四寸。乾隆年間,生番歸化創(chuàng)置。
龜山頭溪橋在苗栗龜山頭溪,距縣南五十五里。橋長囗丈、寬囗尺。囗囗年間創(chuàng)建。
鶴子岡橋在苗栗鶴子岡溪,距縣南五十囗里;為苗栗往囗囗之所。橋長囗丈、寬囗尺。囗囗年間創(chuàng)建。
苑里堡橋梁
房里橋在房里城北,距縣南八十二里;為苑里往大甲通衢。橋長二丈余、橫五尺余。囗囗年間創(chuàng)建。
大甲堡橋梁
新店橋(另有別名)在大甲堡新店,距縣西南八十八里;為新店往臺灣縣葫蘆墩之所。橋長囗丈、橫約一丈。光緒二十三年重造,費金約囗萬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