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齊乘
  • 于欽
  • 4891字
  • 2015-12-26 18:24:34

古跡一

類例有四各以類書近而相證者則聯書不拘以類一曰城郭記古井邑二曰亭館該乎棟宇三曰邱壟邱陵墳衍系焉四曰志聞碑銘詩說終焉 【四曰志聞碑銘詩說終焉按于氏所云志聞亦如近世府縣志有藝文一類而今本止存城郭亭館邱壟三類并無碑銘詩說等文是此編特草創之本未為完書故舛誤有所不免也第四卷風土有風俗而無土產亦僅見于總序云】 凡此皆古人之跡也跡于書者人存其政舉跡于地者人亡其處在過黍離而興悲臨廣武而有嘆曠千載而相感者其在茲歟

城郭

廣縣城

益都府南瀑水澗側漢廣縣故城元魏嘗以置青州 【元魏嘗以置奇州按水經注陽水東北流徑廣縣故城西舊青州刺史治亦曰青州城此謂西漢刺史治東漢則郡國志曰臨菑刺史治矣晉初治臨淄沿后漢之舊義熙中自廣固移治東陽城后魏書曰青州司馬德宗治東陽魏因之是也于氏于沿革云漢置青州刺史不常所理此又云元魏以廣縣置青州不知元魏青州治東陽史有明文廣縣晉初已廢豈得更為刺史治乎酈注所言故城舊治皆漢代遺跡太守理臨淄刺史治廣縣則不可謂無常理也】 遺址猶存土人目為古青州

廣固城

府西北堯山下齊記云晉永嘉五年刺史曹嶷所筑有大澗甚廣因之為固故曰廣固初南燕慕容德議所都潘聰曰青齊沃壤號曰東秦地方二千戶余十萬四塞之固負海之饒可謂用武之國廣固者曹嶷所營山川阻險為帝王之都德從之及劉裕圍慕容超城側有五龍口險阻難攻兵力疲乏河閑人元文說裕曰昔趙攻曹嶷望氣者謂澠水帶城未易攻拔若塞五龍口城當自破石季龍塞之嶷果請降后五日雷雨震開之慕容恪攻段龕亦塞五龍口龕遂降今舊跡猶存宜試修塞裕從之超城中男女皆患腳弱病者大半遂出奔為裕所擒此緣城閉日久氣郁不通自然生病自古兵革閑多有之裕不學故為元文所誑耳其城為裕所夷無復遺跡

臨淄古城

臨淄縣北雉堞猶存齊記補謂齊古城周五十里高四丈十三門其西雍門韓娥鬻歌之地又有稷門下立學舍所謂稷下學齊宣王聚文學游說之士鄒衍淳于髠田駢騶奭接子慎到環淵之徒皆賜列第為上大夫 【縣北有大夫店由此取名】 不治而議號稷下學士荀卿嘗為稷下祭酒又鄭康成云齊田氏時學舍所會號棘下棘稷音相近即稷下也亦魯城地名左傳陽虎劫公伐孟氏入自東門戰于棘下西南有申門門外申池左太沖賦謂之照華池郡國志謂之左右池即系水原也北曰章華門史記蘇代自燕入齊見于章華門者是也城東北五里余有雪宮遺址 【見寰宇記】 又西北系水之側有梧臺水經注楚使聘齊齊王饗之梧宮臺臺甚層秀東西百步亦宋愚人得燕石之處有漢熹平五年碑題云梧臺里又南歇馬臺土人以為晏子作歌之臺或又以為簡公之檀臺皆不可考齊城在戰國時蘇秦謂城中七萬戶漢高又溺愛外婦子以齊言者皆封之故齊地惟此城獨大意其全盛之時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者信不誣矣

石槽城

臨淄東十里即古安平城因城內有石槽故名魯莊公三年紀季以酅入于齊杜注齊國東安平縣有紀季墓 【北有冢土人云敝無存冢疑即季墓】 【杜注齊國東安平縣有紀季墓按杜云酅紀邑在齊國東安平縣不言有季墓】 田單封安平君即此

西安城

臨淄西三十里耿弇討張步謂西安小而堅即此東有畫邑城王蠋鄉也弇進軍畫中居兩城之閑 【路史云風俗通有齊大夫晝氏邑孟子宿晝晝在臨淄畫在西安今即畫水號宿留小晝乃畫之訛不應有二】

索頭城

臨淄東南二十里女水之南后魏慕容白曜圍沈文秀于青州筑此城因有索頭村

朱虛城

記云 【記云當作寰宇記】 臨胊東六十里孔融為黃巾賊所敗曾保此城葢融保都昌與此相近又有東陽城亦曰凡城左氏曰晏弱城東陽又有校 【音效】 城武帝封城陽王子云為侯臨原城封菑川王子始昌為侯皆在臨朐東見寰宇記

斟灌城

壽光東四十里寰宇記云斟灌城亦名東壽光 【自金為斟灌店】 按有窮后羿拒太康代夏政仲康子相立依同姓諸侯斟灌斟尋氏羿相寒浞殺羿使其子澆 【即奡也】 殺斟灌以伐斟尋滅夏后相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杜征南謂壽光縣東南有灌亭漢北海郡有斟縣應劭謂平壽為古斟尋東南有斟亭京相璠曰斟尋去斟亭七里然則斟國在齊明矣皇甫謐乃謂斟灌在衛臣瓚謂斟尋在河南引夏都為證顏監曰應氏止云斟尋本是禹后何預夏國之都乎瓚說非是

紀城

壽光南三十里春秋之紀國通志曰紀本在東海贛榆后遷劇亦稱紀城內有臺高九尺俗曰紀臺城旁有劇南城漢劇縣也爾雅云七達謂之劇驂北海劇縣有此路

王胡城

壽光北二十里古益都城也漢武元朔元年封菑川懿王子胡為益都侯 【元朔元年封菑川王子胡為益都侯按漢書王子侯表胡以元朔二年封】 薨子廣嗣廣薨子嘉嗣元鳳三年坐非廣子免

益城

壽光南十里漢益縣城寰宇記以為益都城云魏始于此立縣非是土人稱王子胡者正益都城耳

豐城

壽光西二十里輿地記本漢菑川國城 【輿地記本漢菑川國城按水經注益縣故城即南豐城又壽光南三十里之劇城為菑川國治安得別有豐城本漢菑川國乎于氏說誤】 司馬懿伐公孫淵北徙豐人住此改曰南豐城

樂望城

壽光東二十里漢宣帝封膠東戴王子先為樂望侯 【漢宣帝封膠東王子先為樂望侯先漢書作光】 今曰王望店王望北十余里又有古城土人名曰女直營金人屯兵之所

延鄉城

水經注千乘有延鄉城世謂之從城延從字相似野溝水出此 【野溝水出此水經注作葢野溝】 西北入時水今樂安西北有此城漢元帝封李譚延鄉侯 【漢元帝封李譚延鄉侯按漢書功臣表譚以成帝永始四年封】 俗又云會城

千乘城

郡國志高苑縣北二十五里古千乘縣以齊景公有馬千駟畋于青邱得名縣北有青邱濼即今清水泊也又子虛賦注曰青邱山名出九尾狐在海外葢瀕海耳漢高置為郡和帝更名樂安國千乘縣并屬焉至隋開皇初移縣置廣饒此城遂廢其東復有漢利縣古城云

被陽城

寰宇記高苑縣西南漢武封齊孝王子燕為被陽侯

廢濟陽城

唐景龍元年析高苑置在濟水之北尋廢故城在縣北九十余里 【故城在縣北九十余里(謂高苑縣北)按濟陽廢縣即今之鄒平縣治樂氏寰宇記云在州北九十四里者謂淄州淄川縣之北據元和志亦當作西北也于氏誤以為在高苑北九十余里則其夫濟水遠矣 (今小清河為濟水故道)】

薄姑城

元和志在博昌東北六十里即殷末薄姑氏舊都今博興東北俗呼為嫌城者是又書序成王伐奄遷奄君于薄姑奄在魯不知薄姑又是何地

博昌古城

博興南二十里漢博昌縣城 【金須知博昌鎮】 或亦呼為薄姑城非是西對古城即延鄉也 【西對古城即延鄉也按于氏前云延鄉在樂安西北則處博昌之東矣此又云西對古城為延鄉皆臆揣也】

利城

樂安西北二十里 【樂安西北二十里按水經河濟下流皆過利縣又東北入海故城在今博興縣東南四十里 【地名利城鎮】 元代當屬樂安縣境也】 漢齊郡利縣

平壽城

濰州西南三十里漢縣古城又有廢下密城在州西三里隋開皇中于北海縣置濰州移下密縣于此大業二年并入北海此謂西下密東四十五里有東下密隋開皇中分下密東界為膠東縣唐武德初廢此城今在昌邑東南俗呼密城距州不止四十五里又東南有后魏皇興初所置膠東縣城州東南三十里有漢桑犢城并見寰宇記白狼水出小王莊正桑犢地

廢昌樂城

濰州西五十里古緣陵春秋淮夷病杞諸侯城緣陵而遷杞齊侯與之車百乘甲一千此城東南十余里有營陵城又南安邱北海界上有起城營陵即緣陵 【見漢書注】 起即杞耳在漢曰營陵縣元魏又曰營邱 【謂即太公所封者非是】 唐初權置杞州后為縣宋改曰安仁尋又改曰昌樂國朝至元三年廢入北海今廢城內有玉華宮舊名神游觀宋宗室淄王瑞華堂碑刻在焉

訾城

昌邑縣西北海濱春秋齊師遷紀郱鄑郚杜注北海都昌西有訾城則鄑地俗呼為瓦城半為水漸城南有孫武廟

營城

昌邑南五里有大營城北五里有小營城南城即古都昌不知何故謂之營城豈孔北海與黃巾相拒屯兵遺跡邪

古諸城

密州西南三十里春秋時魯邑季孫行父城諸及鄆

姑幕城

商侯國漢晉為縣郡國志引博物記曰城東南五里有公冶長墓寰宇記則謂長墓在密州西北五十里姑幕在莒縣東北百六十里詳此則姑幕城當在密州

昌安城

安邱縣之外城漢石泉城后漢并入昌安在縣西南十里寰宇記謂之安昌城今按張禹封安昌侯乃汝南之縣又云西南十二里有安邱城實一城耳 【安邱縣之外城漢石泉城后漢并入昌安在縣西南十里寰宇記謂之安昌城又云西南十二里有安邱城實一城耳按寰宇記石泉故城在安邱縣西南六十里漢安邱縣城在縣西南二十里與于氏所引里數不合又按水經注云濰水又北徑石泉縣故城西又北徑平昌縣故城東濰水過安邱東界故安邱縣志謂漢平昌在今諸城安邱之交地名柴溝則石泉非縣西南亦不止十里可知(當作東南六十里)水經注又云濰水又北昔韓信與龍且陣于此水西有厲阜又北徑昌安縣故城東厲阜在今安邱東五十里昌安縣在其北則不得為縣之外城矣(唐輔唐縣治昌安城非今縣理于氏誤引寰宇記耳)水經注又云汶水又東徑安邱縣故城北城對牟山牟山在今安邱西南十五里則漢安邱城自在今縣西南石泉城在東南昌安城在東各不相涉于氏以為一城殊混】 記皆誤

平昌故城

安邱南六十里漢平昌縣屬瑯邪 【漢平昌縣屬瑯邪按安邱縣志漢平昌城在柴溝為諸城界又引隋志云郚城舊置平昌郡后齊廢郡置瑯邪縣大業初改名郚城即漢之梧成縣非平昌也則此條所謂平昌故城乃后魏之平昌郡下云郚城在安邱西南六十里者實一城也以為漢平昌縣誤矣】 亦為侯國文帝封齊悼王子卬為平昌侯后徙封膠西王

郚城

安邱西南六十里春秋齊遷紀郱鄑郚杜注朱虛縣東南郚城漢為梧成縣后魏于此置平昌郡高齊改為瑯邪縣隋改曰郚城大業末廢

淳于城

安邱東北濰汶二水交處古有此城按通志武王封禹后東樓公于杞 【汴梁杞縣】 九世成公遷于緣陵 【濰州昌樂】 至文公又遷居淳于號州公春秋州公淳于如曹是也 【至文公又遷居淳于號州公春秋州公淳于如曹是也按左傳正義引世本云州國姜姓春秋經書州公傳言淳于公杜解云淳于州國所都是也(木巳)并淳于在州公不復之后非木囗巳伯別號州公而又妄造州公淳于之稱亦為不通矣】 后為杞所并遷江南杞東樓之孫周亦封于牟婁 【周亦封于牟婁按春秋莒人伐(木巳)取牟婁杜解但云木囗巳邑葢(木巳)之初封本在開封府(木巳)縣牟婁非其都也于氏謂周封(木巳)于此誤】 隱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婁今諸城北有婁鄉安邱南有牟婁山俗訛作朦朧山即其地

城陽城

安邱南八十里漢城陽國亦曰龍臺城 【漢城陽國亦曰龍臺城按水經注平昌縣故城東南角有臺臺下有井與荊水通昔嘗有龍出入其中故世亦謂之龍臺城是龍臺城即平昌故城矣漢城陽國都莒即今莒州與龍臺城初不相涉而牽合為一可怪也】 城內有臺高六丈臺下有井與荊水通失物于井或于荊水得之有神龍出入其中故曰龍臺

缾城

安邱南與郚城相近漢武封菑川靖王子成為缾侯

計斤城

膠州南五里春秋之介根漢計斤縣語音有輕重耳莒子初都此后徙莒今有兩塔對立曰東西計斤

祓城 【音廢】

膠州西南七十里漢祓侯國屬瑯邪俗曰肥城廢音之轉也記謂祓城無跡可考當在臨胊者非是

黔陬城

高密縣西六十里 【高密縣西六十里按今膠州故黔陬地而高密在其西北此云黔陬在西誤矣水經膠水北過黔陬縣西又北過夷安縣東夷安今高密則黔陬當在縣之東南郡國縣道記所謂在今郡東北百一十里者指諸城言耳(今膠州在唐及宋初為高密之板橋鎮元佑三年始置膠西縣故寰宇記云黔陬城在諸城東北計斤城在高密東南也于氏當元世已立膠州則黔陬自應云在州南而仍以高密系之非是)】 兩城夾膠水而立縣道記曰黔陬秦所置在高密郡東北古介葛盧國也后移縣于膠水西相去三十里謂之東西二城高齊天保閑廢介葛盧墓在東城側

龍且城

高密西南四十里 【高密西南四十里寰宇記作五十里】 濰水之東楚將龍且所筑水西即且冢冢南曰梁臺韓信囊沙壅水之地亦曰城陰城

夷安城

路史云夷安古維國 【古維國當作古夷國】 有維水寰宇記謂今高密縣理東南外城即夷安城晏子萊之夷維人漢為縣屬高密國詳此則今縣理正古夷安城西北舊城乃宋縣耳

高陽城 【寰宇記高密縣西北三十四里】

高密西北三十里漢成帝封淮陽王孫并為侯一名膠陽亭 【漢成帝封淮陽王孫并為侯一名膠陽亭按漢書地理志膠陽侯國屬北海郡高陽則別屬瑯邪王子侯表膠陽侯恁高密頃王子以成帝建始二年封三十九年至王莽篡免侯而高陽侯并封于平帝元始元年時高密王子恁正侯膠陽其不得為一國明甚水經注膠水又北徑膠陽縣東又東北會張奴水按其地適在高密之北則此城為膠陽故縣無疑流俗以膠音近高因訛其讀而寰宇記遂附會侯并封國又以平帝為成帝于氏承之其誤宜矣】 大業末廢今有高陽村

稻城

高密西南濰水堰側土人呼堰為趙貞女防南有高堤謂是岑彭冢皆謬此即稻城遺跡春秋稱瑯邪之稻自漢有塘堰蓄濰水以溉稻因名其城武帝封齊孝王子定為稻侯郡國志亦謂之鄭城康成故宅在此旁有稻田萬頃斷水造魚梁歲收億萬號萬疋梁今其遺跡鞠為榛莽矣

拒城

高密南三十里漢縣根艾水出此東入海今曰拒城河

古膠西城

高密東南二十五里膠墨二水之閑隋置膠西縣在此大業末廢于賊土人呼為諸晏城以前有晏子冢故也

不期城

即墨西南二十七里漢瑯邪郡不其縣有太乙仙人祠及明堂武帝所起寰宇記云古城約周十余里后漢改屬東萊晉于此置長廣郡高齊廢之隋開皇十六年于此城東北二十七里置即墨縣今故城在縣西南

皋虞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义市| 尖扎县| 会同县| 当涂县| 界首市| 顺平县| 和平区| 永靖县| 丹寨县| 阳山县| 华安县| 扎兰屯市| 兴山县| 乌兰浩特市| 昆山市| 察隅县| 汝城县| 土默特左旗| 万山特区| 靖宇县| 怀柔区| 奇台县| 安化县| 商都县| 霞浦县| 临泽县| 新乡县| 且末县| 元朗区| 乌兰察布市| 台州市| 连州市| 隆回县| 洞口县| 奉节县| 安西县| 怀仁县| 扶余县| 新绛县| 毕节市| 平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