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貢兗州之域春秋戰國齊之北境秦屬齊郡漢高祖分齊置平原郡后漢及魏晉以為宗王封國元魏復為郡孝文太和中移郡于安德故城改為安德郡隋開皇元年廢郡入冀州 【隋開皇元年廢郡入冀州按寰宇記當作三年】 九年以郡置德州大業三年州廢復為平原郡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復置德州又置總管府領博德棣觀四州七年改屬都督府貞觀二年廢督府 【貞觀二年廢督府按舊唐書當作元年】 割滄州之滳河厭次二縣來屬十七年二縣還屬棣州以廢觀州之蓨縣安陵來隸天寶元年改為平原郡十四年安祿山反平原太守顏真卿據郡討賊 【初明皇聞河北郡縣皆從賊嘆曰二十四郡曾無一人義士耶及真卿報至大喜曰朕不識顏真卿作何狀乃能如是欽按三代之后天下承平富庶莫如明皇始禍致亂毒流后代亦莫如明皇葢其初政識姚宋晚年識李楊斯二人者天下皆識其心術明皇但識其形狀故能敗亂天下至于真卿兄弟巡遠諸賢皆所不識而竭忠許國乃能如是自古識者不賢賢者不識信者不忠忠者不信豈特明皇而已哉此禍亂所以相尋也】 干元元年復為德州屬河北道五代晉天福閑移州理長河縣宋復還安德展其城 【景德三年刺史江日新展筑】 亦屬河北金屬山東東路 【金屬山東東路按金史當作西路】 國初屬東平路至元五年直隸省部仍割大名之清平濟南之齊河兩縣來隸領縣五曰安德曰平原曰齊河曰清平曰德平以安德為治所東到商河縣百八十里西到陵州七十里南到高唐州百四十里北到吳橋縣七十里到大都八百里東北到寧津縣百里東南到禹城縣百一十里西南到恩州百一十里西北到景州二百里
安德縣〔中〕
倚郭漢為縣后漢為國皆屬平原元魏以縣置安德郡隋開皇初復為縣屬冀州九年于縣置德州五代石晉徙州理長河以縣為屬邑宋嘉佑中復為州理金因之
平原縣〔中〕
州西南五十里漢平原郡平原縣有篤馬河東北入海五百余里 【今枯河猶存】 韓信夜渡平原襲齊歷下軍渡此河也高齊并鄃縣入此 【古城在縣西光武封馬武此邑】 元魏置東青州尋廢屬安德郡隋開皇初郡廢屬冀州九年改屬德州唐太和二年屬齊州尋復屬德州宋金因之
齊河縣〔中〕
本宋濟南之耿濟鎮漢耿弇討張步自朝陽濟河即此地金劉豫家此鎮僭位后置為縣屬濟南大定八年始城之國朝至元二年來隸
清平縣〔中〕
州東 【州東當作州西】 百八十里本漢清河郡之清陽縣隋開皇初徙貝邱縣置此十六年改曰清平屬博州大業二年屬貝州唐武德四年屬博州宋屬大名府舊邑在縣西四十里清平鎮元豐閑漯河決壞城徙置博平縣之明靈寨今理是也金因之國朝至元二年來隸
德平縣〔下〕
州東八十五里本漢平原郡平昌縣漢文四年封齊悼王子卬為平昌侯 【漢文四年封齊悼王子卬為平昌侯按水經注濰水徑平昌縣故城東漢文帝封齊悼惠王肥子卬為侯國則卬所封乃瑯邪之平昌也又按漢書卬以平昌侯立為膠西王膠西今高密亦于東平昌為近特王子侯表失其郡名耳于氏引入平原誤】 故城在縣西南或云西平昌以瑯邪亦有平昌故稱公元魏永熙二年移縣理古城高齊天保七年復移今理隋開皇十三年屬滄州十六年還屬德州 【隋開皇十三年屬滄州十六年還屬德州按十三年當作三年隋書開皇三年廢諸郡故屬滄州也又按德州開皇九年始置還屬亦當作改屬】 唐因之五代唐避諱改曰德平宋熙寧六年省為鎮元符二年復置屬德州金因之
齊邑外屬
高唐州之高唐縣
本漢平原郡之高唐縣非古齊高唐也 【漢縣非古齊高唐也寰宇記古高唐城在禹城縣南五十里禹城西南境與高唐州接壤春秋時齊地西至聊攝則今高唐為齊履無疑不必以其非古高唐所在而外之也】 杜征南云高唐在祝阿西北古齊邑齊威王使盼子所治漢書地理志平原郡有高唐則漢縣也今人皆以此為齊邑故略具同異云
曹州之禹城縣
濟南西五十里 【濟南西五十里按今禹城至濟南一百里】 古祝國黃帝之后杜征南釋地曰濟南祝阿縣西北有瑗城有高唐城春秋時齊邑漢祝阿縣屬平原郡隋屬齊州唐天寶元年改曰禹城取縣南禹息古城為名安史之亂義營防遏將軍李銑決河水以限賊縣為水壞乃北徙八十里移縣置遷善村為今理 【故禹城在豐齊之北】 宋金并屬濟南國初乙未年屬曹州 【有阿陽城漢縣也在廢禹城西北隋開皇初此城側得古冢石銘云阿縣令李君墓龍額城亦漢縣在廢禹城東南古高唐城在南五十里瑗城在南百里春秋晉趙鞅伐齊取犂及轅杜云犂一名隰轅即瑗也源陽城唐縣亦在南百里廢禹城在南八十里】
泰安州之長清縣
濟南西南七十里本盧地齊公子傒食采于盧 【齊公子傒食采于盧按高傒以王父字為氏非公子】 漢為縣屬泰山郡元魏孝昌二年自山茌故城移東太原郡置此后廢隋開皇五年置長清鎮取清水為名十四年改為縣屬濟州唐貞觀十七年屬齊州宋因之至道二年徙治刺榆店今縣理金亦屬濟南國初乙未年屬泰安
東昌路之聊城縣
濟南西三百里齊西鄙之邑水經注云聊城縣東北三十里有故攝城左傳所謂聊攝以東是也戰國時燕將保聊城田單攻之不下魯仲連為書約之矢射城中燕將見書自殺兩漢屬東郡魏晉屬平原因為郡治焉 【魏晉屬平原因為郡治焉后魏書平原郡治聊城縣王城見水經注寰宇記云理畔城非也此蒙魏晉為文誤】 隋初屬博州大業中屬武陽郡唐宋并屬博州國朝屬東昌路倚郭按漢志千乘郡別有蓼城縣后漢為蓼侯國注云東北有攝城此古齊聊攝也 【漢志千乘郡別有蓼城縣后漢為蓼侯國注云東北有攝城此古齊聊攝也按漢書地理志曰蓼城都尉治續漢書郡國志曰蓼城侯國注云杜預曰縣東北有攝城今考杜解左傳曰平原聊城縣東北有攝城初未言在蓼城也又按續漢志曰聊城有聶戚注云左傳曰聊攝以東是則劉昭因聊蓼字音之近誤引杜解并忘其自相抵牾矣于氏但據劉注而迷其所出復不見續漢書于東郡之聊城本有聶戚之文而注已引左傳為證遂別指蓼城為古齊聊攝此其疏也蓼城后漢屬樂安國今雖未詳所在要是齊北之地不得以為西界蓼侯國亦脫一城字】 今人皆以東昌之聊城當之故略具同異云茌平縣聊城縣東北七十里左傳哀八年齊取闡杜注云漢東郡茌平縣北有闡鄉 【左傳哀八年齊取闡杜注云漢東郡茌平縣北有闡鄉按杜氏哀八年齊人取讙及闡解曰闡在東平剛縣北今兗州府寧陽縣東北有剛城故縣也應劭所謂闡亭當在其北前漢屬泰山郡后漢屬濟北國晉屬東平國后改曰剛平杜晉人故云東平無追舉漢郡之理而于氏以為在茌平北且以漢東郡系之考其致誤之由葢續漢志濟北國五城四曰茌平五曰剛文相連接茌平下云本屬東郡此司馬彪原注本細字升為大書而剛下則劉昭細字注云左傳哀八年齊取闡杜預曰在縣北有闡鄉刻本或滅去闡字故于氏誤以劉注承茌平本屬東郡而言其實未嘗檢左傳注也】 茌平至晉末圮于河后魏廢入聊城 【后魏廢入聊城按茌平后魏屬平原郡未嘗廢隋志清河郡茌平下云后齊廢非魏也崩于河者碻磝城之西南隅魏茌平自治鼓城見魏收書 【鼓城寰宇記作布鼓城】 】 唐武德初以聊城之興利鎮復置貞觀八年又廢 【貞觀八年又廢唐書作元年】 至金劉豫始復屬博州國初撥屬東昌石勒賣為師讙奴耕田聞鼓鞞之聲縣西南地名牛叢塊相傳是其舊耕之地李陽爭漚麻池今有大李莊陽讙之裔猶存未知是否淳于髠墓在縣西又唐馬周五代葛從周皆有墓土人名曰葛塊
東平路之東阿縣
濟南西百二十里齊之柯邑春秋莊公十三年會齊侯盟于柯曹沬劫盟于此漢為東阿縣 【兩漢有阿陽無東阿記誤 【兩漢有阿陽無東阿記誤上云漢為東阿縣葢于氏引寰宇記文故此言其誤也按東阿兩漢俱屬東郡而前漢平原別有阿陽后漢省廢城在今禹城縣界是阿陽既非東阿且不得云兩漢有矣】 】 魏封曹植地晉屬濟北國隋屬濟北郡唐初屬濟州天寶十三載屬鄆州金宋并屬東平 【有阿井貢膠井今在閘河之西】 陽谷縣東阿西南百里春秋僖三年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于陽谷隋開皇十六年始置陽谷縣屬濟北郡唐初屬濟州天寶十三載屬鄆州宋開寶六年縣城圯于河太平興國四年徙置上巡鎮金因之國朝屬東平阿井在縣東北金天眷閑重修有碑存今復廢縣東北安樂鎮相傳周世宗養疾于此
河閑路之臨邑縣
濟南北百里漢臨邑縣 【漢臨邑縣按漢臨邑故城在今長清縣西南水經濟水又北過臨邑縣東注云水有石門是也 【京相璠曰盧縣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門寰宇記盧城在長清縣南五十里】 自宋于今濟南僑置魏郡而后魏書遂有兩臨邑一屬齊州東魏郡即宋縣僑置者也一屬濟州濟北郡即漢縣屬東郡者也隋志濟北無臨邑縣唯齊郡有之于是僑立之縣相沿至今而漢縣遂廢】 屬東郡宋孝武孝建二年立東魏郡理臺城以臨邑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屬齊州唐初屬譚州后屬齊州宋因之建隆初以河決壞城徙治耿鎮 【建隆初徙治耿鎮宋史作孫耿鎮】 此亦漢濟南著縣平原隰陰縣地 【隰陰縣地漢書作濕陰杜解左傳后魏書寰宇記皆作隰陰按說文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隰阪下濕也二字本不通用濕陰以在濕水南得名師古音它合反而諸書或作隰故集韻濕亦音習與隰通非古義矣又按杜氏云濟南有隰陰縣是濕陰晉屬濟南與祝阿皆自平原來隸也可補晉志濟南郡之闕】 隰陰齊桓封公子廖之地漢為縣古城近在縣西十里又名犂邱著城在縣東南五十里古相傳地貢神蓍 【按師古曰著竹庶反韋昭誤以為蓍龜之蓍失之遠矣后人緣此有貢蓍之論】 齊東縣舊趙巖口金為齊東鎮 【見金須知】 劉豫置夾河巡檢司 【以瀕大清河故名夾河】 金亂天兵南下城之壬子年因置齊東縣屬河閑路癸丑年割屬濟南至元二年還屬河閑 【縣管窵戶郭外皆章丘鄒平地屬濟南故附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