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東 【即墨東寰宇記作東北】 五十里漢武帝封膠東康王子建為侯以旁有王吉廟亦曰瑯邪城又西有祝茲城 【又西有祝茲城按水經注膠水出膠山北徑祝茲城東恐不應在即墨境內】 漢初徐厲及康王子延年皆封祝茲侯而兩漢無此縣葢是鄉聚之名取為國號耳公孫宏封平津霍光封博陸之類是也
壯武城
地記即墨西六十里古夷國 【古夷國按杜解左傳夷國在城陽莊武縣(即壯武)通志則云夷都夷安考夾漈自注葢謂晉壯武治夷安城也】 漢壯武縣屬膠東國晉封張華為壯武侯今華廟在膠州西南即壯武地
莒城
莒州治外郭周四十余里內城周二十里子城周十二里寰宇記曰縣理在故城城三重皆崇峻惟南開一門無知之難小白奔焉樂毅攻齊守崄全國列女傳齊人杞梁殖襲莒戰死其妻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 【琴操一說殖死妻援琴悲歌曰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哀哉皇天城為之崩一說妻泣曰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放聲長號杞城為之頹遂投水而死其妹朝日悲之為作是歌皆后來追述后說近是】
海曲城
莒州東百六十里地有東呂鄉太公望所出后漢紀瑯邪呂母結眾為子報仇殺縣長起此赤眉皆其黨今有呂母固
曹公城
莒州南二十里魏武征陶謙所筑今曰五花營
高鄉城
莒州東南七十余里漢侯國宣帝封城陽惠王子休為侯晉永嘉后城廢疑即今十字路城 【又有高廣新山昆山皆漢侯國并在州南無跡可考】
箕城
莒州東北百里箕屋山下濰水出此漢宣封城陽荒王子文為侯
折泉城
漢侯國記附密州亦云失其所在然水經折泉水出松山今曰分流山在馬耳山西城當屬此地
團城
沂水東北三十里城正圓因名團城隋開皇十六年嘗于此置沂水縣后廢為鎮 【沂水東北三十里隋于此置沂水縣后廢為鎮按水經注沂水又東南徑東莞縣故城西東燕錄謂之團城魏南青州治寰宇記云縣理城本漢東莞縣城也南燕于此置團城鎮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沂水縣是團城即漢東莞縣城且為今沂水治矣于氏于郡邑既云漢東莞縣即今縣城而此條又云團城在沂水東北三十里豈以水經注鄆亭在團城東北四十里因誤指鄆亭為團城與南燕團城鎮前于開皇之置縣二百年而謂隋縣后廢為鎮亦誤】
葢城
沂水西 【沂水西寰宇記作西北】 八十里葢公先國陳仲子兄戴葢祿萬鍾即此漢為縣景帝封王皇后兄信為侯隋開皇中于此城置東安縣后廢入沂水
向城
沂水西南 【沂水西南當作沂州西南】 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通志云沂州有古向城寰宇記云夜頭水一名向水經漢椑城南入海向城在莒縣南葢今沂州之向城鎮是也
郈城
沂州東三十六里左傳定公十年叔孫州仇帥師圍郈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臨沂縣大業二年移縣于今州理此城遂廢通志郈邑又在鄆州須城非是
即邱城
沂州南五十里路史云祝邱祝融氏之后臨沂東南五十里即邱城是也桓五年城祝邱齊魯之音祝即相近漢為即邱縣至高齊廢今州西三十里乃漢厚邱城土人以為即邱州南即邱為新城皆誤
開陽城
【今曰鄅城】 沂州北十五里古鄅國祝融之后風姓 【鄅國風姓當作妘姓】 又云夏禹之后昭公十八年邾人入鄅杜注謂瑯邪開陽開本作啟叔孫州仇城啟陽是也漢避景帝諱改為開漢官儀曰洛陽城南東第一門始成夜有一柱止樓上開陽縣上言南門一柱飛去即洛城門柱也光武建武四年封子京偽瑯邪王 【光武建武四年封子京為瑯邪王按后漢書京以建武十五年封瑯邪公十七年進爵為王此云四年封誤】 初都莒莒有城陽景王祠神數下言宮中多不利京上書愿徙開陽肅宗許之今城側有京冢廟
郯城
沂州東南百廿里通志曰郯祁姓子爵或曰嬴姓少昊之后春秋時郯子朝魯能辨古官仲尼師之城內郯子宣圣共廟后漢志郯有勇士亭古勇士萬邱欣也
王僧辯城
沂州東北四十里梁將王僧辯所筑土人目為諸葛城不知所據又州城東北有小營城晉元帝之發于戍營也
鍾離城
沂州西南百余里路史云鍾離徐之別封今沂之鍾離城乃晉吳會處其后徙九江吳滅之郡國志謂此城楚將鍾離昧所筑按韓信傳昧家在伊盧東海戚胊有此邑 【東海戚胊有此邑按漢書注劉德曰東海胊南有此邑戚別為縣不當與朐連文】 城或于其鄉邑耳昧素與信善羽敗昧亡歸信信時為楚王及高祖偽游云夢信恐見禽或說信斬昧謁上必喜亡患昧曰漢所不取楚以昧在公若捕我以自媚吾死公隨手矣 【昧曰吾死公隨手矣按史記曰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漢書曰吾今死公隨手亡矣脫一亡字似不可通(漢所不取楚所下亦脫以字)】 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陳為高祖所擒先儒謂李廣之不侯以斬灞陵尉欽亦謂信之不終以負鍾離昧且樊于期以窮歸燕太子丹猶不忍負況昧楚之忠臣已之良友以窮來歸乃始容而后負之可乎以信之智獨不能如魯朱家為季布地乎信罪大矣
襄賁 【音肥】 城
鍾離城相對漢末劉虞初封容邱侯進封襄賁侯虞郯人也故封鄉國俗訛作鑿城
古費城
費縣西北二十里古費伯國 【古費伯國左傳隱元年費伯帥師城郎杜云費伯魯大夫二年司空無駭入極費庈父勝之杜云庈父費伯也則費為庈父采邑非國也自寰宇記以為費伯國誤】 姬姓懿公之孫后為季氏邑顓臾城在北所謂固而近于費
古武城
費西滕東兩縣之閑子游弦歌舊邑
南成城
費縣南百余里齊檀子所守漢侯國屬東海因南成山而名漢末黃巾之亂鄭康成避難此山有注經石室
祊城
【本陽口城】 左傳隱公八年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許在鄭地祊即此城寰宇記云自漢費縣移理祊城后魏太和閑自祊城移縣于陽口山隋開皇三年復自陽口移入祊城即今縣理也土人乃以陽口城為祊城又呼為許田城皆誤
古承縣城
嶧州城西北小城寰宇記曰前承縣理今縣西一里漢承縣古城也晉已后蘭陵郡或理今州城或理鄫此城自為承縣宋始移焉
古鄫城
嶧州東八十里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傳國至春秋襄公六年莒滅之后屬楚漢晉并為繒縣其后省入蘭陵隋初鄫州理承縣城大業二年始移蘭陵郡理此 【大業二年移蘭陵郡理此按隋志蘭陵郡開皇初廢大業初改承縣為蘭陵縣無置郡之文于氏說誤】 后為山賊左君衡所據唐武德初平賊復置鄫州理此城
郳城
鄫城南 【鄫城南兗州府志在滕縣東一里】 邾夷父顏有功于周次子友父別封小邾為魯附庸居于郳樂史云郳城在承縣土人曰小灰城小邾之訛也
蘭陵城
州東南六十里古魯之次室邑列女傳魯次室女倚柱而嘆曰君老太子幼諸女笑之次室女曰君老必愚太子幼必悖愚悖之間其亂必生竟如其言次室邑后為楚地改曰蘭陵春申君封荀卿為蘭陵令城南有荀卿墓城北有蕭望之墓欽按君老子幼不得伊周之付托必亂然未亂而先見者少矣以荀卿之智尚不鑒黃歇之敗次室女其賢乎
偪 【音福】 陽城
州南五十里古妘姓之國祝融之孫陸終第四子求言封于偪陽后為晉所滅后漢為傅陽縣屬彭城 【后漢為傅陽縣屬彭城按漢書地理志楚國有傅陽故偪陽國不必后漢始有】
古嶭城
滕州東南五十里嶭任姓顓頊少子陽封于任十二世孫奚仲為夏車正禹封為嶭侯遷于邳至孫仲虺為湯左相復居嶭六十四世至愍侯洪為齊所滅 【奚仲廟在城中墓在城南】 齊封靖郭君田嬰于此郡國志孟嘗君時嶭城中六萬家其城高厚無比以抗楚魏也至今多英杰子弟葢有文之遺風文父子墓并在焉水經注云冢結石為郭作制嚴固瑩麗可尋今墓已開發內如宮室以銅鐵鑄壁扣之有聲堅不可動
仲虺城
【俗曰斗城】 嶭城西三十里晉太康地記曰奚仲遷于邳其后仲虺復居此漷水經城北西入于泗
滕城
州西南十五里古滕國城秦縣之漢初夏侯嬰初為滕令號滕公因秦舊孝武改為公邱故地志以為公邱城
濫城
州東南六十里左傳邾黑肱以濫來奔又名昌慮城后漢建安中曾于此立昌慮縣 【后漢建安中曾于此立昌慮縣按三國志建安三年分囗囗為昌慮郡此葢誤以郡為縣也】 有藍鄉即此邑或又名戚城漢戚胊縣亦屬東海 【或又名戚城漢戚胊縣亦屬東海按兗州府志漢戚縣故城在滕縣南七十里周回四里非即東南之濫城也又按漢志東海郡有戚有胊胊縣故城在今海州西南于氏合戚胊為一縣誤】
古邾城
鄒縣南周武王封祝融安期之裔挾于邾為魯附庸十二世至儀父始見春秋齊桓興霸儀父附從進爵稱子又十四世至邾文公 【又十四世至邾文公衍又字】 乃遷于繹繹本鄒山故亦稱鄒此城葢其始封之邑也漢嘗以為南平陽
鄒城
嶧山南二里 【嶧山南二里疑即邾城于氏誤分為二據寰宇記則漢以鄒城為南平陽者乃孔子父叔梁公所治之邑后魏地形志鄒縣有叔梁紇城即樂記之鄒城矣】 邾遷于繹依繹山以為邑漢志曰城東門外有韋賢墓今此山前古城猶存石表大刻曰漢丞相韋賢之墓此亦漢縣也
逢陵城
般陽府東北四十里逢伯陵商之諸侯封于齊薄姑氏代之后太公又代之逢蒙逢丑父 【逢伯陵逢蒙逢丑父按逢字左傳釋文無音杜氏通興逢伯陵音蒲江反孫氏孟子音義逢蒙音薄江切字并從囗不從夆然考說文無逄字則姓氏亦當作逢葢江韻本與東冬鍾為一部薄江之切古音即薄工切也當以從夆音蓬者為正矣】 皆其后或曰此即丑父之邑也
反蹤城
般陽北記謂齊景公失馬尋蹤遂得于此輿地記云魏明帝景初二年 【魏景初二年寰宇記作三年】 以遼東新沓民渡海來歸于此置新沓縣以居之
萊蕪城
般陽東南六十里齊靈公滅萊萊人播遷于此邑落荒蕪故稱萊蕪后漢范史云為萊蕪長清儉守節百姓歌之曰甑生塵范史云釜生魚范萊蕪即此邑城西有韶山出鐵代置鐵官 【范史云名丹】
于陵城
長山縣南二十五里風俗通曰陳仲子齊世家辭爵灌園居于于陵史記謂于陵在楚路史謂于陵商世侯國在淄之長山者是余按仲子亦高潔矣孟子但譏其避兄離母或至敗倫亂俗后世亦曷常有斯人哉正足以勵衰俗耳
高苑故城
長山北二十里苑城店因此名
古濟南郡城
長山西北葢漢濟南郡理 【長山西北漢濟南郡理按通典及寰宇記皆有此城歷城縣志以為由濟南都尉治于陵而誤然于陵故城既在長山縣南豈容西北別有都尉治所則非由此致誤也葢隋志長山下之濟南縣今雖為鄒平地而舊屬長山故訛縣為郡因附會漢代耳此條當刪去并入隋濟南城】 也
曲成城
萊州東北六十里海邊漢曲成縣三山萬里沙皆在此晉改為曲城隋末廢 【隋末廢當云后齊廢隋志掖縣后齊并曲城當利二縣入焉】 唐武德四年復六年又廢
當利城
萊州西南四十里 【萊州西南四十里寰宇記作三十六里】 漢當利縣至高齊廢又有陽樂城在當利北 【陽樂城在當利北寰宇記引十三州志云在當利縣東北二十里】 陽石城即陵石侯國在當利南 【陽石城在當利南按寰宇記在掖縣南當利故城東于氏葢誤以掖為當利】 皆漢縣也見十三州記
臨胊城
萊州北二十余里漢縣顏監曰齊郡已有臨胊而東萊又有此縣各以所近為名縣道記城在海水祠北約五六里去海二十里然今海廟宋初所建去海才二三里與古不同矣
沙邱城
萊州北相傳商紂所筑始皇崩處按史漢皆云沙邱在巨鹿縣此后人附會
挺城 【徒鼎反】
萊陽縣南七里漢挺縣屬膠東國
廢昌陽城
萊陽東南二十余里隋大業閑筑 【隋大業閑筑按寰宇記漢昌陽縣故城在文登縣西南三十里舊唐書以隋縣為漢古城誤】 唐永徽初為水壞
長廣城
萊陽東五十里貕養澤在西漢縣屬瑯邪后漢屬東萊高齊置長廣郡于中郎城后移郡于膠東此城遂廢此即中郎故城耳 【高齊置長廣郡于中郎城后移郡于膠東此城遂廢此即中郎故城耳按元和志中郎故城在黃縣東一百步后魏于此置東牟郡而長廣郡自治膠東囗囗今平度州東南(元膠水縣)后齊天保七年廢東牟郡自膠東城移長廣郡入中郎城又移長廣縣于膠東城并即墨入焉后魏地形志長廣縣有即墨城康王山祠金泉山皆在今平度州東是魏分即墨東境置長廣縣故后齊與即墨省并為一通名長廣也(隋改為膠水)夫長廣郡治中郎城終高齊之世既未嘗改移而膠東城自為長廣縣亦非郡治況所移乃后魏之縣與此條長廣故城為漢縣者無干于氏不察誤以后齊之長廣郡為漢縣而以其縣為郡于是黃縣東一百步之中郎城與萊陽縣東五十里之長廣城遂混而一之矣】 郡國志石勒遣中郎將石同筑此以防海故名中郎城
古即墨城
膠水縣東南六十里正田單火牛城也漢膠東國領八縣理此俗曰朱毛城北數里有樂毅城毅圍即墨時所筑
平度城
膠水縣西北六十里 【膠水縣西北六十里寰宇記作六十七里】 漢縣膠水經此城北入海又盧鄉亦漢縣高齊并入膠東故城在平度南十余里
鯀城
登州南十五里此亦有羽山相傳是魏將田預所筑城近羽山取殛鯀為名
烏湖戍
登州北海中二百六十五里
大謝戍
北海中三十里二戍皆唐太宗征高麗所置后遂為鎮永徽始廢
故牟平城
州東南九十里漢縣城高齊天保七年移縣置馬嶺山 【高齊移縣置馬嶺山寰宇記高齊移牟平縣于今黃縣東七十三里馬嶺山南置】 此遂廢
古萊子城 【當作古黃縣城漢縣城也】
黃縣東南二十五里古萊子國都地名龍門山峽之閑鑿石通道極為險隘土人曰萊子關路史謂即萊朱國
大人城
黃縣東北二十里司馬懿伐公孫淵筑此城以運軍儲
徐鄉城
漢縣葢以徐福求仙為名成帝封膠東恭王子炔為侯 【成帝封膠東恭王子炔為侯恭漢書作其又按王子侯表徐鄉下有齊字當屬齊郡恐是鄉聚之名非東萊屬縣也】
士鄉城
鄭康成謂 【鄭康成謂云云康成下當有傳字此孔北海告高密縣教非康成之言】 越有君子軍齊有士鄉城圖記皆云在黃縣按管仲制國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豈一城邪
(巾弦)城黃縣西南二十五里漢縣有百支萊王祠高齊天保閑廢
腄 【音縋】 城
寧海州東三十里秦漢負海縣后并入牟平唐初置清陽縣后廢入文登城對之罘山臨清陽水故名清陽城清陽漢志作聲洋丹水所出東北入海
育犂城
寧海州西北八十里漢縣后漢省入牟平在囗囗厥港水側其地良沃故名育犂
東牟城
寧海州文登縣西北十里 【文登縣西北十里元和志作一百十里寰宇記脫去百字】 漢縣高后封齊悼王子興居為東牟侯
不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