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 齊乘
  • 于欽
  • 4024字
  • 2015-12-26 18:24:34

文登東北八十里 【文登東北八十里元和志作八十五里】 海濱漢志云古有日夜出見于東萊萊子立此城有成山日祠雞鳴島解道虎云不夜在陽庭城東南陽庭有青城山始皇射魚處今按青城山即之罘山也因腄名清陽城故之罘號青城山陽庭即腄城是

東平陵城

濟南東七十五里春秋譚國齊桓滅之古城在西南龍山鎮相對 【史記齊世家作郯杜征南謂譚在濟南平陵郯乃東海郯縣從春秋則當作譚以桓公奔莒過郯郯莒相近則當作郯】 漢為東平陵縣右扶風有平陵故此加東文帝封齊悼王子辟光為濟南王都此東晉時此城北石虎一夕移于城南有狼狐千余隨之跡皆成蹊趙王石虎遂起南寇之計歷代皆為縣宇文周始廢隋亂土豪李蒲據城歸唐 【隋亂土豪李蒲據城歸唐元和志作李滿新舊唐書俱作李義滿唯寰宇記作蒲蓋傳寫之誤】 武德二年置譚州平陵縣以蒲為總管貞觀中州縣相繼俱廢都督齊王佑反土人李君求 【李君求舊唐書作君球義滿之子通典寰宇記作求】 房繼伯等據縣不從抗表以聞太宗嘉之敕曰齊州平陵百姓自隋末至今常懷忠誠不從寇亂宜加優獎以旌義烈縣依舊置改名全節其后廢入歷城此城漢為王都唐為州治 【此城唐為州治全節非東平陵于氏以為一城誤辨見郡邑】 故周二十余里雉堞高峻三齊記以為殷帝乙之都按書序自契至湯八遷自湯至盤庚五遷并無都齊者況帝乙乃武乙之子 【帝乙乃武乙之子按史記帝乙乃太丁子武乙孫】 紂之父也武乙帝乙皆居朝歌逮紂而亡豈在此地城西北有陰地數畝天色澄霽亦若云陰迫視則無記謂青州有地鏡水影葢亦此類 【平陵西北十五里有廢奉先縣城】 【平陵西北十五里有廢奉先縣城按奉先無此縣名歷城縣志以為全節之訛是也】

鮑城

濟南東三十里 【濟南東三十里寰宇記作三十四里】 鮑山下禹裔有鮑叔仕齊食采于鮑因以為氏鮑叔生叔牙進管仲于齊桓其后世為齊卿鮑城見三齊記山因城名遺山濟南行記作山囗包山誤也

臺城

濟南東北十三里 【濟南東北十三里歷城縣志曰水經濟水又東徑華不注山又東北過臺縣北華不注山已去今縣城十五里齊乘乃謂臺城在東北十三里詳求其故葢不知寰宇記所謂臺城在縣北一十三里乃蒙上廢全節縣而言也以此求之則與水經通典合矣 (通典全節縣下云漢臺縣故城在今縣北)】 漢高初封戴野為臺侯又有平臺城漢縣也在臺城北五十余里 【又有平臺城漢縣也在臺城北五十余里按漢志濟南郡無平臺縣刻本或以鄒平縣之平字屬下臺字而鄒下誤空一格故于氏分臺與平臺為二說見郡邑鄒平縣下歷城縣志曰寰宇記誤以臺為平臺齊乘遂竟分為二其誤不自齊乘始也】 俗曰故軍城

營平城

濟南東三十里 【濟南東三十里寰宇記引三齊記作四十里此從述征記又按歷城縣志以營城為隋縣非漢營平謂一統志以營平在今縣城西是為近之而未詳所本今考一統志所云營城在縣西二十七里即營平邑者乃引寰宇記之文亦蒙上廢全節縣而言非今縣城西也營城縣隋開皇十六年置三齊記述征記二書皆前乎此而已有營城之名則其為營平之省文無疑義矣】 漢縣宣帝封趙充國為營平侯隋唐皆置營城縣后廢入平陵余見郡邑

巨合城

濟南東七十五里水經云巨合水南出雞山北徑巨合城耿弇討張步進兵先脅巨里即此自宋為龍山鎮

祝柯城

濟南豐齊鎮東北二里周武王封黃帝之后于祝春秋祝柯齊邑漢為祝阿縣唐以縣南有廢禹息城改曰禹城禹城移理遷善村此即祝城也西北有野井亭 【西北有野井亭杜解左傳野井亭在祝阿縣東】 郡國志云即齊侯唁公于野井 【高唐城見亭館】

陽邱城

章邱東南十里漢縣文帝封齊悼王子安為陽邱侯后漢省至高齊乃以黃巾城立章邱縣

寗戚城

章邱東北三十里水經注楊緒水經寗戚城亦漢孝武封魯恭王子恬為寧陵侯之邑 【漢武封魯恭王子恬為寧陵侯之邑恭漢書作共寧陵作寧陽】

朝陽城

章邱北二十五里漢初封華寄為朝陽侯高齊廢入章邱隋復置改曰臨濟唐屬齊州宋咸平四年復省入章邱以其地為臨濟鎮古城在鎮東 【杜預云西北有崔氏城丁公邑】

樂安城

章邱臨濟鎮東北八十里地志以為漢千乘郡后更為樂安國乃在高苑此葢漢元帝封匡衡侯國 【此葢漢元帝封匡衡侯國按水經注臨濟縣故狄邑也地理風俗記云樂安太守治葢西漢千乘郡治千乘故城在今高苑北東漢樂安國治臨濟則寰宇記云故樂安城在臨濟縣東北八十里是也唐宋濟南郡之臨濟在章邱北為漢東朝陽縣地而臨濟故城在其東境故隋改朝陽為臨濟取漢舊名也于氏不知樂安城即故臨濟而猥以匡衡所封當之衡所封為臨淮僮縣之樂安鄉與千乘濟南何涉乎】 耳

亭山城

章邱西南六十里 【章邱西南六十里濟南府志作四十里】 宋元嘉中于此置濟南縣屬頓邱 【宋元嘉中于此置濟南縣屬頓邱按宋書州郡志無濟南縣元和志云宋于此置衛國縣屬頓邱郡開皇六年改為亭山縣隋書地理志云亭山舊曰衛國葢頓邱衛國皆僑立郡縣后人不察遂訛其名矣 【濟南府志亦云宋置濟南縣】 】 隋開皇初改曰亭山唐元和中省入章邱

菅城

章邱臨濟鎮北記引晉太康志以管叔之后封于此齊滅管故其子孫仕齊愚按書稱致辟管叔古史謂管叔鮮罪大無后管夷吾出自周穆王至夷吾始顯豈管叔之后邪鄭州管城乃管叔所封魯有管邑大夫采地惟齊無管城此即漢之菅城而傳寫致誤

鄒平故城

鄒平西南二十里俗曰趙臺城唐武德初置縣于此后移理今縣城遂廢

隋濟南城

鄒平東北十五里隋開皇中于此置濟南縣大業初廢入長山

梁鄒城

鄒平東南三十五里漢梁鄒縣 【鄒平東南三十五里漢梁鄒縣此據寰宇記按元和志景龍元年于漢梁鄒城置濟陽縣而宋史地理志云景德元年移鄒平治濟陽廢縣故胡朏明禹貢錐指謂今之鄒平縣治即漢梁鄒故城唐置濟陽縣者也寰宇記作于太平興國中鄒平縣尚沿唐舊治今縣之西北為齊東縣界則謂梁鄒城在東南三十五里者據唐縣而言耳宋景德后徙鄒平治唐濟陽廢縣金元以來皆因之齊乘于郡邑當云今鄒平縣治即漢梁鄒故城乃誤于古跡別存梁鄒城以唐縣相距里數移指今治疏矣前鄒平故城下言在今縣西南二十里為唐武德初置者亦同此失濟陽在濟水北與水經過梁鄒北不合葢川瀆流移耳】 高齊天保閑自長山界內濟南故城移平原縣于此城隋開皇初自此移縣入鄒平

豐齊城

濟南豐齊鎮南漢茌縣唐天寶元年改為豐齊元和十五年廢入長清地產半夏極佳

濟北城

長清縣西三十里 【長清縣西三十里此隋志濟北縣城盧縣城乃為濟北郡治城上當加縣字以別于郡國】

盧城

長清縣南五十里隱三年齊鄭盟于石門尋盧之盟杜注云盧盟在春秋前莫知年代盧即齊地濟北盧縣故城是也

舊州城

北舊州城棣州南四十里唐棣州理此城五代梁刺史華溫琪以河水為害又南徙十余里土人謂之南舊州城至宋大中祥符四年清河水復犯此城乃移州北置今理

富平城

陽信東南十余里張安世子延壽徙封之邑亦名邵城西晉末邵續與段匹磾弟文鴦合兵攻石勒屯此城元帝以續為平原守后為石季龍所破

陽信古城

本縣西南七里俗呼城子務

馬嶺城

陽信東十里后魏移厭次理此

大營城

濱州西二十五里金人屯兵所筑故丁河口金號鐵門關

榷鹽務

州北門外五代之際所置遺跡尚存

鬲城

德州西北 【德州西北按元德州即今陵縣鬲城德平志云在縣東則西南距陵縣八十里也】 古有鬲國漢縣

鄃城 【音輸】

平原西南三十里漢縣屬清河后漢封馬武為鄃侯即今夏津縣

重平城

德平西北三十里漢渤海重平縣后魏大明閑亦置高齊廢入平昌

繹幕城

平原西北二十里漢縣屬清河高齊省入平原

般城 【寰宇記在德平縣東北二十五里濟南府志云三十里】

鉤般河得名郭璞曰水曲如鉤流盤桓也漢縣高齊廢后為水毀

厭次古城

德州東北二十里本漢富平縣明帝更名厭次 【德州東北二十里本漢富平縣明帝更名厭次按水經注敘商河所徑自平原安德下歷平昌般縣樂陵朸縣馬嶺城始徑富平縣故城北引應劭曰明帝更名厭次又云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帝六年封元頃為侯國徐廣曰漢書作爰類是知厭次舊名非始明帝葢復故耳據此則富平縣在馬嶺城東即厭次故城不容于安德(今陵縣)東北別有厭次而齊乘云云葢因寰宇記安德縣東四十里有東方朔祠以朔為厭次人故有此附會濟南府志遂以在陵縣神頭鎮者為西漢之厭次明帝更富平為厭次縣者乃東漢之厭次其意似謂西漢富平縣非即厭次不知水經注云富平縣西有東方朔冢冢側有祠是則厭次富平名有更易地無遷改陵縣故安德曾為平原郡治以曼倩平原人故郡治亦有祠廟何預厭次之城乎】 元魏時縣東徙馬嶺此其古城

韓信營

平原縣相傳信渡平原襲齊營于此

亭館上

益都宣圣廟

府城西北隅有摹嶧山秦碑極精制旁刻云嶧山秦刻磨滅久矣宋初惟江南徐鉉有摹本贊皇李建中傳寫得之遺余曾祖金紫公傳子孫四世踰百年靖康建炎兵火相尋舊藏文籍散落殆盡獨此刻僅存命善工勒于青社郡舍阜昌甲寅河南李仲坦志下刻云盜發文篋褫去皇帝立國惟初六字不復敢補上下刻志五節不能備載石雖舋校鄒嶧摹本有閑矣有崇寧經史閣碑 【州縣廟學不煩載有古金石則書】

龍興寺

府城西北隅修身仿宋碑云寺即田文宅葢本唐封演見聞記云青州南城佛寺舊傳孟嘗君宅 【唐封演見聞記云青州南城佛寺舊傳孟嘗君宅見聞記當作聞見記南城封氏本書作城南】 有二大鑊造食供客大者容四十石小者容三十石李伾毀為兵器詳考圖志實非孟嘗君宅乃南史劉善明宅耳碑陰金人刻曰宋元嘉二年但呼佛堂北齊武平四年賜額南陽寺隋開皇元年改曰長樂又曰道藏則天天授二年改名大云元宗開元十八年始號龍興今寺內有飯客鼓架寺東淘米澗南史劉善明仕宋為北海太守元嘉中青州饑人相食善明家有積粟自作饘粥開倉賑救鄉里皆獲全濟百姓呼其家為續命田圖志相傳劉善明宅飯客鼓淘米澗皆當時事豈善明亦嘗事佛故在宋止呼佛堂后因舍以為寺且青州城晉羊穆之始筑戰國時未有此城田文何故宅于曠野葢后人止慕其名謂能飯客者必斯人而隱沒善明之高義不得不辨寺有北齊八分碑制刻精妙碑陰大刻四字曰龍興之寺葢唐人續刻者 【寺有北齊八分碑碑陰大刻四字曰龍興之寺葢唐人續刻者按此四字本李北海書龍興寺額金皇統中摹刻于婁定遠像碑之陰左方有濟南孫愨題跋于氏偶未見耳】 寺后天宮院古老柏院也有石刻布衣張在詩 【石刻布衣張在詩按歸潛志孫鐸再授戶部尚書于聽事壁閑書唐人詩云云即此詩也唯次句又字作未而誤以宋為唐金史則云對賀客誦古人詩葢知其非唐人而不能的指其為宋也第三句君家金史作庭前(澠水燕談錄載此詩次句自年少尋芳日幾回教授畢仲愈作畢仲甫)】 云南鄰北舍牡丹開年少尋芳去又回惟有君家老柏樹春風來似不曾來旁刻云青州教授畢仲愈元豐六年至洛謁太尉文公公曰昔范諷補之好論詩嘗曰青州富庶地宜牡丹春時游樂之盛不減洛陽古今人作詩者甚多而布衣張在一絕最為可愛補之為余誦之誠有意思皇佑中余為青守大書于西廡之壁今三十年矣子歸試往觀之仲愈還至老柏院其壁已壞因題于天宮院之石柱俾匠者刻之張生之詩既為四方所傳而詩之所自不可不知也故具書公語而刻于左

城隍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西县| 淳化县| 靖远县| 高台县| 呈贡县| 济宁市| 延吉市| 紫阳县| 来安县| 江口县| 博客| 长春市| 游戏| 太和县| 西昌市| 泰和县| 九龙城区| 吴堡县| 包头市| 平阴县| 韩城市| 精河县| 犍为县| 叶城县| 汽车| 奇台县| 竹山县| 霍城县| 晴隆县| 武隆县| 汉中市| 新营市| 施秉县| 闸北区| 诸城市| 大庆市| 唐山市| 同仁县| 永仁县| 黄石市| 高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