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元之壽(起居有常者得之)
人之身,仙方以屋子名之。耳、眼、鼻、口其窗牖、門戶也;手足肢節(jié)其棟梁、榱桷 也;毛發(fā)體膚其壁瓦、垣墻也。曰氣樞、曰血室、曰意舍、曰倉廩玄府、曰泥丸絳宮、曰紫房玉闕、曰十二重樓、曰賁門、曰飛門、曰玄牝等門,蓋不一也,而有主 之者焉。今夫屋或為暴風(fēng)疾雨之所飄搖,螫蟲蟻蠹之所侵蝕,或又為鼠竊狗偷之所損壞,茍聽其自如而不知檢,則日積月累,東傾西頹,而不可處矣。蓋身者屋也, 心者居室之主人也。主人能常為之主,則所謂窗戶、棟榱、垣壁皆完且固,而地元之壽可得矣。
養(yǎng)生之道
老子曰:人生大期,百年為限,節(jié)護(hù)之者,可至千歲。如膏之小炷與大耳。眾人大言,而我小語,眾人多煩,而我少記,眾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為不死之藥。
莊子曰:能尊生者,雖富貴不以養(yǎng)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年尊爵者,皆重失之。
《孫真人銘》曰: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縈。勿使悲歡極,當(dāng)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夜寢鳴云鼓,晨興漱玉津,妖邪難犯己,精氣自全身。若要無諸病,常當(dāng)節(jié)五辛,安神宜悅樂,精氣保和純。壽夭休論命,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書》云: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樂,以精神殉智巧,以憂畏殉得失,以勞苦殉禮節(jié),以身世殉財利,四殉不置心,為之病矣。陶隱居云:萬物惟人靈且貴,百歲光陰如旅寄,自非留意修養(yǎng)中,未免疾苦為身累。
養(yǎng)生之道
老子曰:人生大期,百年為限,節(jié)護(hù)之者,可至千歲。如膏之小炷與大耳。眾人大言,而我小語,眾人多煩,而我少記,眾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為不死之藥。
莊子曰:能尊生者,雖富貴不以養(yǎng)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年尊爵者,皆重失之。
《孫真人銘》曰: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縈。勿使悲歡極,當(dāng)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夜寢鳴云鼓,晨興漱玉津,妖邪難犯己,精氣自全身。若要無諸病,常當(dāng)節(jié)五辛,安神宜悅樂,精氣保和純。壽夭休論命,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書》云: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樂,以精神殉智巧,以憂畏殉得失,以勞苦殉禮節(jié),以身世殉財利,四殉不置心,為之病矣。陶隱居云:萬物惟人靈且貴,百歲光陰如旅寄,自非留意修養(yǎng)中,未免疾苦為身累。
忿怒
《書》云:忿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少怒則形佚,悄悄忿恨則損壽,怒目久視日月去則損明。
《書》云:大怒傷肝,血不榮於筋而氣激矣,氣激上逆,嘔血、飧泄、目暗,使人薄厥。
《書》云:切切忿怒,當(dāng)止之。盛而不止,志為之傷,喜忘前言,腰背隱痛,不可以仰屈伸。
《書》云:多怒則百脈不定。又多怒則鬢發(fā)焦,筋萎為勞,卒不死,俟五臟傳遍終死矣。藥力不及。茍能改心易志,可以得生。隱居云:道家更有頤生旨,第一令人少嗔恚。
《書》云:當(dāng)食暴嗔,令人神驚,夜夢飛揚。
《淮南子》曰:大怒破陰,又勿恚怒,神不樂。
《名醫(yī)敘論》曰:世人不終耆壽,皆由不自愛惜,忿爭盡意,聚毒攻神,內(nèi)傷骨髓,外乏肌肉,正氣日衰,邪氣日盛,不異舉滄波以炷爝火,頹華岳以涓流。先賢詩曰:怒氣劇炎火,焚和徒自傷,觸來勿與競,事過心清涼。
悲哀
《書》云:悲哀、憔悴、哭泣、喘乏,陰陽不交,傷也。故吊死問病,則喜神散。
《書》云: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久而陰縮拘攣,兩脅痛不舉。
《書》云:悲哀太甚,則胞絡(luò)絕。而陽氣內(nèi)動,發(fā)則心下潰,溲數(shù)血也。
《書》云:大悲伐性,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上焦不通,榮衛(wèi)不舒,熱食在中而氣消。又云:悲哀則傷志,毛悴色夭,竭絕失生。近訥云:肺出氣,因悲而氣耗,不所以心系急而消矣。夫心主志,腎藏志,悲屬商,因悲甚而失精陰縮,因悲而心不樂,水火俱離,神精喪亡矣。
思慮
黃帝曰:外不勞形於事,內(nèi)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wù),以自得為功,形體不弊,精神不散,可壽百數(shù)也。
彭祖曰:凡人不可無思,當(dāng)漸漸除之,人身虛無,但有氣,氣息得理,百病不生。又曰:道不在煩,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聲色,不思勝負(fù),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不勞,神不極,但爾可得千歲。
庚桑楚曰: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
《靈樞》曰:思慮怵惕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悃,脫肉毛悴色夭。
《書》云:思慮過度,恐慮無時,郁而生涎,涎與氣搏,升而不降,為憂氣勞思食,五噎之病。
《書》云:思慮則心虛,外邪從之喘而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又云:思慮傷心,為吐衄,為發(fā)焦。
《書》云:謀為過當(dāng),食飲不敵,養(yǎng)生之大患也。
諸葛亮遣使至司馬營,懿不問戌事,但以飲食及事之繁簡為問,使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飲食不數(shù)升。”懿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以后果然。
張承節(jié)云:“勞,經(jīng)言瘵證,有蟲,患者相繼,誠有是理。只譬如俗談,不曉事人,吉相思病也。與一女人情密,忽經(jīng)別離,念念不舍,失察忘餐,便覺形容瘦悴, 不償所愿,竟為沉疴。士人有觀書忘食,一日有紫衣人立前曰:“公不可久思,思則我死矣。”問其何人?曰:“我谷神也”。於是絕思,而食如故。蓋思則氣結(jié), 喉熱不散,久而氣血俱虛,則疾速至而夭枉也。
憂愁
《靈樞》曰:內(nèi)傷於憂愁則氣上逆,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不去,積遂成矣。
《書》云:憂傷肺氣而不行。又云:遇事而憂不止,遂成肺癆,胸膈逆滿,氣從胸達(dá)背,隱痛不已。
《書》云:憂愁不解則傷意,恍惚不寧,四肢不耐。
《書》云:當(dāng)食而憂,神為之驚,夢寐不安。
《書》云:女人憂慮,思想哭泣,令陰陽氣結(jié),月水時少時多,內(nèi)熱苦渴,色惡,肌體枯黑。
《書》云:深憂重恚,寢息失時,傷也。又云:久泣神悲感,大愁氣不通,多愁則心懾。
愁泣
《真誥》曰:學(xué)生之法,不可泣淚及多唾泄,此音為漏精損液,使喉腦大痛,是以真人、道士常吐納咽味,以和六液。又云:哭者亦趣死之音,哀者乃朽骨之大患,恐君子未悟之,相為憂耳。
《巢氏病源》曰:哭泣悲來,新哭訖不用即食,久成氣病。不可泣淚,使喉澀大渴。憤懣傷神,神通於舌,損心則謇吃。
驚恐
《書》云:因事而有大驚恐,不能自遣,膽氣不壯,神魂不安,心虛煩悶,自汗體浮,食飲無味。《書》云:恐懼不解則精傷,骨,精時自下,五臟失守,陰虛氣不耐。
《書》云:驚則身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氣乃亂矣。
《書》云:大恐傷腎,恐不除則志傷,恍惚不樂,非長生道。
《書》云:驚恐憂思,內(nèi)傷臟腑,氣逆於上,則吐血也。
《書》云: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逆,逆則下焦脹,氣乃不行。有婦人累日不產(chǎn),以坐草太早,恐懼氣結(jié)而然,遂與紫蘇藥破氣,方得下。
《書》云:臨危冒險則魂飛,戲狂禽異獸則神恐。
《淮南子》曰:大怖生狂。高逢辰表,常惠山,暮歸遇一二人,醉臥寺門,驚悸不能解,自是便溺,一日五、六十次。心、小腸受盛府也,因驚而心火散失,心寒腎 冷而然,其傷心傷腎之驗歟。有朝貴坐寺中,須臾雷擊坐后柱,且碎,而神色不動。又有使高麗者,遇風(fēng)檣析,舟人大恐,其人恬然讀書,如在齋閣。茍非所守如 此,則其為疾,當(dāng)何如耶?
憎愛
老子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甚愛色,費精神;甚愛財,遇禍患。所愛者少,所費者多,惟知足知止,則自可不辱而不危也,故可長久。
《書》云:憎愛損性傷神,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常運心於物平等。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如覺偏頗,尋即改正。不然損性傷神。
《書》云: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乃戕生之斧也。
《淮南子》曰:好憎者使人心勞,弗疾去則志氣日耗,所以不能終其壽。
視聽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彭祖曰:淫聲哀音,怡心悅耳,以致荒耽之惑,知此可以長生。
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
孫真人曰:生食五辛,接熱食飲,極目遠(yuǎn)視,夜讀注疏,久居煙火,博奕不休,飲酒不已,熱餐面食,抄寫多年,雕鏤細(xì)巧,房室不節(jié),泣淚過多,月下觀書,夜視 星斗,刺頭出血多,日沒后讀書數(shù)卷,日月輪看,極目瞻視,山川草木,馳騁田獵,冒涉風(fēng)霜,迎風(fēng)追獸,日夜不息,皆喪明之由。慎之。
《書》云:心之神發(fā)乎目,久視則傷心;腎之精發(fā)乎耳,久聽則傷腎。
《書》云:耳耽淫聲,目好美色,口嗜滋味,則五臟搖動而不定,血氣流蕩而不安,精神飛馳而不守,正氣既散,邪淫之氣乘此生疾。
《敘書》云:久視日月星辰損目,路井莫顧損壽,故井及水瀆勿塞,令人目盲、耳聾。玩殺看斗,則氣結(jié)。
《書》云:五色皆損目,惟皂糊屏風(fēng)可養(yǎng)目力。
《淮南子》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嘩耳,使耳不聰。又曰:耳目曷能久熏勞而不息乎。有年八十余,眸子然,夜讀蠅頭字。云別無服藥,但自小不食畜獸肝,人以《本草》羊肝明目,而疑之。余曰:羊肝明目,性也。他肝不然,畜獸臨宰之時,忿氣聚於肝,肝主血,不宜於目明矣。
疑惑
《書》云:疑惑不已,心無所主,正氣不行,外邪干之,失寐忘食,沈沈默默,氣血以 虛,漸為虛勞。春秋晉候有疾,秦醫(yī)和視之,曰:“不可為也,疾如蠱。”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所生也,於文血蟲為蠱,在《易》女惑男,風(fēng)落 山謂之蠱。其卦巽下艮上。巽為長女,為風(fēng);艮為少男,為山。少男而悅長女,非匹,故惑。山木得風(fēng)而落也。
《國史補》云:常疑必為心疾。李蟠常疑遇毒,鎖井而飲。心靈府也,為外物所中,終身不痊。多疑惑,病之本也。昔有飲廣客酒者,壁有雕弓,影落杯中,容疑其 蛇也,歸而疾。作復(fù)再飲其地,始知其為弓也,遂愈。又僧入暗室,踏破生茄,疑為物命,念念不釋,中夜有扣門索命者,僧約明日薦拔,天明視之,茄也。疑之為 害如此。
談笑
老子曰: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謂目不妄視,口不妄言,終身不勤苦。若目視情欲,又益其事則沒,身不可救矣。
《書》云:談笑以惜精氣為本,多笑則腎轉(zhuǎn)腰疼。
《書》云:多笑則神傷,神傷則悒悒不樂,恍惚不寧。
《書》云:多笑則臟傷,臟傷則臍腹痛,久為氣損。真人云:人若不會將理者,只者多說話。戒多言損氣,以全其壽也。
《書》云:呼叫過常,辯爭問,冒犯寒暄,恣食咸苦,肺為之病矣。又云:多笑則傷臟,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
《書》云:行語令人失氣,語多須住乃語。
津唾
真人曰:常習(xí)不唾地,蓋口中津液,是金漿玉醴,能終日不唾,常含而咽之,令人精氣常留,面目有光。
《書》云:養(yǎng)性者,唾不至遠(yuǎn),遠(yuǎn)則精氣俱損,久成肺病。手足重,皮毛粗澀,脊痛,咳嗽。故曰遠(yuǎn)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書》云:嗌為醴泉,聚流為華池府,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溉臟潤身,宣通百脈,化養(yǎng)萬神,肢節(jié)毛發(fā),堅固長春。《書》云:人骨節(jié)中有涎,所以轉(zhuǎn)動滑利,中 風(fēng)則涎上潮,咽喉袞饗,以藥壓下,俾歸骨節(jié)可也。若吐其涎,時間快意,枯人手足,縱活亦為廢人。小兒驚風(fēng),亦不可吐涎也。
《仙書》云:亥子日不可唾,亡精失氣,滅損年命。有人喜唾,液干而體枯,遇至人教以回津之法,久而體復(fù)潤。蓋人身以滋液為本,在皮為汗,在肉為血,在腎為 精,在口為津,伏脾為痰,在眼為淚。曰汗、曰血、曰淚、曰精,出則皆不可回,為津唾則獨可回,回則生意又續(xù)矣。滋腋者,吾身之寶。
金丹訣曰:寶聚則為富家翁,寶散則為孤貧客。
起居
廣成子曰: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以長生。所謂無勞者,非若飽食坐臥,兀然不動,使經(jīng)絡(luò)不通,血氣凝滯。但不必提重執(zhí)輕,吃吃終日,無致精力疲極,則妙矣。
莊周曰:人有畏形惡跡而走,舉足愈數(shù)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隨,是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遇亦甚矣。
《書》云: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蓋敢於有為即殺身,不敢有為則活其身也。
《書》云:起居不節(jié),用力過度,則絡(luò)脈傷,傷陽則衄,傷陰則下
《書》云:起居不時,食飲不節(jié)者,陰受之而入五臟,填滿拍塞為泄,為腸癖。賊風(fēng)虛邪者,陽受之而入六腑,身熱不得臥,上為喘呼。
《書》云:精者,神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氣之宅,神大用則竭,精大用則竭,氣大勞則絕。
《書》云:清旦常言好事,勿惡言。聞惡事,即向所來方唾之三遍,吉。又勿嗔怒,勿叱咤咄呼,勿嗟嘆,勿唱奈何,名曰請禍。
《書》云:早起以左右手摩腎,次摩腳心,則無腳氣諸疾。以熱氣摩面,則令人悅色,以手背揉眼,則明目。煨生姜早晨含少許,生胃氣,辟山瘴邪氣。早起先以左 足下床,則一日平寧。每日下床,先左腳,念“乾元亨利貞”;下右足,念“日日保長生”,如此各念三遍,則終日吉。晨興以鐘乳粉入白粥中,拌和食之,極益 人。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損極,久之患牙疼。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極有所損。今時出牙者,盡有馬尾灰,蓋馬尾能腐齒根。
《書》云:早起向東坐,以兩手相摩令熱,以手摩額上至頂上,滿二九,正名曰存泥丸。清旦初起,以兩手又兩耳極上下之二七止,令人不聾。次縮鼻閉氣,右手從 頭上引左耳二七止,次引兩發(fā)鬢,舉之,令人血氣流通,頭不白。又摩手令熱,以摩身體,從上至下,名干浴,令人勝風(fēng)寒,時氣,寒熱頭疼,百病皆除之。凡人旦 起,常言善事,天與之福。夜起坐以手攀腳底,則無筋轉(zhuǎn)之疾。
行立
《書》云:久行傷筋,勞於肝;久立傷骨,損於腎。
《養(yǎng)生》云:行不疾步,立不至疲,立勿背日。
《書》云:奔走及走馬,大動其氣,氣逆於膈未散,而又飲水,水搏於氣,為上氣。
《書》云:水有沙虱處勿浴勿渡,當(dāng)隨牛馬急渡之,不傷人。水中又有弩射人影即死,以物打水,令弩散,急渡吉。
《書》云:行汗勿床懸腳,久成血痹,足痛腰疼。真人曰:夜行常啄齒,殺鬼邪。又疾行損筋,行不得令人失氣。又行及乘馬,不用回顧,則神去。凡欲行來,常存 魁罡在頭上,所向皆吉。行不多言,恐神散而損氣。夜行常啄齒,啄齒亦無限數(shù)也,煞鬼邪。鬼邪畏啄齒聲,是故不敢犯人。夜行及冥臥,心中恐者,存日月還入於 明堂中,須臾百邪自滅,山居恒爾此為佳。夜歸左手或右手,以中指書手心,作“我是鬼”三字,再握固,則不恐懼。沈存中《筆談草閑》有黃花蜘蛛,名天蛇。遭 其螫仍濡露,則病如癩,通身潰爛,露涉者慎之。
《書》云:大霧不宜遠(yuǎn)行,行宜飲少酒,以御露瘴。昔有三人早行,一食粥而病,一空腹而死,一飲酒而健,酒能壯氣,辟霧瘴也。
坐臥
《書》云:久坐傷肉,久臥傷氣,坐勿背日,勿當(dāng)風(fēng)濕,成勞;坐臥於墓之傍,精神自散。
《書》云:臥出而風(fēng)吹之,血凝於膚為痹,凝脈為血行不利,凝於足為厥。
《書》云:燈燭而臥,神魂不安。臥宜側(cè)身屈膝,不損心氣,覺宜舒展,精神不散,舒臥招邪魅。孔子云:寢不尸。
《書》云:寢不得言語,五臟如懸,磬不懸,不可發(fā)聲。
孔子曰:寢不言。
《書》云:臥不可戲?qū)⒐P墨畫其面,魂不歸體。
《書》云:臥勿以腳懸踏高處,久成腎水,損房足冷。
《書》云:臥魘魂魄外,為邪所執(zhí),宜暗喚,忌以火照,照則神魂入,乃至死於燈前。魘者本由明出,不忌火,并不宜近喚及急喚,亦喜失神魂也。
《書》云:臥處頭邊勿安火爐,日久引火氣,頭重目赤鼻干,發(fā)腦癰瘡癤。
《書》云:臥習(xí)閉口,氣不失,邪不入。若張口久成消渴,無血色。又夜臥勿覆頭,得長壽。濯足而臥,四肢無冷病。又醉臥當(dāng)風(fēng),使人發(fā)。醉臥黍穰中,發(fā)瘡,患大風(fēng)眉墮。又雷鳴時,仰臥星月下,裸臥當(dāng)風(fēng)中,醉臥以人扇之,皆不可也。隱居云:臥處須當(dāng)傍虛歇,烘烘衣衾常損人。
《書》云:飽食即臥,久成氣病,腰痛,百疴不消,成積聚。
《書》云:汗出不可露臥及浴,使人身振,寒熱風(fēng)疹。
《西山記》:坐臥於墓之間,精神自散。枯木大樹之下不可息,防陰氣觸人陽神。孫真人曰:坐臥莫當(dāng)風(fēng),頻於暖處浴。
《書》云:坐臥處有隙風(fēng)急避之,尤不宜體虛年老之人。昔有人三代不壽,問彭祖,祖觀其寢處,果有一穴,當(dāng)其腦戶,令塞之,遂得壽。蓋隙風(fēng)入耳吹腦,則陽氣散。頭者諸陽所聚,以主生也。
沐浴洗面
《書》云:頻沐者,氣壅於腦,滯於中,令形瘦體重,久而經(jīng)絡(luò)不通暢。
《書》云:飽食沐發(fā),冷水洗頭,飲水沐頭,熱泔洗頭,冷水濯足,皆令人頭風(fēng)。
《書》云:新沐發(fā)勿令當(dāng)風(fēng),勿濕縈髻,勿濕頭臥,令人頭風(fēng)、眩悶及生白屑、發(fā)禿、面黑、齒痛、耳聾。
《書》云:女人月事來不可洗頭,或因感疾,終不可治。
《書》云:沐浴漬水而臥,積氣在小腹與陰,成腎痹。
《書》云:炊湯經(jīng)宿洗體成癬,洗面無光,作甑哇瘡。
《書》云:頻浴者,血凝而氣散,體雖澤而氣自損,故有癰、疽、瘡、癤之疾者,氣不勝血,神不勝形也。
《書》云:時病新愈,冷水洗浴,損心胞。
《書》云:盛暑沖熱,冷水洗手,尚令五臟干枯,況沐浴乎?
《書》云:因汗入水,即成骨痹。昔有名醫(yī)將入蜀,見負(fù)薪者,猛汗河浴。
醫(yī)曰:此人必死,隨而救之。其人入店中,取大蒜細(xì)切,熱面澆之,食之汗出如雨。
醫(yī)曰:“貧下人且知藥,況富貴乎。”遂不入蜀。
《書》云:遠(yuǎn)行觸熱,逢河勿洗,面生烏。
《閑覽》云:目疾切忌浴,令人目盲。白彥良壯歲,常患赤目。道人曰:但能不沐頭,則不病此。彥良記之,七十余更無眼疾。
櫛發(fā)
真人曰:發(fā)多櫛,去風(fēng)明目,不死之道。曰:頭發(fā)梳百度。陶隱居云:飽則人浴饑則梳,梳多浴少益心目。故道家晨梳,常以百二十為數(shù)。
真人曰:發(fā)宜多櫛,手宜在面,齒宜數(shù)叩,精宜常咽,氣宜精煉。此五者,所謂子欲不終,修昆侖耳。
安樂詩云:發(fā)是血之余,一日一次梳。通血脈,散風(fēng)濕。
《瑣碎錄》云:亂發(fā)藏臥房壁中,久招不祥。又云:勿令發(fā)覆面,不祥。頭發(fā)不可在魚中食之,殺人。
《本草》云:收自己亂頭發(fā),洗凈,干,每一兩入椒五十粒,泥固封,入爐,大火一煅,如黑糟,細(xì)研,酒服一錢匕,髭發(fā)長黑。劉安君燒自己發(fā),合頭垢等分,合服如大豆許三丸,名曰還精。令頭不白,服氣積義。
劉根曰:取七歲男齒女發(fā),與己頸垢合燒,服之一歲,則不知老,常為之,使老有少容也。
《書》云:凡梳頭發(fā)及爪皆理之,勿投水火,正爾拋擲。一則敬父母之遺體,二則有鳥,曰鵠,夜入人家,取其爪發(fā),則傷魂。
《書》云:發(fā)落諸飲食中,食之成瘕。
宋明帝宮人腰痛引心,發(fā)則氣絕,徐文伯曰:“發(fā)瘕也。”以油灌之,吐物長二尺,頭已成蛇,懸柱上水瀝盡,惟余一發(fā)。
唐囗甄立言為太常,昔有病人心腹?jié)M煩彌瘴,診曰:“誤食發(fā)而然。”令餌雄黃,吐一蛇,如拇指大,無目。燒之,有發(fā)氣,若頭尾全,誤食必然。
大小腑
《書》云: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忍大便成五痔。
《書》云:弩小便,足膝冷呼氣;弩大便,膝痛目澀。
《書》云:或飲食,或走馬,或疾走,或為寒熱所迫,令胞轉(zhuǎn),臍下痛,胞屈辟,不小便致死。
《瑣碎錄》云:夜間小便時,仰面間眼,至老眼不昏。又丈夫饑欲坐小便,若飽則立小便,慎之無病。又云:不可對正北溺,及對三光便溺,及向西北,并損人年壽。
《書》云:凡人求道受戒,勿犯五逆,有犯者兇。大小便向南一逆,向北二逆,向日三逆,向月四逆,仰視天及星辰五逆。
《書》云:大小二事,勿強關(guān)抑忍,又勿失度,或澀,或滑,皆傷氣害生,為禍甚速。劉惟簡至乾寧軍,有人獻(xiàn)金花丸,以縮小便,藥犯砒蠟,服三日,小便極少。 至羈州,肢體通腫。蓋被閉卻水道,水溢妄行。不遇盧昶,幾為所誤。蓋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宜服暖劑以攝水,可強止之耶?
衣著汗
《書》云:春冰未泮,衣欲下厚上薄,養(yǎng)陽收陰,繼世長生。
《書》云:春天不可薄衣,傷寒、霍亂、食不消、頭痛。
《書》云:冬時綿衣、氈褥之類,急寒急著,急換急脫。陶隱居云:綿衣不用頓加添,稍暖又宜時暫脫。
《瑣碎錄》云:若要安樂,不脫不著,北方語也。若要安樂,頭脫頭著,南方語也。
《書》云:醉酒汗出,脫衣靴襪,當(dāng)風(fēng)乘涼,成腳氣。
《書》云:大汗能易衣佳,或急洗亦好。又多汗損血。又云:大汗偏脫衣,得偏風(fēng),半身不遂。又云:勞傷汗出成疾。
《書》云:大汗急宜敷粉。汗?jié)褚虏豢删弥钊税l(fā)瘡及風(fēng)瘙,大小便不利。
《書》云:汗出毛孔開,勿令人扇,亦為外風(fēng)所中。又人汗入諸肉,食之作疔瘡。
《黃帝囗素問》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飽甚胃滿,故汗出於胃也;驚而奪精,汗出於心,驚奪心精,神氣浮越,陽內(nèi)薄之,故汗出於心也;持重遠(yuǎn)行,汗出於 腎,骨勞氣越,腎復(fù)過疲,故持重遠(yuǎn)行汗出於腎也;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暴役於筋,肝氣罷極,故疾走恐懼汗出於肝也;搖動勞苦,汗出於脾,搖動體勞,苦謂動 作旋力,非疾走遠(yuǎn)行也,然動作用力則谷精四布,脾化水谷,故汗出於脾也。
天時避忌
《內(nèi)經(jīng)》云:陽出則出,陽入則入,無擾筋骨,無見霧露,違此三時,形乃困薄。
《經(jīng)》云:大寒大熱、大風(fēng)大霧勿冒之。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先賢曰:人以一握元氣,豈可與大造化敵,康節(jié)有四不出之訓(xùn)。
《書》云:犯大寒,而寒至骨髓,主腦逆、頭痛、齒亦痛。又云:不遠(yuǎn)熱而熱至,則頭痛、身熱、肉痛生矣。真人曰:在家在外,忽逢大風(fēng)、暴雨、震雷、昏霧,皆是諸龍鬼神經(jīng)過,宜入室,燒香靜坐以避之,
過后方出,吉,不爾殺人。
《書》云:大忌朔不可哭,晦不可歌,招兇。四時調(diào)攝《內(nèi)經(jīng)》曰: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夜臥早起,生而勿殺,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又春傷於風(fēng),夏必飧泄。
《書》云:春夏之交,陰雨卑濕,或引飲過多,令犯風(fēng)濕,自汗體重,轉(zhuǎn)側(cè)難,小便不利。作他治必不救,惟五苓散最佳。
《內(nèi)經(jīng)》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夜臥早起,使志無怒,使氣得泄。逆之則傷心,秋為瘧,奉收者少。陶隱居云:四時惟夏難將息,伏陰在內(nèi)腹冷滑,補腎湯劑不可無,食物稍冷休哺啜。
《書》云:夏之一季,是人休息之時,心旺腎衰化為水。至秋而凝,冬始堅,當(dāng)不問老少,皆食暖物,則不患霍亂,腹暖百病不作。
《書》云:夏冰止可隱映飲食,不可打碎食之,入腹冷熱相搏成疾。
《書》云:夏至以后迄秋分,須慎肥膩,餅、油酥之屬,此物與酒漿、瓜果極理相妨,所以多病者,為此也。陶隱居云:冷枕涼席心勿喜。凡枕冷物大傷人目。《書》云:夏不宜露臥,令皮膚厚,成癬或作面風(fēng)。
《書》云:夏傷暑,秋瘧。忽大寒,勿受之。患時病由此。
《書》云:暑月日曬處,有石不可便坐,熱生瘡,冷成疝。
《書》云:盛熱帶汗,當(dāng)風(fēng)不宜過。自日中來,勿用冷水沃面,成目疾。伏熱者,未得飲水及以冷物迫之,殺人。
《書》云:五六月澤中停水,多有魚鱉精,飲之成瘕。
《內(nèi)經(jīng)》曰:秋三月,此謂容平,早臥早起,使志安寧,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書》云: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fā)為痿厥。又立秋日勿浴,令皮膚粗燥,因生白屑。又八月一日后,微火暖足,勿令下冷。
《內(nèi)經(jīng)》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拆,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毋泄皮膚,逆之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書》云:冬時忽大熱,勿受之,患時病由此。又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書》云:冬時天地閉,血氣藏,作勞不宜,汗出冷背。
《書》云:冬寒雖近火,不可令火氣聚,不須於火上烘炙,若炙手暖則已,不已損血,令五心熱,故手足應(yīng)於心也。
《書》云:大雪中,跣足人不可便以熱湯洗,或飲熱酒,足趾隨墮。又觸寒來,寒未解,勿便飲湯食、熱物。
《四氣調(diào)神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與萬物浮游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 始,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zāi)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故《天真論》曰:有賢人者,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也。
旦暮避忌
《書》云:早出含煨生姜少許,辟瘴開胃。又曰:起空腹不宜見臭氣,人鼻、舌上白起、口臭,欲見宜飲酒少許。
真人曰:平明欲起時,下床先左腳,一日無災(zāi)咎,去邪兼辟惡,如能七星步,令人長壽樂。又清旦常言善事,聞惡事則向所來方三唾之吉。又旦勿嗔恚,暮無大醉,勿遠(yuǎn)行。
《經(jīng)》曰:平旦人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違此三時,形乃困薄。
《書》云:夜行用手掠發(fā),則精不敢近。常啄齒,殺鬼邪。又夜臥,二足伸屈不并,無夢泄。
真人云:夜夢惡不須說,旦以水面東之,咒曰:惡夢著草木,好夢成珠玉。吉。有教入廣者曰:朝不可虛,暮不可實。今氣候不齊,不獨入廣也。
雜忌
《書》云:過神廟勿輕入,入必恭謹(jǐn),不宜恣視,吉。
《書》云:忽見光怪變之物,強抑勿怪,吉。伊川官廨多妖,有報曰鬼使扇,曰:他熱。又曰鬼打鼓曰以槌與之。范文正公常讀書于府學(xué),每夜有大面之鬼怪近案邊,范公以筆書其面曰:汝面非常大,難欺范仲淹。二公不以怪處之,而怪自滅。可為法也。
《書》云:脂油燃燈,人神不安在血光之下,等閑刀畫地,乃招不祥事。
《感應(yīng)篇》曰:勿朔旦號怒,勿對北惡罵。不可臘歌舞,不可對灶吟詠,不可向灶罵詈,不祥。慎勿上床臥歌兇。凡欲眠,勿歌詠,不祥。
《書》云:凡刀刃所傷,切勿飲水,令血不止而死。若血不止,急以布蘸熱湯之,或冷水浸之,嚼寄葉止血妙。
《書》云:凡古井及深井中多毒氣,不可輒入,五六月最甚,先下雞、鴨毛試之,若旋轉(zhuǎn)不下,是有毒氣,便不可下去。又云:山有孔穴,采寶者惟三月、九月,余月山閉氣交,死也。
《瑣碎錄》云:蕭管掛壁取之,勿便吹,恐有蜈蚣。
祖師劉復(fù)真,赴召早起,見店婦仆地,叫號可畏,但見吹火筒在傍,劉知其蜈蚣入腹,刺豬血灌之,吐出蜈蚣,可不慎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