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4)
- 醫方考
- 吳昆
- 4964字
- 2015-12-26 18:09:06
諸證者,痰、血、積、食屬于有形,故著于一處,偏于一隅,可以單方治也。若夫七情之氣,屬于無形,上下左右散聚無常,故集辛香之品而流動之,雖二十四味,不厭其繁,譬之韓侯之兵,多多益善云爾。
敘曰∶血營氣衛,胥有義焉。陰在內,陽之守也,故曰營。陽在外,陰之衛也,故曰衛。二者宜調而不宜病,血一不調,則營守乎中者,反出于外而敗之,微者迫于熱,盛者真陽不足以運血,而衛亦敗也。今考名方二十八首,酌而用之,則調元之手矣。
四物湯
當歸(酒洗) 熟地黃(各三錢) 川芎(酒洗,一錢五分) 白芍藥(酒炒,二錢)血不足者,此方調之。
氣、血,人身之二儀也。天地之道,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人與天地相似,故陰血難成而易虧。是方也,當歸、芍藥、地黃,味濃者也,味濃為陰中之陰,故能生血。川芎味薄而氣清,為陰中之陽,故能行血中之氣。然草木無情,何以便能生血?所以謂其生血者,以當歸、芍藥,地黃能養五臟之陰,川芎能調營中之氣,五臟和而血自生耳。若曰四物便能生血,則未也。師云∶血不足者,以此方調之則可。若上下失血太多,氣息幾微之際,則四物禁勿與之。所以然者,四物皆陰,陰者天地閉塞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故曰禁勿與之。
當歸補血湯
當歸(二錢) 黃 (一兩)男、婦肌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脈來洪大而虛,重按全無者,此方主之。
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或以肌困勞役虛其陰血,則陽獨治,故令肌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此證純象傷寒家白虎湯之證,但脈大而虛,非大而長,為可辨爾。《內經》所謂脈虛血虛是也。當歸味濃,為陰中之陰,故能養血,而黃 則味甘補氣者也。今黃 多于當歸數倍,而曰補血湯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無形之氣故也。《內經》曰∶陽生陰長,是
獨參湯
人參(去蘆,二兩)凡上下失血過多,脈微欲絕者,急以此方主之。
血者氣之守,氣者血之衛,相偶而不相離者也。一或失血過多,則氣為孤陽,亦幾于飛越矣,故令脈微欲絕。斯時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幾微之氣所宜急固。故用甘溫之參以固元氣,所以權輕重于緩急之際也。故曰血脫益氣,古圣人之法。或者不達此理,見其失血而主四物湯,則川芎之香竄,能散幾微之氣,而當歸、芍藥、地黃,皆滋陰降下之品,不能生血于一時,反以失救死之權,而遺人夭殃矣。醫云乎哉?
八珍湯
人參(去蘆) 白術(炒) 茯苓(去皮) 炙甘草 當歸(酒洗) 川芎(酒洗) 芍藥(酒炒)地黃血氣俱虛者,此方主之。
人之身,氣血而已。氣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養者也。是方也,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甘溫之品也,所以補氣。當歸、川芎、芍藥、地黃,質潤之品也,所以補血。氣旺則百骸資之以生,血旺則百骸資之以養。形體既充,則百邪不入,故人樂有藥餌焉。
犀角地黃湯
生犀角(鎊) 生地黃 白芍藥 牡丹皮吐衄不止者,此方主之。
口出血曰吐,鼻出血曰衄。火逆于中,血隨火上,有此二證。然吐血責之腑,衄血責之經,求其實,則皆炎上之火也。火者,心之所司,故用生犀、生地以涼心而去其熱。心者,肝之所生,故用丹皮,芍藥以平肝而瀉其母,此窮源之治也。今人治吐血者,以涼水濯其兩足,此釜底抽薪之意也。治衄血者,以涼水拊其后頸,此責其火于太陽經也。皆是良法。互考見咳嗽門、痘門。
四生丸
生荷葉 生艾葉 生地黃 生柏葉四件爛搗,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
陽乘于陰,血熱妄行,或吐或衄,此方亦良。
統而論之,生之則寒,則四生皆能去火。析而論之,則荷、艾輕香,去火于氣。 、柏質實,瀉火于陰。火去則血歸經,而吐衄愈矣。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三錢,炒)陽毒,上竅出血者,此方主之。
治病必求其本。陽毒上竅出血,則熱為本,血為標。能去其熱,則血不必治而自歸經矣,故用、芩、梔、柏苦寒解熱之物以主之。然惟陽毒實火用之為宜。若陰虛之火,則降多亡陰,苦從火化,而出血益甚,是方在所禁矣。
人中白
新瓦上逼干,溫湯調下三錢。
衄血不止者,此方主之。
人中白,即《本草》溺白 也。其味咸寒,咸則能入血,寒則能勝熱。其味濃于人便,故其奏功尤捷。
生地黃自然汁
取生 十余斤,只用新布拭凈搗絞取汁,勿用生水洗之。
吐衄不止者,此方亦良。
東垣曰∶生地黃,涼心火之血熱,瀉脾土之濕熱,止鼻中之衄熱,除五心之煩熱。故吐衄之疾,取自然汁呷之,血涼而止。
茜根散
茜根 阿膠 黃芩 側柏葉 生地黃(各一兩) 炙甘草(五錢)陰虛衄血者,此方主之。
陰陽之在人,平則治,偏則病。若腎陰一虛,則陽勝矣,故載血上行而令衄。是方也,阿膠能補虛,黃芩能養陰,甘草能緩急,茜根、側柏、生地黃,則皆去血中之熱,能生陰于火亢之時者也。
黃芩芍藥湯
黃芩(炒) 白芍藥(酒炒) 甘草(各三錢)陰火載血上行,衄而不止者,此方亦主。
黃芩之苦能降火,芍藥之酸能收陰,甘草之甘能緩急。
止衄散
黃 (六錢) 赤茯苓 白芍藥 當歸 生地黃 阿膠(各三錢)饑困勞役,動其虛火,致衄不止者,此方主之。
饑困勞役而動其火,其人本虛可知矣。虛火可補,故用黃 、當歸、阿膠甘溫之品以補之。然赤茯苓能導丙丁,白芍藥能收陰氣,生地黃能涼血熱。三物者,去血中之熱,自是沖和,與芩、連苦寒之劑殊別。實火宜用連、芩、虛火則惟此類為宜也。或問∶虛火、實火,何以辨之?余曰∶聲高氣壯為實火,言而微終日復言為虛火。
人參飲子
人參 黃 (各一錢五分) 麥門冬 當歸 甘草 白芍藥(各一錢) 五味子(九粒)暑月衄血,此方主之。
《內經》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故時當暑月,則肺金受克,令人乏氣之時也,理宜清金益氣。清金故用麥門、五味。益氣故用甘草、參、 ;芍藥之酸,所以收其陰。當歸之辛,所以歸其血。此亦虛火可補之例也。
榴花散
百葉榴花(曬干為末)衄不止者,以此末吹入鼻中,立止。
榴花之紅,有使入血。榴花之澀,可使止血。一夫當關,此藥近之。
丹溪咳血方
青黛(飛) 栝蔞仁(去油) 訶子肉 海粉(去砂) 山梔(炒黑,等分)咳嗽痰血者,此方蜜丸噙化。
肺者,至清之臟,纖芥不容,有氣有火則咳,有痰有血則嗽。咳者有聲之名,嗽者有物之義也。青黛、山梔所以降火,栝蔞、海粉所以行痰,訶子所以斂肺。然而無治血之藥者,火去而血自止也。
人溺
咳血者,宜此一物飲之。
褚澄,齊之圣醫也。其《遺書》曰∶咳血不易醫,喉不容物,毫發必咳,血滲入喉,愈滲愈咳,愈咳愈滲,飲溲溺則百不一死,服寒涼則百不一生。吾于是乎師其言矣。
圣餅子
青黛(一錢)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以黃 煎湯炒黃色,二味研作餅子,入柿餅內,濕紙包煨,連柿餅研細,米飲調服。
咯血者,此方主之。
咯血者,咯而出血,責之脾胃也。青黛去土中之火,杏仁利中宮之氣。氣利火去則不咯,不咯則不血矣。
荷葉散
荷葉(不拘多少,焙干為末)咯血,此方亦良。
氣分有火,則令人咯,久久咯之,則動其血。褚氏曰∶血雖陰類,運之者其和陽乎!荷葉有仰盂之形,得震卦之象,有輕香之氣,得清和之體,故能和陽定咯而運血。
大補丸
黃柏(一物,炒褐色作丸)嘔血者,此方主之。
嘔與咯不同,聲出于上焦為咯,重而短也。聲出于下焦為嘔,濁而長也。黃柏苦而潤,苦故能瀉火,潤故能就下也。
側柏散
側柏葉一味,為末。
米飲調下三錢。
此亦治嘔血之方也。
側,陰象也。柏,遇寒而不凋,得陰氣之最濃也,故能入陰而瀉嘔逆之火。然其性微香,則其妙又能和陽,而不偏于陰矣。此其所以為良也。
晚漱治牙宣
牙宣者,齒根出血也,此以肥甘之熱致病。每于晚膳后,以茶漱而潔之,則病愈矣。
小薊飲子
小薊 生地黃 滑石 通草 蒲黃(炒) 藕節 淡竹葉 當歸 梔子(炒) 甘草(各半兩)下焦結熱血淋者,此方主之。
下焦之病,責于濕熱。法曰∶病在下者,引而竭之。故用生地、梔子涼而導之,以竭其熱。用滑石、通草、竹葉淡而滲之,以竭其濕。用小薊、藕節、蒲黃消而逐之,以去其瘀血。
當歸養血于陰,甘草調氣于陽。古人治下焦瘀熱之病,必用滲藥開其溺竅者,圍師必缺之義也。
小薊琥珀散
小薊 琥珀(等分,為末)此亦治血淋之方也。
薊根能治下焦瘀血,琥珀能治膀胱結熱。
牛膝膏
牛膝(三斤,煎膏一斤,空心鹽水化下四錢)此亦血淋之方也。
牛膝質潤而苦咸,形實而修長。質潤故能活血,苦咸故能勝熱,形實故能就下,修長,故能導小腸而利膀胱。
玄胡索散
玄胡索(一兩) 樸硝(三分)分二次服。
此治陽邪陷入下焦,令人尿血之方也。
陽邪者,熱病傷寒之毒也。下焦者,陰血所居,陽邪入之,故令尿血。玄胡索味苦而辛,苦故能勝熱,辛故能理血。佐以樸硝,取其咸寒,利于就下而已。
胃風湯
人參(去蘆) 白術(炒) 茯苓(去皮) 川芎(洗凈) 當歸(酒洗) 白芍藥(炒)桂(炒,等分)風邪入于腸胃,泄下鮮血,或腸胃濕毒,下如豆汁瘀血者,此方主之。
風,陽邪也,血得之則善行,故下鮮血。濕,陰邪也,血得之則敗壞,故如豆汁。氣血虛而后邪湊之,故用人參、白術、茯苓以補氣。用川藥、當歸、芍藥以養血。肉桂之辛,可以散風邪,肉桂之熱,可以 濕毒,血藥得之可以調營,氣藥得之可以益衛。又曰∶白術、茯苓能壯脾而療濕,川芎、肉桂能入血而驅風。
槐花散
槐花(炒) 側柏葉 荊芥穗 枳殼(麩炒,等分)共為末,每服三錢,空心下。
腸風、臟毒下血,此方主之。
槐花、側柏能涼大腸之血,荊芥、枳殼能療大腸之風。風熱相搏者治之良。
酒煮黃連丸
黃連(十二兩) 好酒(五升)煮干,為末作丸。每服三錢。
濕熱酒毒令人便血者,此方主之。
黃連,苦寒枯燥之物也。苦寒故能勝熱,枯燥故能勝濕。而必煮以酒者,非酒不能引之入血也。
柏灰散
側柏葉(一味,春東、夏南、秋西、冬北取來。)燒灰調下三錢。
臟毒下血不止者,此方主之。
臟毒之初宜涼血,涼血皆苦寒之藥,久久則氣寒,而血益不固矣。法曰∶澀可以固脫,故用柏灰之澀以止之。四時采之,必辨其方者,取其得氣之濃也。他如干柿餅燒灰亦良。
人參樗皮散
人參(去蘆) 樗根白皮(等分)每末三錢。
臟毒挾熱下血,日久不止者,此方主之。
臟毒,腸毒也。挾熱者,謂挾客熱與飲酒之類也。日久不止,則氣亦虛,而不足以固血矣,故用人參之甘以補氣,樗根之澀以固血。補以舉之,澀以劫之,雜霸之治也。
敘曰∶脫肛,一也,有寒熱之判焉。又能進之而辨氣血中之寒熱,則精藝者也。今考古方三首,表其要者爾。
丹溪脫肛方
人參 黃 川芎 當歸 升麻久瀉脫肛者,此方主之。
瀉久則傷氣,下多則亡陰,是氣血皆虧矣,故令廣腸虛脫。氣不足者,補之以甘溫,故用參、 。陰不足者,養之以濃味,故用芎、歸。下者舉之,故用升麻。
舉肛丸
半夏 天南星 枯白礬(各五錢) 枯紅礬 雞冠花(炒) 白附子(各五兩) 訶子肉( )黑附子(生) 枳殼(各一兩) 皮(二枚,炙) 栝蔞(一枚,燒存性) 胡桃仁(十五枚,燒存性)共為末,醋糊作丸。空心溫酒下三十丸。
泄瀉虛寒脫肛者,此方主之。
濕盛則濡瀉,久瀉則胃虛,胃虛則臟寒,臟寒則無陽以升舉,故令肛腸脫而不上。燥能去濕,故用半夏、南星。枯能制濕、故用紅、白枯礬。溫能暖臟,故用黑、白附子。乃若雞冠花、刺 皮、枳殼所以驅風。而訶子、栝蔞、胡桃仁之灰,取其澀以固脫也。
收肛散
熊膽(五分) 孩兒茶(三分) 冰片(一分)共為細末,乳調涂肛上,熱汁下而肛收矣。
熱瀉脫肛者,用此方涂之良。
熱則肛門澀,澀則便不易出,不易出則令人努責,努責之久,則令脫肛。此與寒脫不同者,此則肛門澀,寒脫則洞泄而不澀也。苦可以勝熱,故用熊膽。澀可以固脫,故用兒茶。
辛可以拔邪,故用冰片。
敘曰∶嘔有聲長、聲短之辨,吐有見痰、見食之分,參之以脈證,合之以顏色,問之以從來,始為無失。毋但曰嘔吐小疾而忽之,常見肝實之證,令人嘔吐不已而死者。茲考六方,志
二陳加山梔黃連生姜湯
半夏 陳皮(去白) 茯苓 甘草(炙) 山梔子(炒黑) 黃連(炒) 生姜(等分)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令人嘔吐者,此方主之。
有聲之謂嘔,有物之謂吐。聲者,氣與火也。物者,痰與涎也。半夏燥痰濕,茯苓滲痰濕,陳皮利痰氣,甘草益脾氣,此二陳治痰之旨也。苦可以瀉火,故用梔子。辛可以行滯,故用生姜。
六君子湯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各二錢) 半夏 陳皮(各一錢)久病胃虛,聞谷氣而嘔者,此方主之。
胃者,水谷之海,倉廩之官也,故胃強則善谷,胃弱則聞谷而嘔。經曰∶安谷者昌,失谷者亡。奈之何而不急治乎?故人參、白術、茯苓、甘草,氣味甘溫,可以益胃。陳皮、半夏,氣味辛利,可以破嘔。
理中加丁香湯
人參 白術(炒) 甘草(炙) 丁香 干姜(炒)嘔吐,腹痛者,此方主之。
嘔吐而痛即止者為火,嘔吐而痛不止者為寒。然寒則收引,胡然能吐?師曰∶寒勝格陽,故令吐也。治寒以熱,故用丁香、干姜之溫。吐多損氣,故用人參、白術、甘草之補。
竹茹湯
葛根(三錢) 半夏(制) 竹茹(各二錢) 甘草(一錢)傷寒正汗后,余熱留于陽明、少陽,必令作嘔,此方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