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5)

  • 醫(yī)方考
  • 吳昆
  • 2564字
  • 2015-12-26 18:09:06

陽明,胃也。少陽,膽也。有辨焉,口渴者熱在胃,口苦者熱在膽也。兼而有之,則二經(jīng)均有留熱矣。是方也,干葛清胃,竹茹清膽,半夏破逆,甘草調(diào)陽。

雄礬瓜蒂散

雄黃 明礬 苦瓜蒂(炒,各五分)共為末,酒服。

嘔而流涎,脈平者,蟲家證也。主此方吐之。

蟲動(dòng)則流涎,胃癢則令嘔,脈平者,得平人無病之脈,不遲不數(shù),無寒無熱也。雄黃氣悍,明礬苦澀,殺蟲之品也。佐以瓜蒂之善涌,則蟲立吐而出矣。又曰∶實(shí)而能吐者,主以此方。虛而不能吐者,宜主傷寒門烏梅丸。

六味地黃丸

熟地黃(八兩) 山茱萸 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三兩) 蜜丸。

陰虛于下,令人多嘔者,主此方鹽湯吞之。

《脈解篇》曰∶諸陽氣浮,無所根據(jù)從,故嘔、咳、上氣喘。此陰虛于下,而令孤陽上浮爾。是方也,熟地、山萸,質(zhì)潤(rùn)味濃,可使滋陰。丹皮、澤瀉,氣味咸寒,可制陽光。山藥、茯

敘曰∶呃逆一也,中下判焉。中焦呃逆其聲短,水谷之病也。下焦呃逆其聲長(zhǎng),虛邪相搏也。今考古方三首,辨其上下,察其虛實(shí),則十全之工矣。若呃逆日久而且吞酸,則翻胃之前驅(qū)也,從火治之。

橘皮竹茹湯

橘皮 竹茹(各一升) 人參 生姜(各半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三十枚)大病后,呃逆不已,脈來虛大者,此方主之。

呃逆者,由下達(dá)上,氣逆作聲之名也。大病后,則中氣皆虛,余邪乘虛入里,邪正相搏,氣必上騰,故令呃逆。脈來虛大,虛者正氣弱,大者邪熱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氣,竹茹清其熱,甘草和其逆,人參補(bǔ)其虛,生姜正其胃,大棗益其脾。

丁香柿蒂竹茹湯

丁香(三粒) 柿蒂 竹茹(各三錢) 陳皮(一錢)大病后,中焦氣塞,下焦呃逆,此方主之。

大病后,五臟皆傷,升降失常,故令中焦痞塞,五臟之陰既傷,則少陽之火奮于下,故令下焦呃逆,直沖清道而上也。是方也,丁香、陳皮,辛溫者也,理中氣之痞塞。竹茹、柿蒂,苦寒者也,療下焦之呃逆?;騿枴媒的婧我圆挥脳d、柏?余曰∶此少陽虛邪,非實(shí)邪也,故用竹茹、柿蒂之味薄者以主之。若梔、柏味濃,則益戕其中氣,痞塞不益盛乎?古人蓋亦深權(quán)之矣。

木香調(diào)氣散

木香 檀香 白蔻仁 丁香(各三兩) 砂仁(四兩) 甘草(炙) 藿香(各半兩)共為末,每服二錢,鹽湯下。

中焦呃逆者,此方主之。

中焦者,水谷之海,倉廩之區(qū)也。其呃逆責(zé)之谷氣,故用砂仁、蔻仁以化食,木香、丁香、檀香、藿香以調(diào)氣,甘草以和中,鹽湯以潤(rùn)下?;騿枴弥薪惯滥妫c下焦呃逆何以辨?余曰∶彼則由于大病后,此則得之飲食后也。又中焦之呃逆輕而短,下焦之呃逆惡而長(zhǎng),其辨判然矣。

敘曰∶翻胃一證,古今難之。若胃脘未枯,皆為可治。借曰枯之,則從容用藥,猶可久延。若造次不察病理,非惟無益,而又害之矣。今著六考,宜于言外而變通之。

韭汁牛乳飲

韭汁 牛乳(等分)時(shí)呷之。

胃脘有死血,干燥枯槁,食下作痛,翻胃便秘者,此方主之。

翻胃者,胃不能安谷,食下即出之名也。嗜酒燥暴之人,多有此疾。胃脘有死血者,醇酒漬胃,久積瘀熱之所致也。干燥枯槁者,燥急心熱之所致也。有枯燥,故令食下作痛。有積熱,故令翻胃便秘。韭汁味辛,能消瘀行血。牛乳甘溫,能養(yǎng)血潤(rùn)燥。

驢尿一物飲

驢尿,每服呷二合。

郁火翻胃者,此方主之。

火郁于中,治以辛香開胃之藥,益滋其燥,非所宜也。驢尿辛膻,可使開郁,然為濁陰之所降,則可以濟(jì)火矣。唐貞觀中,許奉御及柴蔣等,時(shí)稱名醫(yī),奉敕治翻胃,竭其術(shù),竟不能療,漸至羸憊,死在旦夕。忽有術(shù)士云∶服驢子小便極驗(yàn)。旦服二合,午食惟吐一半。

晡時(shí)又服二合,人定時(shí)食粥,吐即定。后奏知大內(nèi)中,五六人患翻胃,同服,一時(shí)俱瘥。盧和著《丹溪纂要》,謂入驢尿以防生蟲,此未究理者也。

螺泥丸

取田中大螺,不拘多少,用新水養(yǎng)之,取其吐出之泥,陰干為丸。每服三十丸,藿香湯下。積熱翻胃,此方亦良。

螺性至涼,泥性至冷,故可用之清胃。吞以藿香湯,假其辛芳開胃而已。

九蒸大黃

諸逆沖上,皆屬于火,故用大黃酒潤(rùn)九蒸曬之,取其無傷胃氣而能去火。此久練之將軍也。

附子散

附子(一枚)干姜煎湯潤(rùn)七次為末,每服三錢。

寒痰翻胃者,此方主之。

膈上有寒痰,壅塞中、下二焦之氣,陰遏其陽,蓄極而通,則令翻胃。附子辛熱,能解寒痰,寒痰既解,則氣道疏通,而無蓄極之陽矣,故翻胃頓除。

三花神丸

甘遂 芫花 大戟(拌溫炒,各半兩) 黑丑(二兩取頭末) 大黃(一兩) 輕粉(一錢)共為末,水丸。每服五丸,漸加五丸,以快利為度。

積痰滿胃,食下即吐,宜主此方。

胃中純是痰,則遏下焦少陽之火。蓄極而通,必作翻胃者,勢(shì)也。以平劑治之,則經(jīng)年不效,故聚甘遂、芫花、大戟、黑丑、大黃峻厲之品以下之。方內(nèi)有輕粉,一可以逐風(fēng)涎,一可以解遂、芫、戟、丑之辛烈。此大毒類聚為丸,瞑眩之劑也。惟聲重、脈來有力者能行之。若言微,脈來無力者,勿輕與也。

敘曰∶近代醫(yī)籍,翻胃、噎膈,混作一證。今考于漢、唐之上,有翻胃,有噎,有膈。

要之,翻胃自是不同,而噎,而膈,則可混一而治也。考方八首,明者辨之。

《深師》七氣湯

干姜 黃芩 桂心 半夏 甘草 橘皮 干地黃 芍藥(各二兩) 桔梗(三兩) 枳實(shí)(五枚) 人參(一兩) 吳茱萸(五合)氣噎膈者,此方主之。

噎膈者,有物噎塞,防礙飲食之名。今人與翻胃渾然無辨,非古也,深師、孫真人之傳也。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也。氣者,營(yíng)運(yùn)不息之物,故氣行則治,氣郁則病。沖和則治,乖戾則病。是方也,辛可以行氣,故用干姜、肉桂、吳萸、半夏、陳皮之辛??嗫梢越禋?,故用黃芩、枳實(shí)、桔梗之苦。脾虛則不能運(yùn)氣,故用人參、甘草以益脾。肝腎弱則不能吸氣,故用地黃以滋腎,芍藥以和肝。

韭汁飲

生韭汁 醇酒(等分)每服二合,日二。

血噎膈者,此方主之。

漢醫(yī)但稱噎、稱膈而已,后之方書稱五噎、五膈。五噎者,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也。五膈者,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也。立言雖曰有五,說證其實(shí)未周。今不拘其說,只據(jù)世人所有之證而訂其方焉。血噎膈者,或因跌撲,或因大怒,血積胸膈,久久凝結(jié),令人妨礙飲食,得熱則寬,得寒則痛是也。生韭汁,能解蓄血之瘀結(jié),佐以醇酒,行其勢(shì)也。

栝蔞實(shí)丸

栝蔞仁 枳殼 制半夏 桔梗姜汁米糊為丸。

痰噎膈者,此方主之。

痰隨氣上,亦隨氣下,故栝蔞、枳殼、桔梗,皆下氣藥也。痰以濕生,必以燥去,故半夏者,燥濕之品也?;騿枴媒酃橹T藥之舟楫,浮而不沉者也。何以下氣?余曰∶甘者戀膈,苦者下氣,輕者上浮,苦者下降,此藥之性也。桔梗甘而苦,為陽中之少陰,故初則戀膈,久則下氣矣。痰盛者,宜于痰門諸方消息之。

回令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水县| 平山县| 临泉县| 新宁县| 祁东县| 宿州市| 湄潭县| 兴安盟| 三原县| 化德县| 大同市| 十堰市| 乌鲁木齐市| 仁化县| 象山县| 兰州市| 黄冈市| 新巴尔虎左旗| 巴里| 青阳县| 时尚| 承德县| 永胜县| 呈贡县| 鄱阳县| 廉江市| 沂源县| 宁夏| 固原市| 巨鹿县| 三原县| 华安县| 观塘区| 台山市| 贵定县| 密山市| 涿鹿县| 江陵县| 四会市| 遵义市| 武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