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7章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濕生、胎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佛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是即“滅盡定”之意。“如是滅度一切眾生,然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以此滅度之眾生,皆非佛滅度,而為眾生自滅自度。不生滅為涅槃,即先天之性也;無量眾生入此涅槃,而保其不生不滅之性,實非如來有法使之滅度,皆眾生自度之也。《楞嚴經》阿難被難,陷魔女淫室,將毀滅戒體,佛救之出來,阿難見佛涕泣。佛告阿難:“爾尚不得漏盡通,故不免此難。”阿難涕泣白佛:“我是如來愛弟,如來最護念我,以為如來之法盡傳于己,不料尚未能漏盡,不免失足。”心似失望。不知此事須先滅盡識神,全在自己明心見性,實非他人所能為力也。何故眾生無得滅度者?因度人自度,先須除去四相;去此四相,非他人所能為力;若佛滅度之,即佛尚有四相。我相即己心也,人相即心意中他人之見也,有此人、己之見,心已不能空矣;眾生相為有形之相,壽者相即修道之相。有此四相,何能成道!菩薩須去四相,若佛滅度眾生,佛即不能除此四相;必由眾生自度,方無四相,所謂“降伏其心”,即去此四相也。人唯我相最重,其余次之。《老子》曰:“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即去我相也;“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即去人相也;“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即眾生相也。滅此三相后,更須滅壽者相。除此四相,心自降伏;不然,即不能發三藐三菩提心也。

去四相后,更說布施。菩薩布施,應不住色相;內而六根,外而六塵,菩薩皆無所住,行于布施。行布施,即做功德也;不著相之布施,其功德無量。去四相即無心矣,無心即無相,無相之功德,方為功德。佛問:“須菩提,于意云何,虛空可思量否?四維上下可思量否?”四圍上下間之虛空,中也;中之大小,不可思量。菩薩不住相之布施,其功德亦如虛空,不可思量。菩薩之心,應如是住;不住于相,應如“所教”而住,住無相,而住不住之住也。不住之住,方為真住;不定之定,方是大定,住即定也:應如此做去,破除諸相。“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否?”對曰:“不能,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不是有形之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天地間有相者,皆妄也。惟無相方能見如來,此所謂相,包法相而言;如來無來無去,完全是空,有相即不是矣。先由四相,而六根六塵,推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著一點相,即非三藐三菩提矣。須菩提白佛言:“頗有眾生,能生信心否?”佛言:“不可如此說煞。后五百年,有持戒修佛者,此人已于無量生來千萬佛所種得善根,方能生敬信之心。不然,則不能也;如來悉知悉見能于此語生信心者,彼所得功德無量。”能信此語,則凡人、我、眾生、壽者、法相、非法相,皆已不著。人我等相,實相也;法相,虛相也。做功夫時,所見之相為虛相,即是法相;非法相者,不著諸相之相也。如有心不著相,即著非法相矣。何以故,眾生以心離相,即是著相?心一動時,即是著相;不識不知,方能不著;若著法相,即著人我。著虛相,即著實相也;著非法相,亦即著四相。相由心生,心既生矣,與著相無所分別也;所以須見相無相,法與非法,皆不可著。須知佛說之法,譬之如筏,“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所以云:“說法四十九年,實不說一字。”《西游記》取到無字之經,亦是好的,惟恐東土人不識,即此一字不說之意也。

“須菩提,于意云何,我佛得三藐三菩提否?佛在此說法否?”答言:“三藐三菩提無定法可得,既無定法可得,亦無定法可說。”以佛法非可取可說者,所說非法,而即是法,故佛仙皆以無字為法,一物不有。“以無為法,而中有差別”。本源只一無字,而火候中有分別;“以無為法”,全意已點明矣。修道者,應以無心為主,唯無心之功德,為最大也。佛問須菩提:“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寶布施,其福多否?”答言“甚多”。以福德非福德性,故若有心求福德,即不多矣。然“若有人受持此經,并為人解說,其福德勝彼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寶布施”。因一切佛及法,皆從此經此四句偈生出,“所謂佛法,即非佛法”,仍以無法為法也。

以下即接“四果”,須陀洹果,名“入流”,不入于色等六塵,心中無六塵,方能得須陀洹果,若有心即不能得矣。須陀洹為陰神之果,尚須無心,何況陽神,更須無心焉;斯陀含是“無往來”,既無往來,是為無心,有心即不能得矣;阿那含名“不來”,“而實無不來”。名曰“不來”,而實無此不來,若有心即有不來,而不能得矣;阿羅漢是陽神,方名為“道”,而不曰果,阿羅漢名“實無有法”,有念即不能得此道。心想得阿羅漢道,是著四相,何能得道!有修道之心,即著壽者相;我想得道,即著我及壽者二相矣。須菩提得“無諍三昧”,是為離欲行;離開欲界,心中無欲無余,故得“第一離欲”。因無此念,所以能得道;若心想念,欲得此道,世尊即不能名之為得道者矣。“不行一法,是為阿蘭那行”,即無諍行也。

佛問須菩提:“如來昔在燃燈佛時,有所得法否?”答言:“佛無所得。”不是莊嚴,即是莊嚴;無莊嚴之心,所以莊嚴。“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生心即不清凈矣。生清凈心,方是莊嚴;佛心即三藐三菩提,除去色聲香味觸法之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清凈心,即無所住,亦即不著相也。一日十二時,無所住而生之心,是清凈心,是為道心,亦是神覺。“有身如須彌山王”,即法身也。一念不起,謂之清,靈臺無物謂之凈,無心之心,是為清凈心。

下文所說,皆無心之福德。惟其無心,所以大也。恒河之數,如恒河之沙,已甚多矣;若此等恒河中之沙,則更多至無量數;以此等恒河沙無量數之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寶布施,其福德亦多至無量數矣。然以比能受持,或為人說此《金剛經》之福德,其功德更多于彼。阿修羅為魔道,“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應供養此經,及四句偈”,倘能受持誦讀此經,及四句偈,則已能無心,可謂已得。佛說最上一乘無心之法,其功德蓋莫大也。此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為《大般若經》之五百七十九卷之一卷,萬劫不壞;以無心之心去修者,方可得之。不然,不能得也,三千大千世界之塵不是塵,方名為塵;不是世界,方名世界。凡有是非之心,成對待者,即不能成此物;必須無是非,無對待,方得成之。譬如有一茶碗于此,有人說他是茶碗,即有人說他不是茶碗而非之。既有名氏,既有是非;必須一切否定,方能成就而獨立,故日“微塵不是微塵”,“世界不是世界”,以成此微塵,成此世界也。“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三十二相是虛相,亦是非相,必其無相,方可見之也。以等恒河沙數之身命布施,其福德多矣;然而受持誦讀此經者,其福德更多于彼也。聞《金剛經》之名,而生信心者,“即生清凈心,即生實相”。實相是非相,為無中所生之妙有,故為“第一功德”;以離相即無相,離一切相即是佛,所以為“第一希有功德”,是即“第一波羅密”。得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有實相,即是非相故也。

佛昔在歌利王時代,為王節節支解之時,毫無四相,故名為“忍辱仙人”。“應生無所住心”,亦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菩薩之心,是功德布施之心;應不住于相,為利益眾生,而以無心行其布施。有心有色者,皆非眾生;無心無色者,方是眾生。不住于色布施,方能見色,有心即不見矣。知修道者,見色而生其心,其相即時不見是也。受持誦讀此經者,能得無量無邊功德。如有善男善女,舍身布施,日日如是,經無量百千萬億劫,舍身布施,其功德可謂多矣。然尚不若書寫誦讀此經,其功德更大;“此經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此人已得如來之三藐三善提。若著相、樂小法者,不能修此經,而書寫誦讀,為人解說也。此經所在,應尊重之如塔廟;受持此經,而為人所輕賤者,以先世有罪業之故;今既受持此經,則先世之罪業,即能消滅,而成道矣。從前佛在燃燈佛時,亦雖供奉諸佛,做諸功德,而不空過;然以比受誦讀此經之功德,則不及千萬億分。其人功德,若為具說,恐聞者“狂亂狐疑”,不能信受,反生罪業。蓋是經有不可思議之義趣,故其果報,當然不可思議也。

第十九講

佛即正覺惟人自度

有相即非如電如露

所謂“三藐三菩提心”,即離去四相,無人、我、眾生、壽者諸相之清凈心也。推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著稍相,方為此正等正覺之心。《大般若經》為佛典中至寶,如儒家之有《易》、道家之有《靈寶》。禪宗一宗,其主旨在發明“般若”而得之,故為大乘正宗;如天臺凈宗,雖同為大乘,尚系權法者不同也。“般若波羅密”即智慧登彼岸;得此般若智,而誕登彼岸。所謂“彼”者,如道家“彼家”、“彼我”之“彼”字同意。《金剛》與《心經》,同為“般若部”之要典;般若智性本空,《大般若》六百卷,首卷即講見此空性,到五百七十九卷,為此《金剛經》。全經將畢,完全講還虛工天,內而去三心,外而滅四相,極之諸相皆妄,而心清凈矣。六根與六塵相接,而生六識;六識盡泯,方得此清凈心;唯清凈方無為。所謂“無為”,非無事之謂也;安坐不動,而心生亂想,仍非無為。必須先凈心,心清凈而身無為,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矣。無作無為者身心,而有作有為者神氣,必其心清凈,而神氣方能有為。此清凈心,即自然神覺也;心不動時為空,將動時為自然神覺。唯自然神覺,能發生造化,蓋空無一物為道,道即自然神覺。到此方能招攝外氣而得藥,以神攝藥,即煉也。白玉蟾曰:“以火煉藥而成丹,即以神馭氣而成道。”(見《紫清指玄集·玄關顯秘論》)其實藥、火一也,得時為藥,煉時為火,始終作用,即此自然神覺,丹書謂之曰“真意”,亦謂之“道心”,即自自然然,不加作意,而自能動作之意。由勉強而安然,呂祖曰:“由勉企安,因微入化。”功到安然,自大而化之之謂神,此神自能守竅矣。此自然神覺,既是藥物,亦是玄竅。張紫陽曰“藥物生玄竅,火候發陽爐。”(見《金丹四百字》)唯有藥物,方生玄竅;玄,陽也,虛空中生陽,在外者曰象,在內者曰景。在內之景,即此“玄竅”也。竅生由自然神覺火候,亦此自然神覺之作用。“藥物生玄竅”是鼎,“火候發陽爐”是爐;鼎爐是二是一,先生鼎,而煉時即是爐,即此自然神覺,唯此不著于聲色香味觸法之清凈心也。《道德經》曰:“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唯其間先后天之顛倒,須有次序,或為先天之先天,或為后天之先天,應加分別,其實一也。即假修真,而生真汞真鉛,其中全賴真意,即此自然神覺,亦即不住于六塵之清凈之心也。后再詳論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溪市| 神池县| 枣庄市| 兴山县| 将乐县| 攀枝花市| 昌图县| 茂名市| 财经| 琼结县| 岳阳县| 正定县| 潼南县| 交口县| 乌兰浩特市| 陇西县| 科技| 定西市| 比如县| 新龙县| 牙克石市| 海阳市| 成武县| 崇州市| 神农架林区| 衡山县| 靖安县| 泰顺县| 崇仁县| 阿拉善右旗| 溧水县| 铜陵市| 吕梁市| 屯昌县| 平果县| 渝北区| 湖南省| 永年县| 博罗县| 和平区| 云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