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十二門論疏
  • 吉藏
  • 4063字
  • 2015-12-26 18:00:12

所以有此門來者。上四門求相不可得。次一門明性無蹤。故無量義經云。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以外相內性空故一切法空。外人云。若一切法性相空者可言無因果耶。然世出世因果不可言無。云何言無性相。是故今次明非但無有性相求此因果亦不可得。故有此門來也。又近從性門來者。前偈上半明無萬物實體。下半明無萬物假體。外云。若假實二體空故一切法空。然因果之理不可無。若爾終有因果。有因果故不實即假也。毗曇實有因果體。成實具二義。一者因成。相續。相待論因果。則因實而果假。如四微實。柱是假。若法受名三假則因果皆假。如細色成粗色是法假。四微成四大是受假。四大成五根已去為名假。又五陰為法假。人為受假。人法皆有名為名假。問若無因果與邪見何異。答有五人立無因果。一立有見人謂。實有果體則不從因生。故成無因果。二外道邪見言無因果。三復二乘言無因果。四大乘人言無因果。外道是邪見撥無因果。故言無因果。此是邪見空。二乘言無因果望大乘亦是邪見空。故涅槃云。若以二乘言無布施是破戒邪見。智度論云。二乘空是但空。四大乘學方廣人謂無世諦因果。五諸佛菩薩言無因果者。因果宛然而畢竟空。故名無所得空。所以有三空異。一邪見空。二但空。三真空。今破前二空令入真空故明因果空也。問令悟因果空有何利。答悟因果宛然即畢竟空故生如來智。雖畢竟空因果宛然。生于佛智因果非因果常爾。而觀行任運純熟為自然智。不從師得為無師智。既生四智入佛知見。即是因果觀行轉明遂得成佛為佛果乘。論主今明因果空。為釋成大乘義故也。問悟因果空但生智慧。云何有功德耶。大乘具以福慧為體。云何但明智慧。答既得如實悟還為眾生如實說。即是般若大悲。故福慧具足名大乘也。問上來已明因果空竟。今何故復說。答曰自上八門廣破從因生果義。復有計無因自然有果。此三一病猶未除之。是故今品次破之也。問若爾應言破無因有果門。云何言破因果耶。答論主欲對破破無因有果故。此品雙破從因生果及無因有果。故言觀因果。夫論因果不出斯二。斯二既無則因果便空。又因果難明上已廣論。今次略辨故有此門來。又有種種觀門。今作因果觀門以悟入實相。故有此門來也。又上門破因果便備。而更有此門者是泥洹法寶入有多門故也。問與中論因果品何異。答彼品橫闊豎狹。廣破十家因果并是破從因生果義。故言橫闊。不破無因有果。故言豎狹此品略破從因生果。復破無因有果。故橫狹豎闊。故異也。門亦三。初長行發起。為二。一者總唱一切法空。何以故下釋二義。別釋一切法空所以舉二義者。上來已破因果今復論之。似如煩重故逆取偈意而生起之。言二義者。一明諸法無自性。此辨果不從因生。二明亦不從余處來。此正起此門明非因不生果。

偈為二。三句正破一句總結。正破又二。上半明因內無果。次句明因外無果。文易知也。

長行釋二章即二。前釋三句次釋第四句。三句又二。前釋上半又是果下釋第三句。若果眾緣中無下釋第四句也。

果空故下門中第三結一切法空。

觀作者門第十

所以有此門來者凡有六義。一者若就人法二種無生。自上已來明法無生。此之一品釋人無生。若依觀門次第應前釋人無生后釋法無生。但今就本末次第。法本人末。故前破其本今次破末。二者依內外次第。若破外道應前破神而后破法。佛之弟子多不執神而執有法故。智度論云。佛滅度后分為二分。一者但信眾生空不信法空。二者信眾生空亦信法空。故知佛之弟子多不執神。今此論正破內學。是故前破于法后破于神。二者上諸品末結云有為空故無為空。有為無為尚空。何況我耶。難復以法例人而未別破人。今此一章別破于人。則釋諸門中明人空義。故有此門來也。三者三解脫門明義。上明二門訖今第三竟論釋無作門。三門有淺深無有淺深義。無淺深者一一門無病不破無理不顯。故門初門后皆唱一切法空。有淺深者空門破有無相門破空。此二門非有非空即中道境中道觀。今門明息觀。故三門空有并亡緣觀俱寂。所以論明三門也。四者此論正破內執傍破外邪。自上以來正破內竟。今此一品次破外邪。自在天是邪見之本。謂是造化之主盛行天竺。今此一品中破造化之主名破作者。故今文來也。所以是破內外者。內外并障大乘。內為近障外為遠障。內為細障外為粗障。又欲令外回邪入正內轉小歸大。是菩薩廣遠之意。又破內令三乘徒轍。破外使六道回宗。并入大乘俱成佛也。五者接上門來者。外云。若言因與無因并不生果者。能有作因之人受果之者。既有作因之人受果之者則因果不無。是故前破法因果今破人因果。前明法無故人無。今辨人無故法無六者三世佛菩薩出世之意。為欲拔苦與樂。拔苦令累無不寂。與樂使德無不圓。故成中道法身。而內外同欲離苦。不識苦因故生四謬。非但不得離苦反更增苦。今破四謬令識因緣苦則畢竟空。一得病除。二得解苦。三得離苦。故有此門來也。問解苦空有何利。答解苦是因緣故不起著樂顛倒。知苦亦空不起苦倒。故八倒病得消。又解苦是因緣故破凡夫著三界樂。樂去苦亦除故破二乘病。故六道回宗三宗歸佛。有此大利故說此門。問與中論破作者品何異。答此品乃與中論破苦品大同。與作者品其義各異。

此門亦三。初長行發起。如文。

偈本為二。三句破四種作。第四句總結無苦。問作者應破一切。今何故偏破苦。答如上明之。四作者為因苦則是果。但苦為大患之本。物競求離而不識苦。非但不能離苦。而于苦中更復造苦。是故偏破苦也。四門求苦既爾。四門求樂不苦不樂義并類然。問為破法四作破人四作。答具破二種。若迦旃延流計有法作。犢子等類具計有人法作。又內道執有法四外道計有人四。今具破人法四作也。所言法四者如數人謂??嘤凶孕詣t是自作。假緣而生名為他作。自他共合方有苦生名為共作。乃不立無因。而本來有此苦性。即是無因。約成實義無明初念即有行苦。托空而起爾前無因名無因作。外道四作后文自列也。

長行有三。第一正釋偈本明苦非四作。故苦是空。第二外人與論主諍經。執苦是有非是辨空。第三論主答外人申佛經明是苦空。就初文又二。第一正釋偈本苦非四作是故苦空。二引經證明苦是空。初破四作則四為四別。破自作如文。他作亦不然下第二次破他作。又三。初正破。問曰下第二救義。此正是攝論。謂因緣生是依他性。前有自性則分別性也。言依他性者果依于因故也。答曰下第三破救。就破救中又開二別。第一縱緣奪他。二緣他俱奪。今是初既言眾緣云何是他耶。若是他者云何名從眾緣耶。復次下第二緣他俱奪。前長行次偈。長行明則此眾緣亦無自性故無眾緣。既無眾緣云何有他。偈是中論因緣品末有二偈結破。今是第一偈。而言不自在只是無自性。故無眾緣也。自作他作亦不然下破第三共作。次破無因。文處易知。

如經中說下第二引經證??喾撬淖髅骺嗍强?。前雖推義恐外不信。故引經證成。問此是小乘經文大乘經耶。答引小乘經。所以引小乘者凡有五義。一者若引大乘經則小乘人聞不信受。故還引小乘。即須生信。二者欲顯執有之徒若不信苦空則俱迷大小故引小破之。三者舉小況大。小乘教中尚明法空況大乘耶。四者引小乘經得內外俱破。論主既破小乘。而小乘人復破外道。如射虎之譬?;⒄÷埂=竦浠⒈闳÷埂;⒙咕惚滓?。五者欲顯小乘經密說大也。裸形迦葉問佛等者。其人修于苦行是故裸形。欲求離苦所以問佛。

問曰下第二外人與內諍經。明佛乃破外道四作無外道之苦。而實有內苦故非是空。此但諍小乘經不諍大乘經。以大乘經明苦是空。如云五受陰空是苦義。又云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諦。以小乘經多說有法少說空法故外人諍也。問小乘亦有明法空文何故不信。答今此文明苦空義隱。但非四作不似明苦是空。故外諍也。又有二種小。一信法空。二不信法空。今是不信法空人諍也。就問有三意。一總非論主不識經意。第二為論主釋經。三總結非論主。今是初。

隨可度眾生故作是說第二為論主釋。前總釋是裸形迦葉下第二別釋。就別破四作即為四別。今前第一破苦是自作。又二。第一序外道義明佛不答所以。第二正破外道。今是初門??鄬嵎俏易鞯诙仆獾懒x釋佛不答之意。又開二別。第一作無常難。第二作無解脫難。所以作二難者。作無常難明生死義壞。作無解脫難涅槃義壞。此二既要故作兩難。此實是龍樹作二難。寄言小乘人耳。無常者我能作苦即是生因。苦是所作即從因生。所生之苦既是無常。能生之我亦是無常。如泥生瓶之與泥二俱無常。若我是苦因下第二無解脫破。明二種我俱無解脫。一明即陰我無有解脫。二明離陰我無有解脫。即陰我無有解脫者即苦是我誰受解脫。故文云離苦無我能作苦者。以無身故言無身者。即是五陰之苦以為我身。離五陰苦無有我身。既常有于我即常有五陰便??唷T坪斡薪饷撘?。若無身而能作苦者。第二破離陰我無有解脫。若無身能作苦者得涅槃時無五陰身。應更造苦。若爾即畢竟無有解脫。

他作苦亦不然第二次破他作。又開二別。初破我他次破自在天他。凡論有他不出人天。又此二俱是造作之本。我自造作六道之身自在天造作六道身。破此二道一切造作義盡。又令眾生入無作門故。顯正破造化故息邪。破我他云離苦。無我誰作于苦與此人耶。同中論破苦品。

復次下第二破自在他又二。初總牒外義釋佛不答所以。而實不從自在天作下第二別破自在天作。又二。初正破二總結。正破有十五句。開為四章。初三句破自在天作。即是破自在用義。次五句破自在即破自在體義。第三六句明眾生自行所招重破自在用。第四有一句。重破自在體。天有自在不出體用。若破體用即自在不成。所以十五門廣破自在者。佛未出世乃至于今盛行于世。亦多有神驗世人信之。故廣破也。然實是大乘人破。而寄小乘人者一示外邪不足破。小乘尚能破。況大乘耶。二欲分大小異。小乘粗破邪見破作者明粗無作門。大乘破細作明細無作門。二門例爾。三示大乘人精解小乘巧破外道。小乘人不能爾。四示小乘是半字法半解半不解。半解者解破邪。半不解者不解因緣苦是空。五示小乘是取舍義。舍外道邪苦而取內道正苦。六示小乘但除樂等四倒未除苦等四倒。七示小乘人但解佛顯教不解密教。密教者明因緣苦即畢竟空。令此入畢竟空亦成佛故也。初中有三。一破二救三破救。破中有二。初父子不相似破。復次下作傷慈破。問曰下第二救正通傷慈之難。答曰下第三破救有二難。一者猶提捉前無慈難。父有大慈子不識恩終自與樂。而自在不爾。亦應但供養下作報恩不勉苦難。若言不識恩故與苦者。今報恩供養則應得樂。不須修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兴市| 乌鲁木齐市| 安阳县| 博乐市| 平南县| 调兵山市| 双辽市| 太和县| 达孜县| 福建省| 石阡县| 丰原市| 台安县| 临海市| 光山县| 修文县| 门源| 浮山县| 阿拉善左旗| 温州市| 图们市| 囊谦县| 新田县| 禹州市| 布尔津县| 砀山县| 石屏县| 法库县| 贵定县| 横山县| 青浦区| 延边| 防城港市| 磐石市| 贵南县| 滦南县| 安义县| 西昌市| 新干县| 香格里拉县| 遂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