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下第二救。就立中為二。一立外宗二通內難。立外宗為二。初總立次別立。總立中有生時乃已有無常者。此立體同時也。滅時乃發立用前后也。立此二義通前上下半四難。以體同時故無上半違宗之失。及無下半不起之過。以用前后故無上半相違之過。又無下半常無之失也。如是生住滅老得別釋彼義也。正釋用前后得常令四事成就。得是繩系此四相令不失。依毗曇舊義四相是逐法成就。無別得繩。而今此文云有得者。可以二義通之。一者以得得法而四相順來故云得四相耳。二者或可是別部義。今所未詳。是故下第二結難遍答四關。而略非常無之難。答曰下第三破救。凡三周破體同時用前后。初將用同體。體同時用亦同時。第二將體同用。用前后體亦前后。三縱體用而不相因即無相扶之力。初又二。第一四門別破。二總結破。四門破為三意。第一將生對滅有二破。第二以滅對住。第三以住對異。初門二破者。第一俱有破。第二俱無破。俱有破者。汝說無常是滅相與有共生牒彼義也。此中以生相為有滅相為無常也。生時有應壞下論主破也。既生滅一時俱起。即生用時便使有滅用。滅用時即有生用。令其體俱用即俱也。令用同體即是借用破體也。復次下第二俱無破。明體用俱無。明當有生體時不應有滅體。滅體起時不應有生體。又次破其用俱。此是接前破。前明體俱用即俱。今明用若俱便相害都無二相也。復次下第二舉住對滅。亦應作俱有俱無二難。今略作俱無難。老時無住下第三舉老對住。亦應作二難。今略明俱無。然婆沙有二種老法。一四相中老是異相。二有大期老法。成論破之云。既有二種老法應有二生法。一四相中生。二大期生。而彼無大期生故此難不可答。是故汝說下。第二總結彼義明有錯亂過。所言錯亂者。以生時即有滅滅即有生故名錯亂。凡物生時無壞者。此泛明天下道理如此也。若爾則四相不俱也。又若避錯亂言生時無壞壞時無生。則墮四相不俱違宗之失。故云爾時非是無無常相耶。
如能識故名識下第二周破用若不同時體亦不同時。所以有此破來者。外不受前錯亂破。若體用俱同時可得錯亂。今體同時用不同時。故無錯亂。是故今次破之。又開二別。一舉事征之。如能識名識者。以有識能故名為識。若無識能則不名識。若爾當生起時既有滅體應有滅能。若無滅能即不名滅也。前列三事。次舉四相合之。
若生住時下第三周破體同時用前后也。若言當生用時未有滅用后時方有。用者何須共生耶。此明生用時未有滅用則滅無用。何能扶生。故不須共起。若已有扶生之用即已生滅用之也。又至此進退破之。若有扶生之用則滅有滅生之用生不得起。若未有滅生之用亦應未有扶生之用。則生亦不得起。又汝若能扶未能滅亦應有能滅未能扶也。
如是有無第四大段總結。是故有無空下第三總結齊法。
觀性門第八
自上四門撿相無蹤。今此一品觀性非有。所以此門來。就外人意。上就相立相相皆不成。今舉性證相應當有相。既有為無為萬物之體。豈無相耶。是故今次破性。性無故相即無也。性相異者智度論云。性為其內體不改為性。相為其外事。表彰故名為相。此二是萬物之總要。是故破之。二者復因中有果性。名之為性。此是別性之性。以性非是事故所以稱別。三者執性如執著一切法皆是實有。故名為性。問此與初體性何異。答執有體者未必是性。如假有體家亦言體而非是性。約彼所明故體性義異。若執性之性但詳諸法決定作有無解。故名為性。又執性之性其義則通。裁起有心言異無者則是性有。裁起無心言異有者即是性無。有無既爾。亦有亦無等例然。他云。外道毗曇可是性義。我習大乘非是性也。今問若非性義眾生心神不可朽滅。色法不可為心。真諦四絕不可為不絕。世諦三假不得四絕。豈非定性。地論人真中之真。古今常定不可為不真。豈非性耶。今破此性義從所破立名。故以為門。二者從初品已來法之與相大明無生。然法相微隱非常情所悟。若不以近況遠即幽旨難明。是故此品借現變動之相破其性執。令取悟為易。故有此門來也。三者自上已來破一切法有。今之一品雙破有無。則申明二諦辨論大宗有此門來也。
此門亦三。前生起如文。
如經者引經證破。恐不信論主之言故也。
偈為三。上半破性。次破無性。三總結。此偈多含。一上半破外次破內。顯道未曾內外故以門通道也。如僧佉等計有內外總別法體。即是性。但一異不同耳。亦計神體即是性。一異不同耳。二者前明性是毗曇。毗曇則萬法各有體故是性。無性是成實義。成實明五陰中不見眾生為空行。見陰亦空為無我行故是無性。而不舍于無性故為今論所破。又成實破故言性無性。不知一切法體性是空。亦為今論所破也。三者性是小乘人義。以小乘人既名有所得。如涅槃云。有所得者名為二乘。故名為性。性即執著義。猶是有所得異名耳。又小乘人不得法無我計有法體。體即是性。又小乘人有無我理決定是無亦名為性故。破性破小乘人也。破無性破大乘人。大乘人定作無性解。舍性而存無性。宜決破之。又不知即性是無性言性無性。二亦次破之。又大對小故有大耳。既無小云何有大。欲顯正道未曾大小令物悟入也。又破性破攝論師三性。破無性破其三無性。理明不曾有三性。何有三無性。故正道非三不三非性不性。如是五句。問曰無著菩薩依經立三無性。云何破耶。答此是一往對性故言無性耳。性既無無性即無。講者不體論意故宜破也。又論主明無性者明無有性。非謂有無性。講人乃明無有性而有于無性不識論意。問攝論何處有此文。答論有一句語。一切諸法以無所得為本。可細尋之。又破性者破理外有所得大小乘義。破無性者亦除理內無所得義。道豈是得無得內外耶。又上半據無常門破于性執。即是破于常義。下半破無常義。明在常既無亦無無常。所以然者。夫圣人言無常者。明其無有常非謂有無常。上半借無常除常。下半亦舍無常。故云一切法空。所以破常無常者。一切眾生未應實相生心動念。不斷則常。斷則無常。是諸見根。障正觀本。是故此偈前窮其根則枝條自壞。又此偈即是除八倒義。上半借無常破常除生死中常等四倒。下半明無常亦無。復除生死中無常等四。故知生死未曾常無常。如是五句。生死既未曾常無常。如是了悟是涅槃。涅槃豈是常無常耶。故生死及涅槃一切諸倒畢竟寂滅。又此偈即釋凈名經不生不滅是無常義。迦旃延但領上半意以見諸法變異故知無常義。而遂言有無性之無常故。執著無常失下半意。然上單舍本為成雙舍。既失雙舍之意。亦迷單舍之旨。是故今明借無常以破常。既舍于常亦不著無常。乃是諸佛菩薩說無常意。故云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然性無性俱是病。而借無性破性。生死涅槃二俱是病。而借涅槃以破生死。真妄等萬義例之。問變異云何無性。答實有物體即常不可變異變異即無物體也。
長行為三。一釋偈本。二外過內。三內自免過結論旨歸。初又二。前借變異相以破于性。釋上半。復次下釋眾緣以破于性。仍釋下半。
問曰等下二外人過內。又開三別。一牒內義。二正生過。三總結非內。若一切法空即無生無滅標內義。此文有近有遠。遠者從上七門生。上七門皆結云一切法空故今牒之。近從此品生者。以此品內外數論大小三性三無性理內外一切破洗無遺故。外人興此問也。若無生滅則無苦諦下。第二句為內生過。前過內明無四諦三寶。從亦無世間法過內無世俗法。全同中論四諦品。今言無生滅無苦諦者。此有通別二義。通義者無生即無苦集。無滅即無滅道。二者小乘人以生滅無常名為苦諦。今既無生無滅便無苦諦。余并易知。
答曰下第三內自免過結論旨歸。又二。一者內自免過。二推過還外。內自免過明說空無失。推過還外明執有為失。凡有六句。一總標有二諦。二明二諦相資。三不知二諦失于三利。四辨知二諦得三利。五出不知之人。六明能知之人得。初言有二諦者外人執定有。故以斷滅過于論主。是故今明有于二諦。豈是斷滅耶。明有二諦非但離斷滅。亦俱離斷常。雖空而有。故不隨斷。雖有而空。故不著常。立于二諦雙破斷常。即是中道。又我上來明無有者無汝所見有。何時無因緣世俗假名有耶。汝聞我明無有即無一切諸有。是故不識我意。又有二諦者。上來破外人性有無明非有非無。故是中道。從中道始得立假名有無。故非有而有。非無而無。而有而無從中起假。故有二諦。又為外人聞一切空無復二諦。今對破無二之病。是故說二。然諸法未曾二與不二。如是五句。若遂守二諦作解者便成二見也。又有二諦者明佛經一切法空。我申佛明一切法空者。汝言明何義耶。佛法中有二諦。上明一切法空此明第一義空。不明世諦義。汝不得其意。故橫生前難耳。又有時云。破二諦明二諦。三世佛皆依二諦說法。此是因緣不有有不無無。學佛教人遂作定性有無解故。今破此定性二諦明一切法空。今方申佛因緣二諦。
因世諦得說第一義諦者。第二明二諦相資。為釋疑故來。既以空為第一義。第一義有二實。一是實相。二圣所行處。故立第一義。世諦無此二。何用說俗諦耶。是故今明。因空有以悟于有空。故言因世諦悟第一義諦。如中論言無言明于二諦。以無言言為世諦。言無言為第一義諦。要因無言言以悟言無言。故云因世諦得說第一義。因第一義得涅槃者。第一義即是實相。見實相故斷諸煩惱。故得涅槃也。
若人不知下第三明不知二諦故失三利。所以有此文來為譏小乘人也。
如是若知世諦下第四知二諦則得三利。贊大乘人也。亦令舍小學大也。悟世諦第一義諦生方便般若為自利。悟第一義世諦生般若方便為他利。具生二慧為共利。又自悟二諦生二慧為自利。依二諦為他說法令得二慧為他利。自他俱悟為共利。又依第一義生般若為自利。悟世諦生方便為他利。
汝今聞世諦謂是第一義諦者。第五明不知之人失。圣經明生滅無常。此是世諦。而旃延之流聞經說此言謂無常生滅是第一義諦。所以然者。彼以生滅無常為十六諦理。故第一義。見此理故斷惑得道。大乘望之猶是世諦。問外人在何處聞耶。答十二門師多云。聞論主說世諦謂是第一義。故假安我字。今明不然。文無我字。又論主何處說世諦彼謂是第一義耶。故謬釋文也。復有人言。外人聞說不生不滅等世諦謂是第一義諦。此轉謬也。外人何時執不生滅言是第一義。彼若執不生不滅是第一義。便謂生滅應是世諦。若爾云何過論主說空無生無滅無三寶四諦耶。問頗有此義以不。答義乃有之非今所用。言義有者世諦破性說空。無性生滅故稱無生滅。此無生滅屬于世諦。而有所得人謂此為第一義。故云聞說世諦謂是第一義也。又三性三無性并是世諦。第一義非性無性。故前云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而有所得人執三無性是第一義墮在失處。若作三重二諦明義者。若有若無皆世諦。非空非有方是第一義。汝聞說有是世諦空是第一義者。聞我說世諦謂是第一義也。次云。空有為二非空有不二。二不二皆是世諦。非二不二方是第一義。汝聞世諦謂是第一義。南方人聞初重世諦謂是第一義。北土人多聞后重世諦謂是第一義也。
諸佛因緣法名甚深第一義者。第六出能知之人。即論主也。故論主示其二諦之相有二句。初牒因緣法是第一義。是因緣法無自性故。下釋因緣是第一義。明因緣宛然即畢竟空名第一義。所以明因緣空為第一義凡有三義。一者恐外人謂論主用斷滅空名第一義。二者謂。論主空于性實名第一義。即簡假不空義。謂但空于性不空于假名第一義。三者外人聞二諦便謂世諦實有三實第一義是空。則外人便得世諦義成。故今明。我言世諦是因緣有不如汝性有。汝非但不知第一義亦不知世諦。又簡空假名義言空于假方是第一義。是故今明。假名因緣宛然而即畢竟空名第一義。故作此論。睿師采此品作論序云。正之以十二便有無兼暢。事無不盡正是斯文。
若諸法不從眾緣生下第二回過還外人。就文為三。一者破外人自性。二破他性。三總結無自他等自性。就自性中又二。初牒彼性義。五陰不生不滅下顯性為過。回過還于外人又開二別。前回無四諦三寶過還于外人。復次下第二回無世間法過還于外人。此性過微細難識。若謂有一毫法體此則不從緣生。便是自性。自性則破世出世一切法也。
若謂諸法無自性下第二外破他性。初就相待門破。又他性下就相即門破。破自性破假有體家有假人假柱體。破他性破用實為假體。如五蘊為人體。有四微為柱體。
若自性不成下第三總結。又二。初別結四法。次總結四法。別結四法者。一結無自性。二結無他性。三結無有性。四結無無性。同中論破有無品四偈。是故下總結無有四性。故一切空。此品第三總結法空。
觀因果門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