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4章

  • 醫學正傳
  • 虞傳
  • 4930字
  • 2015-12-26 17:56:09

當歸丸當歸(五錢) 黃連(炒,一錢五分) 大黃(二錢五分) 甘草(炙,一錢,一本作一兩)上先以當歸熬成膏子,以下三味研為細末,以膏和為丸,如胡椒大,三歲以下兒十丸,七八歲兒二十丸,食前清米飲下,漸加至以利為度。

十奇散(即托里十補散,又名十宣散,出和劑方)。

黃 人參 當歸(各二錢) 濃樸(姜制) 桔梗(去蘆,各一錢) 桂心(三分) 川芎 防風(去蘆) 甘草白芷(各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溫酒調下。細切水煎亦可。

辨三陰三陽經候(六)太陽病,惡寒身熱,小便赤澀,出不快,宜荊芥甘草防風湯。少陽病,乍寒乍熱,出不快,宜連翹防風湯。陽明病,身熱目赤,大便閉實,瘡遍肌肉,出不快,宜升麻葛根湯加紫草。太陰病,自利,四肢逆冷,宜附子理中湯、木香散。

少陰病,瘡黑陷,口舌燥,宜四物湯加紫草、紅花。厥陰病,舌卷卵縮,時發厥逆,宜異功散。

三陰病法當救里,故宜以溫劑助之。

荊芥甘草防風湯荊芥 薄荷 牛蒡子 防風 甘草(炙,各六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六分,食前稍溫服。

連翹防風湯連翹 防風 瞿麥 荊芥穗 木通 車前子 當歸 柴胡 赤芍藥 白滑石 蟬蛻 黃芩 紫草茸(各三分) 甘草(炙,一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隨兒大小,量數輕重與之。大小便自利者,不宜用。

升麻葛根湯(方見前辨內外因條)。每服加粳米五十粒,紫草半錢煎。

又一方升麻湯 治斑在面。

升麻(一錢) 犀角 射干 黃芩(酒浸焙干) 人參 甘草(各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溫服。

理中湯人參 甘草(炙) 干姜(炮,各八分) 白術(八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炮附子三分,甚者五分,量兒大小加減,水煎,食前稍熱服。

木香散木香 大腹皮(酒洗凈) 人參 桂心 青皮 赤茯苓 前胡 訶子(煨去核) 半夏(姜制) 丁香 甘草(各三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量兒大小,加減分數與之。

異功散木香 當歸(酒洗去蘆) 桂心 白術(麩炒) 茯苓 陳皮 濃樸(姜制) 人參 肉果(面裹煨) 丁香 半夏(湯炮七次) 附子(泡,各三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辨三陽證治(七)(凡痘疹春夏為順,當純陽之時也,古人治法與傷寒同)足脛熱,兩腮紅,大便秘,小便澀,渴不止,上氣急,脈洪數。

以上七證,不宜服熱藥。

若痘疹一發,有密如蠶種布,或如糠秕者,合清表,宜連翹升麻湯。或未出而先發搐,是兼外感風寒之邪,宜茶湯下解毒丸及犀角地黃湯。瘡出不快,清便自調,知其在表,當微發散,升麻葛根湯。若瘡青干黑陷,身不大熱,大小便澀滯,是熱蓄于內,宜煎大黃湯下宣風散。若表大熱者,不可下。黑陷甚者,百祥丸。

若瘡已發稠密,微喘,渴欲飲水,宜微下之,當歸丸及龐氏地黃膏,外以黃柏膏涂面,佳。

值盛夏暑熱正熾,適瘡大發,煩渴大便實者,宜玉露散及甘露飲子。或昏冒不知人,時作搐搦,瘡倒靨黑陷者,宜豬心龍腦膏。

連翹升麻湯(即升麻葛根湯加連翹一分是也。)犀角地黃湯犀角(鎊) 生地黃 牡丹皮 赤芍藥(各等分)上細切,水煎服。

解毒丸寒水石(研) 石膏(研,各一兩) 青黛(五錢)上以二石細研如粉,入青黛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食后新汲水化下,或細嚼姜水下亦可,三歲兒服半丸,量歲數加減服之。

宣風散檳榔(二枚) 陳皮 甘草(各五錢) 黑丑(四兩,取頭末一兩)上為末,量兒大小,以蜜湯調服。

百祥丸紅牙大戟(不拘多少,陰干,漿水煮極軟,去骨,日中曝干,復納汁中,煮汁盡,焙干為末)上一味,以湯浸蒸餅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研碎,升麻湯下,量兒大小加減丸數與之。

地黃膏(龐氏)生地黃(四兩) 豆豉(半升) 雄黃(一錢) 麝香(五分)上以豬膏一斤和勻,露一宿,煎五六沸,令三分去一,絞去渣,下雄黃、麝香攪勻,稍稍飲之,毒從皮膚中出,即愈。

黃柏膏黃柏(一兩,去粗皮,酒炒) 綠豆(一兩,去殼) 甘草(四兩)上為細末,以生芝麻油調,從耳前至眼眶并濃涂之,日三二次。如用早,能令瘡不至面,縱有亦稀少。

玉露散(方見前吐瀉門。)王海藏云:非腎熱相火盛者,不宜服,此藥利北方。

甘露飲子生地黃 熟地黃(并用酒洗)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枇杷葉(炙,去毛) 枳殼(麩炒黃色) 黃芩 石斛(去根子) 山茵陳 甘草(各等分,炙)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六分,食后溫服。

豬心龍腦膏梅花腦子(一字,研)上取新宰 豬心血一個,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或半丸,量兒大小與之,紫蘇湯下,或井花水化下亦可。

辨三陰證治(八)(凡瘡發于秋冬為逆,當純陰之時也)足脛冷,腹虛脹,糞青色,面 白,嘔乳食,目睛青,脈沉微。

以上七證,不宜服寒藥。

痘瘡盛出,四肢逆冷,或自利,系在太陰脾經,宜急溫之,用異功散、附子理中湯、調中丸。痘瘡平塌,灰白色不澤,此是正氣不足,宜十補托里散倍黃 ,加熟附子。或四肢厥逆,時作搐搦,系在厥陰,宜溫之,異功散加防風、青皮,或和中散去干葛、藿香,加附子、肉桂心。

調中丸白術(五錢,炒) 人參(五錢) 甘草(炙,五錢) 干姜(炮,四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多不過二十丸,溫水食前送下。

辨形氣不足(九)肺主氣,氣不足則致后三證:自汗聲不出,瘡頂陷塌,不綻肥。

并宜十奇散(自汗倍黃 ,聲不出倍桔梗。)心主血,血不足則致后三證:灰白色,根窠不紅,不光澤。

并宜芎歸湯加芍藥、紫草、紅花,良驗。

芎歸湯川歸 川芎(各二錢半)上細切,水煎服。

辨表里虛實(十)表里俱實,其瘡難出而易靨。

表里俱虛,其瘡易出而難靨。

諸痛為實。(內快外痛,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諸寒為痛。(凡瘡發身痛,不為外寒所折,則肉腠濃密,宜分而治之。若紅點方見,為寒所折,而肉體有熱,宜木香參蘇飲。輕者,消毒飲或葛根升麻加芍藥湯。肉腠密者,宜活血散、勻氣散。)諸癢為虛。(凡血氣不足多癢,此證所謂諸癢為虛也,宜十補托里散,及木香散加丁香、官桂。胃主肌肉,尤宜四君子湯加歸、芎,木香、紫草煎服。或患者不能忌口,因食毒物而作癢者,二物湯、百花膏,或四君子湯加解毒藥。)消毒飲牛蒡子(三錢,炒。一名鼠粘子,一名大力子) 荊芥(一錢) 甘草(五分,生用) 防風(去蘆,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煎。加生犀角,尤妙。

葛根升麻加芍藥湯(升麻葛根湯倍芍藥是也。)活血散白芍藥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止痛,用酒調下尤驗。王海藏云:四肢出不快,加防風。一方用赤芍藥。

勻氣散(即《濟生方》八味順氣散加木香也。)白術 白茯苓 白芷 陳皮 烏藥 人參(各五分) 甘草(炙,二錢半) 木香(一分半) 青皮(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服。或細末,酒調亦可。

二物湯蟬蛻(洗凈,二十一枚) 甘草(炙,一兩)上為末,水煎,時時服之。

百花膏石蜜(不拘多少,略用湯和,時時以鵝翎刷之,瘡痂易落無痕)平治諸方(十一,以平為期,萬不失一)石壁胡氏曰:小兒難任非常之熱,亦不可任非常之冷,如熱藥太過,輕則吐利腹脹。重則陷伏倒靨,是宜溫涼適中可也。仁齋楊氏曰:諸熱不可驟去,宜輕解之,蓋痘瘡無熱,則不能起發。史氏曰:比之種豆,值天時暄暖,則易生。

凡值天時不正,鄉鄰痘瘡盛發,宜服禁方不出方:三豆湯、油飲子、鳳龍膏。

凡初覺痘瘡欲發,當先解利,與傷寒相類疑似之間,兼用解表。胡氏云:非微汗則表不解,解表當于紅斑未見之時,宜用王氏惺惺散、錢氏惺惺散、張氏防風湯、升麻葛根湯、張氏四物解肌湯、參蘇飲。

三豆湯赤小豆 大黑豆 綠豆(各一升) 甘草(三兩)上以三豆淘凈,用水八升,煮豆熟為度,逐日空心任意飲豆汁七日,永不出。

油飲子真麻油(一升)上逐日飲盡,永不出。

(以上二方,出扁鵲倉公方。)鳳龍膏烏雞卵(一個) 地龍(一條,活者細小者)上以雞卵開一小竅,入地龍在內,夾皮紙糊其竅,飯鍋上蒸熟,去地龍,與兒食之。每歲立春日食一枚,終身不出痘瘡。覺鄰里有此癥流行時,食一、二枚亦好。

惺惺散(錢氏,方見前辨內外因條,與王氏同,但一方有防風、川芎減半。)解毒防風湯(方見前。)四物解肌湯白芍藥 黃芩 升麻 葛根(各七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六分),溫服,不拘時。

瘡出不快(十二)活血散加防風湯(方見前辨表里虛實條。)紅花湯(龐氏)紅花子(一合)上以水半升,煎百沸,服之。

紫草湯 治瘡出不快,及大便自利。(一名紫草木香湯。)紫草 木香 茯苓 白術(各一錢) 甘草(五分)上細切,作一服,入糯米一百粒,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服。

四圣散紫草 木通(各一錢) 甘草 枳殼(麩炒黃色,各半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樺皮飲子樺木皮(二兩)上用水一升,煮取半升,時時細飲。

凡痘瘡出不快者有五證,臨病審兒調之。

一證,天時嚴寒,為寒所折,不能起發,宜散寒溫表,冬三月寒甚,紅斑初見,宜五積散、正氣散,參蘇飲、楊氏調解散、陳氏木香散。

五積散白芷 川芎(各三分) 桔梗(去蘆,一分半) 芍藥 茯苓 甘草(炙) 川歸 肉桂(去粗皮) 半夏(各二分) 陳皮(去白) 枳殼(去穣,麩炒) 麻黃(去根節,各五分) 蒼術(米泔浸,一錢) 干姜(炮,四分) 濃樸(姜制,四分)上除肉桂、枳殼二味別為粗末外,余十三味細切,慢火炒令轉色,攤冷,次入二味末令均,作一服,水一盞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正氣散甘草(炙,三分半) 陳皮 藿香(去梗) 白術(各五分) 濃樸(姜制) 半夏(姜制,各一錢半)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調解散青皮 陳皮 枳殼(麩炒) 桔梗(去蘆炒) 人參 半夏(泡七次) 川芎 木通 干葛(各四分) 甘草 紫蘇(各二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一方加紫草、糯米。

一證,炎暑隆盛,煩渴昏迷,瘡出不快,宜辰砂五苓散,煎生地黃、麥門冬調服。身熱甚者,小柴胡加生地黃。煩渴而便實者,白虎加人參湯。輕者人參竹葉湯加生地黃,煎服。

辰砂五苓散(五苓散加辰砂細研為末是也。)小柴胡湯 人參白虎湯 人參竹葉湯(方俱見傷寒門。)一證,服涼藥損傷脾胃,或胃虛吐利,當溫中益氣,宜理中湯。吐利甚者,加附子,或陳氏異功散、木香豆蔻丸。

肉豆蔻丸木香 砂仁 白龍骨 訶子肉(各五錢) 赤石脂 枯白礬(各七錢半) 肉豆蔻(五錢,濕面裹,煨熟)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煎異功散送下。

一證,或成血 ,一半尚是紅點,此毒瓦斯發越不透,必不能食,大便如常者,宜半溫里半助養之劑,用四圣散加減,及紫草木香湯、絲瓜湯、阮氏萬全散、湯氏安斑湯。

四圣散 紫草木香湯(即紫草湯,方并見前。)絲瓜湯苦絲瓜(不拘幾個,連皮子燒存性,為末)上每服一抄,時時用米湯調服。

此物發痘瘡最妙,或以紫草、甘草煎湯調服尤佳。

萬全散(阮氏) 治痘瘡出不紅潤。

防風 人參 蟬蛻(各等分)上細切,每服四錢,水一盞,入薄荷三葉,煎六分,溫服。熱而實者,加升麻。

安斑湯(湯氏)紫草 木通(各五分) 蟬蛻 防風(各三分) 甘草(二分)上細切,水一鐘,煎五分,溫服。

一證,外實之人,皮膏濃,肉腠密,毒瓦斯難以發泄,因出不快,宜消毒飲、透肌散。如大便秘實,于消毒飲內加大黃、梔子仁,煎服。瘡出太稠,宜犀角地黃湯、張氏解毒防風湯。血氣不足,宜十奇散,咽嗌不利,宜如圣湯加薄荷、枳殼。口中氣熱,咽痛,口舌生瘡,宜甘露飲子。驚風搐搦,宜抱龍丸。煩渴,宜獨參湯、黃 六一湯。

透肌散紫草茸 綠升麻 粉甘草(各一錢)上細切,水煎服,或與消毒飲同煎服,尤妙。

如圣湯桔梗(二錢) 甘草(一錢)一方加牛蒡子、麥門冬(各一錢)上細切,水煎,時時服之。

抱龍丸(見驚風門)辨外證逆順(十三)身體溫暖者順,寒涼者逆。能食大便實者順,不能食大便利者逆。

辨外證輕重(十四)輕者:作三次出,大小不一,頭面稀少,耳中無,根窠紅活,肥滿光澤。

重者:一齊并出,如蠶種布,灰白色瀉利而渴,身溫腹脹,頭溫足冷。

辨痘瘡初末形證(十五)微者,其邪在腑,發為細疹,狀如蚊喙所螫,點點赤色,俗名麩瘡。甚者,其邪在臟,為痘瘡。狀如豌豆,根赤頭白,穴出膿水,俗名 瘡。二、三日始見,微微欲出,如粟如黍,或如綠豆,或如水珠,光澤明凈者佳。四日,大小不等,根窠紅,光澤者輕,如稠密陷頂并瀉者重。六日、七日,瘡形肥紅光澤者輕,如身熱氣喘、口干腹脹、足指冷者,重。八日、九日,長足紅滿,瘡蠟色者輕,如寒戰悶亂、腹脹煩渴、氣急切牙者,重之至也。十日、十一日,瘡當結靨痂欲落之時,將愈。十二、十三日,當靨而不靨者為逆,身稍熱,利之以防其余毒,身不壯熱,或腹脹,或瀉渴,用十二味異功散救之。

辨不藥而愈(十六)痘腳稀疏,根窠紅綻,不瀉不渴,乳食不減,四肢溫和,身無大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都县| 福州市| 通城县| 洪洞县| 保山市| 阳信县| 昌平区| 双柏县| 微山县| 通渭县| 南昌市| 思茅市| 滦南县| 扎囊县| 闽侯县| 阳江市| 马公市| 通州市| 长寿区| 崇文区| 于都县| 田林县| 甘泉县| 安徽省| 孝昌县| 长宁县| 瑞金市| 明光市| 喀喇沁旗| 临安市| 霍山县| 沁源县| 吉林省| 海伦市| 墨江| 巴里| 闻喜县| 新源县| 兰西县| 乌兰县| 晋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