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3章

  • 醫學正傳
  • 虞傳
  • 4968字
  • 2015-12-26 17:56:09

痘疹

論《內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夫小兒痘疹之證,最為酷疾,不日之間,死生反掌。蓋因胎毒藏于命門,遇歲火太過,熱毒流行之年,則痘毒因之而發作矣。一發則出于心肝脾肺四臟而腎無留邪者,為吉。若初發便作腰痛,見點則紫黑者多死,蓋毒瓦斯留于腎間而不發越故耳。錢氏雖有百祥丸大下之法,然活者十無一二。大抵痘瘡之法,多歸重于脾肺二經,蓋脾主肌肉,而肺主皮毛,故遍身為之斑斕也。其為證也,宜發越不宜郁滯,宜紅活凸綻,不宜紫黑陷伏。

瘡出之后,醫者當察色詳證,以辨表里虛實用藥。其吐瀉不能食為里虛,不吐瀉能食為里實,灰白色陷頂多汗為表虛,紅活凸綻無汗為表實,又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外快內痛為內實外虛,外痛內快為內虛外實。里實而補,則結癰毒;表實而復用實表之藥,則潰爛不結痂也。如表虛者,瘡易出而難靨;表實者,瘡難出而易收;里實,則出快而輕;里虛,則發遲而重;表實里虛,則陷伏倒靨;里實表虛,則發慢收遲。治之之法,三日以前未見紅點,必用升麻湯、參蘇飲之類以發其表,務令微汗為度。若未汗,如表猶未解,雖略見紅點隱約于肌肉間,而升散開發之劑尚未可除。凡見出遲發慢者,根窠欠紅冷者,盒飯憂慮調攝,切勿袖手待斃。夫古人用藥,寒熱迥別,主意不同。醫者再宜臆度寒暄,推詳運氣而治。如陳文中之木香散、異功散,用丁、附、姜、桂等峻熱之藥,而與內經病機不合,丹溪特發揮其誤,亦有用得其當者,屢獲捷效。若劉河間、張子和輩,悉用芩、連、大黃等寒涼之劑,丹溪亦曰酒炒芩、連各解痘毒,根據法用之而獲安者,亦不少也。今之醫者往往不同,根據陳氏而行者多用熱藥,宗劉張而治者多用涼劑,是故不偏于熱則偏于寒,此刻舟求劍之道也。

愚按《內經》有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又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陳氏用從治之法,權也;劉張用正治之法,常也。然皆不外乎參、術、 、草、芎、歸、茯苓、芍藥等補氣血藥為主治焉,亦當看時令寒熱,緩急施治,固不可執一見也。楊氏曰:痘瘡發于肌肉,陽明胃氣主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決無陷伏之患。湯氏曰:如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松耳。滄洲翁呂復,折衷眾說,著方立論適中,用藥寒熱攻補,斟酌時宜,未嘗執一治也,學人能遵守其法而行之,庶無一偏之患矣。

方法夫小兒痘瘡,大抵與傷寒相似,發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痛頭疼,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喘嗽痰涎。始發之時,有因傷風傷寒而得,有時氣傳染而得,有因傷食發熱嘔吐而得,有因跌撲驚恐蓄血而得。或為目竄驚搐如風之證,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或煩躁狂悶昏睡,或自汗,或下利,或發熱,或不發熱,證候多端,卒未易辨,必須以耳冷尻冷驗之。

蓋瘍疹屬陽,腎臟無證,其耳與尻俱屬腎,故腎之所部獨冷,又不若視其耳后有紅脈赤縷為之真,如此可以稽驗矣。治療之法。首尾俱不可妄下,但溫涼之劑兼而濟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是為權度。昔人有喻云:如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松耳。蓋毒發于表,如茍妄汗,則榮衛益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證者多矣。毒根于里,如茍妄下,則內氣益虛,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勝水,變黑歸腎,身體振寒,耳尻反熱,眼合肚脹,其瘡黑陷,十無一生。汗下二說,古人深戒。以此觀瘡疹證狀,雖與傷寒相似,而其治法實異,傷寒從表入里,瘡疹從里出表故也。解肌之法,葛根、升麻、紫、蘇之類可也。其或氣實煩躁,熱熾大便秘結,則與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又或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故雖云大便不通者,少與大黃,尤宜仔細斟酌,不可妄用猛浪。

如小便赤澀者,分利小便,則熱氣有所滲而出。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若無熱,則瘡又不能發也。

凡痘疹春夏為順,秋冬為逆。

凡痘疹分人清濁,就形氣上取勇怯。

凡痘疹,但覺身熱,證似傷寒,疑似未明,盒飯先與惺惺散或參蘇飲。熱甚者,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若見紅點,便忌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

凡痘瘡初欲出時,身發熱,耳尻冷,呵欠咳嗽面赤,必是出痘之候,便宜服升麻葛根湯加山楂、大力子,其瘡出必稀少而易愈。

凡痘瘡初出時,或未出時,宜服后藥,多者可少,少者可無,重者可令輕也。一方用苦絲瓜(俗名天蘿)近蒂三寸,連皮子燒存性,細研,砂糖拌,干吃,入朱砂尤妙。又方,以朱砂一味為細末,看兒大小,或半錢或一錢,蜜水調服。

亦云多者可少,少者可無。

凡痘瘡發熱之時,更以惡實子為末,蜜調貼囟門,免眼障之患。

凡痘瘡初出之際,須看胸前,若稠密,急宜服消毒飲加山楂、黃芩、酒洗紫草。減食者,加人參。

凡痘瘡初出之時色白者,盒飯大補氣血,參、術、 、芎、升麻、干葛、甘草、木香、丁香、酒當歸、白芍藥。如大便泄,加訶子、肉豆蔻。

凡痘瘡初起發時,自汗不妨,蓋濕熱熏蒸故也。甚者,當以參 等實表之藥,以防其難靨也。

凡痘瘡初起發時,煩躁譫語,狂渴引飲,若飲水則后來靨不齊,急以涼藥解其標,如益元散之類。

凡痘瘡已出,可少與化毒湯。出不快者,加味四圣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快斑散、絲瓜湯之類。

凡痘瘡出稠密甚者,人參敗毒散、犀角地黃湯。

凡痘瘡疏則毒少,密則毒甚,宜以清涼之藥解之,酒炒芩、連之類,雖數服亦不妨,庶無害眼之患。

凡痘瘡爐灰色白凈者,作寒者。紫黑色者,齊涌者,煩躁者,作熱者。黑屬血熱,涼血為主。白屬氣虛,補氣為主。

中黑陷而外白、起得遲者,則相兼而治。

凡痘瘡當分表里虛實,吐瀉少食為里虛,不吐瀉能食為里實,里實而補則結癰毒。陷伏倒靨灰白色者為表虛,紅活凸綻者為表實,表實而復實其表,則潰爛不結痂也。表虛不起發者,或用燒人屎驗。

凡痘瘡須分氣虛血虛,用補藥。氣虛者,人參、白術加解毒藥。血虛者,四物湯加解毒藥。酒炒芩、連各解毒。蓋芩、連為瘡家之要藥,加酒炒以制其峻寒之性,獨存清涼解毒之能,是故痘瘡之癥,當用以殺其毒耳。

凡痘瘡雖分氣血虛實,大抵多屬氣血不足,然當于不足中以別其優劣,而以補氣血藥中分輕重為用,以平為期耳。

有挾外邪而實者,少加防風等藥。

大法,活血調氣,安表和中,輕清消毒,溫涼之劑,兼而治之,此平治之法也。溫如黃 、當歸、木香輩,涼如前胡、干葛、升麻輩,佐之以川芎、白芍藥、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之屬,則可以調適矣。

黑陷二種,因氣虛而毒瓦斯不能盡出者,酒炒黃 、紫草、人參等藥。

凡黑陷甚者,亦用燒人屎,別用無病小兒糞燒存性,蜜水調服。一方用人、貓、豬、犬四糞,于臘月燒灰,名萬金散。

癢塌者,于形色脈上分虛實,實則脈有力氣壯,虛則脈無力氣怯。癢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實癢如大便不通者,以大黃等寒涼之藥少與之,下其結糞。氣怯輕者,用淡蜜水調滑石末,以鵝翎刷瘡上潤之。

瘡干者宜退火,止用輕清之劑,荊芥、薄荷、升麻、干葛之類。

瘡濕者,肌表間有濕氣也,宜瀉濕藥白芷、防風之類,蓋風藥能勝濕也。

咽喉痛者,如圣散、鼠粘子湯。

喘滿氣壅者,麻黃黃芩湯。

煩渴者,甘草散、烏梅湯。

下利嘔逆者,木香理中湯。

顏色正者,以前法平治則安。將欲成就,腳色淡者,宜助血藥,用當歸、川芎、酒芍藥之類、或少加紅花以潤血色。

將成就之際,腳色紫者屬熱,用涼藥解其毒,升麻葛根湯炒芩、連及連翹之類。甚者必用犀角,蓋犀角大解痘毒。

將靨時金白色如豆殼者,蓋因初起時飲水多,其靨不齊,名曰倒靨,不好,宜服實表之藥,及消息大小便何如,大便秘宜利大便,小便秘宜利小便。如小便赤澀者,大連翹湯、甘露飲。大便秘結,內煩外熱者,小柴胡湯加枳殼最穩當,或少服四順清涼飲子。

夫瘡疹用藥固有權度,大小二便不可不通,其大便看所下黃黑色,其毒瓦斯已盛,不可多與熱劑,但少用化毒湯可也,或不用亦可。若大小二便一有秘結,則腸胃壅遏,脈結氣滯,毒瓦斯無從發泄,目閉聲啞,肌肉黧黑,不旋踵而變矣。陷入者,加味四圣散,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濃敷其足,噴其床帳衣被,并以濃綿衣蓋之。若未起,獨圣散入木香煎服。

若其瘡已黑,乃可用宣風散加青皮。錢氏云: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余知其所下者,瀉膀胱之邪也。又云:下后身氣溫欲飲水者,可治;水谷不消或寒戰者,為逆。余知其脾強者,土可以制水也。百祥丸恐太峻,當以宣風散代之。瀉后溫脾,則用人參、茯苓、白術等分,濃樸、木香、甘草各減半為妙。蓋瘡發肌肉,陽明主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獨不可消勝已泄之腎水乎?此錢氏不刊之秘旨也。

其壞瘡者,一曰內虛泄瀉,二曰外傷風寒,三曰變黑歸腎。

近時治痘瘡者,悉宗陳文中木香散、異功散,殊不知彼立方之時,必運氣在寒水司天之令,及值嚴冬大寒,為因氣郁遏,痘瘡不得起發紅綻,故用辛熱之劑發之,其宜也。今人不分時令寒熱,一 施治,誤人多矣?;蛴须m值溫熱之時,山野農家貪賤之人,其或偶中一二,不可以為常法也。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十三條)愚按:陳氏木香散、異功散二方,乃《素問》從治之法,又謂之熱因熱用者也。蓋痘瘡熱毒怫郁于內而不得起發,故用丁、附、木香、桂心、豆蔻等辛散劫郁之劑一二服劫而開之,使向之郁于內者,盡因藥氣而發越乎外,故痘子陷伏灰白色者,皆翕然紅活凸綻,而內無遺邪矣,切勿過劑。如一二服后劫不起者,亦不可多與,多則反助其毒,轉增黑爛,咽閉聲沉而死。近世儒醫,悉引內經病機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語,以正陳氏之失,此知常而不知權之論也。

故使后學狐疑不決,當用而不敢用,是以袖手待斃,哀哉!痘瘡初發時五臟形證(一)面及腮頰赤,噴嚏,屬肺。呵欠頓悶,屬肝。時發驚悸,屬心。乍涼乍熱,手足冷,多睡,屬脾。尻涼、耳涼,腎之平癥。一方:腎在腑下,不受穢濁,獨無證。

痘瘡五臟形色(二)肝臟發水 。(色微青,以液為淚,故 色如水,其形小。)肺臟發膿 。(色多白,以液為涕,故膿稠濁如涕,其形大。)脾臟發疹。(脾為裹血,其色如淺黃,或如糠麩,其形小如斑。)心臟發斑。(其色主血,故純赤,其形小,次于水 。)腎臟居下,獨不受穢毒,故無候,但耳尻冷耳。若痘瘡黑陷,耳及尻反熱者,為逆。

斑痘所發之源(三)夫嬰兒之胚 也,必資胎養以長其形焉。緣母失節慎,縱欲恣餐,感其穢毒之氣,藏之臟腑,近自孩提,遠至童稚,值寒暄不常之候,瘡疹由是而發,因其所受淺深而為稀稠焉,其原實保于心。一云:相火之氣所為,故入于肺則成膿 ,俗名豌豆,亦名麻豆,以相火乘金,故破肌也。入于肝則成水疹,俗名麩瘡。入于脾則成癮疹。入于心則成斑,以火處于子母之分,不傷皮毛,彰君之德也?;蛟疲函彴l 腫于外者,屬少陽三焦火也,謂之斑。色小紅而行于皮膚中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楊氏曰:痘瘡發于肌肉,陽明胃氣主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土可勝水,決無陷伏之患。

辨內外因(四)凡瘡欲出而未出,因發搐者,是外感風寒之邪而內發心熱也,宜王氏惺惺散,或升麻葛根湯、木香參蘇飲。

凡瘡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挾宿食也,宜四君子湯加砂仁、陳皮,或和中散。如挾宿食者,用紫霜丸。

惺惺散(王氏)白術(炒) 桔梗(去蘆) 細辛 人參 茯苓 甘草 栝蔞根(各三分)上細切,作一服,入薄荷葉三片,水一盞,煎七分,時時與之。

升麻葛根湯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炙,各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無時。

木香參蘇飲人參(三分) 蘇葉 桔梗 干葛 前胡(各四分) 陳皮 茯苓(各五分)枳殼(炒,三分半) 木香(一分半) 半夏(四分)上細切,作一服,生姜三片,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四君子湯人參 白術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上細切,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溫服。加縮砂、陳皮,名六君子湯。

和中散甘草(三分,炙) 濃樸(姜汁制,炒,一錢) 白術(五分) 干姜(炮,三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一片,水一盞,煎六分,稍熱服。

紫霜丸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赤石脂(一兩,另研) 巴豆(三十粒,去膜油) 代赭石( 醋淬,一兩,研)上各另研為末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三歲以下兒二、三丸,八歲以上十數丸,食前米飲或乳汁送下。

辨形氣病(五)如瘡已出而聲不變者,形病也。瘡未出而聲變者,氣病也,宜補肺散加生黃 。瘡出而聲不出者,形氣俱病也。形病身溫者,宜解毒防風湯。大便閉者,宜當歸丸。形氣俱病,小兒稟賦素弱者,宜豫服十奇散倍歸、 ,少加木香,煎服。

補肺散阿膠(一錢半,炒成珠) 牛蒡子(炒,三分) 馬兜鈴(五分) 甘草(二分半) 杏仁(三粒,去皮) 糯米(一錢,炒)加生黃 (五分)上為末,分二服,水一小盞,煎六分,食后時時與之。

解毒防風湯防風(去蘆,一錢) 地骨皮 生黃 芍藥 荊芥穗 鼠粘子(炒,各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煎。或為細末,用溫水調服亦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安县| 澳门| 平谷区| 清镇市| 道真| 克拉玛依市| 元朗区| 云林县| 灵宝市| 长治市| 长武县| 南陵县| 乌苏市| 九江县| 巍山| 阿瓦提县| 开原市| 益阳市| 金塔县| 榆树市| 富锦市| 湘乡市| 扶风县| 无锡市| 英吉沙县| 诸暨市| 大悟县| 宜章县| 湘潭县| 泸溪县| 新干县| 德兴市| 安溪县| 周宁县| 龙井市| 玉林市| 龙陵县| 英山县| 南澳县| 海口市| 青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