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5章

  • 醫學正傳
  • 虞傳
  • 4590字
  • 2015-12-26 17:56:09

以上六證,并不須服藥,惟宜善加調護,須使房室溫盎,屏諸穢氣,忌見外人,毋犯房色,及往來婦人月水并腋臭者,皆不可近,惟宜燒大黃、蒼術以辟惡氣,勿宜燒沉檀、降真、乳香、腦麝。幃帳之內,宜懸胡荽,或以胡荽浸灑噴床帳,并燒木香為佳。夫痘瘡之毒,最怕穢惡之氣觸犯,切不可信僧道看經解穢,況無纖毫之力,而反恐被其穢惡之氣觸犯,亦不可恃其能解而不預防,戒之戒之!辨五不治證(十七)癢塌,寒戰切牙,渴不止。痘紫黑色,喘喝不寧。灰白色,陷頂,腹脹。頭溫足冷,悶亂飲水。氣促,泄瀉,渴。

辨疹有陰陽二證(十八)赤疹屬陽,遇清涼而消。白疹屬陰,遇溫暖而減。

傷寒時氣發斑附(十九)溫毒發斑,宜玄參升麻湯;重,用荊防敗毒散。

胃爛斑,因陽明胃實失下,或下之太早所致,宜化斑湯、龐氏石膏湯。時氣斑,宜石膏湯。陽毒斑,胃實之人誤服熱劑,或加以風暑,宜陽毒升麻湯。

玄參升麻湯玄參(去苗洗) 升麻 甘草(各一錢半)上煎服。

荊防敗毒散柴胡 甘草 人參 桔梗 川芎 茯苓 枳殼 前胡 羌活 獨活 荊芥穗 防風(各四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或加薄荷五葉。

化斑湯(即白虎湯加玄參也。)石膏湯(龐氏)香豉(一合) 蔥白(五錢) 石膏(一兩) 梔子(一錢) 生姜(五錢) 大青 升麻 芒硝(各一錢半)上細切,作一服,水一升半,煮取七合,去渣,下芒硝,放溫,徐徐服之。

陽毒升麻湯升麻 犀角(鎊) 射干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食前溫服。

辨瘡后余毒(二十)一、毒瓦斯流于太陰脾經,則癰發四肢手腕,并膝臏腫痛,宜消毒飲。重者,十六味流氣飲加附子或酒浸大黃煎服,及必勝膏、蜆子水等敷之。

消毒飲(方見前。)十六味流氣飲川芎 川歸 芍藥 防風 人參 木香 黃 桂心 桔梗 白芷 檳榔 濃樸 烏藥 甘草 紫蘇 枳殼(各四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服。氣血虛而自利者,加熟附子。大便實,加大黃。

必勝膏馬齒莧(杵汁) 豬膏脂 石蜜上以三味共熬為膏,涂腫處。

蜆子水蜆子(不拘多少,活者,以水養五日,旋取此水洗手面,漸生肉,無瘢痕)一、毒瓦斯流于太陰肺經,則 內并手腕腫,流為赤癰毒,宜消毒飲、如圣湯、五福化毒丹、雄黃解毒丸利之。氣血虛者,十補湯加桔梗、枳殼、犀角煎服。咽喉不利或腫痛,宜薄荷如圣湯。

五福化毒丹(方見驚風門。)每兩分作十二丸,一歲兒,一丸分作四服,用薄荷水化下。瘡余毒上攻,口齒,涎血臭氣,以生地黃自然汁化一丸,用翎刷入口內。

如圣湯(方見前。)雄黃解毒丸郁金 雄黃(研飛,各一錢半) 巴豆(去皮膜油,四十粒)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丸,熟茶清下,量兒大小與之。

一、毒瓦斯流入大腸,則便膿血,或下腸垢,或大便秘結,宜犀角地黃湯。身煩熱渴,宜黃連解毒湯。熱勢盛者,小承氣湯。下利者,黃連解毒湯、黃連阿膠丸、駐車丸。

黃連阿膠丸黃連(三兩) 阿膠(炒成珠子,一兩) 茯苓(去皮,二兩)上以黃連、茯苓同為細末,水調阿膠末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飲送下。

駐車丸阿膠(炒成珠,醋煮膏) 當歸(去蘆,各十五兩) 黃連(三十兩) 干姜(炮,十兩)上為末,以阿膠膏和成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清米飲下,日三服。小兒,丸如麻子大,量兒大小加減。

一、痘瘡入眼,宜決明散、密蒙花散、撥云散、蛤粉散。

決明散草決明 赤芍藥 天花粉 甘草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半錢匕,食后茶清調下。

密蒙花散密蒙花 青葙子 決明子 車前子上各等分,為細末,用羊肝一片,破而為三,摻藥入肝內令均,卻仍搗合并為一,以酒水濕紙七重包裹,于 灰中煨熟,勿令焦,焙干研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重,食后米飲調下。

撥云散羌活 防風 甘草(炙) 柴胡(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后、臨臥服,薄荷汁、茶清或菊花苗煎湯調皆可,忌藏鹽、 醬、濕面、炙、炊氣及一切發風動火之物。

蛤粉散谷精草 海蛤粉(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用 豬肝二兩許,以竹刀批開,摻藥在內卷了,外以青箭箬包裹,麻線扎縛定,用水一碗煮令熟,入小口瓶內熏眼,候溫取食之,日一服,不過十服遂退。

一、熱毒流于三陽之后經,則腮項結核腫痛,宜荊防敗毒散、托里十補散減桂服,消毒飲倍加忍冬藤煎服。

荊防敗毒散(方見前傷寒時氣發斑附條。) 托里十補散(即十奇散也。方見前辨形氣病條。) 消毒飲(方見前。)(祖傳方)凡痘后,不問癰毒發于何經,初起紅腫時,卻用黑、綠、赤三豆,以酸醋浸研漿,時時以鵝翎刷之,隨手退去,其效如神。

(醫案)一小兒痘后二十日不大便,其糞燥作痛垂死,曾用大黃、芒硝、枳殼、巴豆等藥,及用蜜導法,又服香油一碗許,俱不通。愚令一人以真麻油含口內,用小竹筒一個,納谷道中、吹油入腸內,須臾即通,真良方也。

古人拯治痘瘡要法(二十一)王氏《指迷》云:痘瘡亦時氣之一端,一人受癥,傳染其余。又云:瘡疹有熱則易出,一出遍及于肌膚。

張氏煥曰:痘子氣均則出快,蓋血隨氣行,氣逆則血滯。

王氏曰:疹者脾所生,脾虛肝旺乘之,木能勝土,熱動心神而生驚。

錢氏曰:肝風心火,二臟交爭而致搐。又曰:痘癥未形而先搐,大忌涼心。蓋瘡屬心,心主血,心寒則血不能行,痘欲出而不可得也,切須慎之。大抵治驚惟平肝、利小便、均氣最妙。

仁齋楊氏曰:大熱當利小便,宜五苓散、導赤散。小熱當解毒,宜消毒飲、四圣散。

陷伏倒靨黑陷:一證,變壞歸腎黑陷,宜錢氏百祥丸、宣風散。

一證,外感風寒所致,冬時宜五積散減麻黃,加桂心、紫草。春時,不換金正氣散加川芎、白芷、防風,或風邪所襲,宜消風散加紫草,兼服。

一證,乳食所傷,內氣壅遏,宜楊氏調解散,或四君子湯加縮砂、木香、川芎、紫草。大便自利,宜附子理中湯。

一證,或因父母不謹犯房事、月水及乳母腋氣穢濁諸忤所致,宜阮氏辟穢丹焚而熏之,仍以胡荽酒 幃帳,及懸胡荽于床帳中,甚者以胡荽湯化下蘇合香丸,兼涂熏亦妙,圣制再蘇散神效。

一證,毒瓦斯入里黑陷,宜豬尾膏神驗。

不換金正氣散濃樸(姜制) 藿香(去梗) 甘草(炙) 半夏(湯泡七次,去皮臍) 蒼術(米泔浸) 陳皮(各五分)上細切,作一服,生姜三片,棗二枚,水一盞,煎七分服。

辟穢丹蒼術 北細辛 甘松 川芎 乳香(另研) 降真香(各等分)上為細末,烈火焚之。今世俗例以黃茶燒煙熏之,最好。

再蘇散 治痘瘡觸犯毒瓦斯入內。

明白礬 地龍(去土炒,各一兩)上為末,每服半錢,用豬尾血一橡斗許,用新汲水少許調下,不拘時。

豬尾膏 即前龍腦膏,錢氏用小 豬尾取血研用之。

凡痘瘡膿汁不干,蓋瘡出太盛,表虛難靨,以致膿水粘衣著席,濕痛不能轉側,宜白龍散、敗草散等敷之。

白龍散黃牛糞日干,火 成灰,取心中白者為末,帛裹敷之。

敗草敗用蓋屋及墻背上遠年腐草,洗凈焙干為細末,帛裹敷之,及鋪床席上,佳。

天花散(馮氏) 治痘后失音。

天花粉 桔梗 白茯苓(去皮) 訶子肉 石菖蒲 甘草(各等分)上為末,用水調半匙在碗內,外以小竹七莖,黃荊七條,縛作一束,點火在碗內煎,臨臥服。

凡孕婦身發痘瘡,宜馮氏罩胎散。若胎動不安,宜獨圣散、安胎飲。身熱甚,宜木香參蘇飲。或瘡稠密,宜十齊散倍芍藥、當歸,減桂,加香附、烏藥。如胎已五月,則半夏、桂心之屬,俱不必禁。

罩胎散赤茯苓 白術 川歸 白芍藥 赤芍藥 北柴胡 干葛 人參桔梗 條芩 防風 陳皮 荊芥 枳殼 紫草 阿膠 糯米白芷 甘草 川芎 縮砂 大熱加郁金(各三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干柿蒂七個,野苧根七寸,甜瓜蒂一個,用銀器煎,以荷葉蓋定,熬至八分去渣,仍用荷葉蓋復,空心溫服。

獨圣散 用連殼縮砂,慢火炒去殼,為末,每服半匙,熱酒調下。胎動則服,服后覺胎熱則安矣。

安胎散大腹皮(酒洗極凈,焙干,再用烏豆汁洗) 人參 陳皮 白術 白芍藥川歸 川芎 香附米(童子尿浸) 砂仁 紫蘇 茯苓 甘草(各半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燈草七莖,糯米一 ,煎一盞,食前溫服。

滄州翁先生跋云:凡乳嬰之與童草,當歧為兩途以治之。乳嬰當兼治乳母,俾其氣血清和,飲食有節,投以調氣通茶之劑以釀其乳,使兒飲之,則其瘡心肥滿光澤,無陷伏之憂。童草之子,必當備切其脈,審其表里虛實以汗下之。茍不實不虛,則但保其沖和,使脾氣流暢,則肺金籍母之助,易于灌膿,速于成痂,無倒塌之患。或至壯盛而膚腠濃密,尤須預為汗解。或大便結與溲澀者,尤宜下之利之,庶無患也。余證則當于藥內倍其分兩,百無一失,學人宜致思焉。

醫學正傳后再敘

天有六氣:曰陰,曰陽,曰風,曰雨,曰晦,曰明。淫則為 ,有寒疾,熱疾,末疾,腹疾,惑疾,心疾。而人之氣血流注,有循,有經,有至,有抵,有會,有過,有行,有達,而又有三百六十有五之絲絡,六百四十有七之隧穴。

醫,非淺于其學人之所能盡其秘也。今天下之言醫者眾矣,安得有如至靈默契陰陽之大小、明決六脈二經之周流變化者,而與之論《素問》諸經方藥之宜,攻補之功,虛實之變,針灸之法耶?蓋嘗思其人不可作矣,以醫名多,以名醫名少也。

《醫學正傳》,待御東崖虞公叔祖恒德老人所著也,觀其書可以知其人矣。東崖即其書校之,侍御枳田蔣公序之,予喜其書而閱之,以為得其人矣。閱之且久,以為非恒德老人所著也。老人之志,欲自附于名家之后,故其書集諸家之成而會之一者也。夫天下之事皆可以試其能,而醫則不可以自用其明者,自羲農至今,不知歷幾千百代,及幾人之手,而其書始大行,皆相祖述傳習。增減異同,殆未有自售其能者。故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是書也,使其盡出于恒德老人之手,則發揮出于胸憶,湯液持以己見,予未敢以為盡然也。惟其參之諸家之秘,而斷之以聰明之真,則所以握氣機、佐陰陽、疏脈絡者,皆有所受,而立言垂后,可與諸經并傳無疑也。《醫學正傳》予固喜其學之博而擇之精也。學之博,則有所據;擇之精,則有所見。有所據,則方藥必求其當;有所見,則攻療必速其功。天下之病,率不能出其范圍之內,而世之習其書、傳其方者,未有不收十全之功矣,則是書可以傳矣。東崖屬予言,子為之書其概,以質于今之醫之名者。

明嘉靖辛卯仲春之吉莆田史梧識《醫學正傳》者,恒德老人承丹溪先生之遺流而述作之書也。一溪翁信之貴之,故予為門下生講讀之。字畫謬誤,檢諸書正之。文簡漏脫,鑒數部補之。猶羞多闕失,后來好生之士改革之,幸甚也。

日本慶長九年龍集甲辰秋九月望日延壽玄朔

血證

論《內經》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又曰:怒則氣逆,甚則吐血。又曰: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又曰濕淫汗出為鼽衄。又曰:脾移熱于肝,則為驚衄。胞移熱于膀胱,則癃而溺血。又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又曰:臥則血歸肝,肝受血而能視(一云目得血而能視,此云肝者,蓋目為肝之外候),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又曰:心出血,肝納血。肺出氣,腎納氣。夫人身之氣血者,情性之所根據附,并行不悖,循環無端。經曰: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若夫暴喜傷心,則氣緩而心不出血,故肝無所受。或暴怒傷肝,則氣逆而肝不納血,故其血無所歸。又若房勞過度,以致陰火沸騰,血從火起,故錯經而妄行也。是以從肺而上溢于鼻者,曰衄血。從胃而上溢于口者,曰嘔血。夫所謂絡血唾血者,出于腎也。咳血嗽血者,出于肺也。有痰帶血絲出者,或從腎或從肺來也。其血出于小便者,曰溺血,曰血淋。出于大便者,曰腸風痔血。糞前來者曰近血,糞后來者曰遠血,流結于腸胃之間而成積者曰血瘕血蔑。大抵血從下流者為順,易治;血從上溢者為逆,難治。丹溪曰:口鼻出血;皆是陽盛陰虛,有升無降,血隨氣上,越出上竅,法當補陰抑陽,氣降則血歸經。又曰:諸見血為熱證。正經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承德县| 黑山县| 桂平市| 普定县| 兴业县| 汝城县| 平武县| 桃江县| 灌云县| 客服| 永川市| 拜泉县| 横峰县| 涿州市| 崇左市| 资源县| 安西县| 扎鲁特旗| 临泽县| 吉安县| 施甸县| 阿尔山市| 洛阳市| 成武县| 德钦县| 白银市| 临城县| 平乡县| 贡觉县| 堆龙德庆县| 黄梅县| 电白县| 牟定县| 临漳县| 太保市| 柯坪县| 建阳市| 沅陵县| 从化市| 靖宇县| 永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