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3章

  • 醫學正傳
  • 虞傳
  • 4972字
  • 2015-12-26 17:56:09

婦人科上·月經

論《內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為息奔者,死不治。《難經》曰:心出血,肝納血。肺出氣,腎納氣。蓋婦人百病,皆自心生,如五志之火一起,則心火亦從而燔。若夫經閉不通之證。先因心事不足,由是心血虧耗,故乏血以歸肝,而出納之用已竭,經曰母能令子虛,是以脾不磨而食亦少,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者,此也(二陽者陽明也)。因食少,故肺全亦失所養,而氣滯不行,則無以滋腎陰。況月經全借腎水施化,腎水既乏,則經血日以干涸,以致或先或后,淋瀝無時。若不早治,漸而至于閉塞不通,甚則為 瘕血膈勞極之證,不易治也。又如崩漏不止之證,先因心火亢甚,于是血脈泛溢,以致肝實而不納血,出納之道遂廢,經曰:子能令母實,是以肝腎之相火,挾心火之勢,亦從而相扇,所以月水錯經妄行無時而泛溢也,若不早治,澌而至于崩中不息,甚則化為白濁白淫、血枯發熱、勞極之癥,不可治矣。經曰: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所謂心血不足者,正氣奪也。心火亢甚者,邪氣盛也(邪氣者相火也)。丹溪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但貴乎適中,凡動必聽命乎心君,則無以上諸證,大抵經閉不行,與夫經漏不止,其初皆由心事不足,以致月經不調,早不調治,直至危篤求醫,雖妙手莫能為矣。東垣經閉不行有三論,崩漏不止亦有三論,學人宜參究其論以治之,不可拘泥也。

脈法《脈經》曰:寸口脈微而澀,微則衛氣不足,澀則榮氣無余。衛不足,其息短,其形躁;血不足,其形逆。榮衛俱虛,言語謬誤。趺陽脈微而澀,澀則胃氣虛,虛則短氣,咽燥而口苦,胃氣澀則失液。少陰脈微而遲,微則無精,遲則陰中寒,澀則血不來,此為居經,三月一來。

脈微,血氣俱虛,年少者,亡血也,乳子下利為可,不者此為居經,三月一來。

脈微弱而澀,年少得此為無子,中年得此為絕產。

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 溏,胃氣衰則身體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不利則為水,名曰水分。

寸口脈沉而數,數則為出,沉則為入,出則為陽實,入則為陰結。趺陽脈微而弦,微則無胃氣,弦則不得息。少陰脈沉而滑,沉則為在里,滑則為實,沉滑相搏,血結胞門,其藏不瀉,經絡不通,名曰血分。經水前斷,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后經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

婦人帶下,六極之病,脈浮則為腸鳴腹滿,緊則為腹中痛,數則為陰中癢,痛則生瘡,弦則陰戶掣痛。

婦人帶下,脈浮惡寒漏下者不治。

婦人寸口脈浮而弱,浮則為虛,弱則為血,浮則短氣,弱則有熱而自汗出。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氣滿,澀則有寒,喜噫吞酸,其氣時下,小腹則寒。

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生瘡。

少陰脈數則氣淋,陰中生瘡。

少陰脈弦者,白腸必挺核。

少陰脈浮而動,浮則為虛,動則為痛,婦人則脫下。

婦人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數升,脈急疾者死,遲者生。

婦人漏下赤白不止,脈小虛滑者生,大緊實數者死。

婦人疝瘕積聚,脈弦急者生,虛弱小者死。

少陰脈浮而緊,緊則疝瘕,腹中痛,半產而墮傷,浮則亡血。惡寒絕產。

肥人脈細,胞中有寒,故令少子。其色黃者,胸上有寒。

婦人月經一月再來者,經來其脈欲自如常而反微,不利不汗出者,其經二月必來。

方法丹溪曰:經候有枯閉不通者,有不及期與過期者,有妄行者,有色紫黑及淡者,有成塊者,有作疼者。夫經不通,或因墮胎及多產傷血或因久患潮熱銷血,或因久發盜汗耗血,或因脾胃不和飲食少進而不生血,或因痢疾失血,治宜生血補血、除熱調胃之劑,隨證用之。或因七情傷心,心氣停結,故血閉而不行,宜調心氣,通心經,使血生而經自行矣。

虛中有熱,月事不來,以四物湯加黃芩治之。

常過期者,血少也,以芎、歸、參、術,兼痰藥治之。

過期紫黑,有塊作痛,血熱也,以四物湯加香附、黃連治之。

過期色淡挾痰者,以二陳湯加芎、歸治之。

常不及期者,血熱也,以四物湯加黃芩、黃連、香附,肥人多兼痰藥治之。

血枯經閉者,以四物湯加紅花、桃仁治之。

痰多占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目必漸昏,肥人多有之,以南星、蒼術、川芎、香附作丸服之。

肥人軀脂滿經閉者,以導痰湯加芎、歸、黃連。不可服地黃,泥膈故也。如用,必以姜汁炒。肥人少子,亦由痰多,脂膜閉塞子宮,不能受精而施化也,宜服上藥。

瘦人子宮無血,精氣不聚,亦令無子 以四物湯養血養陰等藥治之。

經水未行,臨經將來作疼者,血實也,一曰瘀血郁滯也,以四物湯加桃仁、香附、黃連、紅花,或加玄胡索、莪術、木香。有熱,加柴胡、黃芩。

經水行后而作疼者,氣血俱虛也,以八物湯加減煎服。

夫血為氣之配,因氣而行。成塊者氣之凝,將行而痛者氣之滯,行后作痛者氣血虛也,色淡者亦虛也,而有水以混之也,錯經妄行者氣之亂也,紫者氣之熱,黑則熱之甚也。今人悉指為風冷,而行溫熱之劑,禍不旋踵。

調經散 治經水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逾月不至,或一月兩來,皆可服。

川歸(酒洗,一錢半) 麥門冬(去心,二錢) 吳茱萸(擇去閉目者,沸湯泡七次,焙干,半錢) 人參(去蘆,一錢) 半夏(湯泡七次,一錢) 白芍藥(一錢) 川芎(一錢) 牡丹皮(去心,一錢) 肉桂(半錢) 阿膠珠 甘草(各七分半)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加生姜三片,煎至一盞,空心稍熱服。

月經過期不行,宜服和經湯。

當歸(一錢半) 川芎(半錢) 熟地黃(一錢) 白芍藥(一錢) 桃仁(三十個,去皮尖,研) 紅花(三分)香附米(一錢) 熟桂(半錢) 木通(八分) 蓬莪術(一錢) 甘草(五分) 蘇木(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空心溫服。

月經先期而來,宜服安經湯。

歸身(一錢半) 川芎(半錢) 白芍藥(八分) 生地黃(一錢) 阿膠珠(半錢) 艾葉(半錢) 條芩(一錢) 甘草(半錢) 香附(一錢) 黃柏(半錢) 知母(半錢) 黃連(姜汁拌炒,八分)上細切,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經不通,用馬鞭草杵汁熬膏為丸,或燒存性為丸,紅花、當歸煎湯送下。

固經丸 治經水過多不止。

黃芩 龜板 白芍藥(各一兩) 樗根白皮(七錢半) 黃柏(炒,三錢) 香附(童便浸一宿,熔干,二錢半)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

崩漏有虛有熱,虛則下溜,熱則流通。急則治其標,用白芷煎湯,調下百草霜服。或棕櫚灰,或狗頭骨燒存性,或伍靈脂半生半炒,俱以酒調服。后以四物湯加干姜調補之。緩則治其本,四物湯加芩、連、參、 、香附、干姜之類。

四物湯加荊芥穗、條芩,止血神效。

崩漏多因氣所使而下,香附米一錢炒黑,歸身一錢,白芍藥一錢酒炒,熟地黃一錢,川芎、黃 、蒲黃、地榆、人參各半錢,白術一錢,升麻三分,煎服。甚者加棕櫚灰為末,酒調服。

婦人血病,宜用當歸。若肥白人,與人參、黃 同用。瘦黑人,宜與生地黃、香附同用。

帶下是濕熱為病,白屬氣,赤屬血。以二陳湯加蒼術治濕為主,氣虛入參、術,血虛入芎、歸。

帶下是胃中痰積流下,滲入膀胱,當升之,天人知此,以二陳湯加蒼白術、升麻、柴胡。甚者上用吐法以提其氣,下用二陳加二術,仍用瓦壟子以燥其濕痰。

肥人帶下,多是濕痰,用海石、半夏、南星、黃柏、蒼術、川芎、香附、樗皮,冬加干姜。瘦人少有此病,有者是熱,以滑石、樗皮、川芎、海石、青黛丸服。

結痰帶下,以小胃丹津液咽下數丸,候積下后,以補藥調治。

一方 治白帶。

樗白皮 山茱萸 苦參 香附(各五錢) 龜板(酥炙) 枳子(各二兩) 黃柏(一兩) 干姜 貝母(各二錢半) 白芍藥(七錢半)上為細末,酒糊為丸服。

又方白芷(四兩。以鍛石半斤淹三宿,漉去灰,以白芷炒焦為末,清米飲調,空心服之。)又方 以黃荊子一味,炒焦為末,米飲調服,上可治心痛,下可治白帶,以其能燥濕痰也。

羅先生治帶,用十棗湯、神 丸、五燭散,此法實者可用,虛者不可峻攻。

帶下必須斷濃味,凡用藥,寒月少加姜、附,臨機應變用之。

一人上有頭風鼻涕,下有白帶,用南星、蒼術、酒芩、辛夷、川芎、黃柏(炒焦)、滑石、半夏、牡蠣粉,丸服。

四物湯 乃婦人眾疾之總司也。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上細切,等分,水煎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十三條)東垣治崩漏帶下,多主于寒,學人宜再思之,不可一途而論,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觀此可知。

東垣曰:葵花白者治白帶,赤者治赤帶。用之果驗。

調經升陽除濕湯(東垣) 治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皆因飲食不節,勞倦所傷,或素有心氣不足,致令心火乘脾,必怠惰嗜臥,困倦乏力,氣短氣急。脾主滋榮周身者也,脾胃虛而心胞乘之,故漏下月水不調也,況脾胃為血氣陰陽之根蒂也。當除濕去熱,益風氣上伸,以勝其濕。又云火郁則發之。

當歸(酒洗) 獨活(各半錢) 蔓荊子(七分) 防風 炙甘草 升麻 本(各一錢) 柴胡 羌活 蒼術 黃(各一錢半)上細切,作一服,水五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少時以早飯壓之,可一服而已。如灸足太陰脾經中血海穴三七壯,亦已。此藥乃從權之法,因風勝濕,為胃氣下陷而氣迫于下,以救其血之暴崩也。住后,必須服黃 、人參、炙甘草、當歸之類數服以補之,于補氣升陽湯中加和血藥便是也。若遇夏月白帶下脫漏不止,宜用此湯,一服立止。

涼血地黃湯 治婦人血崩,是腎水陰虛。不能鎮守胞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黃芩 荊芥穗 蔓荊子(各一分半) 黃柏 知母 本 細辛 川芎(各二分) 黃連 羌活 柴胡 升麻 防風(各三分) 生地黃 當歸(各半錢) 甘草(一錢) 紅花(少許)上細切,作一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稍熱服。

酒煮當歸丸(東垣) 治 疝白帶下疰香港腳,腰以下如在水雪中,居火炕以濃衣重蓋猶寒,肌肉消瘦,小便與白帶長流而不禁固,面白目青,無所見,身重如山,行步欹側,腿膝枯細,大便閉澀,心下痞悶懊 ,食不下,面垢背寒,此上中下三陽俱虛,脈沉緊而澀,按之空虛,洪而無力,尤為中寒之證,乃氣血俱虛之極也。

茴香(五錢) 黑附子(炮) 良姜(各七錢) 當歸(一兩)上四味細切,以好酒一升半,煮至酒盡焙干。

炙甘草 苦楝(生用) 丁香(各半錢) 木香 升麻(各一錢) 柴胡(二錢) 炒黃鹽 全蝎(各三錢) 玄胡索(四錢)上與前四味同研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醋湯送下,忌油膩、冷物及酒、濕面等。

固真丸 治白帶久下不止,臍腹冷痛,陰中亦痛,目中溜火,視物昏花,齒惡熱飲,但喜干食,此皆寒濕乘于胞內,肝經陰火上溢,故目中溜火。其惡熱飲者,陽明經中伏火也。法當大瀉寒濕,以此丸治之。

黃柏(酒洗) 白芍藥(各半錢) 柴胡 白石脂(各一錢,火 ,水飛,研)白龍骨(酒煮,水飛,日干為末) 當歸(酒洗,各二錢) 干姜(四錢,炮)上除龍骨、石脂水飛日干另研外,余共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雞頭仁大,日干,空心白湯下,少時以早飯壓之,是不令熱藥犯胃也。忌生冷、硬物、酒、濕面。

烏藥湯(東垣) 治婦人血海疼痛。

當歸(一錢) 甘草 木香(各五分) 烏藥(一錢半) 香附(二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溫服。

助陽湯(東垣) 治白帶下,陰戶中痛,空心面急痛,身黃皮緩,身重如山,陰寒如冰。

生黃芩 橘紅(各五分) 防風 高良姜 干姜 郁李仁 甘草(各一錢) 柴胡(一錢二分) 白葵花(三分)上細切,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稍熱服。

丁香膠艾湯(東垣) 治崩漏不止。蓋心氣不足,勞役及飲食不節所得。其脈兩尺俱弦緊洪,按之無力。自覺臍下如冰冷,白帶及白滑之物多,間有如屋漏水下,時或有鮮血。右尺脈時或浮洪。

熟地黃 白芍藥(各三分) 川芎 丁香(各四分) 阿膠珠(六分) 生艾葉(一錢) 當歸(一錢二分)上以川芎、地黃、丁香另為細末,其當歸、芍藥、艾葉各細切,連前共六味,入水五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渣,入阿膠再上火,煎至一大盞,稍熱空心服。

水府丹 治婦人久虛積冷,經候不行,瘕痞塊,腹中暴痛,面有 黯,黎黑羸瘦。

砂(紙隔沸湯淋熬取) 紅豆(以上各五錢) 桂心(另為末) 木香 干姜(各一兩) 砂仁(二兩) 花蕊石( 研,一兩半) 斑蝥(一百個,去頭足) 生地黃汁 童子尿(各一升) 臘月狗膽(七枚) 元蜻(二百個,去頭足,糯米一抄同炒黃色,去米)上九味為細末,同三汁熬為膏,和丸如雞頭實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食前細嚼,溫酒送下,米飲亦可。

黃 當歸人參湯(東垣) 治婦人經水暴崩不止,先因損身失血,自后一次縮一十日而來,其后暴崩不止。蓋因其人心窄性急多驚,而心氣不足,及飲食不節得之。診得掌中寒,脈沉細而緩,帶數,九竅不利,四肢無力,上喘氣促,口鼻氣不調,脾胃虛弱,胃腕當心而痛,左肋縮急,當臍有動氣,腹鳴下氣,大便難。宜先治其本,余證可去,安心定志,和脾胃,益元氣,補血養神,以大熱劑去其寒,少加生地黃去命門相火,不令四肢痿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孜| 南木林县| 青川县| 扎囊县| 阜阳市| 东港市| 常宁市| 双城市| 正镶白旗| 湖南省| 轮台县| 宣武区| 定安县| 巴塘县| 双牌县| 扶余县| 即墨市| 海林市| 凤城市| 富裕县| 定西市| 澄迈县| 平山县| 大竹县| 广州市| 偏关县| 兴义市| 巴林左旗| 淄博市| 博爱县| 德江县| 色达县| 涪陵区| 蓝山县| 桐梓县| 和田县| 天长市| 南华县| 牡丹江市| 孟连| 云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