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金光宸《來邑關帝廟碑》云:“去春,賊犯中都即鳳陽,漸及內地,至冬而臨城。睥睨之間 ,見官將著紅綠者數人,陰雨中若燈火旌旗,始潛跡遁去,孤城依然無羔。眾咸歸德于神之威靈云。”據此則張獻忠攻來邑,雖袁公守城之功,豈神亦有以默助之歟?據廟碑增
頓丘石筍
李錫賢《稿》:“頓丘山有石,嶙峋如筍立。”舊志載項世榮月課諭有“頓阜重生石筍”之句,是舊有筍可證。故老傳言亦曰“石筆”。
《永陽志》
陳振孫《直齋書錄》有“林 著《永陽郡志》三十五卷,命法曹龔維蕃修。”《宋史/藝文志》:“林 《永陽志》三十五卷。”宋曾旼《永陽郡縣圖志》入《集文》。考永陽唐初為滁州,天寶間改為永陽郡。林公志以永陽,從古郡名也。既曰郡志,則兼全來言之矣。此來安有志之始,惜今不傳。《滁志摭遺》
來安令
宋韓淲《澗泉石記》云:“熙寧二年十一月,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韓維言:‘處士孫侔除試大理評事、知滁州來安縣事,以疾不就。今聞疾隕,望除一職官。 ’詔以侔依前官權常州團練推官。”是時侔雖未治來安,詔以侔依前官,則為縣令無疑。邑志不載,此可以補其闕。《滁志摭遺》《摭遺》又引《夷堅志》摩耶夫人《六研齋二筆》劉僧遇題詩事,今不載。
元時儒戶
泰定四年《杜居敬德政碑》末載儒戶前教諭倪德懋、劉子成、張之才三人,舊志選舉表失載。
冰雹之異
《明史/五行志》:“崇禎三年九月辛丑大雨雹。”今據邑志所載吳道昌《重修學宮記》:“崇禎庚午,異常冰雹,瓵裂甓墮,殿宇埤垣一時騫虧。”考其年正與史合,而祥異門不載,何也?又據舊志鄭禮賢傳:“康熙壬子捐豆助賑。”與《通志》所載“來安設廠賑粥”合。據知縣喬嵩《重修譙樓記》:“康熙二十年,歲祲人饑。”據葉允霖傳:“康熙己丑旱蝗。”據夏鳴琯妻葉氏傳:“康熙癸巳歲饑。”據名宦祁文瀚傳:“康熙五十七年,下車正值旱虐,力請蠲賑。”則康熙十一年、二十年、四十八年、五十二年、五十七年均屬旱饑。舊志既散見于各傳記,獨不載于祥異,何也?據周寺副濂家傳,康熙丙戌旱,大饑。乙未旱,濂各莊失收。曰各莊,則縣境可知其概。舊志俱無之,且于康熙五十四年書大有年矣。
馬令事
邑志馬令云衢傳:“止旗員游獵而民以安。”蓋康熙間江寧某將軍事也。將軍聞石固山曾出騶虞,將縱獵于來安北境。邑民驚懼,咸思逃竄。馬令以重賄啖將軍門役,乃止。夫以一物偶異,貽患且及二百年之后。祥瑞果安在哉?考《明史》,宣宗不受朝賀,其識度過群臣遠矣。
韓令事
乾隆三十三年,來邑旱饑。邑侯韓公勘災至北鄉,因暑熱暫憩一村舍。適值其家煮碎麥,雜糠秕野菜,將以飼豬,滿貯瓦盆內,倉猝未及撤去。公見而問之,詭以人所食對。公泣曰:“我百姓乃食此耶。百姓所食,我何可不食?”因飽啜二碗,嘆息而去。其實心愛民如此。事見徐侃筆記
記園
宋人李去非《洛陽名園記》以園之興廢驗地方之盛衰,非漫作也。來邑雖小,一丘一壑亦足以供吟眺。城內西北隅郝園,數十年前松竹蔭翳,亭榭參差,聚奇石為山,牽古藤作架,名流觴詠,傳播一時。東街之南武園,亭池欄檻,結構殊工。北城外里許郝園,鹿野之別業也。后為周次叔寺副所有,解組逍遙 ,亦極文酒之盛。東城外里許武園,即嚴素臣詩中所謂東園也,后亦入周寺副家。修竹數萬竿,環以綠水,名花珍木錯植其中。東偏為朱園,壤地相接而差狹。迤南有楊園,在頓丘山之陽,林木蔚然,與山色河流互相映帶。南鄉去城八里許宋園,宋嚴州所經營也。喬松百尺,凌空獨秀,可想見當年勝概。今或歷久而即于荒,或易主而失其舊。唯東園風景不減昔時。近又有余氏西園在城西,魏氏將就園在城東南。鑿池種樹,因其自然,時有天趣。錄而存之,或大雅所不廢爾。《習勤軒筆記》
燕山陳媛墓石
墓地今已失所在,唯石尚存,大書“燕山陳媛藁葬處,崇禎辛巳年立。”此石舊為土人取作城西橋梁,嘉慶庚申夏水漲,橋毀,石復出,邑人嚴鐘銘見于城壕中,命人舁置慶成庵左側 ,為文以記之。按陳媛事無考,其死必有關節義,雖藁葬而其名足以不朽,故表其墓。然當時力能勒石,何獨不能葬之如禮耶?或舊有是墓,至崇禎時好義者特表之以志古跡歟?
正誤《伍志》有誤,糾正如左
寺觀
金光宸、張應辰所作《關帝廟記》二篇,多用《三國演義》語,蓋未見陳壽《三國志》也,不免為博雅所嗤 。朱黼詩內以玉石寺為唐尉遲鄂公所筑,故名尉遲。其說似不足據。
古跡
濾馬灣,相傳明成祖靖難時曾于此處洗馬,故名。然當時以強藩犯順,雖有遺跡,無足稱述 。
水利
王來《開河議》于“何不委用”之下忽接“痛責監禁”云云,必有脫誤。又“助屯工食”句下、“虛費官銀”句下似皆有闕文,無從查補。
方言
“虹”曰“扛”、“肉”曰“揉”、“忘”曰“望”,皆韻書所有。舊志以為來邑土音,蓋未考耳。
人物
張德輝、王之藎、周幹、馮仰京、李多壽、武韜、張映臺,《伍志》皆一人二傳,分隸兩門。無此史體。
徭役
江右衛余成公、徐晫周兩船并余加名半船,丁稀力疲,每年額差完不足數,積欠道光五年以前費銀七百五十余兩,無可追補。道光九年知縣劉廷槐準故耆民之妻徐趙氏捐漕平紋銀四百二十兩 ,發丁具領,置田收租,陸續完繳,給示勒石。又徐趙氏于道光七年呈捐田種八石,入府軍衛周提元船,補苴缺差,亦經給示勒石。此二條俟續補。
義田
古城集同善堂,道光九年置黑樹李田種十二石,額完民正銀二兩,此一條俟續補。
清凈庵同善堂,道光九年置段家營田種六石五斗,內周王氏捐種三石五斗。周王氏之繼侄、賣主周凌云捐種二石。又田種九石三斗,內賣主周王氏捐價一百三十千文,連凌家營義地衛糧銀二錢,共額完衛正糧銀七兩二錢九分六厘。此一條續補水口同善堂義田后。
<考正>按正誤凡數十條,糾正《伍志》之誤,皆考核精確。唯《伍志》亡佚已久,皮之不存,毛將安傅?且已逐條更正,似可無庸復載。今錄其略有關系者六條,有應續補者四條,余不錄。
又王士杰傳有“外藩英吉利入覲,士杰護送得體”之句。正誤曰:“乾隆年間只有安南國王阮光平入覲一次,非英吉利也。此系國典,非可臆撰。”<考正>按乾隆中葉英吉利遣使臣貢方物求入覲 ,清高宗詔諭英國王,卻其貢 ,令沿途護送英貢使回國。事見王氏《東華錄》。邑志言“護送得體”,系指英貢使而言。道光志將士杰傳刪去,此事未免失當。茲將護送英使補入士杰傳內,并辯正于此。
附捕蝗法
陸曾禹《捕蝗八條》
一、蝗所自起 蝗之起必先見于大澤之涯,及驟盈驟涸之處。崇禎時徐光啟《疏》以蝗為蝦子所變而成,確不可易 。在水常盈之處則仍又為蝦,唯有水之際倏而大涸,草留涯際,蝦子附之 。既不得水,春夏郁蒸,乘濕熱之氣變而為蝻 ,其理必然。固涸澤有蝗,葦地有蝗,無容疑也。任昉《述異記》云 :“江中魚化為蝗而食五谷。”《太平御覽》云 :“豐年蝗變為蝦。”此一證也。《爾雅翼》言:“蝦善游而好躍,蝻亦好躍。”此又一證也。
二、蝗所由生 蝗既成即生子,必擇堅垎高亢之地 ,用尾栽入土中。其子深不及寸,仍留孔竅,勢如蜂窩。一蝗所下十余,形如豆粒,中止白汁。漸次充實,因而分顆,一粒中即有細子百余。蓋蝻之生也,群飛群食。其子之下也,必同時同地,故形若蜂房,易尋覓也。蝻之初生如米粟,不數日而大如蠅,能跳躍群行,是名為蝻。又數日群飛而起,是名為蝗。所止之處,喙不停嚙。又數日而孕子于地,地下之子十八日復為蝻,蝻復為蝗,循環相生,害之所以廣也。
三、蝗所最盛 蝗之所最盛而昌熾之時,莫過于夏秋之間。其時百谷正將成熟,農家辛苦拮據,不足以供蝗蝻之一啖,是可恨也。按《春秋》至于勝國,其蝗災,書月者一百一十有一。內書二月者二,書三月者三,書四月者十九,書五月者二十,書六月者三十一,書七月者二十,書八月者十二,書九月者一,書十二月者三。以此觀之,其盛衰亦有時也。
四、蝗所不食 蝗所不食者豌豆、綠豆、豇豆、大麻、苘麻、芝麻、薯蕷及芋葉。水中菱芡,蝗亦不食。若將稈草灰、石灰二者等分為細末,或灑或篩于禾稻之上,蝗即不食。
五、蝗所畏懼 飛蝗見樹木成行或旌旗森列,每翔而不下。農家若多用長竿掛紅白衣裙,群然而逐,亦不下也。又畏金聲炮聲,聞之遠舉 。鳥銃入鐵砂或稻米,擊其前行,前行驚奮,后者隨之而去矣。以類而推,炮竹、流星皆其所懼,紅綠紙旗亦可用也。
六、蝗所可用 捕蝗以之飼畜,可獲重利。陳龍正曰 :“崇禎辛巳年,嘉湖旱蝗。鄉民捕蝗飼鴨,鴨最易大而且肥。又山中人養豬無錢買食,捕蝗以飼之,其豬初重止二十斛,旬日之間肥而且大,即重五十余斛。始知蝗可供豬鴨,此亦物性有相宜者矣。”
七、蝗所由除 蝗在麥田禾稼深草之中者,每日清晨盡聚草梢食露,體重不能飛躍,宜用筲箕栲栳之類左右抄掠,傾入布囊,或蒸或煮,或搗或焙,或掘坑焚火傾入其中。若只掩埋,隔宿多能穴地而出。蝗在平地上者宜掘坑于前,長闊為佳,兩傍用板或門扇等類接連,八字擺列,集眾發喊,后執木板,驅而逐之,入于坑內。又于對坑用掃帚十數把,見跳躍往上者盡行掃入,覆以干草,發火燒之。然其下終是不死,須以土壓之,過一宿乃可。一法,先燃火于坑內,然后驅而入之。詩云:“去其螟螣,及其蟊賊,毋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此即是也。蝗若在飛騰之際,蔽天翳日,又能渡水,撲治不及。當候其所落之處,糾集人眾,各用繩兜兜取,盛于布袋之內,而后治之死。以上三種之蝗,見其既死,仍集前次用力之人,舁向官司,或錢或米,易而均分。否則,有產者或肯出力,無產者誰肯殷勤?
八、蝗所可滅 有滅于未萌之前者。督撫官宜令有司,查地方有湖蕩水涯及乍盈乍涸之處,水草積于其中者,即集多人,給其工食,侵水芟刈,斂置高處,待其干燥,以作柴薪。如不可用,就地燒之。有滅于將萌之際者。凡蝗遺子在地,有司當令居民里老時加尋視,但見土脈墳起,即便去除,不可稍遲時刻。將子到官,易粟聽賞。有滅于初生如蟻之時者。用竹作搭,非唯擊之不死,且易損壞。宜用舊皮鞋底或草鞋舊鞋之類蹲地摑搭 ,應手而斃,且狹小不傷損苗種。一張牛皮可裁數十枚,散與甲頭,復可收之。聞外國亦有此法。有滅于成形之后者。既名為蝻,須開溝打捕。掘一長溝,溝之深廣各二尺。溝中相去丈許即作一坑,以便埋掩。多集人眾,不論老幼,沿溝擺列。或持掃帚,或持打撲器具,或持鐵鍤。每五十人用一人鳴鑼,蝻聞金聲則必跳躍,漸逐近溝。鑼則大擊不止,蝻驚入溝中,勢如注水。眾各用力,掃者掃,撲者撲,埋者埋,至溝坑俱滿而止。各村如此,各縣皆然,何患蝻不盡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