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丁亥之四月,邑侯劉公重修前邑侯符公來安縣志稿,以沿革人物、藝文自任,而以其余付泉,囑與香岑賀子、方壺戴子共裁酌之 。五閱月而書成,侯再加刊定,至今年二月始付梓 ,蓋其慎也。近時州縣志例由官修,政目取諸冊檔,人物憑之采訪,依類抄撮,亦足成編。我侯則曰:“縣令有教民之責,修志亦以彰教,曷可茍耶?來邑雖小,志內所列門目,皆國典也。官各舉其職而后為良吏,民各安其業而后為良民,士各奮于學而后他日能居官、能臨民。吾以職官領眾政之始,以名宦要眾政之成,比物此志也。若是者可以勸忠。志內所列人物,或以行誼著,或以功名顯,要必確有可傳者在。吾于采輯所及,崇實行,黜虛美,參公論,節煩文。言之者不誣,斯受之者無愧,俾其子若孫讀之 ,咸思有以繼其志、恢其業,以成其名,否則,不得與乃祖乃父并傳焉。若是者可以勸孝。二者修志之大綱。大綱既立,眾目從之。引一言必有裨民生國計,錄一文必有關人心風俗,無非教也。豈曰矜別裁、務博辯已哉?”我侯重修之說如此,即侯之書可以知侯之政矣。侯以丙戌冬蒞吾邑,以今戊子春署宿州,政聲于江南北稱最云。邑人歐陽泉跋。
右來安縣志十四卷,道光八年邑令劉公廷槐纂修,毀于兵燹。光緒初年,邑貢生吳遐昌始從前邑令張公世烯家得刊本以歸。文獻未墜,良非偶然。光緒己亥,嘉應李公續修邑志,以培森為總編輯 。乃取《一統志》、《安徽通志》等書與邑志參校,始知邑志人物一門與《通志》有異同。嗣又于滁守熊公鞠生處獲睹來安舊志稿二卷 。是書嘉慶三年嚴公鐘銘所修,附于《滁志》后者。上卷頗完整,下卷殘缺過半。乃乞借手抄,凡與道光志同者不復錄,異者悉錄之嚴志稿多與《通志》同。由是邑志有參考書矣。頃者余遠游西域 ,眷念梓鄉,輒取行篋中抄本、邑志重加校勘。志內間有漏略,則采嚴志稿以訂正之。人物一門刪削頗有失當,則采《通志》以增益之。蓋旁搜博采,表章前賢,后學之責也。歐陽省堂先生邑志跋曰 :“邑侯劉公重修邑志,以沿革、人物、藝文自任,以其余付泉裁酌之。”蓋沿革、人物諸門出自縣署慕賓之手,瑕瑜錯出,故省堂微詞以見其意。然則今曰之校補豈得已哉?重校本與原本異者皆采之《通志》及嚴氏志稿。僭為考正 ,附于志末,俾后之君子有所考焉。己酉夏月余培森跋于西域。本年邑人士謀重印道光年邑志,因以舊日校本付印。培森識。
舊序一 胡松
來安置邑雖始自南唐,不甚久遠,然自中興戊午至今,則亦六百有余年矣。乃官師自杜君居敬而下,鄉哲自趙君察、茍君與齡至明興常中丞輩,寥寥數人而已。雖其間固多獨行一節之士,然非有負將相經綸之略、畜內圣外王之學,燁然命世者,豈山川精秘之發有時耶?抑嘗有之,而遭時多故,人亡籍去,文獻無征,遂以泯焉弗傳也?語有之: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千跬之內必有豐草 。豈有來安數十百里之廣,歷數十百年之久而顧無其人耶?蓋唐季龐、黃之亂,宋北狩、南渡之禍 ,來實邊邑,遭燔燒屠戮之慘凡幾矣。明興,雖蕩群氛而大明之,然承元陵轢儒學之余,加之參用重典 ,人不樂為儒,至勞搜拔人才于殷富狀貌之間,仕與學者大都多茍,不暇為久遠計,又奚惑其牢落無聞 ,僅僅數子而已也?雖然,數窮阨極,會必有鉅人、碩士、名卿、賢大夫,負將相經綸之略,畜內圣外王之學,若而人者出焉。而又遭際昌明,二百年來無烽燧枹鼓之警,適有此志以為之先,蓋自是不患其無傳矣。然則魏侯之創始垂緒,有功于來安。方來之人士顧不閎且侈,而予也以其庸陋,附以并遠,其又不喜且幸與?故為敘簡末,使賴以傳者。原本山川,幸逢明盛,而因以永魏侯之名于無窮焉。若夫疆域之廣袤,經制之沿革,賦稅之重輕,戶口之登耗,徭役之煩省,與物產之有無眾寡,風俗之媺惡污隆 ,魏侯之建置勞勚 ,則覽者當自得之,此可無詳焉。
舊序二 魏大用
嘉靖乙卯冬,余承乏來安 。入其境,見土田之磽瘠、貧戶之流移、征輸之繁棘 、使車之絡繹,頹垣不固,經費無節,不覺浩嘆曰:“吾民之疲弊至此,固吾司牧者之責也 。”蒞事一以撫恤節省為念。期月頗有緒,民亦諒予非薄夫也 。乃從鄉士大夫問志,資軌則而舉政焉 。咸曰自有邑未有志,唯滁纂修亦附載邑事甚略,今復二十余年弗續矣。余閱《滁志》,志非為邑,固宜其弗備也。不揣顓蒙,頗有作述之意。顧倭警時至,民志靡寧。吾圖其急且大者,為筑城垣以守。次年冬,學諭約我、林子至 ,問志于余,余曰無之。林子以作述望予 ,予遂囑共成之。乃搜故籍,綜前遺,分門別類。凡出入,囊篋皆著筆硯。寒暑再易,始以稿呈我太守見翁 ,叨承裁定,志遂成。夫邑固揚州星斗之分設,自南唐中興之歲首作原邑,以著始也。山川亦環滁為用武地,形勝固無恙耳。嘗徙西龍諸山,歷秋沛諸水,裕灌溉之資,而力穡鹵莽率少收,固民之惰也。勞民勸相,吾無所寬吾責矣 。若鎮集之貿易,物產之生息,皆民用所資也。而山川效靈,人文鐘秀 ,則為封域增光,寧不有望于今耶?封域之內,使車紛至。昔棠邑、滁陽兩地遞接,今則迂入吾邑 。吾民重受其困,懇更舊路,屢號于大吏,或軫念之,民病庶有瘳乎?縣署學宮吾何敢侈,唯時加修飾,使莫得而廢之。此封域建置諸志所兢兢藉以自考者也。戶口賦役,民命關焉。里胥豪右之弊,漏者虛者,詭寄飛灑者,奸宄百出 。不嚴以稽之,貧民亦無以生矣。額辦額征,舊有定則,而提編之令、措置之檄,相繼而至 。時當多事而民適罹其害。吾又不知其所終何如矣,志戶役非志民憂耶?官師之為民表,選舉之為民望,歷數往哲,賢否靡遺,故觀于傳而有載有不載,凡我士夫均不可怠于自修。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志之不可以已也。城池吾創其始矣,而勇壯之選、器械之利、操練之習,以為守之之具,謂非吾人與吾民責乎?寺觀非吾正道,故作外紀以別之。而終以災祥為異紀者,天之所降不可測知。若石固山之騶虞復出,茍壽隆之芝草復生,吾得以畢獻而效忠焉,是固圣天子之所需者也。天意為民昭茲景貺,泰運寧不可回耶?吾于吾志為吾民也,豈徒作哉?乃若讎校 ,則學諭王子儒,司訓尹子居仁、鄺子沾,庠六生朱詔、常恂、張高、張文顯、常自新、武順先。謄刻董工則屬之幕史祝子東曦云 。
舊序三 周之冕
夫志,古史之遺也。謂有異焉者。史兼美刺而志專紀載,故志也者識也,紀載之書而長吏之鏡也。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任土作貢,肹蠁薦馨,與夫遷代選辟、顯晦懿淑之跡,訓民詰奸、厚生利用之緒,他如琳宮梵宇、瑞應休征,敘述、賦記、詠歌之屬咸備,此之謂志、此之謂識也 。來安有志自嘉靖戊午光化魏公始。魏公績在傳、思在人,而其創志乃在案牘鞅掌之日,猗與盛哉 !今又閱六十年,余受事茲土。唯時積祲未歇,鴻雁哀鳴,旱魃相仍 ,蝗蝻作祟。計口賑饑以集流亡,齋心步禱以徼景貺,余勞余分也 。俄而雕憊起 ,年谷登,因得慨然纂修,遠追盛舉,實賴諸鄉達、孝廉、文學輩肆力而卒就之 。冊之目五,卷之目十 。比事連類,有經分綸合之義 ;作考系箴,有即頌寓規之旨,而余因是深長思也。人臣食君之祿以綏其眾,齊民食土之毛而賦諸公 。君之祿,民之余也。銅章墨綏 ,儼然其間,上宣下達,譚何容易。封域陳矣,繄誰之疆圉其隘之也?建設具矣,繄誰之職守其曠之也?脂膏可念也,竦諸賦役 。歆格難召也,嚴諸祀典 。按年表列傳必留芳,貞化之為兢兢 。攬兵防風物必飭備,宜民之為汲汲 。尊儒以閑道,惠迪以迓休 。紀外、紀異,考異,考文,皆可以供采風貢俗之求,可以稱知禮觀樂之賞。志也,亦史也,故曰紀載之書而長吏之鏡也。余不文,實忝長吏。用煩子墨 ,概顛末以詔來者。不然,條流粗舉,采掇未周,休文之才有遺議焉 。余何人斯,敢偃然于作者之林。
舊序四 項世榮
余自雍正九年秉鐸是邦,取其邑志觀之,竊疑魏侯草創,固難詳備。繼以周侯修輯,自應先后有章,重輕有序矣,尚何混略如此?矧今又歷百有余載,若非重加修續,使有稽考,其于我圣朝昌明文教之盛治,將奚以裨萬一乎!因與邑侯伍先生亟商其事。侯固西江宿學 ,為甲午名魁,聞余言,謂比年久有是心,將思所以訂而增之。余乃述其意于司訓姚簡翁 ,姚翁曰:“侯將修志,誠知務矣。雖然,侯辛勤庶務 ,夙夜不遑,又為上憲所知,一切鄰境勘災、撲蝗、查積貯、訊疑獄,協交代,鮮不委之,侯者其勞也。如是又安得及此繁難事哉?”歲甲寅,適以公事在州,姚翁誦余于憲臺楊公 ,楊公屬之伍侯,侯歸即舉志事相委。余懼不敢當,特舉同年友魏星翁以自代,蓋魏亦西江宿儒,侯故人也。未幾,魏翁以事歸,姚翁又告老去,侯復懇詞敦請。余感其意之誠、言之切也,又念姚、魏兩翁皆去而余又固讓,是使修明文獻之盛心自余而阻之也。于是不敢復辭,由十月下旬日勤纂輯,侯則頻來冷署 ,次第觀覽,隨供紙筆膏火,迄歲終十舉二三。入春首迭辦州考、院考,寓州日多。四月歸,重事纂輯,漸有條貫,而我侯意在速成。有諳侯意者愿以贊襄自效。余乃就黌宮設局,而諸生張瑀、夏濬、武毓璿、王琮、周道貴、賀際昌咸簪筆以從。侯又牒給張、武二生薪水與夏生筆札,侯誠志遜而務敏者矣 。奈邑無遺獻可征,余又不敢率憑胸臆致乖體要 ,故由冬迄夏,閱八月而諸編始具,且再三校讎者兩月,爰綜其全而序之。首沿革,次疆域,定其地也。地定而仰以觀乎天文,故次星野而祥異附之。俯以察乎地理,故次山川而城池繼之。有城池始可設官府、興禮教,故官署、學校、祀典、儀制次之。由城及鄉,故鄉都、橋梁、塘沛又次之。統鄉城而稽生聚、理貨財、防禍患、審習尚、度土宜,故戶口、田賦、兵防、風俗、物產又次之。乃若古跡、墟墓、寺觀、庵宮雖列鄉城,非要區也,故又次之。凡此者,非命官無以致治,非制科無以興賢,故官師、選舉次之。由官師、選舉而建豐功、成茂績,則在官為名宦,在鄉為人物,故即次之。然人物有由選舉者,有不由選舉者,忍以小善棄之耶?故人物雜志又次之。至婦女貞淫亦化原也,故詳登節概而慈壽附之 。顧志乃文學之事,偏邑雖鮮辭華,而稍錄雜文以導揚其風雅,不亦可乎?故附詩文舊序以終之。集既成,舉而質之侯,侯蓋持直道而欲行之以恕者也。凡所裁正,大約稍節其蕪,標舉其要而已。迨有事于剞劂 ,功才舉半。適伍侯調任去,越數日新令孔侯過訪志局,既偏觀其弁首序文及諸目次,特授余闕里常行之儀節 ,俾得補其遺漏,余因并付梓人而志以成云。雖然,兩侯之淵懷雅量,則已眾著于來陽矣。特念疏淺如余,忝承楊憲臺與兩侯之過信,僭膺此職,即不至如魏收求金,陳壽求米,重為君子羞,顧守其拘固之性,竅蚓聲微,牖螢光短,懼無以體諸公之悃忱,又何以供皇朝之采擇,將罪戾之莫逭焉 。覽斯志者,倘能鑒其不逮,糾而正之,是則后君子之功也,余能無望乎哉!
舊志纂輯員名
明嘉靖年間創修邑志員名
纂修 知縣魏大用湖廣光化人
校訂 教諭王儒河南汲縣人 訓導尹居仁山東茌平人 訓導鄺沾湖廣宜章人
參校 交河知縣張文顯 平鄉知縣常自新 衡王府教授張高 嚴州府訓導朱詔 遂平訓導常恂 上虞訓導武順先均邑人
嘉靖四十五年續修志稿
知縣劉正亨江西新淦人
萬歷年間續修員名
纂修 知縣周之冕江西新建人
總纂 青州府通判選貢周幹邑人
分纂 戶部主事舉人王化振 永康知縣舉人馮師京 都勻府教授王之藎 安慶府訓導張廷獻 舒城訓導王宏庇 歲貢生張應辰 諸生張遇辰均邑人
國朝雍正年間續修員名
纂修 知縣伍斯瑸江西新建人
纂輯 教諭項世榮江蘇昭文人
分輯 恩貢生張瑀 諸生夏濬 諸生武毓璿 諸生王琮 諸生周道貴 諸生賀際昌均邑人
私家著述采入邑乖者錄后
邑廩生嚴行著《來安縣志新稿》
邑舉人嚴鐘銘輯《來安縣志稿》及《滁志摭遺》
邑貢生李錫賢輯《來安縣志稿》
訓導楊云煜與邑進士歐陽泉、拔貢徐侃、歲貢凌春華、諸生景岱輯《邑事遺聞》百數十條
道光年間續修員名
詳卷首
以上諸公皆纂輯舊志者,補列卷末,庶不沒前賢著作之功。
文目附存
舊文有不必登者,刪之所以從簡也。仍存其目者,所以明其已刪,非有脫漏也。計三十二篇。
呂 《牧愛堂記》
張映臺《牧愛堂記》
張國翼《仕優堂記》
鄒元標《東璧樓記》
喬嵩《東璧樓記》
楊諫《修學記》
魯崇志《科目題名記》
王可立《修學記》
吳道昌《修學記》
武韜《吉祥寺記》
賈巖《吉祥寺記》一云周幹作
石璽《孔雀寺記》
金光宸《關帝廟記》
張應辰《關帝廟記》又《重修天王殿記》
劉正亨《龍王廟記》
郝孔昭《龍王廟記》
楊起元《開元觀記》
周之冕《開元觀記》
黃光夏《三清閣記》
曹寅《吉祥庵記》
楊于庭《連龍書院記》
周之冕《景濂書院記》
黨安《杜侯德政碑記》
廖莊《邊公善績記》
武鉞《林公生祠記》
彭夢祖《鄭公生祠祀》
李覺斯《袁公去思碑記》
項世榮《月課諭》
劉瓚《建陽書院記》
武家彥《青陽橋記》
伍士超《東璧樓記》
嚴鐘銘《把總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