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九針篇曰。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于太淵。)足之陽明。何因而動。曰。胃氣上注于肺。(此前段行于肺之營氣。)其悍氣上沖頭者。(此言胃中 悍之衛氣。)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循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穴。上絡于腦。)出 。

(同頷。)下客主人。(足少陽膽經穴。耳前起骨上廉。)循牙車。(即頰車。胃經。)合陽明。(陽明胃經。)并下人迎。(胃經穴。俠結喉兩旁一寸五分動脈。)此胃氣別走于陽明者也。(胃腑之氣。循三陽而別走陽明之經。此雖為衛氣。實本胃內之氣而行。)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或行于陰。或行于陽?;蛏谏?。或降于下。而形為弦鉤毛石等脈。雖各不同。然其合于時。應于藏。其動也則若一矣。)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陽癥脈宜浮大。小為陽癥見陰脈。)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陰癥脈宜沉細大為陰癥見陽脈。)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言陰陽動靜。當如引繩平等。所謂脈有胃氣者生也。若相傾則病矣。馬注。作引繩以相傾。謬。)足少陰何因而動。曰。沖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足少陰腎。)起于腎下。出于氣街。(即陽明胃經氣沖穴。俠臍相去四寸。動脈應手。)循陰股內廉。邪入 中。(膝后曲處。)循脛骨內廉。并少陰之經。(腎經。)下入內踝之后。入足下。(涌泉穴。)其別者邪入踝。(脛兩旁。)出屬跗上。

(足面。)入大指之間。(據與腎脈并行。當作小趾。)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按諸篇俱言沖脈上沖。惟此篇及順逆肥瘦論。言沖脈并腎脈下行。馬注云。由此觀之。肺脈之動不休者。以營氣隨肺氣而行諸經。諸經之脈。朝于肺也。胃脈之動不休者。以衛氣由胃循三陽。而行不已也。腎脈之動不休者。以與沖脈并行。灌諸絡而行不已也。)(動輸)【素】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若引繩。小大齊等。命曰平。(見靈樞禁服篇。)陰之所在。寸口如何。(王注。陰之所在。

脈沉不應。引繩齊等。其候頗乖。張注。陰。手足少陰也。)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甲己二歲為南政。余八歲為北政。五運以甲己土運為尊。六氣以少陰君火為尊。張注。五運之中。惟少陰不司氣化。)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北政。面北以定其上下。則尺主司天。寸主在泉。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不以尺為主。而以寸為主者。從君而不從臣也。)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少陰間氣在右故。)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少陰間氣在左故。)南政之歲。少陰司天。

則寸口不應。(南政。面南以定其上下。則寸主司天。尺主在泉。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左右與前義同。)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王注。不應皆為脈沉。仰手而沉。覆其手。則沉為浮。

細為大也。馬注。諸不應者。即南北二政。而相反以診之。則南政主在寸者。北政主在尺。南政主在尺者。北政主在寸。

其脈自明矣。凡左右二間。其相反與尺寸同。吳注。反。變也。診。候也。諸不應者。歲運經候之常也。今乃見者。其候變也。變則不應者。斯應矣。)尺候何如。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司天曰上。

在泉曰下。)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左右同。(吳注。惟少陰所在則不應。以少陰君也。

有端拱無為之象。然善則不見。惡者可見。猶無道而失君象也。)(至真要大論)【素】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脈至如火薪然。(瞥瞥不定。)是心精之予奪也。草干而死。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脈至如省客。(省問之客。倏去倏來。)省客者。脈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棗華于夏。)脈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秋深。)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王注。胞脈系于腎。

腎脈挾舌本。胞氣不足。當不能言。今反善言。是真氣內絕而外出也。)脈至如交漆。(交當作絞。)交漆者。左右旁至也。

微見三十日死。脈至如涌泉。(有出無入。)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氣不足而口無味。長夏韭英。馬注。以少氣為句。味韭英而死為句。謬。)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

(癮疹見于肌上。)脈至如懸雍。(人上 。名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背有十二經之俞穴。)水凝而死。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臟菀(郁熱。)熱。寒熱獨并于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脈至如丸?;恢笔?。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初夏。)脈至如華者。(虛弱之意。)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小腸脈入耳中。)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此篇脈名脈狀。

不必強解。以意會之可也。)(大奇論)

診候第五

(診。非獨脈也。有自脈言者。有自證言者。有自形言者。有自色言者。有自聲言者。經中五過四失。皆言診也。

故分診候另為一門。此篇皆出素問。故文上不加別識。)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過。差也。

即病也。)切脈動靜。(脈診。)而視精明。(神診。精氣神明。王注。作目 睛明穴。未確。)察五色。(色診。)觀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強弱。(證診。)形之盛衰。(形診。)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

彼春之暖。為夏之暑。(陽生而之盛。)彼秋之忿。為冬之怒。(陰少而至壯。)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脈因時變。)以春應中規。(圓滑。)夏應中矩。(方大。)秋應中衡。(澀平。)冬應中權。(沉石。)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脈與時不相應。與藏不相應者。皆曰相失。分其生克之期日。則可以知死時矣。)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持脈有道。虛靜為保。(心欲虛。神欲靜。)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秋日下膚。蟄蟲將去。(以氣漸降。如蟲之欲蟄藏。)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知內者按而紀之。(內而在臟在腑。)知外者終而始之。(外而在表來經。)此六者。持脈之大法。(四時表里。必須明辨。

王注。知外謂知色象。似與持脈不合。)尺內兩旁。則季脅也。(肋骨盡處名季脅。季脅近腎。尺主之。)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少腹。王注。外謂外側。里謂內側。李士材曰。外謂前半部。里謂后半部。)中附上。(中部關脈。)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左手關脈。膈謂膈中。)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右手關脈。)上附上。(上部寸脈。)右外以候肺。

內以候胸中。(右手寸脈。)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左手寸脈。)前以候前。后以候后。(關前以候前。關后以候后。

吳注。前指候前。后指候后。亦此義也。)上竟上者。(由尺至寸。)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自寸至尺。)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此內經診法也。吳注曰。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小腸膀胱。居少腹也。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不及膽者。

寄于肝也。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膻中即心包也。高陽生以大小腸列于寸。三焦配于左尺。命門列于右尺。而膻中則不與焉。特以心與小腸為表里。肺與大腸為表里耳。不知經絡雖為表里。而大小腸皆在下焦。焉能越中焦而見脈于寸上乎?;室宰蟪咧餍∧c膀胱前陰之病。右尺主大腸后陰之病。可稱只眼。又靈樞云。宗氣出于上焦。營氣出于中焦。

衛氣出于下焦。上焦在于膻中。中焦在于中脘。下焦在臍下陰交。故寸主上焦。以候胸中。關主中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今列三焦于右尺。不亦妄乎。又腎雖一臟。而有左右兩枚。命門穴在督脈第七椎兩腎之間。一陽居二陰之中。所以成乎坎也。內經并無命門之經。何以循經而見脈于寸口乎。)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吳注。

浮取之而脈沉。為病在里。)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沉取之而脈浮。為病在表。)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上部盛而下無陽氣。升而不降。故腰足冷。)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下部盛而上無陽氣。降而不升。

故頭項痛。甲乙經作推而上之。下而不上。推而下之。上而不下。文尤順而義同。昂按。此即五常政大論所謂上取下取。

內取外取。以求其過是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脈少血少。故有腰痛脊痛。不仁不用等病。)(脈要精微論)診病之始。五決為紀。(以五臟之脈。為決生死之綱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始。病源也。母應時旺氣也。)所謂五決者。五脈也。(即五臟之脈。)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梢灶愅?。五臟相音。(相。猶色也。)可以意識。五色微診??梢阅坎?。能合脈色。可以萬全。赤(色赤。)脈之至也。喘(脈來喘急。)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

(心肺藏高。故皆言喘。喘為心氣不足。堅為病氣有余。痹者。藏氣不宣行也。)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金火相戰。)得之醉而使內也。(酒味辛熱。助火克金。加之使內。則腎氣虛。虛必盜母氣以自養。肺金益衰。而不能行氣。故氣積于胸中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

(長而彈手。為弦緊為寒。)有積氣在心下。支 。(支主 脅。肝主脅。脅近心。故曰心下。)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肝脈絡陰器。故疝亦屬肝病。)腰痛足清頭痛。(肝脈所過。陰脈者。下行極而上。故頭痛。)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王注。若腎氣逆上。則為厥疝。不上則但為脾積。)女子同法。(女子亦有疝。

但不名疝而名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脾主四肢。風木克土。)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上字未詳。馬注。尺脈之上。堅而且大。)有積氣在少腹與陰。(陰器。)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濕氣趨下。必歸于腎。)(五臟生成論)天地之至數。合于人形氣血。通決死生。為之奈何。曰。天地之至數。始于一終于九焉。(九為奇數之極。)一者天。

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上部天。兩額之動脈。(額兩旁動脈。王注。足少陽脈氣所在。)上部地。兩頰之動脈。(鼻之兩旁。近巨 之分動脈。

足陽明脈氣所行。)上部人。耳前之動脈。(耳前陷中動脈。手少陽脈氣所行。)中部天。手太陰也。(謂肺也。寸口中經渠穴動脈。)中部地。手陽明也。(謂大腸。手大指次指歧骨間。合谷之分動脈。)中部人。手少陰也。(謂心脈。掌后銳骨之下。神門之分動脈。)下部天。足厥陰也。(謂肝脈。毛際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陰股中動脈。女子取太沖。

在足大趾本節后二寸陷中。)下部地。足少陰也。(謂腎脈。足內踝后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分動脈。)下部人。足太陰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布拖县| 夏津县| 岳阳县| 新宾| 建始县| 金乡县| 福鼎市| 南和县| 天水市| 安远县| 德令哈市| 沁水县| 富源县| 韩城市| 康保县| 吴川市| 杂多县| 临湘市| 波密县| 金湖县| 南丰县| 绿春县| 台东市| 华池县| 普安县| 香格里拉县| 昔阳县| 库车县| 德阳市| 贵港市| 娄底市| 莱阳市| 临猗县| 广平县| 寻甸| 大埔县| 淮南市| 开封县| 莆田市| 建宁县| 额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