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謂脾脈。足魚腹上。越兩筋間。陰股內箕門之分動脈。)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腸胃。)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王注。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腎藏志。是謂神藏五。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是謂形藏四。張注。形藏四。謂胃大小腸膀胱。藏有形之物也。膽無出無入。三焦有名無形。皆不藏有形者也。于理亦通。但于本文欠貫。馬注。古人診脈。凡頭面手足之動脈。無不診之。猶傷寒論多以趺陽脈言之也。其九候法。亦以三部中有天地人。與后世之浮中沉不同也。頗得古義。)必先度其形之肥瘦。(大抵肥人脈沉。瘦人脈浮。)以調其氣之虛實。(肥人血實氣虛。瘦人氣實血虛。)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此言刺法。統(tǒng)肥瘦而言。)必先去其血脈。(刺去留邪。)而后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喘滿。)者死。(形氣不相得。)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目內陷者死。(諸脈皆屬于目。)察九候獨小者病。(九部之中。一部獨小。下同。)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吳注。沉伏。)病。(此九候中。又有七診之法。)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寒熱病者。以平旦死。(吳注。寒死夜半。熱死日中。平旦為陰陽交會之中。)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火旺于午。)病風者。以日夕死。(風屬卯木。日入申酉。屬金。

金克木。)病水者。以夜半死。(水旺亥子。)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辰戌丑未土日。脾絕故也。)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風病之脈。有獨大獨疾者。經血不足。有獨小獨遲者。)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fā)噦噫。(胃為噦。

呃逆也。心為噫。噯氣也。)(三部九候論)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皮部論)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于腎。淫氣病肺。

(子病及母。)有所墮恐。喘出于肝。淫氣害脾。(木邪克土。)有所驚恐。喘出于肺。淫氣傷心。(驚則氣亂。神無所根據。故喘出肺而傷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腎與骨。(水氣通腎。)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故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經脈別論)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心志不樂。營血不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富則膏粱。貧則藜藿。藏液不生。)五氣留運。病有所并。醫(y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內無可求。外無可驗。)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惡寒之貌。)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于衛(wèi)。內奪于營。(王注。血為憂煎。氣隨悲減。)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治之一過也。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后苦。

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逆氣上行。滿于經絡。使神氣離散。)愚醫(y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并。此治之二過也。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恒。(病能論。奇恒者。

言奇病也。)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失勢。)及欲侯王。(妄念。)故(舊也。)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 為攣。(不得志而氣血傷。筋骨攣。)醫(y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委曲隨順。)亂至失常。病不能移。此治之四過也。凡診者。

必知終始。有知余緒。(吳注。始病今病。以及余事。)切脈問名。當合男女。(王注。男陽氣多。左大為順。女陰氣多。

右大為順。)離絕菀(郁。)結。憂恐喜怒。(王注。離。間其親愛也。絕。斷其所懷也。菀。思慮郁積也。結。怫郁不解也。憂則志苦。恐則氣下。喜則憚散。怒則逆亂。)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當富大傷。斬筋絕脈。

身體復行。令澤不息。(身雖復舊。而色澤尚未滋息。)故(舊也。)傷敗結。留薄歸陽。(王注。謂陽經及六腑。張注。

由陰傷而及于陽。)膿積寒炅。(內積膿血。外為寒熱。)粗工治之。亟刺陰陽。(不別陰陽。而妄刺之。)身體解散。四肢轉筋。死日有期。醫(yī)不能明。此治之五過也。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里。

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八正神明論。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九候。見前篇。)(疏五過論)

運氣第六

(按運氣一書。后世有信其說者。有不信其說者。愚伏讀其書。析理淵深。措辭奇瑋。上窮天文。下察地氣。中究人事。入理之處。確不可易。非深于天人之際。性命之微者。孰能創(chuàng)是鴻篇乎。所以歷百世而咸宗之。卒不可廢也。今量取其精要說理者。至其圖說錯綜。纖悉言數者。不能盡錄。欲深造者。當統(tǒng)觀其全書可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金木水火土為五運。風寒暑濕燥火為六氣。)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圣。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

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陽左旋。陰右旋。)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火陽。水陰。)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春木發(fā)生。秋金成實。)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太過不及。昭然可見。)何謂氣有多少。

形有盛衰。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王注。太陰為正陰。太陽為正陽。次少者為少陰少陽。又次少者為厥陰陽明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余從之。

(言盈虧無常。不足即伏于有余之中。所以有勝復之相乘也。)知迎知隨。氣可與期。(運有盛衰。氣有虛實。更相迎隨。

以司歲也。)甲己之歲。土運統(tǒng)之。(甲己化土。)乙庚之歲。金運統(tǒng)之。(乙庚化金。)丙辛之歲。水運統(tǒng)之。(丙辛化水。)丁壬之歲。木運統(tǒng)之。(丁壬化木。)戊癸之歲。火運統(tǒng)之。(戊癸化火。)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上謂司天。少陰司天。

則陽明在泉。)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太陰司天。太陽在泉。)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少陽司天。厥陰在泉。)卯酉之歲。

上見陽明。(陽明司天。少陰在泉。)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太陽司天。太陰在泉。)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厥陰司天。

少陽在泉。)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自子午少陰始。至巳亥厥陰終。)厥陰之上。風氣主之。(風木。)少陰之上。

熱氣主之。(熱火。)太陰之上。濕氣主之。(濕土。)少陽之上。相火主之。(火熱。)陽明之上。燥氣主之。(燥金。)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寒水。)所謂本也。(六氣為三陰三陽之本。六微旨大論。言天者求之本。)是謂六元。(是真元一氣。

化而為六也。)應天為天符。(如木運之歲。上見厥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歲運與司天相合。故曰天符。)承歲為歲直。

(如木運臨寅卯。火運臨巳午。運氣與地支年辰相直。故曰歲直。亦曰歲會。)三合為治。(如火運之歲。上見少陰。年辰臨午。即戊午歲也。土運之歲。上見太陰。年辰臨丑未。即己丑己未歲也。金運之歲。土見陽明。年辰臨酉。即乙酉歲也。天氣運氣年辰俱會。故曰三合。)(天元紀大論)(運氣書凡七篇。俱見下。馬注。六節(jié)藏象論但論五運。不及六氣。

但論主時。不及治歲。)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日月五星。)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氣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太過不及。可觀象而知之。)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有憑著否。)曰。大氣舉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游行其間。寒暑六入。(此句諸解未確。昂按。寒暑二字乃省文。蓋兼六氣而言者也。張注。六者之氣。皆入于地中。故令有形之地。受無形之虛氣。而化生萬物也。又按。此即乾坤專任六子。

既成萬物之義。)故令虛而化生也。(化生萬物。賴此六氣。惟亢害然后為病。故下文言其太過。)故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山崩地震。)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猶土得火。而成瓦埴。此六入而太過者也。)天地之氣。何以候之。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于診也。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言司天在泉。

勝復之氣。皆歲運主之。不形于脈中。王注。當以形癥觀察之。)五氣更立。各有所先。(應運之氣。)非其位則邪。(水居火位。金居木位之類。)當其位則正。(本位。)氣相得則微。(子居母位。母居子位。)不相得則甚。(勝己者。與己所勝者。)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如木既克土。而反侮金之類。)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如金既克木。而土反凌木之類。)侮反受邪。(始于侮彼求勝。終則己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畏。謂克制也。五行之氣。必有所畏憚。乃能守位。即下文承制之義。)(五營運大論)愿聞地理之應。六節(jié)氣位何如。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日出顯明。卯地之右。屬東南方。時應春分。六步退行。至東北止。)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

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地之四方。分為六步。一歲之中。更治時令。以應天外六節(jié)氣位之治。)相火之下。水氣承之。(夏相火極。水生承之。從微漸化。至冬而著。下同。)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木。)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馬注。其說與陰陽家水胎于午。金胎于卯。略同。皆循環(huán)相承。以為胎也。)亢則害。承乃制。(六氣各專一令。專令者常太過。故各有所承。以制其過。不使亢甚為害也。)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外列。即損益彰矣之義。按古文作制生則化。言有制之者。生于其間。則亢害者可化為和平。如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之化也。后人改作制則生化。似可不必。)害則敗亂。生化大病。(此段言運氣有生克。而又有制化也。蓋五行之理。不獨貴于相生。而尤妙于相克。有克之者。以制其太過。則亢害者可化為和平。而盛衰之故。昭然外列而可見。若一于亢害。必至于敗亂。而生化之原由此大病矣。蓋生克者。運氣之常數。而制之化之。

又所以轉五運而調六氣也。圣人作經。參贊化育。義專在此。數句實為全經之要義。王氏略而不注。林氏河間引證紛然。

求明而反晦。惟馬注云。六位之氣過極。則必害作。承氣乃生于下。制之使不過也。只照本文解。反覺明白直捷。)盛衰何如。曰。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何謂當位。曰。木運臨卯。(丁卯歲。)火運臨午。(戊午歲。)土運臨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己未歲。)金運臨酉。(乙酉歲。)水運臨子。(丙子歲。)所謂歲會。氣之平也。(天干之化運。

與地支之主歲。相合。為歲會。)非位何如。曰歲不與會也。(則有過不及之氣矣。)土運之歲。上見太陰。(己丑己未歲。

主站蜘蛛池模板: 留坝县| 沙坪坝区| 遵义县| 望奎县| 萍乡市| 厦门市| 库伦旗| 兴仁县| 萍乡市| 昌江| 东山县| 运城市| 蓬安县| 丹东市| 岳池县| 新龙县| 友谊县| 隆安县| 绥德县| 临江市| 綦江县| 岢岚县| 莱西市| 那曲县| 宕昌县| 舟曲县| 保德县| 宜春市| 重庆市| 罗平县| 丽江市| 万盛区| 绵竹市| 当雄县| 黑水县| 浦县| 宜都市| 大新县| 山东省| 怀宁县| 横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