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6章

蓋氣郁則生熱,熱從內吸,則子宮枯燥,不能攝精,熱盛則生風,風陽鼓旋,則頭旋眩暈,脈絡不和。養血益陰,固屬要圖,而泄熱調氣,尤為急務,非大劑補益便為良法也。

大熟地(砂仁炙五兩) 黑元參(三兩) 大連翹(三兩) 白蒺藜(炒去刺三兩) 大生地(姜汁炙五兩)豆衣(三兩) 黑山梔(三兩) 四制香附(四兩研) 大麥冬(二兩五錢) 制首烏(五兩切) 晚蠶砂(包煎三兩) 全當歸(二兩五錢) 制洋參(三兩) 奎黨參(四兩) 炒杞子(三兩) 粉丹皮(二兩) 淡天冬(二兩)滁菊花(二兩) 干荷邊(二兩) 縮砂仁(另煎沖一兩) 杭白芍(二兩五錢) 半夏曲(二兩五錢鹽水炒) 松蘿茶(二兩) 桑寄生(三兩)上藥共煎濃汁,用清阿膠三兩龜板膠二兩白冰糖三兩溶化沖入收膏,以滴水成珠為度,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梁(右) 左臍旁瘕聚已久,發則攻筑,為痛為脹,偏右頭疼,略一辛勞,輒綿綿帶下。良以木郁不條達,厥陰之氣滯積成形,下為瘕聚,上為乳 。木旺而陽氣上升,是為頭痛。沖氣不和,則奇脈不固,以致脂液滲泄。木郁宜舒,而肝為剛臟,其體宜柔,從養血之中,參疏肝調氣法。

大熟地(五兩) 奎黨參(四兩) 清阿膠(四兩溶化沖入) 大生地(六兩) 炒杞子(三兩) 青皮(一兩五錢蜜水炒) 白蒺藜(炒去刺三兩) 全當歸(酒炒二兩五錢) 黑豆衣(三兩) 小茴香(八錢炒)制香附(一兩研) 杭白芍(酒炒二兩) 制首烏(五兩切) 麩炒枳殼(一兩) 柏子仁(去油三兩)川芎(一兩) 金鈴子(一兩切) 茯神(三兩) 山梔(姜汁炒二兩) 滁菊花(一兩) 濃杜仲(三兩)肥玉竹(三兩) 炙甘草(七錢) 龍眼肉(四兩) 淮小麥(四兩) 酸棗仁(炒研二兩) 大南棗(五兩)上藥共煎濃汁,加白蜜三兩沖入收膏,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黃(左) 痰熱有余,甲木少降,乙木過升,致痰生熱,熱生風,為耳鳴,為重聽。胃為中樞,凡風陽必過陽明而后上旋,陽明為十二經之總司,所以肩臂背肋不時注痛,所謂下虛而上實也。擬壯水育陰,以涵肝木,而以清化痰熱參之。

大生地(八兩) 凈柴胡(七錢另煎湯收膏時沖入) 白蒺藜(三兩) 生山藥(二兩) 西洋參(四兩)龜板膠(四兩溶化沖入) 清阿膠(二兩溶化沖入) 炒杞子(三兩) 橘紅(鹽水炒一兩) 竹瀝(五兩滴入姜汁三分沖) 茯苓神(各一兩) 枳實(一兩) 大麥冬(四兩) 橄欖膏(五兩沖入) 上綿 (鹽水炒二兩)半夏(二兩)豆衣(三兩) 粉丹皮(二兩) 奎黨參(四兩) 黑山梔(二兩) 磁石(四兩) 懷牛膝(鹽水炒三兩)杭白芍(酒炒三兩) 澤瀉(一兩五錢) 秦艽(一兩五錢)上藥共煎濃汁,加白蜜三兩沖入收膏,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薛 平素痰多,漸起眩暈,始清痰熱,未能速效,繼進育陰以潛陽氣,眩暈才得退輕。蓋脾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升降之機,肝合脾主左升,膽合胃,主右降。惟胃有蘊聚之痰,斯膽失下行之路。于是甲木生火,火即化風,久之而水源亦耗,所以育陰之劑,獲效于后也。宜循經驗之法調理。

炙生地(五兩) 奎黨參(三兩) 粉丹皮(二兩) 滁菊花(一兩) 黑玄參(二兩) 生于術(一兩)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廣橘紅(一兩) 竹瀝半夏(一兩五錢) 生甘草(五錢) 萸肉炭(一兩) 川石斛(三兩) 生牡蠣(四兩) 茯苓塊(二兩) 南花粉(一兩五錢) 川貝母(去心一兩五錢) 海蛤粉(三兩包煎)大天冬(二兩) 石決明(四兩打) 煨天麻(一兩五錢) 肥玉竹(二兩) 白蒺藜(去刺炒三兩) 澤瀉(一兩五錢)上藥寬水煎三次,去渣,再煎極濃,用清阿膠龜板膠溶化沖入收膏,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楊(右) 氣滯則腹滿,陽升則偏左頭,痛而眩暈耳鳴。氣何以滯。生升之性不能遂其扶蘇條達也。陽何以升。剛臟而失涵濡。所以在下則為氣,在上則為陽矣。宜養其體之不足,而疏其用之有余。

大生地(砂仁炙四兩) 制首烏(六兩切) 制香附(打二兩五錢) 澤瀉(一兩) 大熟地(砂仁炙五兩)奎黨參(四兩) 桑葉(一錢五分另煎沖入) 濃杜仲(三兩) 白歸身(酒炒二兩) 生于術(一兩五錢木香五錢煎汁收入) 白蒺藜(炒去刺三兩) 炒山藥(三兩) 粉丹皮(二兩) 川斷肉(二兩) 黑豆衣(二兩) 朱茯神(三兩) 杭白芍(酒炒三兩) 金鈴子(二兩切) 川芎(蜜水炒一兩) 新會皮(一兩二錢)生熟甘草(各三錢) 滁菊花(一兩) 酸棗仁(炒研二兩) 麩炒枳殼(一兩) 炒杞子(三兩)上藥如法寬水煎三次,再煎極濃,用清阿膠三兩溶化沖入,白冰糖二兩文火收膏,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盛(左) 脈象濡滑,左尺少力,右尺沉細。壯盛之年,雖不至疾痛纏綿,而神情疲弱,時多迷睡。考傷寒六經,惟少陰篇有欲寐之文。良由命陽不振,陰濁彌漫,胸中陽氣失曠。宜于調攝之中,仍寓掃蕩陰霾之意,庶與少陰篇之章旨符合也。

炙綿 (四兩) 制半夏(三兩) 別直參(二兩另煎沖入) 菟絲子(鹽水炒二兩) 炒杞子(三兩) 濃杜仲(三兩) 潼沙苑(鹽水炒二兩) 大生地(姜汁炒三兩) 奎黨參(三兩) 熟附片(七錢) 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破故紙(鹽水炒三兩) 廣橘紅(一兩三錢) 淡蓯蓉(一兩五錢) 制首烏(六兩切) 炒于術(二兩五錢)山萸肉(一兩五錢) 淡干姜(五錢)白茯苓(三兩) 炙黑草(六錢) 枳實(八錢) 肥玉竹(二兩) 澤瀉(一兩五錢) 霞天曲(二兩炒)陳阿膠(二兩溶化沖入) 血鹿片(三錢另煎沖渣焙干研末和入)上藥寬水煎三次,去渣再煎極濃,加白冰糖二兩收膏,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林(右) 陰分久虧,木失涵養,肝強木燥,生火生風。陰血為熱所迫,不能固藏,經水反多,甚至一月再至,營血由此更虧。陽氣化風,上旋為頭暈。撼擾神舍為心悸,為火升轟熱,諸虛象雜陳。脈形弦細,左部澀弱,且有數意。陰弱陽強,急宜養血益陰,以配合陽氣,庶不致因虛致損,因損不復耳。

大生地(五兩) 西洋參(三兩) 酸棗仁(炒研二兩) 濃杜仲(三兩) 茯神(二兩) 大熟地(三兩)奎黨參(四兩) 潼沙苑(鹽水炒三兩) 樗白皮(炒黑一兩五錢) 制首烏(三兩) 生于術(二兩) 大天冬(二兩) 川石斛(四兩) 生山藥(三兩) 柏子仁(去油三兩) 烏賊骨(四兩炙) 當歸炭(一兩五錢) 粉丹皮(一兩五錢) 炒萸肉(二兩) 大麥冬(二兩) 旱蓮草(二兩) 池菊花(七錢) 地骨皮(二兩) 杭白芍(酒炒二兩) 細子芩(一兩五錢防風七錢煎汁收入) 香附(一兩五錢蜜水炒) 黑豆衣(三兩) 橘白(七錢)女貞子(酒蒸三兩) 生熟草(各四兩)上藥寬水煎三次,去渣再煎極濃,加清阿膠三兩龜板膠三兩溶化沖入收膏,以滴水成珠為度,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吳(右) 產育頻多,木失涵養,風木上干胃土,中州不舒。胃納因而日少,甚則涎沫上涌,有似濕從上泛之象。非濕也,正與厥陰篇中肝病吐涎沫之文相合。時輒不寐,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也。然陽明之氣不衰,風木雖從上干,胃氣自能抵御,何至土為木乘乎。陽明以通為用,則是通補陽明,平肝和胃,為開手第一層要義。宜先用通補煎劑以治肝胃,俟胸寬納谷漸增,再以膏劑養肝之體。煎方并附。

人參須(另煎沖入) 制首烏 濃杜仲 阿膠珠 枳實 制半夏白歸身(酒炒) 川斷肉 炙黑草 廣陳皮 炒杞子 木瓜皮(炒)左牡蠣 龍齒 生于術 酒炒杭白芍 白茯苓 白蒺藜(炒去刺) 炒棗仁(打) 奎黨參上藥寬水煎三次,濾去渣蓋文冰三兩收膏,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先服煎藥方,俟胸膈舒暢,飲食漸增,然后服膏。擬煎方如左。此方不拘帖數,如得效,不妨多服數帖。

人參須(七分另煎沖入) 陳廣皮(一錢) 川雅連(三分) 杭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沉香曲(二錢炒)白茯苓(三錢) 淡干姜(二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 炒谷麥芽(各二錢)吳(左) 向有遺精,有時氣從上沖,則心悸驚怖,不由自主,甚則頭暈,滿面作麻,牽及四肢。疊投壯水潛陽,甚合病機,足見陰精內虧,坎中之陽不藏。少陽內寄相火,沖陽上逆,則膽木撼動,陽得化風上旋。宜以柔養鎮靜之品,俾水中之火,不致飛越,陰精自臻固攝耳。

大熟地(六兩) 奎黨參(三兩) 湖蓮肉(二兩) 大生地(四兩) 生于術(二兩) 甘杞子(三兩)炒芡實(二兩) 大麥冬(二兩) 潼沙苑(三兩) 龍骨(二兩) 金石斛(劈開三兩) 粉丹皮(一兩五錢)女貞子(酒蒸二兩) 生熟草(各三錢) 山萸肉(炒一兩五錢) 柏子仁(去油一兩五錢) 生牡蠣(八兩)建澤瀉(一兩) 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縮砂仁(七錢另煎和入) 生山藥(二兩) 淡秋石(四錢)魚鰾膠二兩溶化沖入,加白冰糖三兩收膏,每晨服一調羹。

沈(右) 腎水不足,厥陽有余,上沖胃土,則胃氣不降,中脘痞滿。歷投苦辛通降及鎮逆諸法,漸得舒暢。

夫六腑以通為用,似不宜更進陰柔。然胃之不降,木犯之也,木之所以上犯,剛太過也。涵木者水也,腎為起病之源,胃乃傳病之所,所以胃既通降,即進柔養,其少寐易汗等癥,次第而退也。服食調攝,宜踵此擴充。

大生地(姜汁炒五兩) 制首烏(五兩) 炙熟地(三兩) 白蒺藜(鹽水炒一兩) 生于術(一兩五錢用木香四錢煎湯沖入) 龍骨(三兩) 潼沙苑(鹽水炒一兩) 小兼條參(另煎沖七錢) 柏子仁(去油二兩)縮砂仁(六錢另研調入) 川貝母(一兩五錢) 光杏仁(三兩打) 酒炒歸身(二兩) 木瓜皮(一兩炒)夜交藤(三兩) 橘皮(一兩) 酒炒白芍(一兩五錢) 干枇杷葉(去毛包三兩) 甘杞子(三兩) 牡蠣(四兩) 炒山藥(三兩) 茯神(二兩) 干蓯蓉(一兩五錢) 姜半夏(一兩五錢) 生熟草(各三錢) 炒棗仁(二兩研) 濃杜仲(三兩) 炒枳殼(八錢) 澤瀉(一兩五錢)上藥煎三次,去渣再煎極濃,用阿膠三兩龜膠二兩鹿角膠八錢溶化沖入,加白冰糖收膏,清晨服六七錢,漸漸加至一兩,開水沖挑。

任(左) 上則眼目昏花,下則陽道不通,有時火升面熱,稠濃之痰,從喉中咯出。或謂真陽式微,陽道閉塞,則眼目昏花,火升面熱,又系陰虛陽升明證,如以陽道不通與火升目花分為兩途,則欲養其陰,必制陽光,欲助陽光,必消陰翳,未利于此,先弊于彼矣。或者陰陽并虛,水火皆乏。庸有是理。然果水火皆乏,安能形氣皆,盛起居無恙乎。細察陽道不通,斷非陽衰不振,實緣腎水不足,虛陽盡越于上,陽不下降,所以陽道不通,與陽氣衰乏者,判如霄壤也。脈象弦大,尤為陽氣有余之征。擬每晨進育陰以潛伏陽氣,每晚進咸化痰熱備方如下。

大生地(六兩) 制首烏(四兩) 生甘草(七錢) 大熟地(四兩) 黑豆衣(三兩) 大天冬(二兩)生牡蠣(四兩) 磁石(三兩) 大麥冬(二兩) 海蛤粉(四兩) 川石斛(四兩) 奎黨參(四兩)生山藥(三兩) 浙茯苓(三兩) 川貝母(二兩) 西洋參(二兩) 甘杞子(三兩) 大元參(三兩)生于術(二兩) 粉丹皮(二兩) 女貞子(酒蒸) 石決明(四兩打) 池菊花(一兩五錢) 橘紅(鹽水炒一兩) 酒炒白芍(一兩五錢) 潼沙苑(鹽水炒三兩) 牛膝(鹽水炒三錢) 澤瀉(一兩五錢)上藥煎三次,去渣,用清阿膠三兩龜膠三兩魚鰾膠二兩溶化沖入收膏,每晨服一調羹。

再另加陳關蟄三斤,洗極淡,用清水煎烊,漸漸收濃,加荸薺汁六兩沖入,更加白冰糖二兩收膏,每晚將臥時服半調羹。俱用開水沖挑。

董(左) 心火炎上,水從下吸,斯火不上騰,腎水就下,火從上挈,斯水不下淪,水之與火,兩相交濟者也。

每至心事急迫,輒氣從下注,有似陰精欲泄之象,皆由心腎兩虛,不能相濟。時為眩暈,亦陰不足而陽上升也。擬交補心腎,參以熄肝。

人參須(五錢另煎濃湯和入) 大熟地(七兩) 遠志肉(六錢炒) 柏子霜(二兩) 奎黨參(五兩)元武板(十兩炙)潼沙苑(鹽水炒三兩) 山萸肉(一兩五錢) 生熟于術(二兩) 龍骨(三兩) 雞頭子(三兩炒) 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黑豆衣(三兩) 制首烏(四兩) 炙綿 (三兩) 生牡蠣(四兩) 池菊花(一兩) 炒山藥(三兩) 炙黑草(七錢) 當歸炭(二兩) 甘杞子(三兩) 白茯苓(三兩) 炒棗仁(研一兩五錢) 澤瀉(鹽水炒一兩)加阿膠三兩冰糖三兩收膏。

蔣(右) 心主靈明,膽主決斷。靈明所至,雖虛幻之境,可以意構,惟有膽木決斷乎其間,一舉一動,方能合節。今診脈象細弦,關部堅硬,人迎浮露,舌苔薄白。良以營分不足,木少滋濡,厥陽上升,甲木漂拔,失其決斷之職,神情為之妄亂,目不交睫。刻下雖臻平定,而腹撐頭暈,還是木旺見端。擬平肝寧神,交通水火。

大生地(四兩) 制洋參(二兩) 玄武板(三兩) 金鈴子(二兩) 白歸身(二兩) 龍齒(二兩)制香附(四兩) 制半夏(三兩) 縮砂仁(八錢) 白蒺藜(二兩) 上黨參(三兩) 新會皮(一兩)小青皮(一兩) 濃杜仲(三兩) 炒牛膝(二兩) 川斷肉(三兩) 沉香曲(三兩) 遠志肉(五錢)石菖蒲(四錢) 朱茯神(二兩) 杭白芍(一兩五錢) 野于術(一兩二錢枳實一兩二味同炒) 辰砂拌麥冬(一兩五錢) 菊花(一兩)上藥如法共煎濃汁,連煎三次后去渣,將藥汁徐收,再用真阿膠三兩溶化沖入收膏,每日清晨沖服三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家渠市| 梁河县| 洛隆县| 邹城市| 青铜峡市| 安新县| 宝清县| 彰武县| 龙江县| 霍林郭勒市| 蒙阴县| 英山县| 东宁县| 曲周县| 茶陵县| 马山县| 门源| 当雄县| 增城市| 宿州市| 红桥区| 龙山县| 北京市| 蓬安县| 凤山市| 东安县| 江川县| 龙井市| 德钦县| 扶风县| 辽阳市| 额敏县| 安远县| 东安县| 惠州市| 鄢陵县| 娄底市| 泗洪县| 七台河市| 嫩江县|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