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原任閩督雅等奏前事一折,除移咨戶部辦理外,相應抄單移會貴處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一年閏七月十五日。
乾隆五十一年閏七月初九日,內閣抄出臣雅德、臣徐嗣曾、臣黃仕簡跪奏為酌籌淡水善后事宜、仰祈圣鑒事:竊照臺灣淡水廳直加未南、目懷二社生番戕害官役一案,經臣等將搜洗凈盡情形先后奏報,欽奉上諭:此次生番滋事,因在山射獵,至樹林口地方,見有隘丁堵御,當即追殺,致害官役。此等界連生番隘口,安設兵丁,原所以資防御,但恐該隘丁等或因此私占番界,以致滋生事端,亦未可定。著傳諭黃仕簡等查明該處情形,如可無須安設隘丁,不若竟行撤去,俾該番等相安無事。倘因地方緊要,必須設隘邊防,則舊設隘丁僅止十名,于邊防仍屬無濟,自應酌量地方情形,多為添設,俾聲勢嚴整,足資守御。并應嚴禁滋擾生番地方,方為妥善。其應如何酌籌辦理之處,著于善后事宜,一并悉心妥議具奏。欽此。欽遵,臣跪讀之下,仰見圣主訓示周詳,無微不至。臣黃仕簡于蕆事后,隨會同臬司李永祺、臺灣鎮總兵柴大紀、臺灣道永福等,將該處情形,逐一親行履勘。因查淡水迤東一帶,悉與番境通連,必須酌籌盡善,方為經久之計。嗣由臺回廈,與臣雅德悉心商論,復飭據臬司李永祺、藩司伍拉納移會臺灣鎮道,確核妥議詳復前來。
臣等查淡水廳所轄地方,西鄰瀛海,東接崇山,自南至北,袤延二百余里,處處與生番界址毗連,所宜防御者不止樹林口一處。即如樹林口迤南至中港一段,綿亙一十余里,盡屬荒區,并無村社,而生番登山越險,捷如猿犺,堪可出沒之處甚多。惟是此等生番,人形獸類,性強嗜殺,歷來亦止潛住山內,偶遇內地民人誤入樵采,或遭傷害,從不敢越境滋事。此次實因直加未南等二社生番在外打牲,經過樹林隘口,該處隘丁出而堵御,反被趕殺入口。且查樹林口地方向未設有隘寮,歷久相安,從無失事。自潘凱于四十九年三月設隘安丁,轉致生番夤夜入口,戕殺多人,傷及官役。是生番之逞兇不法,未始不因隘丁之堵御,有以釀成之也。臣等伏思,立法期于無弊,而設險尤貴得宜。今體察情形,若僅于樹林口安兵設隘,則防御于此,不難潛出于彼,仍屬不能兼顧。
若逐處設隘邊防,則地勢綿遠,而生番又從不越界,不獨徒煩戍守,且所設兵役未必盡皆安分。倘稽查不密,或啟私侵番界等弊,轉恐別生事端。誠如圣諭,如可無須安設,不若竟行撤去,俾該番等相安無事。應請將樹林口原設隘丁,飭令撤除,實為妥善。臣等先經面同籌酌,今又往返札商,意見相同。謹合詞恭折具奏。再該二處兇番業經搜洗凈盡,此外亦并無應辦事宜,合并陳明,伏祈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一年閏七月初六日奉旨:軍機大臣會同該部議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二六頁。
一一〇、吏部題本
經筵講官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管理吏部戶部理藩院事務領侍衛內大臣正白旗滿洲都統步軍統領三等忠襄伯臣和珅等謹題為遵旨議奏事:該臣等議得: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等奏稱:竊照設官分職,責任必有專司,因地制宜,稽察期于核實。閩省臺灣一郡,管轄一廳、四縣,所有各屬命盜案件,向歸海防捕盜同知兼轄。嗣于乾隆三十一年,前督臣蘇昌因臺灣民番雜處,撫馭需員,奏明將泉州府西倉同知裁汰,改設臺灣北路理番同知,管理淡水、諸羅、彰化三縣屬民番交涉事件;其南路臺灣、鳳山二縣民番交涉事件,請以海防捕盜同知管理,換給臺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關防,刪去捕盜字樣。經部議覆,奉旨允準遵行在案。是乾隆三十一年以前,海防同知兼轄全臺,自添設理番同知以后,則南、北兩路該同知已各有分轄,而協緝案件,向來未經議及。及遇有應取職名,仍以南路理番同知開送。至乾隆五十年,前督臣雅德于蚶江設立海口案內,奏請將北路理番同知移駐鹿仔港,所有彰化一縣緝捕事宜,改歸該同知兼轄,而于淡水一廳及諸羅(今改為嘉義)一縣,仍未議及。是以遇有承緝案件,仍歸南路同知管轄。不特呼應不靈,而于體制亦屬未協。茲據藩、臬兩司轉據臺灣道、府議詳請奏前來。臣伏思緝捕宜嚴,則章程不可不定,疆界既判,則責成不可不專。臺灣南、北兩路理番同知,既系分縣管轄,則遇有命盜案件,自應各照所管地方,專司彈壓稽查,以歸核實。況各郡當逆匪平定之后,一切命盜事件,尤須認真嚴辦,以靖海疆。督緝一事,甚關緊要。相應恭折奏明,嗣后南路臺灣、鳳山二縣命盜案件,請歸臺灣同知協緝;其北路嘉義、彰化二縣命盜案件,請歸鹿仔港同知協緝。至淡水同知與北路理番同知,職分相等,應照直隸廳之例,以臺灣府為兼轄,責令協緝稽查。倘有疏防以及督緝不力,即將該同知等職名分別題參。如此庶各顧考成,責無旁貸,既于體制相符,而協緝亦可收實效。臣等為海疆緝捕起見,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等因。
乾隆五十七年閏四月初二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閏四月初五日抄出到部。查地方命盜事件,緝捕綦嚴,自應畫定疆界,以專職守。今臺灣府屬既經設立南、北兩路同知,而承緝案件,向來并未分別,遇有應取職名,仍以南路同知開送,誠于體制未協。今據該督等奏請嗣后南路臺灣、鳳山二縣命盜案件請歸臺灣同知協緝,其北路嘉義、彰化二縣命盜案件請歸鹿仔港同知協緝,至淡水同知與北路理番同知職分相等,應照直隸廳員之例,以臺灣府為兼轄,責令協緝稽查,倘有疏防,以及督緝不力,即將該同知等分別題參等語,實屬慎重緝捕之道,應如該督等所奏辦理。俟命下臣部遵奉施行。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初八日,經筵講官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管理吏部戶部理藩院戶部三庫事務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上駟院武備院事務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教習庶吉士正白旗滿洲都統總理圓明園八旗內府三旗官兵大臣步軍統領三等忠襄伯臣和珅、禮部尚書暫署吏部尚書管理國子監事務臣劉墉、經筵講官左侍郎兼管樂部太常寺事務鑲藍旗滿洲副都統公中佐領臣德明、經筵講官左侍郎臣金士松、右侍郎都統職銜臣穆精阿、經筵講官右侍郎臣沈初、考功清吏司掌印郎中臣和德、郎中臣特升額、郎中臣江浚源、員外郎臣阿敏、員外郎臣成熙、員外郎臣吳濂、候補員外郎臣陸伯焜、主事臣都隆阿、主事臣嵩山、主事臣查隆額、主事臣史國華、主事臣賀賢志、候補主事臣董教增、候補主事臣秦泉、候補主事臣康綸鈞、額外主事臣王寧囗〈火阜〉、(下缺)
旨:依議。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九本八五四~八五五頁。
一一—、戶部「為內閣抄出福州將軍賽沖阿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州將軍賽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嘉慶十二年二月十三日。
奴才賽沖阿跪奏為酌議鳳山縣城移回舊縣興隆里地方、恭折具奏、仰祈圣鑒事:竊照鳳山縣舊城,從前建設興隆里地方,負山濱海,實系臺灣南路形勝所在。因乾隆五十一年林逆滋事,舊城兵火之后,居民甚少,經欽差福康安查明該處地勢較低,奏請將縣治移駐埤頭高阜地方;并聲明舊囗地處海濱,亦關緊要,另建龜山石卡,分派弁兵駐守,以資控制在案。上年十一月內,賊匪起自洋面,該縣文武各官,因海口兵單,帶領兵役馳赴海口堵御,致奸民乘虛入城,官署、民房、城池、壇廟均被賊毀。現在全郡敉寧,自應趕緊修復,以壯觀瞻,而肅體制。奴才于七月內前赴南路看兵,經赴新舊縣治及海口一帶,逐一查勘。時總兵愛新泰、臬司慶保皆隨同前往,均稱埤頭縣城距海口較遠,一遇海口緊要之時,兼顧為難。與其修復新城,不如移回舊城,更得形勢。隨經奴才于查看鳳山地方情形折內奏蒙圣鑒,一面轉飭該鎮道會同臬司慶保確勘妥議去后。茲據該鎮道愛新泰、清華等詳稱:鳳山縣舊城有龜、蛇二山,左右夾輔,迤南即打鼓港海口,控制水陸,實系自然險要。緣在兩山之間,似覺地勢較低,而依山為城,轉覺捍衛得力。現在街市齊整,囗為縣治。至埤頭地方,本系民莊,雖移建縣城,戶口無多。自嘉慶八年,埤頭水岸沖坍,溝渠散溢,民鮮蓋藏。囗訪輿論,亦稱縣治應移回舊城為善等情。并與臬司慶保商酌,意見相同。詳請具奏前來。
奴才查鳳山縣舊城,自入版圖以來,已逾百載。前因地方偶然有事,移駐埤頭,今既查明埤頭形勢不如舊城,自應移回興隆里,控制海口,為鞏固久安之計。且系因舊修復,亦與更張舊制不同。如蒙俞允,除知縣、典史應即移回舊城辦公外,所有駐城參將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外委三員、額外外委三員、兵丁五百名,均應移回舊城,以資防守。其埤頭地方,即以興隆司巡檢及舊城把總一員、兵丁一百十六名,足資稽察彈壓。其余均無移動。至城沙、衙署等項,無論縣治應移與否,均應修復。奴才查鳳山縣本系栽竹為城,今若移回舊治,自應照舊式另建城門四座,以肅啟閉。又學官衙署本在舊城,毋庸建蓋。其一切壇廟亦有舊址,地方官酌加修囗,即可肅將祀事,亦可毋庸議修,以省糜費。惟營縣衙署及倉庫,囗獄應聽督撫臣委員勘估,照例辦理。除移督撫臣查照外,奴才為縣城形勝起見,謹會同陸路提督奴才許文謨恭折具奏,并繪具圖說,恭呈御覽,伏乞皇上睿鑒訓示。謹奏。嘉慶十二年二月初二日奉朱批:另旨,欽此。
嘉慶十二年二月初二日,內閣奉上諭:賽沖阿奏酌議鳳山縣城移回舊縣興隆里地方一折,據稱鳳山縣城,從前建設興隆里,負山濱海,實系臺灣南路形勢所在。嗣因地方偶然有事,移駐埤頭。今查明埤頭形勢不如舊城,請移回興隆里,以資控制海口等語。該縣城池,現應修復,既據賽沖阿查明修理新城,不如移回舊城更得形勢,因修復一切無需多費,著照所請,將鳳山縣城移回舊建地方。所有應行另建城門、營縣衙署及倉庫、監獄等項工程,即著該督撫派委妥干大員前往勘估興修,以資保障。余俱著照例辦理。欽此。于本月初四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六五頁。
一一二、戶部「為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孫爾準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孫奏前事一折,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三年九月日,副郎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