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謹奏為遵旨議奏事:據福建水師提督兼管臺灣鎮總兵奎等奏拿獲偷渡舵水客民蔡牙等審擬治罪一折,乾隆五十六年四月十八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該臣等議得:據福建水師提督兼管臺灣鎮總兵奎等奏稱:上年四月初五日,據鳳山縣縣丞韋崇雅稟報:三月二十七日早,有小船二只,載貨上岸,內有四人形跡可疑,當即協同汛弁陳景往查,言語支離,再三詰訊,據供認系偷渡船只,舵工蔡牙、水手蔡江、陳內、客民陳文滔,其大船停泊東港汕外僻靜處所。當同汛弁陳景星率帶兵役往拿,該船業已駕逃,所有拿獲蔡牙等四犯解縣究報等情。隨飭臺灣府楊廷理提審去后,旋據該府稟復:訊據蔡牙供稱:船主系同安縣人陳次,伊系陳次妻舅王金山雇在船上把舵,其販賣偷渡亦系王金山起意等語。是否蔡牙避重就輕,捏情狡展,應關提陳次、王金山到臺質審定案等情。臣等隨飭該府于上年五月初三日備文專差關提去后。茲據該府覆稱:屢經移催,本年正月三十日始據署同安縣張學溥覆稱:差查陳次,已于五十四年五月間病故,王金山現往溫州生理未回,并傳王金山親屬鄰佑查訊屬實。該府又提蔡牙訊問,亦據供明陳次實于五十四年五月間病故,五十五年陳次之母陳蘇氏因伊孫年幼,將船交付王金山管理。其偷渡來臺,委系王金山起意。質之水手蔡江、陳內,供亦無異等情。臣等查王金山尚未就獲解臺,杳無日期,現犯未便再羈,隨飭該府詳解前來,臣等提犯覆鞫。緣蔡牙籍隸同安,與王金山認識。王金山姊丈陳次,舊置商船一只,領給同安縣牌照,牌名陳裕金。乾隆五十四年五月間,陳次身故。五十五年二月內,陳次之母陳蘇氏,將牌照赴縣繳換,仍系陳裕金姓名。是年三月間,陳蘇氏托王金山置買布疋,往海山發賣。王金山聽聞臺灣布疋價昂,地瓜價賤,起意偷渡,將布疋在臺變賣,置買地瓜回至內地,希圖獲利。三月十五日,王金山與陳次之侄陳鼎商定,即托陳鼎為出海。王金山又尋蔡牙告知,邀其把舵,議給工食番銀六圓,先給二圓,蔡牙應允,將番銀收受。又雇蔡江、陳內、陳紅、葉鼎太、施經、張貞并不知姓之老那七人為水手。王金山將空船駕至劉五店汛掛號出口,旋將布疋運載上船。水手陳內亦買煙、布、紙扇、棕蓑各貨,附搭上船。蔡牙攬客陳文滔一名,議出船價番銀三圓,錢二百文,均言明到臺交給蔡牙。即于是夜將船開放。二十六日駛近鳳山縣屬東港汕外,將船停泊僻靜處所。二十七日早,蔡牙同蔡江、陳內、陳文滔雇陳澳、陳祿小船二只,裝載煙、布、棕蓑、紙扇等貨上岸,被汛口盤獲。陳鼎等聞知,將船駕逃。此本案之原委。嚴詰委非積慣偷渡,亦無在洋為匪情事。加以刑嚇,矢口不移。將蔡牙等分別擬以遣流徒杖等因,具奏前來。
查例載:閩省不法棍徒,充作客頭,在沿海地方引誘偷渡之人,包攬過臺者,為首發近邊充軍,舵工人等知而不舉,杖一百、徒三年,其偷渡之人照私渡關津律杖八十,遞回原籍等語。此案舵工蔡牙,聽從在逃之王金山載貨偷渡,該犯希圖漁利,膽敢包攬客民,附載過臺,殊屬不法。臺灣現當嚴查??谥畷r,該犯猶敢圖利偷載,若僅照棍徒引誘偷渡本例擬軍,不足示懲,蔡牙應如該提督等所奏從重發往黑龍江給與披甲人為奴,先用重枷在臺灣海口枷示,俟續有拿獲偷渡人犯枷示后,再將該犯發遣。該提督等奏稱水手陳內帶貨圖利,僅照知而不舉例擬徒,不足蔽辜,陳內應于滿徒上酌加一等,杖一百,流二千里;蔡江并未帶貨,應依水手知而不舉例杖一百、徒三年;陳內、蔡江均在臺灣枷號三個月,滿日再解內地,分別流徒;陳文滔合依私渡關津律杖八十,折責遞籍;小船戶陳祿、陳澳訊不知情,應毋庸議。仍于蔡牙名下照追所得工資,同現獲貨物,一并變價入官充公等語。均應如所奏辦理完結。逸犯王金山等應令該提督等及閩省督撫嚴飭各屬勒緝務獲另結。再該提督等奏稱,此案濫給船照職名,詳請督撫查明送部另參等語,應令該督撫速即查參,咨送吏部查辦,為此謹奏等因。乾隆五十六年四月十九日奏,本日奉旨:依議,欽此。
前件,內閣于二十日抄出到部,本部已據軍機處交出辦理,于十九日具奏行文訖。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四本三九八~三九九頁。
九六、福建水師提督兼管臺灣總兵奎林等殘奏折
福建水師提督兼管臺灣鎮總兵奎等跪奏為拿獲偷渡、審明定擬具奏事:據安平右營游擊現署鹿仔港左營游擊陳光昭稟報:因時值南風盛發,匪船易于偷越,該游擊帶領弁兵并彰化縣及淡水鹿仔港二廳差役出洋巡哨。于本年五月二十九日在彰化縣所轄武絡洋面見船一只,在洋游移,恐系匪船,當率兵役上船,拿獲出海鄭智、水手陳明、吳景、焦欺四名,并偷渡客民林喜等二十四名。又于六月初七日在淡水廳所轄吞霄洋面見船一只,上船查拏,內有二人見拿跳水逃逸,當獲出海高何、舵工潘叅、水手陳尋、高霓、楊請五名,并偷越客民吳敬等十六名,俱已移解淡水廳、彰化縣審辦等情。又據署淡水同知清華稟報:派撥兵役、澳甲會同中港汛弁帶領目兵,于五月二十七日出洋巡哨。在于中港口外,見有廣東紅頭船一只停泊僻靜處所。該弁當帶兵役、澳甲上船,拿獲船戶黃阿扶、舵工趙田、水手林士青、張阿伯、朱昂、許亞標等六名,并偷渡客民余富等九名,解送到廳。經訊系船戶黃阿扶起意攬客偷渡等情,隨飭提去后。茲據署臺灣府袁秉義審明詳解前來。
臣等先提鄭智一案覆鞫。緣鄭智籍隸廣東海豐縣,于乾隆五十六年二月內受雇在海豐縣船戶施奇會船上把舵,兼為出海,沿海操捕。施奇會因捕漁獲利不敷食用,鄭智商令攬客偷渡。施奇會應允,陸續攬得客民林喜、徐強、蔡猛、莊娥、鄧起、賴交、林科、鄧曹、劉貴、盧明、劉順、吳旺、劉興、吳見、莊貴、諸言、楊遂、劉才、楊錐等二十名,鄭智攬得蔡耀、張仁、范親、黃亭四名,共二十四人,俱欲過臺尋親覓食。每人許給船租番銀二、三圓不等,先付番銀一圓,余約到臺之日找給。施奇會當雇陳明、吳景、焦欺三人為水手。正欲開船,施奇會患病不能同行,將牌照交付鄭智收執管駕。五月二十三日,由海豐牌竹港海邊出口。二十九日,駛至彰化縣轄武絡洋面被獲。
又提高何一案覆鞫。緣高何籍隸詔安縣,與廣東澄海縣船戶陳順熟識。乾隆五十六年四月內,陳順由粵駕船至詔,缺乏火食,與高何議攬客偷渡,言定所收船租作三股派分,陳順系船主得兩股,高何得一股。高何攬客吳敬、吳賴、黃賢、黃升、黃旺、羅浹、羅觀生等七名,陳順攬客許豈、詹廣、林謙、劉隊、王接、陳植、張炎、鍾論、李助等九名,共十六人,均欲過臺尋親覓食。每人許給船租番銀三、四圓,先給一、二圓不等,余約到臺之日找給。陳順當雇潘叅把舵,陳尋、高義、楊請、陳澄為水手。六月初二日在詔安竹港地方出口。初三日放洋。初七日駛至淡水廳轄吞霄洋面被獲。船主陳順、水手陳澄見拿,跳水逃逸。
又提黃阿扶一案覆鞫。緣黃阿扶籍隸廣東潮陽縣。乾隆五十六年五月內,承買牌名趙賢利小船一只,雇趙田把舵,林士青、車昂、張阿伯、許亞標為水手。黃阿扶因乏本生意起見,攬客偷渡。在澄??h攬客余富、李叅、孫文、鄒好、吳協、王發、王舜、陳奈、翁格共九名,俱欲過臺尋親覓食。每人許給番銀四圓半,當付番銀半圓,余約到臺之日找給。五月十八日夜,在澄??h涂弼港出口放洋。二十七日天明,駛近淡水廳轄中港內洋僻靜地面停泊被拿。再三研詰,堅供并非積慣偷渡,在洋亦無為匪情事。加以刑嚇,矢口不移。
查例載,客頭在沿海地方引誘偷渡之人,包攬過臺,索取船銀,為首發近邊充軍;舵工人等知而不舉,杖一百、徒三年;偷渡之人照私渡關津例杖八十、遞回原籍等語。再查臣等前于拿獲偷渡船戶林紹燦等各案,均將各船戶從重擬遣,乃鄭智、高何、黃阿扶于屢經懲創之后,仍敢偷渡,實屬罔法。鄭智、高何、黃阿扶等應仍從重發往黑龍江,給兵丁為奴;船工潘叅、趙田、水手陳明、吳景、焦欺、陳尋、高霓、楊請、林士青、米昂、張阿伯、許亞標等均各依知而不舉例杖一百、徒三年。鄭智、高何、黃阿扶、潘叅、趙田五犯仍用重枷在臺灣海口枷示,俟續有拿獲偷渡人犯枷示后,再將該犯等疏枷,照依所擬罪名分別遣徒。水手陳明等十犯,在臺灣??诩咸柸齻€月,滿日解省定地發配??兔窳窒病⑿鞆?、梁成、蔡猛、莊娥、鄧起、賴交、林科、鄧曹、劉貴、盧明、劉順、吳旺、劉興、胡見、莊貴、諸言、楊遂、劉才、楊錐、蔡耀、張仁、范親、黃亨、吳敬、吳賴、黃貴、囗囗、黃旺、羅浹、羅觀生、許豈、詹廣、林(下缺)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五三~一五四頁。
九七、福建水師提督哈當阿等奏折
福建水師提督哈、臺灣道楊跪奏為拿獲偷渡兩起、審明定擬、恭折匯奏事:據淡水廳詳報:本年五月二十三日據大安港澳甲稟稱:二十一日,該澳甲差役系坐小船,起隨鹿港水師曾游擊出洋巡哨,在于高密外洋見有六人乘杉板小船,形跡可疑,當經拿獲,查問姓名。據稱系王朝、莊鶴、吳抄、駱梅、吳水、蔡德。又稱吳水、蔡德。又稱王朝、莊鶴、吳抄、吳好、舵水駱教等并客民陳烈等在船等語。當即選撥差役,會營飛赴沿海一帶查拏。二十六日,在南埔海墘將吳好船只拿獲。又據該廳詳報:八月初六日,據大雞籠澳甲稟報:協同汛兵巡查口岸,拿獲偷渡一船,并船戶馬輔、舵水阿富、王阿秋、陳紹元、陳阿尚、曾千、曾阿紅等七名,其客民見拏,俱在后梢跳水逃逸,止劉叟、胡興玉二名。查訊吳好、馬輔,俱據供認攬眾偷渡不諱各等情,隨飭提去后。茲據臺灣府楊紹裘審明詳解前來。
臣等提犯覆鞫。緣吳好籍隸南安縣。乾隆五十五年,承買馬巷廳民黃萬興小商船一只,在各港貿易。五十七年閏四月內,有素職之陳烈,同親戚十余人,經過臺灣,倩吳好船只載送,每名許給番銀二圓。吳好允從。又自攬鄭舊、鄭教、鄭黃氏、鄭盧氏等四名在家等候。隨雇舵工駱教、水手王朝、莊鶴、陳球、吳意、吳岳、吳仲、呂山、駱蓮等,許給工銀,幫同駕駛。吳好又令伊子吳抄在船相幫。五月初八日,空船赴石井汛掛驗出口,收泊南安縣內湖港荒僻地方。十八日,陳烈帶同駱梅、吳水、蔡德并在逃不識姓名客民十九人登舟,吳好亦引鄭舊等上船,共載男婦客民二十七名。十九日放洋。二十一日望見臺灣,吳好令水手王朝、莊鶴同伊子吳抄并客民駱梅、吳水、蔡德乘坐杉板小船探路,被巡洋兵役拿獲。該犯吳好望見,將船駕逃。二十三日晚,駛至不知地方海灘,吳好即令客民陳烈等登岸,將船開駕。二十六日晚,隨潮收泊南埔海墘,即被兵役盤獲。
再馬輔籍隸廣東潮陽縣,與鄰居曾紹化素好。曾紹化同詔安縣民何尊合置小商船一只,牌名劉理,領給馬巷廳劉字第十號小艇牌照。五十七年五月初間,曾紹化在閩裝載木料回澳,至澄海縣涂弼澳地方。曾紹化卸賣貨物回家,因病不能出門生理。馬輔即問曾紹化租賃船只,每日給錢五千文。該犯因無本置貨,起意攬客偷渡,適有同鄉劉叟、胡胡阿明、胡殊水、胡阿兒、張阿恭、張阿寶、張阿早、張阿和、翁際廣、翁際正、翁際開、張阿來、張阿定、張娘翁、胡興玉等十五人俱欲過臺尋親,馬輔兜攬上船,每名得受船租四圓。當雇舵工朱阿富、水手王阿秋、陳紹元、陳阿尚、曾阿千、曾阿紅等,許給工錢,在船幫駕。五月二十一日,馬輔引客上船。二十二日,由涂弼澳出口。二十六日放洋,因風信不順,收回灣泊。七月二十二日復行開駕。八月初六日,望見臺灣,將晚時候欲在口外僻處收泊,即被巡洋兵役查拿??兔窬珊笊姨右?,止獲劉叟、胡興玉二名,其余鳧水脫逃。當在船內拿獲船戶舵水馬輔等七名,再三究詰,均辨囗囗偷渡,在洋亦無為匪不法。加以刑嚇,矢口不移,似無遁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