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廣總督臣孫士毅、廣東巡撫臣圖薩布跪奏為遵旨匯奏事:竊照歷年欽奉諭旨:嚴禁閩粵兩省人民偷渡臺灣,仍將有無查出偷漏之人,于年底匯奏一次,欽此。節經飭行沿海文武各官,實力查拿在案。茲乾隆五十一年分,據澄海縣詳報,拿獲潮陽縣民余阿老即余季大,租船招引客民林阿開等偷渡一起,人犯三十一名,經臣等飭司確審。內擬軍者一名,擬徒者一名,余犯照律擬杖發落,現在咨部核結。所有乾隆五十一年分查獲偷渡臺灣人犯名數,理合遵旨恭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鑒。謹奏。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初一日奉朱批:覽,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三五頁。
八七、吏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
吏部為欽奉上諭事:考功司案呈,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除行文外,相應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正月日。
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十三日,內閣抄出十二日奉上諭:據??蛋沧嗄毛@偷渡人犯一折內稱:據總兵李化龍稟報,都司陳邦光等在鹿仔港附近之番仔挖海口,拿獲謝胡船一只,并無執照,內載康節等男婦一十九名口。內孫兩、陳昌、李福三名,頭上皆傷痕。謝牛一名,供認曾經從賊。又據總兵陸廷柱稟稱,汛弁在鹿耳門外,拿獲李淡無照船一只,共載張挑等男婦二百四十余名口。訊系自內地偷渡臺灣,遇風飄到鹿耳門等語。此事甚屬可疑。臺灣地土膏腴,素稱沃壤。向來內地民人,或私渡謀食亦所不免。但現在臺灣逆匪滋事,該處民人遭其擾累,生計維艱,尚或因無地可耕,紛紛遷避。若內地民人前赴該處,則不惟口食無資,且恐身罹殘害。是此時斷不應有此偷渡臺灣之事。自必系鹿仔港等處沿海賊匪伙黨,現經官兵剿捕,勢已窮蹙,思欲偷生逃死,或將入內地潛匿,或將由海道遠揚,因詭稱內地民人私載船只,以為兔脫之計,不可不嚴行究辦。福康安現在該處搜捕逆首,所有此等偷渡各犯,務須嚴行訊鞫,跟究得實,從復位擬。仍一面分派弁兵在鹿仔港、鹿耳門沿岸嚴密稽查,毋使賊匪伙黨私自竄逸。并著李侍堯查明此等私渡船只,系從何處口岸逸出,即將該地方官及防守各員弁一并查明叅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史編第二本一三五頁。
八八、吏部「為內閣抄出閩督李侍堯奏」移會
吏部為知照事:考功囗案呈,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三日,內閣抄出臣李侍堯奏五十二年分閩省先后拿獲偷渡客民顏鉆等二百十八名、又拿獲船戶李淡攬載偷渡民人張桃等男婦二百四十四名、又拿獲謝胡船只偷渡民人康節等男婦一十九名審辦各緣由一折,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初十日奉朱批:知道了,欽此。到部,除行文外,相應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三年二月日。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九本八四七頁。
八九、閩督??蛋沧嗾?
臣??蛋补蜃酁樽裰紘啦橥刀桑д蹍R奏事:案照前奉上諭:渡臺民人,多屬內地游手好閑之徒,一經竄跡臺地,日積日多,必致引類呼朋,毫無顧忌。著囗福建、廣東赴臺民人,嚴行禁止,設法巡邏,毋許私行透漏。仍將如何查禁,有無察出偷渡之人,于歲底匯奏一次。欽此。欽遵在案。臣于上年剿平臺灣逆匪,酌籌善后事宜,奏明臺灣全郡,鹿耳門、鹿仔港系南北要口,商民船只出入,應行查驗。其新設之八里坌海口,亦應一體辦理。而其余如淡水之八尺門、彰化之海豐港、嘉義之虎尾溪、鳳山之竹仔港各等處,皆可容小船出入,俱已添撥汛兵,駐守稽查。仍應于內地沿海地方,一體申明禁例,實力訪查。仰蒙允準亦在案。今臣抵任,距大兵告蕆之期已逾半載。凡各口岸尤當加謹嚴查。況內地臺灣各處羅漢腳、天地會等匪潛蹤四竄,尤當嚴密巡邏。節經飭文武員弁,遇有偷渡臺灣及自臺灣潛回不法之人,實力擒拏,毋得稍有縱漏。茲據署福建按察司事興泉永道胡世銓會同布政司伊轍布詳稱:乾隆五十三年分,閩省先后拿獲偷渡客民洪恩等一起人犯十一名,又船戶黃桓、攬客劉忍等一起五十三名口,又林祖隆等攬客許薦等一起十三名口。以上偷渡三起人犯共七十七名口,俱經分別究辦,造冊會詳請奏前來。臣覆查無異,理合恭折匯奏,并將獲犯文武員名及偷渡名數另繕清單,恭呈御覽。臣會同福建巡撫臣徐嗣曾合詞具奏。
至私渡例禁綦嚴,經上年添汛撥兵,并于內地復申明嚴禁之后,何以尚未能凈絕?推原其故,蓋因臺灣地土膏腴,無業民人紛紛渡海覓食。若由官渡,則必經官給照,海口查驗放行,難免兵役留難勒索。而私渡則止須與客頭船戶說合,即便登舟載渡,其費較官渡為省,其行亦較官渡為速。再四訪查,情形真確。臣思此等偷渡民人,雖因貿易趂食,或依親傍族而往,然防禁稍疏,即滋弊混。與其禁之于既渡之后,不如查之于未渡之先。明設官渡,稽核加嚴。庶良善囗人一經查驗,即便開行,而無藉之徒,亦無由囗跡偷渡。其如何給照驗放,不許兵役等勒索留難,并將私渡船只,盡行禁絕之處,必須妥定章程,使民人等知官渡便于私渡,而私渡并不省于官渡。則凡私渡之民,不待查禁而自歸于官渡。容臣與撫臣徐嗣曾及水師、陸路提督、臺灣鎮總兵、臺灣道會商詳晰,妥議另行具奏,合并陳明。伏祈皇上睿鑒。謹奏。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
朱批:即有旨諭。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四○頁。
九○、戶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伍奏前事一折,相應抄錄原奏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冊一本。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閩浙總督臣覺羅伍拉納跪奏為遵例具奏事:竊照絲斤私出外洋,令各省督撫嚴行查禁,并于年底將有無拿獲奸商私販出洋之案專折奏聞。又綢緞綿絹等物一體嚴禁出洋,嗣于乾隆二十九年準戶部咨,海洋內外商船每年許配土絲一千斤,二蠶粗絲一千斤,俟三年后內地不致絲少價昂,再請酌增斤數各等因,遵照在案。茲據布政使伊轍布、署按察使王慶長詳稱:查明乾隆五十四年分沿海之福州、泉州、漳州、興化、福寧、臺灣等府屬出口船只,經各汛口文武員弁嚴密稽查,所帶土絲、二蠶粗絲,均照部定斤數配帶,并無奸商私販頭蠶絲斤等綢緞綿絹等物,夾帶出洋情事,具詳請奏前來。臣覆查無異。謹會同福建巡撫臣徐嗣曾恭折具奏,伏祈皇上睿鑒。謹奏。
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初八日奉朱批:覽,欽此。于本月十二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四冊三六四頁。
九一、戶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伍奏前事一折,相應抄錄原奏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五年七月初二日。
閩浙總督臣覺羅伍拉納跪奏為酌籌商艘出入口岸章程、量為變通、以裕民食、以速兵糈、恭折奏請、仰祈圣鑒事:竊照臺灣府屬,地土膏膄,而北路之嘉義、彰化二縣,產米尤多。泉漳二府民食,全資接濟。自漉仔港未經設口以前,廈門向有白底艍船往來漉仔港販買米谷,運回銷售,于商民頗有利益。嗣因私販多由蚶江偷渡,乾隆四十九年經前任福州將軍臣永德奏請臺灣北路于漉仔港設口,內地泉州于蚶江設口,議定廈門船只由廈門舊口掛驗赴鹿耳門,其蚶江船只則由蚶江新口掛驗赴漉仔港。如廈門白底艍船有赴漉仔港貿易者,亦必由蚶江掛驗,始準出口。立法固屬周詳,惟是廈門船只渡赴漉仔港,風順之時,不過一、二日可到。如轉至蚶江掛驗后,再赴漉仔港,海道既屬紆回,而風訊靡常,守候動需時日。邇年以來,廈門白底艍船,因格于成例,往回稽阻,漸次歇業,以致泉州之廈門及漳州一帶地方販運稀少,糧價增昂,民食不無拮據,實于商民不便。且白底船赴漉仔港者既少,則嘉義、彰化二縣應運內地兵谷,端藉蚶江一處單桅、雙桅小船配運,亦難免積壓之虞。臣于上年據商民金義豐等具呈,吁請白底艍船準由廈門掛驗,徑渡漉仔港,免致繞道,當即批飭藩司暨興泉、臺灣二道查議去后。茲據該司、道等詳稱:廈門船只由蚶江掛驗出口,渡赴漉仔港,實屬紆回,請從商便,準其就近赴廈門同知掛驗,俾往返流通,民食得資充裕,兵糈速于轉運等情,詳覆前來。
臣查設口原為便民,立法務期盡善。從前將軍永德奏開漉仔港口岸,僅就杜絕偷渡起見,而于風訊順逆、道里遠近,未經籌及,以致販運米谷各商,因慮繞遠不便,多有窒礙。今既查明確實,自當俯順輿情,量為調劑。臣悉心籌酌,應請嗣后除蚶江船只仍由蚶江新口掛驗放行外,其廈門白底艍船欲赴漉仔港貿易者,即準其就近由廈門同知編號掛驗放行,責成廈門行戶保結稽查,并于船旁大書「廈門準赴漉仔港艍船」字樣,俾無混淆。并令興泉永道于牌照內加用關防,查明驗放,以示區別。則商船等仍不能私行偷渡,而各商皆得便捷遄行。至白底艍船比蚶江之單桅、雙桅船身較大,如遇配運官谷,應以每船裝米六十石,谷則倍之。倘有遭風失水,照例著落原保行戶賠補。其余廈門一切糖船、橫洋等船循照舊例仍止準對鹿耳門出入,毋須偷越漉仔港。仍隨督飭各??趩T弁加意稽查。如敢混違即行從重究辦。似此酌定限制,在海洋禁令仍照嚴密,而于漳、泉二處民食,漸得充裕。即嘉義、彰化應運兵糈,亦可無虞積壓。且與設口原奏善后事宜案內聲明隨時調劑之處,亦屬相符。所有籌酌辦理緣由,理合恭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再福建巡撫系臣兼署,毋庸會銜,合并陳明。謹奏。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十七日奉朱批:此奏是,軍機大臣速議具奏,欽此。
臣和等謹奏為遵旨速議具奏事:閩浙總督伍拉納奏酌籌商艘出入戶岸章程、量為變通一折,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十七日奉朱批:此奏是,軍機大臣速議具奏,欽此。據該督奏稱:臺灣府屬地土膏膄,而北路之嘉義、彰化二縣產米尤多,泉、漳二府民食全資接濟。自漉仔港未經設口以前,廈門向有白底艍船往來漉仔港販買米谷,運回銷售,于商民頗有利益。嗣因私販多由蚶江偷渡,乾隆四十九年經前任福州將軍臣永德奏請,臺灣北路于漉仔港設口,內地泉州于蚶江設口,議定廈門船只由廈門舊口掛驗赴鹿耳門,其蚶江船只則由蚶江新口掛驗赴漉仔港。如廈門白底艍船有赴漉仔港貿易者,亦必由蚶江掛驗,始準出口。立法固屬嚴密,惟是廈門船只渡赴漉仔港,風順之時不過一、二日可到,如轉至蚶江掛驗后再赴漉仔港,海道既屬紆回,而風訊靡常,守候動需時日。邇年以來,廈門白底艍船因格于成例,往回稽阻,漸次歇業,以致泉州之廈門及漳州一帶地方販運稀少,糧價增昂,民食不無拮據,實于商民不便。且白底艍船赴漉仔港者既少,則嘉義、彰化二縣應運內地兵谷,端藉蚶江一處單桅、雙桅小船配運,亦難免積壓之虞。上年據商民等具呈吁請白底艍船仍由廈門掛驗,徑渡漉仔港,免致繞道,當即批飭藩司暨興泉、臺灣二道查議。茲據該司、道詳稱:廈門船只由蚶江掛驗出口渡赴漉仔港,實屬紆回,應從商便就近赴廈門同知掛驗,俾往返流通等情,請嗣后除蚶江船只仍由蚶江新口掛驗放行外,其廈門白底艍船欲赴漉仔港貿易者,即準其就近由廈門同知編號掛驗放行,責成廈門行戶保結稽查。至白底艍船比蚶江之單桅雙、桅船身較大,如遇配運官谷,應以每船裝米十六石,谷則倍之;倘有遭風失水,著落原保行戶賠補。其余廈門一切糖船、橫洋等船,循照舊例,仍止準對渡鹿耳門出入,毋許偷越漉仔港等語。
臣等伏查設立口岸,固為稽查私販,亦期轉運便民。從前福州將軍永德奏聞漉仔港口岸,僅就杜絕偷渡起見,而于風訊順逆、道里遠近,未經籌及。立法本未周詳,以致販運米谷各商,因慮往返稽阻,繞遠不便,漸次歇業,是欲除偷越之弊,而漳泉一帶地方商販稀少,糧價增昂,于民食大有關系。今伍拉納奏請嗣后蚶江船只仍由蚶江新口掛驗放行外,其廈門白底艍船欲漉仔港貿易者,即令就近由廈門同知編號掛驗放行,責成廈門行戶保結稽查等語,自系隨時調劑,為通商便民起見,應如該督所奏辦理。但必于通商之中,仍須嚴加防范,準其于船旁大書「廈門準赴漉仔港」字樣,俾無混淆。并令興泉永道于牌照內加用關防,查明驗放,以示區別。至此項白底艍船比蚶江之單桅、雙桅船身雖大,若不定以限制,恐載重難行,保無有遭風失水等事,亦應如所奏,準以每船裝米六十石,谷則倍之,倘有意外之失,即著落原保行戶照數賠補。其余廈門一切糖船、橫洋等船,自應循照舊例,止準對渡鹿耳門出入,毋許偷越漉仔港。仍著落該督等隨時督飭各??趩T弁,加意稽查,如有私渡私放等情,一經查出,立即從重究辦,毋得疏縱,致滋弊竇。如此量為變通,庶海洋禁例仍照嚴密,而于漳、泉民食,接濟有資,即嘉義、彰化應運內地兵糈,亦得配渡迅速,自可不虞積壓。所有臣等酌議緣由,謹繕折具奏,伏乞皇上訓示遵行。謹奏。
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十九日奉旨:依議,欽此。均于六月二十四日抄出到部。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四四~一四六頁。
九二、刑部「為內閣抄出臺灣總兵奎等奏」移會
刑部為遵旨議奏事:福建(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