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3章

戶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所有內閣抄出巡視臺灣戶科給事中六十七等謹奏為敬陳管見仰祈睿鑒事一折等因,乾隆九年八月初三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初四日抄出到部,相應抄錄原奏移會稽察房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侍讀學士佟色,乾隆九年八月初八日。

(上缺)概論。臣等竊思王道本乎人情,囗教首重倫理。屺岵瞻望之恩,孝子實所莫已;煢獨無告之苦,仁政更所必先。今既欲申嚴偷渡禁約,而又不為揆度情理之平,并杜生全之路,無怪乎日禁偷渡而偷渡之民愈見其眾多也。伏惟我皇上以仁孝治天下,??忠环虿猾@其所,時切痌瘝,宵旰勤求,無微不至。此等民人在臺置有產業,勢囗囗無罪而勒令拋棄,悉行逐回。又不許其父母妻子前來聚首,骨肉隔絕。在畏法者兩處俱抱向隅,在偷渡者一身先蹈不測。若必拘于成例,不為亟請變通,殊非所以推廣皇仁、愛民保赤之至意。

臣等酌議:嗣后內地游曠之民,仍照例嚴禁偷渡,不準給照外,其有祖父母、父母在臺,而子孫欲來侍奉,或子孫在臺置有產業,而祖父母,父母內地別無依靠,欲來就養,或本身在臺置有產業,而妻子欲來完聚者,準其呈明內地原籍地方官,查取地鄰甘結,給與印照來臺。仍報明臺籍廳縣,俟到臺之日,查取確實,令伊祖父母、父母、夫及子孫認令編入家甲安插。倘有假冒捏飾等情,解回原籍,與出結之地鄰一并照例治罪。其伯叔父母、兄弟及侄,概不準混行指稱,呈請給照,以致臺地游民聚集眾多,有妨生計。倘內外地方汛口員弁,見有嫡親眷屬給照之條,遂將偷渡禁約漸生懈弛,查明分別嚴參,交部處分。如此庶安分良民生命獲全,而無籍棍徒亦不致藉端滋弊矣。臣等職任巡訪,深悉情狀,用敢縷細敷陳,是否有當,伏乞皇上睿鑒,訓示施行。謹奏。

乾隆九年八月初三日奉朱批:該部議奏。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七頁。

八○、戶部副折殘本

太子太保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吏部尚書協理戶部事務管理戶部三庫事果毅公臣訥親等謹奏為敬陳管見、仰祈睿鑒事:內閣抄出巡視臺灣給事中六十七等折奏,臺民搬眷及內地民人來臺探親一案,于乾隆九年八月初三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月初五日抄出到部。該臣等查得:巡視臺灣給事中六十七等奏稱:臺灣為海外巖疆,依山環水,最易藏奸,是以例禁偷渡,不得不嚴。然所謂嚴偷渡者,乃恐內地游手無藉之輩,潛聚日久而滋事,貽累海疆,并非謂此循良安分之民,禁其祖孫、父子、夫婦不得團聚也。臣檢查舊案,原有準令臺民搬眷及(下缺)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七六頁。

八一、吏部「為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吳士功奏」移會

吏部為請廣臺民搬眷等事:考功司案呈,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六日,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奏前事,除移咨戶部主稿訖,相應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十日。

福建巡撫吳士功謹奏為請廣臺民搬眷之恩例、并定有司失察偷渡之處分、以安民生、以靖海疆、仰祈圣鑒事:竊惟我朝德威遠敷,聲教四訖,薄海內外,共沐恩膏。如臺灣府屬一廳、四縣,歸隸版圖,將及百年,仰蒙圣祖仁皇帝、世宗憲皇帝暨我皇上圣圣相承,深仁厚澤,溥被海隅。臺灣千里,久成樂土。居其地者,均系閩、粵二省濱海州縣之民。從前俱于春時往耕,西成回籍,只身去來,習以為常。迨后海禁漸嚴,一歸不能復往。其立業在臺灣者,既不能棄其田園,又不能搬移眷屬,另娶番女,恐滋擾害。經陛任廣東撫臣鄂彌達具奏,以民人之立業臺灣者數十萬,彼既愿為臺民,凡有妻子在內地者,許呈明給照,搬眷入臺,編甲為良,則數十年之內,赤棍漸消,人人有室家之系累,謀生念切,自然不暇為非,更令有司善撫教之,則人人感激奮興,安生樂業等因具奏。雍正十年五月二十日奉旨: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蔣廷錫、總督李衛議奏,欽此。經大學士鄂爾泰等議奏,以臺地開墾承佃、雇工貿易,均系閩粵民人,不啻數十萬之眾。其中淳頑不等,若終歲群居,皆無室家,則其心不靖,難以久安。鄂爾達陳奏,亦安輯臺地之策。臣等公同酌議:查明有田產生業、平日安分循良之人,情愿攜眷來臺入籍者,地方官申詳該管道府,查實給照,令其渡?;丶?,一面移明原籍地方官,查明本人眷口,填給路引,準其搬移入臺等因,遵行在案。

嗣于乾隆四年,前督臣郝玉麟以流寓民眷,均已搬取,即有事故遲延,亦復無幾,請定于乾隆五年停止給照,不準搬移。續于乾隆九年,巡視臺灣給事中六十七等具奏,以內地民人,或聞臺地親年衰老,欲來侍奉,或因內地孤獨無依,欲來就養,原圖天倫聚順,永遠相親,無格于成例,甘蹈偷渡之愆。不肖客頭奸梢,將船駛至外洋,如遇荒島,詭稱到臺,促客登岸?;膷u人煙斷絕,坐而待斃。俄而洲上潮至,群命盡歸魚腹。因礙請照之難,致有亡身之事。請仍準搬眷等因具奏。經部議令該督撫確查定議。經前督臣馬爾泰會議具題,以臺灣編民多系內地之人,其有恒業方成,生計甫順,全家骨肉,天各一方,格于例限,不得永遂孝慈之愿,致有父母倚閭,妻室離曠,舐犢含飴之念,情所必至。愚民因之,貪便羅法,履險喪軀。愆雖自作,然為倫常天性所迫,隱衷實堪憐憫。應如該給事中所奏,照前搬眷等因。經戶部議覆,應如該督所議。嗣后臺民如有祖父母、父母及妻子欲赴臺侍奉就養者,仍準其給照搬眷等因。于乾隆十一年四月十九日奉旨:依議,欽此,欽遵在案。

后于乾隆十二年正月內,督臣喀爾吉善以前奏未定限,恐滋弊囗,請定限一年之后,不準給照。自此停止以來,迄今十有余年,凡有渡臺民人,禁絕往來,不能搬移?,F在漢民已逾數十萬,其父母、妻子之身居內地者,正復不少。十年長養,凡向之孑身飄流過臺者,今已墾辟田園,足供俯仰矣;向之童稚無知者,今已少壯成立、置有產業矣。若棄之而歸,則失謀生之路;若置父母、妻子于不顧,更非人情所安。故其思念父母、系戀妻孥、冀圖完聚之隱衷,實有不能自已之苦情,以致急不擇音,甘受奸梢之愚弄,冒險偷渡,百弊叢生。

伏查乾隆十七年,原任臺灣縣知縣魯鼎梅纂修臺灣縣志記之:內地窮民在臺營生者數十萬。其父母妻子,俯仰乏資,急欲赴臺就養,格于例禁,群賄船戶,頂冒水手姓名;掛念女眷,則用小漁船夜載出口,私上大船。抵臺,復有漁船乘夜接載,名曰「灌水」。經汛口覺察,奸梢照律問遣,固刑當其罪,而杖逐回籍之民,室廬拋棄,器物一空矣。更有客頭串通習水積匪,用濕漏之船收載數百人,擠入艙中,將艙蓋封釘,不使上下,乘黑夜出洋。偶值風濤,盡入魚腹。比到岸,恐人知覺,遇有沙汕,輒趕騙離船,名曰「放生」。沙汕斷頭,距岸尚遠,行至深處,全身陷入泥淖中,名曰「種芋」?;虺绷鬟m漲,隨波漂溺,名曰「餌魚」。窮民迫于饑寒,罔顧行險,相率陷阱,言之痛心等語。臣思愚民之被害,奸梢之肆惡,其言鑿鑿可據。且與乾隆九年巡臺給事中六十七等原奏不謀而合。該知縣魯鼎梅身蒞臺灣,見聞自確,載之邑乘,考訂非虛。

臣一載以來,留心察訪,實屬確有之事。然卒未有因陷溺而告發者,緣事在汪洋巨浸,人跡罕到之地,被害者既已沒于波臣,幸免者亦緣自干禁令,莫敢控訴。故例禁雖嚴,而偷渡接踵。臣與督臣俱令先后查拏,或偷渡未成而被獲,或出港遇風而退回。計自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起,至二十四年十月止。一載之中,共盤獲偷渡民人二十五案,考幼男婦九百九十九名口;內溺斃男婦三十四名口,其余均經訊明分別遞回原籍。其已經發覺者如此,其私自過臺在海洋被害者恐不知凡幾。

伏念內外民人,均屬朝廷赤子。向之在臺為匪者,悉出只身之無賴,若安分良民,既已報墾立業,有父母妻子之系戀,有仰事俯育之辛勤,自必顧惜身家,各思保聚;此從前督撫諸臣所以迭有給照搬眷之請也。及奉準行過臺之后,亦未有在臺眷口滋釁生事者,蓋民鮮土著則有輕去之思,人有室家各謀久安之計,乃因良民之搬眷,禁以奸民之偷渡,致令在臺者身因羈旅,常懷內顧之憂,在籍者悵望天涯,不免向隅之泣,以故內地老幼男婦煢獨無依之人,迫欲就養,竟至挺而走險,畢命波濤,此非所以仰體我皇上如天之覆,一視之仁也。

臣受恩深重,身任海疆,伏見圣主愛養黎元,惟恐一夫不得其所,為之謀安全計久遠者無微不至;矧茲過臺良民,尤廑宸衷垂注。臣既深知臺民之搬眷事非得已,而奸梢之偷渡,貽害無窮,實有不敢不直陳于圣主之前者。合應仰懇敕命定議,嗣后除內地只身無業之民,及并無嫡屬在臺者,一切男婦,仍遵例不許過臺,有犯即行查拏遞回外,其在臺有業良民,果有祖父母、父母、妻妾、子女、婦孫男女、及同胞兄弟在內地者,許先赴臺地該管縣報明,將本籍住處暨眷口姓氏、年歲,開造清冊,移明內地原籍,查對相符,覆到之日,準報明該管道府,給與路照回各原籍搬接過臺。其內地居住之祖父母、父母、妻妾、子女、子婦孫男女、及同胞兄弟等如欲過臺探親、相依完聚者,即先由內地該管州縣報明造冊,移明臺地查確覆到,再行督撫給照過臺。仍責成廈門、臺防兩同知并守汛武員,凡遇過臺眷口出入,均須驗明人照相符,方準放行;如人照不符,及不先行查確、濫行給照者,將該管查參議處。汛口文武失察徇隱,一并分別處分。其只身無業之民,并無親屬可依,客頭船戶包攬偷渡者,仍照例嚴行查拿,毋得少有寬縱。再遇民之違禁偷渡,雖由奸徒之引誘,亦由該管地方官平素失于化導稽查所致。嗣后??诓楂@無照偷渡男婦解回本籍者,可否按人數之多寡,將原籍州縣酌予議處,永為定例。庶良民循請照之例,不敢僥幸行險,免受奸梢之貽害;而地方官顧慮失察考成,自必勤加化導,不時稽察。既使禁止行令,奸良有別,復得法良意美,防范嚴明,似與臺地之海防民生,均有裨益,而我皇上浩蕩深仁,洋溢中外,與海若之含洪光大,同其悠久無疆矣。臣一得之愚,是否可采,謹繕折具奏,伏祈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奏。

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二日奉朱批:大學士會同該部議奏,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七~一○九頁。

八二、刑部「為內閣抄出浙閩總督楊廷璋奏」移會

刑部為移會事:福建司案呈,乾隆二十六年九月十一日,內閣抄出福督楊奏偷渡過臺定例一折,相應抄錄原奏移會貴處查照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二十六年九月日。

浙閩總督臣楊廷璋謹奏為請停臺灣搬眷之例,酌籌禁戢偷渡之條,以靖海疆事:竊照前撫臣吳士功請開臺灣流寓民人搬眷過臺之例,經臣因慮及全臺大勢不便,聚集匪類,奏請定限一年停止,經部議覆準行,并飭將停止之后,如何使私渡禁絕,梢匪斂跡之處,悉心酌定規條,實力辦理等因。臣于奉囗后,遵即出示曉諭,俾粵、閩二省流寓民人,上緊遵限請照搬眷。自上年五月二十六日起,限至本年五月二十五日一年期滿。行據署廈門同知張采造報各廳縣給照搬眷到廈配船過臺民人共四十八戶,計男婦大小共二百七十七名口,俱經行知臺灣府飭令所屬,將搬到戶口編入保甲冊內,稽查管束。并飭行內外各地方官,將限滿停止緣由,遍行曉示,毋再濫行給照。

伏思臺灣從前地廣土肥,物產饒裕,是以雍正十年及乾隆十一年兩次開禁,請照搬眷者甚多。今則邊界既不容私墾,而臺地生聚日繁,民人無可希冀。即在臺立業之人,尚多請照回籍。是以開禁一年,請照過臺,僅止四十余戶。其中查系漳、泉民人在臺灣大小衙門充當書辦衙役者居多。至寓居臺地貿易民人,多已不愿攜眷過臺。而偷渡過臺者均系赤棍匪類,實可無庸藉為小民謀團聚之名,再弛搬眷之禁。至于禁絕私渡,前次立法,已屬周詳,查拿亦屬嚴密,近亦頗知斂戢。但恐日久弊生,不得不嚴加防范,永杜弊端。臣復悉心酌議:

一、宜嚴船主澳甲治罪之條。查偷渡之路有二。其由廈門大擔口正路出洋者,多屬船主舵工,計圖漁利,招引無照之人,頂冒水手,私行前往。其由青峙、浯峙、赤碼、檳榔峙、小路偷渡者,俱系不法客頭,包攬客民,先于海澄、龍溪、詔安等縣招引,聚集小船,由石碼等處潛至廈門,乘夜載赴大船出洋。今欲杜絕其源,除嚴密查拿外,惟有遇拿獲攬載偷渡船只,將搭載大船及雇倩小船各船戶均照客頭包攬過臺之例,為首發邊衛充軍,為從者杖徒。仍嚴查前項船只系何船戶,連環互結,并究明原保澳甲及開張歇寓之人,一體枷杖示儆,船只變價充公。其澳甲務選家道殷實小心誠謹之人,取具囗保鄰佑切結詳充。令其將客頭姓名、籍貫及寄居處所,開冊呈送地方官,按名查拿,分別押送收管。俾各知所儆惕,則私渡之風或可禁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鲁县| 砀山县| 石河子市| 富源县| 洪湖市| 揭西县| 云浮市| 竹山县| 东港市| 沙河市| 康马县| 左云县| 运城市| 舞阳县| 原平市| 竹山县| 马山县| 崇信县| 旌德县| 章丘市| 上思县| 台北市| 大余县| 长汀县| 忻州市| 汤原县| 盐城市| 静海县| 肥城市| 江孜县| 治县。| 贵南县| 高密市| 太仓市| 隆化县| 贵州省| 汪清县| 江北区| 罗甸县| 鱼台县| 延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