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制
官制,品級略彷中國,分為正、從九等;大僚重職,亦有加官協理。大小官,皆領地方為采地。王弟、王叔、國相,皆稱某地王子;領一府者,稱某地按司(舊制:每府一按司蒞治之,權重兵爭。尚真王改制,令聚居首里,遙領其地。歲遣察侍紀官一員知其府事,歲終上其成于按司)。王舅、法司及紫巾官,稱某地親方。三品以下黃帽官,皆稱某地親云上;未有地方者,稱某里之子親云上、或稱某筑登之親云上。從六品敘德郎、從七品敘功郎,皆稱某掟親云上。八品紅帽官,稱某里之子;領地方者,稱某地里主。九品紅帽官,稱筑登之。未入流,稱某子:皆不稱姓名也。具列如左:
國相,一員,正一品;王叔有才略者任之。
元侯,正一品;王子弟膺此封。
郡侯、邑侯,從一品;元侯子孫膺此封。有功者,加晉爵元侯,品同。
法司,三員,正二品;王舅、勳戚任之。天曹,司禮;地曹,司農;人曹,司囗:輪值王宮。大事,集議上之國相。加銜法司,品同。
紫巾官,從二品;或郡伯、或邑伯,散秩大臣為亞卿,無定員;亦有加法司銜者。
耳目官,四員,正三品;司賓耳目官(土名御鎖側)一員、典賓耳目官(土名御雙紙庫理)一員、司刑耳目官(土名平等側)一員、管泊耳目官(土名泊地頭)一員,皆預議政事,皆稱謁者(土名申口眾)。加銜謁者(土名申口座)從三品,無定員、職掌。
贊議官,正四品;佐謁者、度支官,議諸政事。
那霸官,二員,從四品。左堂,首里人;右堂,那霸人:為之分掌錢榖。
察侍紀官(國人讀為「座敷」;讀「察侍紀」三字音如「座敷」也。下仿此),從四品,無定員。侍直王宮,分理諸職。
遏闥理官(國人讀為「當職」),十二員;國書院遏闥理官,三員:皆正五品,入直王宮。加街遏闥理官,從五品,無定員。
承直郎、儀衛使(土名勢頭)九員,正六品;掌王儀仗及扈從。徒屬,又有敘德郎(土名加勢頭),從六品;吏員授此銜。
承務郎,從六品。承事郎(土名牌金)、里之子親云上,正七品。又有從職郎,從七品;儒士授此銜。
敘功郎(土名掟牌金),吏員授此銜;筑登之親云上,從七品。
內使郎(土名察度奴示,譯為「里之子」),正八品,亦稱贊度內使;輪班供王宮內役。內使佐郎(土名里之子座),從八品。
登仕郎(土名筑登之)、點班使九員。掌朝儀行列,正九品。登仕佐郎(土名筑登之座),從九品。
首里、泊村、那霸三府人出身,名筑登之;如久米之秀才也。其管錢榖、米薪、雜職之人,皆稱庫官。大者察侍紀官、下至筆者、若筆者,俱為之。
--以上,皆首里、泊、那霸本國之人任其職。
久米協理府官,凡六等:
紫金大夫一員,從二品。加協理法司銜,名總理唐榮司,轄久米村事,為最尊。主朝貢禮儀、往復文移諸事。
正議大夫,正三品;加謁者,亦名申口座,從三品。中議大夫,正四品:皆無定員。長史二員,正五品(或從四品);隨紫金大夫,同知諸事。
都通事,從四品。加遏闥理副通事,從五品。副通事,正七品:皆無定員。專司朝貢;有留福建福州琉球館者,名存留通事。
--以上,皆久米府秀才出身者任其職。
官表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凡上朝,照品立,不論職;凡在任,照職坐,不論品。凡職官,上下兼攝相通,不拘品級;如有功績者,陞授上銜,無一定之格。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職官員額
國相府:家傳紫中亞卿,一員(以下稱日攝政下大親官);家令察侍紀官,三員;家贊,三員;掌翰史,一員。
法司:三司家贊,各三員。
謁者耳目官:司賓,一員;屬官贊司大使,一員;典寶,一員;司刑,一員;管泊,一員;屬管洎筆帖,一員;贊議官,五員;議政堂主稿外史,一員;掌筆帖,六員;貼筆帖,三員。
度支官:度支正紫巾亞卿,一員;同知度支正,二員;贊議官,三員;典簿廳主簿,一員;核省廳核減,二員;羨余所大使,二員;掌筆帖,十員。
王法宮:侍直紫巾亞卿,無定員;侍直察侍紀官,無定員;宣納遏闥理官,十二員;贊度內使,十二員;司花內司,十二員;內使官生,十二員。
九引官:奉引儀衛使,九員;奉引點班使,九員。
內宮:總理宮事法司正卿,一員;副理宮事紫巾亞卿,三員;宮尹察侍紀,三員。
近習:中涓舍人,三員(不拘品級)。
內廚:烹調膳夫,一員。
國書院:供奉紫巾亞卿,三員;遏闥理官,三員;遏闥理贊,二員;主翰侍史,一員;掌翰侍史,三員;貼翰侍史,三員(以上三項侍史,土稱右筆;有正、副、貼三項);典茗內司,三員;貼茗內司,三員;綜器內司,二員;灑掃內司,三員;贊度內使,十二員;司花內司,六員;內使官生,六員。
典膳所:和羹令,三員;和羹丞,三員;大使,二員;大筆帖,一員;小筆帖,一員。
調祿所:大使,二員;大筆帖,一員;小筆帖,一員。烹調膳夫,三員。
宴器局:大使,一員;掌筆帖,一員。
良醫所:良醫師,六員;貼醫師,二員。
貯藥局:大筆帖,二員;小筆帖,二員。
宗正府:總宗正元侯,一員;左宗正郡侯,一員;右宗正紫巾亞卿,一員;經歷,三員;掌筆帖,三員。
賦稅司:督正賦稅紫巾亞卿,一員;同正賦稅勸農使,三員;大使,三員;掌筆帖,六員。
核實司:核實督正紫巾亞卿,一員;核實同正察侍紀,二員;大使,六員;掌筆帖,九員。
典樂所:典樂正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一員。
造金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一員。
承運左庫:大使,二員;掌筆帖,二員;驗金法馬使,一員。
承運右庫:大使,二員;掌筆帖,一員。
廣豐倉:大使,二員;掌筆帖,二員。
典廄署:圉師,一員;掌筆帖,一員。
大美殿:總理殿事法司正卿,一員;副理殿事紫巾亞卿,二員;殿尹察侍紀,一員。
內懿宮:總理宮事法司正卿,一員;副理宮事紫巾亞卿,三員;宮尹察侍紀,三員。
世子府:儲傅法司正卿,一員(以下稱為世子下大親官);儲傅紫巾亞卿,三員;端尹察侍紀,四員;贊善,六員;掌翰侍史,二員;贊度內使,三員;內使官生,三員;鷹把式,一員。
世孫府:儲傅法司正卿,一員;儲傅紫巾亞卿,三員;端尹察侍紀,四員;贊善,六員;掌翰侍史,二員;贊度內使,三員;內使官生,三員;圉師,一員。
元侯府:家傅紫巾亞卿,一員;家令察侍紀,三員;家贊,三員;掌翰史,一員。
進爵元侯府:家令察侍紀,一員;家贊,二員。
東苑監:監令,一員;貼監,一員。
寅賓館:館守,一員。
虞衡司:總虞衡元侯,一員;左虞衡郡侯,一員;右虞衡紫巾亞卿,一員;副虞衡察侍紀,三員;掌筆帖,三員。
觀察司:總觀察郡侯,一員;副觀察紫巾亞卿,一員;掌筆帖,一員。
首里三平等各鄉分巡察官:真平等,左大尹郡侯,一員;右大尹紫巾亞卿,一員;少尹察侍紀,四員。南平等,左大尹郡侯,一員;右大尹紫巾亞卿,一員;少尹察侍紀,四員。西平等,左大尹郡侯,一員;右大尹紫巾亞卿,一員;少尹察侍紀,四員。
理梵司:理梵正紫巾亞卿,一員;理梵副察侍紀,二員;掌筆帖,二員。
綜石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一員。
鐵冶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一員。
司窖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三員。
嵌螺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二員。
貯材局:督工察侍紀,一員;掌筆帖,二員。
工正所:督工察侍紀,一員;大使,一員;掌筆帖,二員。
審理所:大使,三員;掌筆帖,三員。
中山征課使:主事,一員;掌筆帖,五員。山南、山北、古米山征課使,員同。
協理府:紫金大夫,一員;正議大夫、中議大夫,皆無定員;長史,二員;屬官大筆帖,一員;都通事、副通事,皆無定員;司歷通事,一員;筆帖式,一員;講解師,一員;訓詁師,一員(皆不拘品級);通事、秀才、若秀才等,皆無定員。
那霸官:左堂贊議官,一員;右堂察侍紀,一員;大筆帖,一員;小筆帖,一員;理問所理問,四員;承應所承應,一員;業轡所業轡,一員。
武備司:軍器監,一員;掌筆帖,一員。
彌世公館:大使,三員;掌筆帖,三員;若筆帖,六員;烹調膳夫,一員。
董舟所:大使,二員;大筆帖,一員;小筆帖,一員。
那霸庫:大使,一貝;大筆帖,一員;小筆帖,一員。
麻姑倉:大使,二員;掌筆帖,二員。
轉運所:大使,二員;掌筆帖,三員。
糠團:主事,一員;大使,二員;掌筆帖,二員。
奉監司:麻妨山監撫使,一員;監撫掌筆帖,二員。八重山監撫使,一員;監撫掌筆帖,二員。各府、各島監撫,不拘品級。
祝長:七社神樂祝,七員;神歌長,一員;神歌協長,三員;巫覡長,二員。
各郡土官:協尹治土泰,一員;首里大使,一員。
麻姑山土官:頭目比郎欏,一員;芝茂治,一員;烏路嘉,一員;首里大使,五員。
八重山土官:頭目彝師加紀,一員;烏巴麻,一員;椰椰欏,一員;首里大使,四員。
臣葆光案:「舊錄」官制舛略,「汪錄」頗正其訛而未備。今從蔡大夫溫得其品秩大概;程大夫順則示以官制,其進啟云:『中山設官分職,已非一日。恭逢圣天子聲教誕敷,本國官爵敢不仰遵翻正。因照原銜,首定秩、勳,次列官、職。大小官工,盡由資格;冠簪、服色,畫一不刊。論名,則同而異;列品,則異而同。總以符舊制,諧正音;雖班爵,實尊王也。其書表列條晰,彬彬可觀。但立國建官,文武并重。今按儀衛使、武備司外,武職太略;軍制、兵仗,亦未詳載。當俟后續考備列云。
冠服
國王,側翅烏紗帽,盤金朱纓,龍頭金簪;蟒袍,帶用犀角、白玉,皆如前明賜衣制。王妃;鳳頭金簪。宮人,亦分為五等,約百人。命婦,頭簪皆視其夫品秩。
正一品以下,帽八等、簪四等、帶四等。具列如左:
正、從一品:金簪,彩織緞帽,錦帶,綠色袍。
正、從二品:正二品金簪、從二品金花銀柱簪,紫綾帽(有功者,賜彩織緞帽),龍蟠黃帶(有功者,賜錦帶),深青色袍(下至八、九品,朝服皆同)。
正、從三品:銀簪,黃綾帽,龍蟠黃帶。
正、從四品:簪、帽、袍同三品,龍蟠紅帶。
正、從五品:簪、帽、袍同三品,雜色花帶。
正、從六七品:簪、袍同三品,黃絹帽,帶同五品。
正、從八九品:簪、袍同三品,大紅縐紗帽,帶同五品。
雜職:簪、袍同三品,紅絹帽,帶同五品。
里、保長:銅簪,藍袍,紅布帽或綠布帽。
蔭、官生:簪、帽、服、帶俱同八品。
外有青布帽,百姓頭目戴之。
凡官員外衣,長過身;大帶束之腰間,提起三、四寸:令寬博,以便懷納諸物--紙夾、煙袋皆自貯胸次,以時取用。大僚、幼童,無不皆爾。賤役執事,則反結其袖于脊上。幼童,衣袖脅下令穿露三、四寸許;年長,剃頂中發,即縫屬之。僧衣,兩脅下皆穿;其他皆連衽,無隙漏處。首里人衣,年小者皆用大紅為里,外五色紬錦;亦反覆兩面著之。官員,紬緞作衣,諸色不禁。每制一衣,須大緞三丈五、六尺,其費殆倍于中國云。
女人外衣,與男無別。襟皆無帶,名之曰衾;披身上,左右手曳襟以行。前「使錄」云:『男婦皆無里衣』。今貴官里衣,亦有如中國者。女衣,貴家衣襟上,即本色紬紗作鱗比五層狀。男衣,無是。女比甲背后下垂處,或作燕尾形。
寢衣,比身加長其半;有袖及領,厚絮擁之。國人呼衣曰衾,此則衾又如衣也。
各色錦帽、錦帶,本國皆無之,閩中店戶另織布與之。本國惟蕉布,則家家有機,無女不能織者;出首里者,文采尤佳。自用,不以交易也。
國王烏紗帽,雙翅側沖,上向;盤金朱纓,結垂領下三、四寸許:蓋前所賜舊制也。云有皮弁為朝祭之服,而未之見。
帽,糊紙為骨。帕蒙之式,如僧毘盧帽,中空無頂,絹方幅覆髻之半,口互交。前檐著額處,鱗次七層;后檐十二層。彩織帽以下,紫最貴、黃次之、紅又次之,中又以花素為等別;青、綠帽為下。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片帽,皆以黑色絹為之。漫頂,下檐作六棱,寒時家居帽;醫官、樂工及執王宮茶灌之役,剃發如僧者皆戴之。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笠,多以麥莖為之。亦有皮笠,外加黑漆而朱其里。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短髻簪,長三、四寸許;已冠,去頂中發者簪之。花頭圓柱,亦有方柱、六棱柱。金最貴、金頭銀柱次之,銀又次之;銅為下。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長簪,長尺余;婦人、幼童大髻者簪之;亦以金銀三品分貴賤。民家女簪皆以玳瑁。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衣,皆寬博無后,交衽。袖大二、三尺,長不過手指。右襟未作缺勢,無衣帶;多以蕉布、蕉葛為之,綦文間采。男、女衣皆同呼之曰衾。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大帶,長一丈四、五尺,寬六、七寸,蟠腰間三、四圍。雜花錦地為貴,大花錦帶次之,龍蟠黃地、紅地者又次之;下者皆雜色花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襪,或布或革,短及踝以上;向外,中線開口交系之。近足指處,別作一竇柄,將指以著草靸中。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