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 中寒論辯證廣注
  • 丹波元胤
  • 4335字
  • 2015-12-26 17:03:01

(本和劑局方)白術 青木香 烏犀角 香附 丁香 朱砂 訶黎勒(煨) 白檀香 安息香(一名金銀香另為末無灰酒熬膏) 麝香(研) 蓽茇 龍腦(即冰片) 蘇合香油 沉香(各二兩) 薰陸香(即乳香一兩)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或如龍眼大。外以蠟包。臨時切開取用。以姜湯。熟水酒。任下。

琥按上方。乃辛溫走竄之劑。入陽明氣分之藥居多。方中藥味。惟犀角性涼。兼走陽明血分。愚以中寒卒倒。不能言語者。宜暫用之以開胸膈凝滯之氣。待蘇醒。即宜用他藥也。

吳仁齋云。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陰也。蓋中寒比傷寒尤甚。若不急治。死在旦夕。如寒中太陰。則中脘疼痛。宜理中湯。或藿香正氣。加對理中湯主之。寒甚。脈沉細。足冷者。必加附子。若寒中少陰。則臍腹疼痛。宜五積散。加吳茱萸主之。寒甚。脈沉。足冷者。宜四逆湯。加吳茱萸主之。若寒中厥陰。則少腹至陰疼痛。宜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

甚者。必用附子倍之。如冷極唇青。厥逆無脈。囊縮者。仍用蔥熨法。或吳茱萸炒熨法。并艾灸臍中。及氣海關元。二三十壯。最佳。取脈漸漸而來。手足溫暖。乃可生也。如一時無藥。急用涼水。搭手足四腕。視其青紫筋處。以三棱針刺其血出。亦愈。或于十指尖出血。亦佳。或一味吳茱萸煎湯與之。亦可救也。

琥按上論云。寒中太陰。或藿香正氣。加對理中湯主之。蓋寒中太陰。脾與胃為表里。胃有寒食積滯。藿香正氣。

宜對用也。又云。寒中少陰。宜五積散。加吳茱萸主之。方中用藥冗雜。與少陰不相關涉。且無專主之味也。至其用涼水搭手足四腕。以三棱針刺其血出。此惟陽證熱厥。脈伏囊縮者宜之。如陰證厥逆。無脈囊縮者。亦用此法。是虛其虛也。何悖謬之極邪。

(蘊要)藿香正氣散

治四時之氣。寒疫時氣。山嵐瘴氣。兩濕 氣。或中寒腹痛吐利。中暑冒風吐瀉。中濕身重泄瀉。或不伏水土。脾胃不和。或飲食停滯。復感外寒。頭痛增寒。或嘔逆惡心。胸膈痞悶或發寒熱無汗者。

藿香(上) 白術(中。發汗。用蒼術。) 濃樸 陳皮 半夏(俱中。嘔吐倍用。口渴去之。) 白茯苓 白芷 桔梗大腹皮(俱中。內虛去之) 紫蘇(發汗為君。自汗少用。) 甘草(下。嘔吐去之。)水二鐘。姜五片。煎一鐘。通口徐徐服。以衣被溫覆取汗。腹中寒痛。佐官桂。冷甚。加干姜。名正氣溫中湯。飲食不化。加香附砂仁。名香砂正氣散。心下痞。加枳實青皮。名正氣寬中湯。

琥按上方。乃脾胃停冷。兼感風寒之劑。非中寒正治之要藥也。

又云。陰證似陽者。乃水極似火也。蓋傷寒傳變。或誤服涼藥。攻熱太速。其人素本腎氣虛寒。遂變陰證。冷甚于內。逼其浮陽之火。發于外。其人面赤煩躁。身有微熱。渴欲飲水。復不能飲。大便陰結不通。小水淡黃。或嘔逆。或氣促。或鄭聲。或咽喉痛。所以狀似陽證。或者不識。見面赤煩渴。大便秘結。認作陽證。妄投寒涼之藥。下咽遂斃。

可不謹哉。切其脈沉細遲微者。急以通脈四逆湯。倍加人參附子。以接其真陽之氣。為緊要之治也。設或差遲。遂至陰盛陽衰。參附亦不能救之。此與陰盛格陽例同。王太仆所謂身熱脈數。按之不鼓擊者。此名陰盛格陽。非熱也。東垣又謂之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脈來七八至。按之則散者。此無根之脈。用姜附湯。加人參治之而愈。此陰陽幽顯之奧。水火征兆之微。學人當求內經之旨。則造化之理。可得而明矣。

琥按陰證似陽。乃直中三陰者居多。上論但云傷寒傳變或攻熱太速所致其言猶未盡然。

廣筆記云。若從無陽邪表證。從不頭疼發熱。寒邪直中陰經。此必元氣素虛之人。或在極北高寒之地。始有是證。

法宜溫補以接其陽。附子人參干姜官桂。大劑與之。陽回寒退。即以平補之劑調之。勿過用桂附。以防其毒。

琥按上論。乃知極北高寒之地。始有真中寒證。東南之人。病中寒。皆由元氣素虛。內傷生冷。或系過服涼藥所致。

此即東垣所云。內傷極多。外傷間而有之。誠確論也。

仲景原論中三陰寒證。但云心煩而渴。咽痛干嘔。面色赤。反發熱。欲去衣被。無汗而煩。喉痹。便膿血。下利。

腹脹滿。及小腹滿。按之痛。其人躁。無暫安時。全似陽熱之證。此為醫人所知。至于發斑發黃。舌黑便閉。恐無所謂陰證者。曾考海藏陰證略例。又證治準繩。及薛氏醫按外傷金鏡圖方。乃知真寒陰證。反見陽熱之形。雖病者百不一遇。

要之昔賢所著方論。皆以傳信。必非虛語。后之學人。可不臨證細詳之乎。

陰證略例云。陰證發斑。亦出胸背。又出手足。但稀少而微紅。此人元氣素虛。或先因欲事。內損腎氣。或誤服涼藥大過。遂成陰證。伏寒于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獨熏肺。傳于皮膚。而為斑點。但如蚊蚋蚤虱所咬形狀。而非錦文也。與調中湯溫胃。加以茴香炒芍藥主之。寒甚脈微者。以大建中之類。其火自下。斑自退。可謂治本而不治標也。

(蘊要)大建中湯方

當歸 白芍藥 白術(俱中) 麥門冬(上) 黃 (上) 甘草(炙下) 肉桂(中) 肉蓯蓉(中) 人參(上)川芎 附子 半夏 熟地黃 茯苓(俱中) 生姜(三片) 大棗(二枚)上用水二鐘。煎至一鐘去渣溫服。

琥按上方。乃十全大補湯中。加麥冬蓯蓉附子半夏也。大能暖胃。補脾益肺。填腎。溫肝。故名建中之劑。又調中湯能溫胃。內有蒼術麻黃桂枝羌活白芷。系太陽陽明風燥之藥。于理不合。用之恐有害也。

海藏治侯輔之病。脈極沉細。內寒外熱。肩背胸脅斑出十數點。語言狂亂。或曰。發斑譫語。非熱乎。余曰。非也。

陽為陰逼。上入于肺。傳之皮毛。故斑出。神不守舍。故錯語如狂。非譫語也。肌表雖熱。以手按執。須臾冷透如冰。

與姜附等藥。數日。約二十余兩。作大汗而愈。后因再發。脈又沉遲。三四日不大便。余與理中丸。三日內約半斤。其疾全愈。

吳仁齋曾治一人傷寒。七八日。因服涼藥太過。遂變身涼。手足厥冷。通身黑斑。惟心頭溫暖。乃伏火也。診其六脈沉細。昏沉不知人事。亦不能言語。狀似尸厥。遂用人參三白湯。加熟附子半個。干姜二錢。水煎與之服下。待一時許。斑色漸紅。手足漸暖而蘇醒也。復有余熱不清。此伏火后作也。以黃連解毒。竹葉石膏湯。調之而愈。

(蘊要)人參三白湯方

白術 白茯苓 白芍藥(俱中) 人參(上) 生姜(三片) 大棗(二枚)上煎法同前。脈沉足冷。加附子半個。

琥按上方。本系溫補脾胃之劑。加附子。則兼暖下焦虛寒矣。吳氏云云。必其人不但服涼藥太過。兼受攻克已極。

中氣虛冷。故暫用熱補以取效。因有伏火。余熱不清。仍用黃連石膏等藥調之。則知前加姜附。亦為太過。非正治之法也。學人倘遇此等證。還當細審。不可亂投湯藥也。

準繩云。陰黃。身冷汗出。脈沉而黃。乃太陰經中濕亦有體痛發熱者。身如熏黃。終不如陽黃之明如橘子色也。當叩其小便之利與不利。小便自利。術附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五苓散。

略例云。傷寒病遇太陽太陰司天若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黃。一則寒水太過。水來犯土。一則土氣不及。水來侵之。

多變此疾。一則茵陳茯苓湯。加當歸桂枝。二則茵陳橘皮湯。加姜術半夏。三則茵陳附子湯。四則茵陳四逆湯。五則茵陳姜附湯。六則茵陳吳茱萸湯。

趙宗顏因下之太過。生黃。脈沉細遲。無力。次第用藥。至茵陳附子湯大效。

趙秀才因下之早。黃病脈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藥。至茵陳四逆湯大效。

準繩按海藏次第用藥者。謂先投茵陳茯苓湯。次投茵陳陳皮湯。又次投茵陳附子湯也。趙秀才次第仿此。

(蘊要)茵陳橘皮湯方

治陰證身黃。脈沉細遲。發熱手足冷。喘嘔。煩躁。不渴者。服之。

茵陳(一錢) 橘皮(一錢半) 生姜(五片) 白術(三錢) 半夏 茯苓(各一錢半) 干姜(一錢炮)上用水二鐘。煎至一鐘。通口服。

茵陳四逆湯方

治陰黃脈沉遲。肢體逆冷。腰以下自汗。

附子(一個炮切作八片) 茵陳(二錢) 干姜(炮一錢半)上煎法同前

茵陳茱萸湯方

治陰黃。脈伏不出者。

吳茱萸(一錢) 當歸(一錢半) 附子(制如前一個) 木通 干姜(炮) 茵陳(各一錢) 人參(二錢)上煎法如前琥按上三方。皆自傷寒蘊要中集入者。發黃雖系太陰經中寒濕。然亦侵及少陰厥陰二經。如上橘皮湯走太陰。四逆湯走少陰。吳茱萸湯走厥陰也。外如第一茵陳茯苓湯。已不可考。據準繩云。發黃。小便不利。煩躁而渴。茵陳湯。加茯苓。豬苓。滑石。當歸。官桂主之。韓氏云茵陳茯苓湯是也。又如第三茵陳附子湯。準繩云發黃。四肢遍身冷者。茵陳湯。加附子甘草主之是也。又如第五茵陳姜附湯。準繩云發黃。肢體逆冷。腰上自汗。茵陳湯。加附子干姜甘草主之是也。觀乎此。而陰黃用藥之義。概可知矣。

薛氏醫按所載敖氏傷寒金鏡錄。相傳為杜碧清學士所著。前后共三十六圖。其十一圖。曰。厥陰舌十二圖。曰死現舌。皆真陰寒證之征。厥陰舌。純紅色。內有黑豎紋者。乃陰毒厥于肝經。肝主筋。故舌見如絲形也。用理中。合四逆湯溫之。死現舌。滿舌皆見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無一治。治者審之。立齋云。余在留都時。地官主事。鄭汝東妹婿。患傷寒。得此舌。院內醫士曾禧。謂當用附子理中湯。人咸驚駭。遂止。亦莫能療。困甚。治棺。曾與之鄰。

往視之。謂用前藥。猶有生理。其家既待以死。 從之。數劑而愈。大抵舌黑之證。有火極似水者。即杜學士所謂薪為黑炭之意也。宜涼膈散之類。以瀉其陽。有水來克火者。即曾醫士所療之人是也。宜理中湯。以消陰翳。又須以老生姜切平。擦其舌。色稍退者。可治。堅不退者。不可治。

弘治辛酉。金臺姜夢輝。患傷寒。亦得此舌。手足厥冷。吃逆不止。眾醫猶作火治。幾致危殆。判院吳仁齋用附子理中湯而愈。夫醫之為道。有是病。必用是藥。附子療寒。其效可數。奈何世皆以為必不可用之藥。寧視人之死而不救。

不亦哀哉。至于火極似水之證。用藥得宜。效應不異。不可便謂為百無一治而棄之也。

琥按舌苔雖黑。必冷滑無芒刺。斯為陰證無疑。

或問仲景論中。如三承氣湯。及麻仁丸等。皆治腸胃實熱。不大便之藥。至三陰寒證。但云下利。而無不大便之條。

豈腸胃虛寒。無便秘之證邪。余答云。腸胃虛。則氣餒而不通。寒則凝滯而隔絕。虛寒便秘。焉得無之。有如霹靂煎。

用大鹽與蜜等分。熬可捻。如蜜煎導法。海藏云。蜜導用鹽相合。亦可。如用草烏頭末相合亦可。鹽則軟堅潤燥。草烏末則化寒消結。可隨證陰陽。所宜用之。此可見陰寒秘結。宜用辛溫以開之也。又局方半硫丸。本治年高冷秘虛秘。及癖冷氣。愚謂中寒便秘。宜借用之。

(和劑)半硫丸方

半夏(湯洗七次。焙干為細末。) 硫黃(明凈好者。研令極細末用柳木棰子煞過。)上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 餅末。攪和勻。入臼內。杵數百下。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無灰溫酒。或生姜湯任下。婦人醋湯下。俱空心服。

琥按上方。乃辛溫燥熱之劑。病患惟三焦無火。腸胃秘結者。宜服之。否則毋誤用也。

(外臺崔氏)生姜銳方

削生姜如小指長二寸。鹽涂之。內下部中。立通。

琥按上方。崔氏本用以去熱結燥糞。然用之以去冷秘。更神。蓋生姜氣熱。能勝寒。味辛。能潤燥。不用鹽尤妙。

以鹽本咸寒。非冷秘所宜也。要用之以從治。亦無妨。

琥總按上古今諸名家方論一卷。皆推展仲景未發之義。學人誠能讀此書。而臨證。又能悉心體認。則陰陽交錯之證。

寒熱勝復之機。得之心而應之手。將世無難療之傷寒。亦無難療之中寒云爾。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岭县| 肇庆市| 措勤县| 长汀县| 南昌县| 太康县| 麻阳| 甘南县| 岳西县| 肥城市| 平湖市| 周宁县| 泰兴市| 安新县| 同心县| 洪雅县| 泉州市| 洛阳市| 旅游| 惠水县| 长葛市| 名山县| 溧水县| 左贡县| 吉水县| 阿拉尔市| 揭西县| 赤峰市| 灌云县| 寿光市| 静宁县| 河间市| 新民市| 天长市| 淮阳县| 嘉祥县| 玉屏| 右玉县| 东乌珠穆沁旗| 互助|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