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琥按上方。乃治寒飲停積胸膈之劑。愚以滑石太寒。本系仲景五苓散加味。還宜用澤瀉也。

灰包熨法

病患服前藥。胸膈不滿悶者。此上焦有陽也。或藥力太過。上焦有熱。腹?jié)M虛鳴。時時疼痛。此是被陽藥消逐得上焦陰氣。并入下焦也。雖是下焦積寒冷。上焦陽盛。更難投溫下焦藥也。當用灰包法。炭灰。或桑柴灰二三升許。入好醋拌和。干濕得所。銚內炒令灰熱。以帛包裹。臍下熨之。頻換。灰包。令常熱。以腹不滿痛為度。或初熨時。病患不受者。勿聽但令亟熨之。不住灰包可也。如灰包熨后得下利三兩行。或小便二三升。或微似有汗。此是陰氣外出。或下泄也。勿疑之。病輕者乃得愈。后出余氣而解。

琥按人得溫氣以生。腸胃中過熱則病。必待二便通。則熱邪得以下泄。而病即愈。腸胃中過寒亦病。必待二便通。

則寒邪得以下泄。而病亦愈蓋水冰地坼。則江河不流。用灰包熨法者。其東風解凍之義歟。

王海藏云。本草注桃花湯。赤石脂例。當在手陽明條下。愚以仲景有桃花湯。本治傷寒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海藏有桃花丸。云治久痢便紫血者。蓋水色黑。黑與赤相間則紫。乃黯而不明。大腸寒極而凝泣之色也。

(元戎)桃花丸方

赤石脂(二兩) 干姜(一兩) 或加烏附(炮半個)上為細末。稀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久痢便紫血者。當歸湯下。治丙。赤石脂。干姜附子。治庚。白石脂。附子干姜。

琥按仲景桃花湯。雖出少陰病例。實則手陽明大腸寒極冷滑之證。故上方中加附子。其意同也。又云治丙者。丙為火府。乃小腸寒極而不通也。云治庚者。庚為金府。乃大腸寒極而下泄也。

王朝奉辯陰陽證

夫病發(fā)熱而惡寒者。發(fā)于陽也。不發(fā)熱而惡寒者。發(fā)于陰也。發(fā)于陽者。可攻其外。發(fā)于陰者。可溫其內。發(fā)表以桂枝湯。溫里以四逆湯。凡陰病宜與四逆理中輩。皆自愈。若夏月得陰證。亦慮四逆太熱。宜與理中最佳也。又云。大抵發(fā)熱惡寒者。是表證。屬太陽也。只惡寒。是陰證也。然陰證即有發(fā)熱者。蓋是表熱里寒。其脈必沉遲。或手足微厥。

或下利清谷。更以別證驗之可知也。又云。本是陰病。醫(yī)與熱藥過多。卻見熱證者。亦斟酌以涼藥解之。又云。陰證形靜。無發(fā)狂者。惟餌溫藥過多。胸中熱實。或大便硬。有發(fā)狂者。亦宜用承氣輩下之。但不可輕用。本是陽病熱證。醫(yī)誤吐下過多。遂成陰證者。卻與理中四逆輩溫之。

琥按上論。實發(fā)仲景未發(fā)之義。仲景云發(fā)熱惡寒云云。原論中無治法。王氏以桂枝四逆二湯主之。又云夏月得陰證。

亦慮四逆太熱。宜與理中最佳。此即仲景辯霍亂病。寒多不用水者。同一治法。又云。陰證服溫熱藥過多。亦斟酌以涼藥解之。或用承氣下之。此即仲景太陽病例中云。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云云。服甘草干姜湯。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及證象陽旦云云。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二條論。即陰病過服溫熱藥之意。其用承氣本相仿也。至若陽病熱證。誤吐下過多。遂成陰證者。此即仲景云。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云云。

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又下之后。復發(fā)汗云云。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之類是也。后之學人。能于此等證。一一細辯。則知陰證不專用熱藥。亦有時用涼瀉之劑。陽證不專用寒藥。

亦有時用熱補之方。大率不可執(zhí)也。

王朝奉辯厥陰例

夫厥者。手足厥逆也。有陰厥。有陽厥。誤投藥則死。可不審乎。張翼云。冷厥者。四肢逆冷。脈沉微而不數。足多攣臥惡寒。或引衣自覆也。其伏熱在內而厥者。脈雖沉伏。按之至骨而來數也。其人或引飲。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或發(fā)狂。或大小便不利。所見皆熱證也。常器之云。凡厥當求得病之因。若初得病。便四肢逆冷。脈沉細而不數。

或身上粟起。下利清谷。或清便自調。謂大小便如常者。為寒厥也。若初得病。便身熱頭痛外。別有陽證。至二三日。

及至四五日。方發(fā)厥。為熱厥也。孫兆云。陽病熱深而厥。畢竟脈緊。外證須狂語。揭衣被也。陰厥。按之脈沉遲而形靜也。若證不明。未辯陰陽者。且與四順丸試之。是陽厥。便見熱證。若陰厥。便見寒證。可漸進理中四逆也。四順丸。

即理中丸。加甘草一倍是也。高保義云。寒厥。則證多靜而了了。脈雖伏若實。按之遲而弱也。熱厥外證多昏塞。脈雖伏若實。按之須挾數而有力也。

琥按上張氏云。冷厥者。四肢逆冷。脈沉微而不數。常氏亦云。脈沉細而不數。孫氏云。陰厥脈沉遲。高氏亦云。

脈雖伏若實。按之遲而弱。與前海藏陰證略例云。陰毒之候。六脈沉細而疾。或一息七至以來。八至以上。或不可數。

其論又不相符。乃知陰證之脈。亦不可執(zhí)也。孫氏又云。若證不明。未便陰陽者。且與四順丸試之。愚以仲景云。厥深者熱亦深。厥應下之。倘熱厥證。反用理中丸倍甘草。恐亦不可試也。學人能于陽厥熱證辯明。斯陰厥寒證自無誤耳。

(元戎)調胃散方

治一切吐逆。傷寒四肢逆冷。粥食不下。

硫黃 水銀(各半兩)上先碾硫黃極細。次下水銀同碾。至黑色為度。每服一錢。重者二錢。溫米飲調。服無時。

琥按上方。用硫黃性熱屬火。有毒。上助心包。中益脾胃。下補命門。得水銀同碾。結成黑砂。蓋水銀亦辛寒有毒之物。可暫用之。以開胸膈之冷熱不調。寒氣上逆。嘔吐不下食。拯救一切危病。或時取效。倘傷寒四肢逆冷。不用理中四逆等湯丸。反用此純陽純陰大毒之劑。能不執(zhí)方以夭人命邪。愚因錄出。特發(fā)明之。以警后之學人。

又治傷寒將死者方

川烏(生) 南星(生) 半夏(生) 天麻(生去蘆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煎豆淋酒下。稍溫服。次用一二盞投之。若牙關噤。斡灌之。但藥得下。無不活者。

琥按上言傷寒。乃中寒也。厥陰陽明之氣上逆。風痰寒飲。壅于胸膈。欲死者。非此藥不能開之。川烏頭祛風而天麻輔之。半夏逐飲而南星輔之。二藥相反而相為用。乃救急之方也。

(局方)大已寒丸方

治久寒積冷。臟腑虛弱。心腹疼痛。胸脅脹滿。泄瀉腸鳴。自利自汗。米谷不化。陽氣暴衰。陰氣獨盛。手足厥冷。

傷寒陰盛。神昏脈短。四肢怠惰。并宜服之。

干姜(六斤炮) 高良姜(六斤炮) 桂(四斤) 蓽茇(四斤,此下當有脫字)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此藥熱燥。能治臟腑虛寒。滑而下利。及泄瀉腸鳴。水谷不化。若心腹疼痛中脘停寒。大便溏泄者。尤宜服之。

琥按己者。中央陰土也。土寒則萬物不生。上方藥味皆辛熱。乃溫暖脾胃之劑。

此事難知云。陰證身靜重。語無聲。氣難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來口與鼻中氣冷。水漿不入。

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又云。身表涼。知在陰經也。名曰陰證。又云。腹痛部分。當分三陰。中脘痛。太陰也。理中。建中。黃 湯之類主之。臍腹痛。少陰也。四逆。真武。附子湯之類主之。小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散。

回陽丹之類。輕則當歸四逆湯。(理中湯以見前。建中湯。即仲景小建中湯方。乃桂枝湯內倍芍藥。加膠飴。黃 湯。

愚以即建中湯內加黃 。內臺方云。治虛痛宜之也。或云黃 湯。乃黃 人參茯苓白術芍藥甘草。嘔吐者。加藿香生姜陳皮。主治詳陰證略例中。余湯方已見前。正陽散。回陽丹。見活人書十六卷雜方中今采附后。)

(活人)正陽散方

治陰毒傷寒。面青。張口出氣。心下硬。身不熱。只額上有汗。煩渴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

甘草(一分炙銼)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麝香(一錢細研入) 干姜(一分炮裂銼) 皂莢(一挺去黑皮涂酥炙令黃色去子)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鈔二錢匕。水一中盞。煮至五分。不計時候。和滓熱服。

琥按上方。海藏雖云治厥陰小腹痛。而活人書本治陰毒傷寒。面青舌黑等證。愚以方中藥味。齊走三陰。善開風寒痰塞。來陽伯云。陰證亦有舌黑。渴及昏憒者。學人非工力深到。差謬多矣。

回陽丹方

治陰毒傷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腹氣脹。脈候沉細。

蓽澄茄(半兩) 木香 干蝎(各半兩) 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干微炒) 硫黃(細研入半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干姜(一分炮裂銼)上件藥。搗羅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計時候。生姜湯下。頻服三服。復以熱酒一盞投之。以濃衣蓋定。取汗為度。

琥按上方。亦三陰經齊走。而干全蝎吳茱萸。專主厥陰風寒。故海藏云其治小腹痛。為最重之劑也。

劉河間云。寒者。上下所生水液。澄徹清冷。谷不化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本末不經有見陽熱證。其脈遲者是也。此因飲食冷物過多。陰勝陽衰而為中寒也。或冷熱相并。而反陽氣怫郁。不能宣散。怫熱內作。以成熱證者。不可亦言為冷。當以成證辯之。

琥按上論云。本末不經者。言始終不常也。始見本寒證。末后又見陽熱。乃陰極似陽。陰勝陽衰而脈遲。為中寒也。

或冷熱相并云云者。推劉氏之意。以熱病多而寒證少。學人不可不細辯也。

丹溪云。中寒主乎溫散。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有口得寒物者。從補中益氣湯。加發(fā)散藥。屬內傷者。十居八九。

其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只用前湯中。從所見之證。出入加減。必先用參 托住正氣。氣虛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參之劑。如果氣虛者。方可用此法。胃氣大虛。必當溫散。理中湯相宜。甚者加附子。倉卒感受大寒之氣。其病即發(fā)。

非若傷寒之邪。循經。以漸而深也。以上治法。宜于南。不宜北。

琥按上丹溪論中寒之人。本氣虛。以氣不虛。則不中也。故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附錄云。西北二方。極寒肅殺之地。

故外感甚多。東南二方。溫和之地。外感極少。故當從內傷例治之。

(醫(yī)學發(fā)明)補中益氣湯方

黃 (五分。病甚。勞役熱甚者。一錢) 當歸身(二錢。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脈。) 人參(去蘆三錢有嗽。

去之) 白術(三分以補中氣。薛氏醫(yī)按。用一錢五分。) 柴胡(二分引清氣上升。行少陽之經。) 炙甘草(五分)升麻(二分引胃氣上騰。而復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 橘皮(三分以導滯氣。又能益元氣。得諸甘藥乃可。若獨用。瀉胃氣。)上件 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食遠。薛氏醫(yī)按。有姜棗。空心午前服。

琥按上方。本治飲食勞倦。內傷發(fā)熱等證。而丹溪以之治中寒。以傷寒多實熱。宜瀉。中寒多虛寒。宜補。故用上湯加發(fā)散藥。愚以中寒身受寒氣者。固宜補發(fā)。若口食寒物者。尚當溫中消導。上湯之用。未免過于補也。全在醫(yī)者。

臨證。出入加減用之。

戴院使云。中寒之證。人身體強直。口噤不語。或四肢戰(zhàn)掉。或灑灑惡寒。或翕翕發(fā)熱。或卒然眩暈。身無汗者。

此為寒毒所中。宜先用酒調蘇合香丸。輕則進五積散。加香附一錢。麝香少許。重則用姜附湯。若人漸蘇。身體回暖。

稍能言語。須臾。問其別有何證。挾氣攻刺。姜附湯。加木香半錢。挾風不仁。加防風一錢。挾濕而腫痛者。加白術一錢。筋脈牽急者。加木瓜一錢。肢節(jié)疼痛者。加桂二錢。

(要訣類方)蘇合丸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阳县| 旺苍县| 印江| 松桃| 新津县| 福建省| 乐山市| 新绛县| 宣恩县| 江川县| 香港| 石屏县| 九台市| 即墨市| 嘉禾县| 宁乡县| 正阳县| 大冶市| 寻乌县| 东平县| 上虞市| 龙海市| 霍邱县| 锡林浩特市| 嵊州市| 介休市| 太保市| 黄山市| 北川| 西安市| 阳朔县| 汤原县| 泾川县| 茶陵县| 伊宁县| 凌云县| 曲阳县| 宁陕县| 岱山县| 西乡县| 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