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問陰證不得有汗。上湯溫覆取汗出者。何也。余答云。陰證寒邪入臟。臟中陽氣既微。恐誤發其汗。則幾微之陽氣。由汗而脫。故禁發汗也。陰毒證五日以前。寒邪在經。其人真陽之氣。未至大虛。診其脈。沉細中滯緊數。故可發汗。況仲景法。少陰病反發熱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又少陰病二三日。無里證者。麻黃附子甘草湯。二湯皆微發汗之藥。大抵陰證禁汗是其常。發汗是其變。合常與變而能通之。斯可以言醫矣。
始得陰毒候
陰證略例曰。陰毒本腎氣虛寒。因欲事。或食生冷物。而后傷風。內既伏陰。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后伏陰。
內外皆陰。則陽氣不守。遂發頭痛。腰重。眼睛疼。身體倦怠。不甚熱。四肢厥。逆冷額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煩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二三日間。或可起行。不甚覺重。診之。則六脈沉細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無。若服涼藥。
則渴轉甚。燥轉急。有此證者。急服還陽退陰之藥。即安。惟補虛和氣而已。宜服正元散。退陰散。五勝散。陰證不宜發汗。如氣正脈大。身熱而未瘥。用藥發汗無妨。或寸口小而尺脈微大亦同積陰感于下。則微陽消于上。故其候沉重。
四肢逆冷。腹痛轉甚。或喉不利。或心下脹滿。結硬躁渴。虛汗不止。或時狂言。爪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而一息七至以來。有此證者。速宜于氣海關元二穴。灸三二百壯。以手足和暖為效。仍服金液丹。來復丹。玉女散。還陽散。退陰散之類。隨證用之。沉困之候。六脈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無。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數。至此。則藥餌難為功矣。
但于臍中灼艾半棗大。三二百壯以來。手足不和暖。則以硫黃及熱藥助之。若陰氣散。陽氣來。漸減熱藥而和治之。
琥按上論云。頭痛眼睛疼。此陽明經有風寒也。且內食生冷物。亦傷陽明之府。陽明之氣上逆。故發頭痛眼睛疼。
但其疼不甚。乃內傷重而外感輕也。若治外感。則誤甚矣。至其云或多煩渴躁渴。必不能消水。喜飲熱湯以自救。或喉不利。必口中無熱臭之氣。或腹痛轉甚。心下脹滿結硬。必喜手按。及欲得熱物以熨之。或時狂言。必聲不甚揚。方為內傷生冷。外中寒邪。不作郁熱。全是陰寒之證。始宜服還陽退陰之藥。及灼艾法。可無疑也。正元退陰五勝等散。
方附后。又玉女散。還陽散。皆不可考。金液丹。出和劑局方。見本草石硫黃下。來復丹。亦出和劑局方。今從元戎中采附于后。
(略例)正元散方
治傷寒始覺吹凍著四肢。頭目百節疼痛。急煎此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或連三服。汗出立瘥。若患陰毒傷寒。入退陰散半錢同煎或寒冷傷食。頭昏氣滿。及心腹諸疾。服之。無有不效。
麻黃 陳皮 大黃 甘草 干姜 肉桂 白芍藥 附子 半夏 吳茱萸(各等分皆用制)上麻黃加一半。茱萸減一半。同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生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七分。熱呷出汗。以被蓋覆。
汗出愈陰毒。不可用麻黃出汗。
琥按上論傷寒始覺吹凍。著四肢頭目百節疼痛。有似太陽陽明二經。在表之證。又治寒冷傷食。頭昏氣滿。心腹諸疾。是傷寒挾食矣。及用藥又溫里發表。二者兼施。服之稍誤。豈不殺人。縱使內外皆陰。為寒實之證。何不用濃樸枳實。而反投大黃。一何悖邪。此等方。不宜采入。今姑存之。以俟識者較正。
退陰散方
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沉細。頭痛腰重。小小傷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同煎。入鹽一捻。陰毒證。咳逆。煎一服。細細熱呷之便止。
川烏頭 干姜(各等分)上為粗末。炒令轉色。放冷。搗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捻。煎至半盞。去滓溫服。
琥按仲景云陰毒。未嘗頭痛。此獨言頭痛者。或者內食生冷。外傷風寒。為陽明頭痛。宜加白芷倘系厥陰頭痛。宜加吳茱萸。腰重者。風寒傷腎。腎家無火也。宜加肉桂附子。上論云。入正元散同煎。用藥錯雜。內無專味。殊悖于理。
其入鹽一捻者。恐川烏等熱藥僭上。用之使潤下也。
五勝散方
治傷寒頭痛壯熱。骨節疼痛。昏沉困倦。咳嗽鼻息不思飲食。兼治傷寒夾冷。氣慢陰毒。
甘草 五味子 石膏(各一兩) 干姜(三兩半) 白術(一兩半)上五味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煎至七分。通口服。如冷氣相夾。入姜棗煎。若治陰毒。入艾葉同煎。脈浮而緊者。陽證也。沉而緊者。陰證也。
琥按上論。頭痛壯熱。骨節疼痛。全是陽證。又且不思飲食。緣何用干姜白術。又如五味子。亦收斂不可用也。若傷寒夾冷。氣慢陰毒。則石膏又大相背謬。此等方皆宜刪之。恐誤后之學人。
(局方)來復丹方
此藥配類二氣。均調陰陽。奪天地中和之氣乃水火既濟之方。可冷可熱。可緩可急。善治營衛不交。養心腎不升降。
上實下虛。氣閉痰厥。心腹冷痛。臟腑虛滑。不問男女老幼危急之證。但有胃氣。無不獲安。助真補虛。救陰助陽。為效殊勝。
舶上硫黃(透明不夾石者。一兩) 太陰玄精石(一兩研水飛) 硝石(半兩同硫黃并為細末。入定瓷罐內。以慢火炒。篦子不住手攪。令陰陽相入。不可火太過。傷藥力。再研極細。名曰二氣末。) 五靈脂(二兩酒浸。用五臺山者。水澄去砂石。曬干揀凈。稱。) 陳皮(去白) 青皮(去穣各三兩)上用五靈脂。二皮為細末。次下玄精石末。及前二藥末。拌勻。以酒醋打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粥飲吞下。甚者。五十粒。
琥按上方。用硫黃酸溫大熱為君。療心腹積聚。邪氣冷痛。又主腰腎久冷。補命門不足。陽氣暴絕。硝石辛溫為臣。
治伏暑傷冷。霍亂吐利。升散三焦火郁。調和臟腑虛寒。乃火硝而非樸硝。此與硫黃皆大熱藥也。玄精石咸寒。能制硝黃而調和陰陽。除風冷邪氣。心腹積聚。四肢逆冷。五靈脂又治心腹冷氣冷積。兼入厥陰血分。皆以為佐。四者相合。
而又使以陳皮青皮。通利三焦之氣則陰寒解而陽氣自回。有靈驗也。此丹損益兼行。中病便已。不可過劑。以其效雖緊。
而其患亦速。可不慎之。
度瘴散方
(外臺崔氏)療傷寒一日至三日。可汗。度瘴散方麻黃(十分去節) 桔梗 蜀椒(汗) 細辛 白術 吳茱萸 防風(各四分) 烏頭(炮) 干姜 桂心(各五分)上十味。搗篩為散。溫酒服方寸匕。服后。覆取汗。或數服。得汗。即止。若得病一二日而輕者。服此藥。皆得汗解。若得便重者。頗不能解也。然可以三大豆許。著鼻孔中。覺燥涕出。一日可三四著。必愈。兼辟天行病。
琥按上方。治太陰病吐利。少陰病反發熱。厥陰病頭痛厥逆等。真正陰證。用之輒效。
神丹丸方
又療傷寒敕(作赤)色。惡寒發熱。體疼。發汗神丹丸方。
人參(五分) 烏頭(四分炮) 半夏(洗五分) 茯苓(五分) 朱砂(一分研) 附子(四分炮)上六味。搗為末。蜜和丸。如大豆。每服三丸。生姜湯下。發汗。出令體中 然。如汗未出。更以熱粥投之。令汗出。若汗少不解。復如前法。若得汗足不解。當服桂枝湯。此藥多毒。飲水解其熱。愈周護軍子期。自說天行用之甚良。故記之。
琥按上主療云。傷寒敕色。惡寒發熱體痛。全似陽證。及觀方中藥味。皆系辛甘溫熱補劑。乃知面赤色。反發熱。
本少陰中寒證。上方專溫少陰。兼補太陰之藥也。方名神丹者。即仲景論例中所云。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之謂。相傳神丹為解表藥。意即此歟。
活人總括云。厥冷蜷默。自利煩躁。而無身熱頭疼。是為陰證可溫。脈沉而微細緩弱者。此陰病也。陰經受邪。是為臟病。而溫陰之藥皆熱。未可遽溫者。且安其中。前所謂陰證傷寒。初病以來。便見脈沉厥冷惡寒。更無頭痛。即是少陰受病之證。醫法以干姜附子輩溫之。又不可以三陰傳次。先太陰而后少陰也。
愚按上論云。且安其中者。是溫足太陰陽明脾與胃也。
又云。陰證唇青舌黑。或白苔。或卷強者用生姜頻擦唇口。續又易之。姜能回陽。生胃解毒。溫血散氣。擦之后。
陰消陽長。黑轉而紅。最為良法。
琥按姜擦法。今醫但用以治陽證舌黑者甚誤。上論云陰證舌黑。用之以擦唇口。使先開胃家之寒。乃正治之法也。
又云。陰盛隔陽。脈細沉疾。身冷。大煩躁。嗜臥泥水之中。欲飲水而不欲入口者。若飲水者非。可服霹靂散。火焰散。丹砂丸亦效。孫用和以半兩黑附子一枚。燒存性。候冷為末。入真臘茶一大錢匕。和為二服。每服水一盞。蜜半匙。煎六分。冷服。躁止。得睡。汗出。皆藥之驗也。
琥按上孫用和法。即活人書霹靂散也。方用附子以回寒極之陰。臘茶以調拒隔之陽。白蜜以止煩潤燥。使陰陽調和。
而病自愈矣。
(活人)火焰散方
治傷寒惡候舶上硫黃 附子(去皮生用) 新臘茶(各一兩)上為細末。先將好酒一斤。調藥。分大新碗五口中。放于火上。攤蕩令干。合于瓦上。每一碗下。燒熟艾一拳大。
以瓦 起。無令火著。直至煙盡。冷即刮取。卻細研。入瓷合成。每服二錢。酒一盞。煎至七分。有火焰起。勿訝。取起待溫。服下丸藥。傷寒陰毒者。四肢冷。脈沉細。或吐或瀉。五心躁煩。胸中結硬。或轉作伏陽在內。湯水不得下。
或無脈。先吃一服。如吐。卻更進一服。服后。心中熱。其病已瘥。下至臟腑中。表未解者。渾身壯熱。脈氣洪大。便宜用發表藥。或表解者。更不發熱。便得眠睡。渾身有汗。若少有痞結。脈實方可用下胸膈。行臟腑藥。漸用調和脾胃。
補養元氣湯散。如服此藥二服。不應。不可治也。
琥按上云治傷寒惡候者。乃陰寒已甚。惡極之候也。方用硫黃黑附以回陰盛。臘茶以調隔陽也。方后云。表未解者。
宜用發表藥。此即仲景云先溫其里。乃攻其表也。又云若少有痞結脈實方可用行下藥。蓋寒實之證。先消導而后調補也。
丹砂丸方
見活人書第十六卷中茲不更錄琥按丹砂丸。與上來復丹。及后元戎調胃散相類。乃有毒鎮墜之藥。不可服也。
韓祗和溫中例
夫傷寒病之說。始自皇帝以開其端。至仲景陳其條目。自后膚淺之學。莫知其數。立言者云。病在表。可發汗。病在里。可下之。或云。不可汗。不可下。即未嘗有溫中之說。仲景傷寒論例云。尺寸俱沉細。太陰受病也。尺寸俱沉。
少陰受病也。尺寸俱微緩。厥陰受病也。又辯太陰證云。太陰病脈浮。可發汗。宜桂枝湯。又手足溫。自利不渴。宜四逆湯。又腹滿時痛。桂枝芍藥湯。辯少陰證云。少陰病始得之。發熱脈沉。麻黃附子細辛湯。又少陰病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又少陰病脈沉。急溫之。宜四逆湯。又少陰病身體疼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附子湯。辯厥陰證云。厥陰病吐利。手足厥。逆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今舉仲景論中數條。最是治三陰之良法。于今世用之。尚有未盡證者。
愚嘗校量。自至和初歲迄于今三十余年。不以歲之太過不及為則。每夏至以前。有病傷寒人。十中七八。兩手脈俱沉細數。多是胸膈滿悶。或嘔逆。或氣塞。或腸鳴。或腹痛。與仲景三陰病之說。脈理同而證不同。因茲不敢妄投仲景治三陰病藥。醫者才見脈沉。及胸膈滿。便投下藥下之。往往不救。嘗斟酌仲景理中丸。與服之。其病勢輕者。即胸中便快。
病勢重者。半日許。滿悶依然。或有病患脈沉細遲。投仲景四逆湯溫之。多藥力大熱。后必發煩躁。因校量此形證。今別立方以治之。多得中病。不可不傳焉。
病患但兩手脈沉細數。或有力。或無力。或關脈短。及力小。胸膈塞悶。氣短不能相接者。便可隨脈證。投溫中藥以治之。病患兩手脈沉遲。或緊或緩。皆為胸中寒也。若寸脈短。及力小于關尺者。此是陰盛陽虛也。或胸膈滿悶。腹中脹痛。身體拘急。手足逆冷。宜急溫之。
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溫中湯主之。清明以后。芒種以前。宜橘皮湯主之。芒種以后。至立秋以前。宜七物理中丸主之。
(指微)溫中湯方
丁香皮 濃樸(制各一兩) 白術 陳皮 丁香 干姜(炮各二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蔥白三寸。荊芥五穗。煎至七分。去滓熱服。如三兩服未快。手足尚逆。嘔吐。更加舶上丁香皮。干姜各二錢。
橘皮湯方
陳皮(一兩) 藿香(三錢) 白術 葛根(各二錢) 濃樸(一兩制)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一塊如棗大。捶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如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嘔吐不定。
加半夏半兩。丁香桂枝半兩。每服。加蔥白三寸煎服。
七物理中丸方
白術 藿香葉(各半兩) 人參 葛根(各七錢半) 桔梗(七錢) 干生姜(二錢半)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煎至七分。和滓熱服。如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嘔者。加半夏干姜各半兩。
琥按上三方。乃太陰陽明溫補兼消之劑。
韓氏又有濃樸丸二方。亦用丁皮。干姜濃樸。人參。陳皮。白術。藿香之類。二方中皆增當歸。細辛。其藥兼入少陰厥陰。一方有炙甘草。一方無濃樸。亦名濃樸丸。此系傳寫之誤。又有橘皮湯。用橘皮。藿香。葛根。半夏。濃樸。
生姜。與前橘皮湯。大同小異。又白術湯。用白術。半夏。當歸。濃樸。干姜。丁香。生姜。皆系溫中之藥。茲不盡錄。
病患胸膈滿悶。時時吐逆。肢節疼。兩脅下痛。腹中鳴。此是停飲。宜
(略例)二苓湯方
赤茯苓 木豬苓 白術 桂枝(各半兩) 滑石(一兩) 通草 白豆蔻(各二錢半) 丁皮(七錢半) 陳皮(半兩)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熱服。小便未快。加瞿麥七錢半。嘔未止。加半夏半兩。淅淅惡寒甚。
每服加蔥白三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