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0章 清代史家之成就(5)

  • 中國史學史
  • 金毓黻
  • 2909字
  • 2015-12-26 17:02:47

清初因私修《明史》,而數興文字獄,其中受禍最酷之史家有二,一則吳炎,一則潘檉章也。炎字赤溟,檉章字力田,皆吳江人。檉章之弟耒,嘗稱吳、潘二氏發愿私修《明史》,先撰長編,聚一代之典章而劃分,或以事類,或以人類,條分件系,匯群言而駢列之,異同自出,參伍錯綜,歸于至當,然后筆之于書(《松陵文獻序》);又稱潘氏博極群書,長于考訂,謂著書之法,莫善于司馬溫公,其為《通鑒》也,先成長編,別著考異,故少牴牾。于是博訪有明一代之書,以實錄為綱領,若志乘,若文集,若家傳,凡有關史事者,一切抄撮薈萃,以類相從,稽其異同,核其虛實,去取出入,皆有明征,不循單辭,不逞臆見,信以傳信,疑以傳疑(《國史考異序》)。據此則搜集之富,致力之深,當與萬氏史稿相伯仲,竟以垂成而毀,良可惜矣。同時顧炎武嘗以己所藏書,假于吳、潘二氏,資其修史,其后二氏受禍,而顧氏之書,亦隨以俱亡。當二氏修史未成之時,又有烏程莊廷瓏,得明人朱國禎之《明史》稿本 ,延人重加修輯,并補入啟、禎兩朝事跡,署己名刊之,名曰《明史輯略》。卷首所列參校諸氏,多為一時名宿,而吳、潘二氏亦列名其中。未幾,去任歸安知縣吳之榮,初以索詐不遂,有怨于廷瓏,以其初刊本上之于朝,遂興大獄。時廷瓏已卒,戮及其弟其子,凡列名參校者,多罹極刑,吳、潘二氏與焉,以誅死者七十余人,世所稱“南潯史獄”是也。潘氏撰《國史考異》三卷,今存六卷,曾收入《四庫》,后以引用錢謙益辨證,被撤出,今尚有傳本(刻入《功順堂叢書》)。近年自故宮檢出清臣所撰之提要,稱其引據賅洽,辨析詳明,所考止洪武、永樂兩朝,蓋所見非全帙也 。又著《松陵文獻》。潘氏之史學,可于此二書窺之。莊氏之書,今有殘本二冊,署曰《明史鈔略》(刊入《四部叢刊》三編),凡存《神宗本紀》三卷,《光宗本紀》一卷,《熹宗本紀》二卷,李成梁、戚繼光等列傳三卷,《釋教列傳》一卷。李、戚兩傳,傳論皆始以“莊瓏曰”三字,文中涉及清室,并無訕謗語,惟偶見建夷、夷氛、夷寇等字,此慘禍之所由生也。列名參校者,又有海寧查繼佐,以先首告,謂廷瓏纂其名,列之參校中,又得吳六奇力為奏辨,得免禍。繼佐字伊璜,號東山,明季舉人,明亡后易姓名為左尹,字非人。蓋隱用其名字也。繼佐亦自撰《明書》,后以莊氏獄起,乃易名《罪惟錄》,取孔子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之義也。書凡百余卷,今存本紀二十二、志二十七、列傳三十五,惟無表耳。南明四王皆入本紀,其事略具首尾,視傅維鱗之《明書》為勝,稿本為海寧張宗祥所藏,今已景印行世矣(《四部叢刊》三編)。查氏有《東山國語》,所記皆明亡殉國諸氏傳略,亦《罪惟錄》之附庸也。莊氏史獄之后,又有戴名世及陸生枏之獄,名世所著《南山集》,多采錄方孝標《滇黔紀聞》。又《致余生書》,稱明季三王年號,如宋末之二王,為撰史者所不可廢,以此為都御史趙申喬所糾,因以論死,然名世固未嘗自撰一史也。生枏官工部主事,因案革職,發往軍前效力,旋著《通鑒論》十七篇,論及封建建儲,為清世宗所惡,亦論死,生枏以論史獲罪,尤非廷瓏、名世之比。戴、陸二氏,又以論史而鍛煉以成其罪者也。清代于康、雍、乾之世,文網頗密,受禍日有所聞,乾隆間,御史曹一士曾請寬比附妖言之獄,兼禁挾仇誣告詩文,以息惡習。其扼要之語云:

比年以來,小人不識兩朝所以誅殛大憝之故,往往挾睚眥之怨,借影響之詞,攻訐詩書,指摘字句,有司見事生風,多方窮鞫,或致波累師生,株連親故,破家亡國,甚可憫也。臣愚以井田封建,不過迂儒之常談,不可以為生今反古;述懷詠史,不過詞人之習態,不可以為援古刺今;即有序跋僵遺紀年,本或草茅一時失檢,非必果懷悖逆。敢于明布篇章,使以此類,悉皆比附妖言,罪當不赦,將使天下告訐不休,士子以文為戒,殊非國家義以正法、仁以包蒙之意。請敕下直省大吏,查從前有無此等獄案,現在不準赦原者,條例上請,以俟明旨欽定,嗣后凡自舉首文字者,茍無明確蹤跡,以所告本人之罪,依律反坐,以為挾仇誣告者戒,庶文字之累可蠲,訐告之風可息矣。

此請雖未見何明令,然此后告訐之風稍息,文字之獄日殺,未始非曹氏推言其敝娓娓動人之效 。清代文字之獄,于近代史學之發展,予一極大之挫阻,足以影響一世學者之趨向,故愚略述其概,亦本書重要之一葉也。

清代史家,尚有應補述者,如厲鶚之撰《遼史拾遺》,曾以三國裴注自命,誠非夸語。揚復吉又有《補作》,非其倫也。杭世駿曾撰《金史補》,以仿鶚作,未能成書。又有施國祁究心金源故實,所撰《金史詳?!?、《金源札記》,最為有名。又為元好問詩作箋注,多載金源遺事,亦厲氏之亞也 。清代治遼、金史,本無多人,有此數氏,亦一時之星鳳矣。如黃以周之于古代典禮,李兆洛、楊守敬之于地理沿革,洪亮吉之于補志,章宗源、姚振宗之于考證,皆屬專門名家,各樹一幟,余則不暇備舉云。

清代史家之成就大略如上,綜其趨向,可分三期:第一期多治現代史,以研討明代事跡為本位,如黃、萬、全、吳、潘諸氏皆是。吳、潘二氏,卒竟以此構禍,而全氏不過幸免耳。治史之士不敢再談現代,于是第二期轉而治前代史,有為文字之考訂者,如錢大昕是;有為典制之闡發者,如王鳴盛是;有以史證史而為屬辭比事之學者,如趙翼是;有就書籍部次而為著述校讎之業者,如紀昀是;而其研治之史,多屬古代,而自宋以下則不甚詳言也。洎乎嘉、道以后,中國多故,外患日深,遠識之士,引以為慮,于是第三期又移其考治前代之的,轉而治邊疆史,如徐松、張穆、何秋濤、丁謙、曹廷杰、洪鈞、屠寄皆其著者。諸氏初則究心西北史地,繼乃覃及東北,更進而治蒙古全部之史,凡此皆隨時人之好尚,世勢之推移,而異其治史之的,有不知其然而然者。不惟清代如是,古代亦莫不然。然吾謂前代諸家史學之識解,除劉、章二氏外,多具于所著史籍之中,已述于前,無事復舉,惟于清代則不然者,撰史之例,詳近略遠,固矣,亦以最近史學之趨勢,與諸家有因革演變之關系,非詳述之古則無以明也 。

附 錄 最近史學之趨勢

近人王國維謂學無新舊、中西、有用與無用,是矣。然因時代及環境之關系,而不能無所偏重,有若去今四五十年前之學者,大抵篤舊,以為中土之學術,遠勝于西人,西人之所擅長者,不過器物技巧之末,遂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此一世也。迨清季怵于外患,知舊學之不盡適用,學者轉而騖新,民國以還尤甚,蓋以舊者為不足道,而新者為足以應變,此又一世也。故以今視前,多數學者,以新自澤,沾丐西方之學術,而以有用相高,因之其所偏重者,又在此而不在彼。凡百學術有然,而史學亦無不然,此為最近之新趨勢,而不可不述者也。

最近史學之趨勢,可分兩端言之,一曰史料搜集與整理,一曰新史學之建設及新史之編纂,取斯二者述之,則大略具矣。

何謂史料之搜集與整理也 前古如孔子壁中書出于漢,汲冢竹簡出于晉,而有宋以來,又有金石器物之出現,其中十九,皆史料也,已有人為之搜集整理矣。近四五十年內所發見之史料,其最有價值者,凡六,一曰殷墟之甲骨文字,二曰敦煌及西域各地之漢、晉簡牘,三曰敦煌石室之六朝、唐人所書卷軸,四曰內閣大庫之書籍檔案,五曰古代漢族以外之各族文字,六曰各地之吉金文字。如此多屬于有文字記載之舊藏,可供專門學者之研討者,其應搜集整理,自不待言,茲為分別述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图什市| 教育| 丹江口市| 徐汇区| 赤水市| 饶平县| 上饶县| 安国市| 房产| 繁峙县| 林芝县| 辽源市| 沈阳市| 建瓯市| 潼南县| 周口市| 全州县| 皋兰县| 牟定县| 红安县| 黄冈市| 大庆市| 崇明县| 西宁市| 利川市| 东光县| 永宁县| 璧山县| 清水河县| 凤山县| 竹溪县| 永康市| 繁峙县| 黄平县| 平度市| 霍州市| 蕉岭县| 长海县| 玉林市| 武鸣县| 本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