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辨六經受病(4)

【注 陽維起于陽,則太陽之所生,并行而上,至腨下,復與太陽合而上也。去地一尺,乃承山穴也,在銳腨下,分肉間陷中,可刺七分。】

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里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后。

【注 肉里之脈,少陽所生,陽維,脈氣所發。絕骨之后,陽維所過,分肉穴也,在足外踝上,絕骨之端后二分,筋肉分間,刺可五分。】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拂拂然,甚則悲以恐。

【注 此陰維之脈也。去內踝上五寸腨分中,并少陰經而上也。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一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筑賓穴也。《甲乙經》云:太陽之絡別走少陰者,名曰飛陽。】

陰蹺脈

陰蹺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于跟中,足少陽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穴,上內踝之上二寸,以交信為郄。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嚨,交貫沖脈。入頄內廉,上行屬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五脈,會于睛明而上行,凡八穴。

【注 丹書論及陽精河車,皆往往以任沖督脈命門三焦為說,未有專指陰蹺者;而《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

陽蹺脈

陽蹺者,足太陽之別脈。其脈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陽申脈穴,當踝后繞跟,以仆參為本,上外踝上三寸,以附陽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后上胛,會手太陽陽維于臑俞。上行肩髆外廉,會手陽明于巨骨,會手陽明少陽于肩髃。上人迎,挾口吻,會手足陽明任脈于地倉。同是陽明上而行巨髎,復會任脈于承泣。至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五脈,會于睛明穴。從睛明上行,入發際,下耳后,入風池而終,凡二十二穴。

《靈樞》曰:風痙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腘中血絡出血;若中有寒邪,取陰蹺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

【注 足太陽,京骨穴也,在足外側,小指本節后,大骨下,赤白際陷中,針三分,灸七壯。腘中,委中穴也,在曲膝后橫文中,針三分。陰蹺取交信穴,見前。三毛,大敦穴也,在足大指外側三毛中,肝脈之井也,針三分,灸三壯。血絡者,視其處有絡脈盛滿者,出其血也。】

《靈樞》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而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徐疾,而先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焉。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分間,行于五臟六腑,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則陰虛,虛故目不瞑也。治當補其不足,瀉其有余,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其方用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至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久者三飲而已。

【注 《靈樞》有云:足太陽之筋為目上綱,足陽明之筋為目下綱。寒則筋急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又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營衛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人氣血衰,氣道濇,衛氣內伐,故晝不精,而夜不瞑。又云:多臥者,腸胃大而皮膚濇,分肉不解,衛氣行遲故也。張子和云:思氣所至,為不眠,為嗜臥。巢元方云:脾病困倦而嗜臥,膽病多煩而不眠。王叔和《脈經》云:水流夜疾有聲者,土休故也,人亦應之。人夜臥,則脾不動搖,脈為之數疾也。一云脾之候在瞼,瞼動則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則瞼濇嗜臥矣。數說皆論目閉、目不瞑,雖不言及二蹺,蓋亦不離乎陰陽、營衛、虛實之理,可互考者也。】

沖脈

沖為經脈之海,又曰血海。其脈與任脈,皆起于少腹之內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氣沖,并足陽明少陽二經之間,循腹上行,至橫骨,俠臍左右,各五分,上行歷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至胸中而散,凡二十四穴。

《素問》水熱穴論曰:三陰之所交結于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沖。

【注 腎脈與沖脈,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沖。一云沖脈起于氣沖。沖直而通,故謂之沖。】

《素問》陰陽離合論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

【注 心藏在南,故前曰廣明。沖脈在北,故后曰太沖。足少陰腎脈與沖脈合而盛大,故曰太沖。此兩脈相合為表里也。沖脈在脾之下,故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

王海藏曰:手少陽三焦相火為一腑,右腎命門為相火,心包主亦名相火,其脈同診。腎為生氣之門,出臍下分三歧,上沖俠臍,過天樞,上至膻中兩乳間,元氣所系焉。又足三焦太陽之別,并足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焉。三焦者,從頭至心,心至臍,臍至足,為上中下三焦,其實真元一氣也。故曰,有臟無腑。《脈訣》云,三焦無狀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應。一云:其腑在氣街中。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臍旁;下焦在臍下膀胱上口,治在臍。經曰:元氣者,三焦之別使也。腎間動氣者,真元一氣,分為三路,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

【注 三焦即命門之用,與沖任督相通者,故附著于此。】

沖脈為病

李東垣曰:暑月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痿乃四肢痿軟,厥乃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煩。沖脈氣逆上,甚則火逆,名曰厥逆。故痿厥二病,多相須也。經曰:下氣不足則痿厥,心悗,宜以清燥去濕熱之藥,或生脈散合四苓散,加酒洗黃蘗、知母,以泄其濕熱。

【注 曰濕熱成痿,乃不足中有余也,宜滲泄之藥;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補之。】

張仲景曰:傷寒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之,則衄而渴,心苦煩,飲水即吐。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頭眩、咽燥、鼻干、心悸。動氣在左,不可發汗。汗之,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此為難治。不可下,下之,則腹里拘急不止,動氣反劇,身雖有熱反欲蜷。動氣在上,不可發汗。汗之,則氣上沖,正在心端。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熱汗泄,欲水自灌。動氣在下,不可發汗。汗之,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疼,頭痛目運,惡寒吐谷。不可下,下之,則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谷,心下痞堅。

【注 此乃臍之左右上下,有氣筑筑然牢而痛,正沖、任、足少陰、太陰四經病也。成無己注,妄以為左肝右肺,上心下腎,蓋未審四臟乃兼邪耳。】

任脈

任為陰脈之海,其脈起于中極之下,少腹之內,會陰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同足厥陰、太陰、少陰并行腹里;循關元,歷石門、氣海,會足少陽、沖脈于陰交;循神闕水分,會足太陰于下脘;歷建里,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于中脘;上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上喉嚨,會陰維于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與手足陽明督脈會,環唇上,至下龂交,復出分行,循面系兩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終,凡二十七穴。按《難經》、《甲乙經》,并無循面以下之說。

督脈

督乃陽脈之海,其脈起于腎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橫骨圍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莖下至篡,女子絡陰器合篡間,俱繞篡后屏翳穴,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曲會陽貫脊,會于長強穴。在骶骨端與少陰會,并脊里,上行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與手足三陽會合,上痖門,會陽維,入系舌本,上至風府,會足太陽陽維,同入腦中,循腦戶、強間、后頂上巔,歷百會、前頂、顖會、上星,至神庭,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水溝,會于足陽明,至兌端入龂交,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凡三十一穴。督脈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由小腹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會太陽于目內眥睛明穴;上額與足厥陰同會于巔,入絡于腦,又別自腦下項,循肩胛,與手足太陽、少陽,會于大杼第一椎下,兩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滑伯仁曰:任督二脈,一源而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離,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注 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故魏伯陽《參同契》云: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無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須。崔希范《天元入藥鏡》云:上鵲橋,下鵲橋,天應星,地應潮,歸根竅,復命關,貫尾閭,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竅,名曰元牝,正在干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兌之東,坎離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脈九竅,十二經,十五絡聯輳,虛間一穴,空懸黍珠。醫書謂之任督二脈,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竅,則真息不生,神化無基也。俞琰注《參同契》云:人身血氣,往來循環,晝夜不停。醫書有任督二脈,人能通此二脈,則百脈皆通。《黃庭經》言: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天經乃吾身之黃道,呼吸往來于此也。鹿運尾閭能通督脈, 納鼻息能通任脈,故二物皆長壽。此數說皆丹家河車妙旨也,而藥物火候,自有別傳。再按王海藏曰:張平叔言,鉛乃北方正氣,一點初生之真陽為丹母,其蟲為 ,即坎之二陰也,地軸也。一陽為蛇,天根也。陽生于子,藏之命門,元氣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臍下,為天地之根,元牝之門,通厥陰,分三歧為三車。一念之非,降而為漏;一念之堅,守而成鉛。升而接離,補而成干。陰歸陽化,是以還元。至虛至靜,道法自然,飛升而仙。】

督脈為病

《素問》骨空論云:督脈生疾,從小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后,為沖疝,女子為不孕,癃閉,遺溺,嗌干。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

【注 此乃任沖二脈之病,不知何以屬之督脈。按督脈雖行于背,而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則由小腹直上貫臍中,貫心入喉,上頤環唇,而入于目之內眥,故顯此諸證,啟元蓋未深考爾。】

秦越人《難經》曰:督脈為病,脊強而厥。

【注 王海藏謂此病宜用羌活、獨活、防風、荊芥、細辛、槁本、大黃、黃連、附子、烏頭、蒼耳之類。】

《素問》風論曰: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

帶脈

帶脈者,起于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于五樞、維道。

《靈樞經》曰:足少陰之正,至腘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至 原作「下」,據《靈樞》經別改。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注 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故名。婦人惡露,隨帶脈而下,故謂之帶下。】

帶脈為病

王海藏曰:小兒(疒頹)疝,可灸章門三壯而愈,以其與帶脈行于厥陰之分,而太陰主之。

又曰:女子經病血崩,久而成枯者,宜濇之益之。血閉久而成竭者,宜益之破之。破血有三法:始則四物入紅花,調黃芪、肉桂;次則四物入紅花,調鯪鯉甲、桃仁、桂、童子小便,和酒煎服;末則四物入紅花,調易老沒藥散。

氣口九道脈

《手檢圖》曰:脈為五臟華蓋,上以應天,解理萬物,主行精氣,法五行,應四時,知五味。氣口之中,陰陽交會,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為九道診之,則知病邪所在也。

【注 氣口一脈,分為九道,總統十二經,并奇經八脈,各出診法,乃岐伯秘授黃帝之訣也。扁鵲推之,獨取寸口,以決死生。蓋氣口為百脈流注朝會之始故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仁县| 新邵县| 抚顺县| 鄱阳县| 兰坪| 嘉义县| 辰溪县| 临猗县| 墨竹工卡县| 弥勒县| 青州市| 阳东县| 元阳县| 张家川| 陆河县| 岢岚县| 兴和县| 简阳市| 察雅县| 板桥市| 绍兴县| 阿城市| 三门峡市| 宜阳县| 景宁| 漳州市| 辽阳县| 涞源县| 辽阳县| 稻城县| 东阿县| 汾阳市| 通渭县| 宣城市| 乐至县| 泰来县| 大理市| 方正县| 阳谷县| 丰台区| 金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