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黃
味苦平寒。主寒熱。鼠囗。惡創。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
煉食之。輕身神仙。一名黃金石。生山谷。
丹雄蘊石。精結陽巒。五兵制勝。百毒除殘。威申虎爪。色映雞冠。桃枝辟禳。怪祟奚千。
吳普曰。生山之陽。是丹之雄。唐書傳。蘇居中制勝。吳志傳。周瑜除殘去穢。葛洪曰。
女人病邪。雄黃松脂熔化。以虎爪攪之。夜燒取愈。蘇恭曰。宕昌武都者佳。塊方數寸。明徹如雞冠。集簡方。家有邪氣者。雄黃水。以東南桃枝。咒灑滿屋則絕跡。易林。家多怪祟。
石硫黃
味酸溫。主婦人蝕陰。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能化金銀銅鐵奇物。生山谷。
尊比陽侯。礬精翕斂。焦土凝堅。溫泉瀉瀲。猛著黃芽。光騰紫焰。金液丹成。因時稽檢。
葛洪曰。四黃惟陽侯為尊。吳普曰。是礬水石液燒令有紫焰者。易注。諍翕翕斂也。魏書傳。悅般國。南界。有火山。山旁皆焦。溶流數十里乃凝堅。即石硫黃也。博物志。凡水有石硫黃。其泉則溫。趙冬曦賦。鑿連巖而瀉瀲。李時珍曰。其猛毒為七十二石之將。外家謂之陽侯。亦曰黃芽。泊宅編。金液丹。乃流黃煉成。純陽之物。痼冷者所宜。今夏至人多服之。反為大患。元史傳。曹鑒稽檢有方。
雌黃
味辛平。主惡瘡。頭禿痂疥。殺毒蟲虱。身癢邪氣諸毒。煉之久服輕身。增年不老。
生山谷。
同山雌伏。武都之陰。變分連錫。熏藉精金。助功婦順。避地群侵。純黃不雜。土德層深。
名醫曰。生武都與雄黃同山生。其陰山有金。金精熏則生雌黃。后漢書傳。趙溫曰。焉能雌伏。丹房鑒源。雌黃變錫。史記傳。長沙出連錫。陶弘景曰。仙經無單服法。惟以合丹少雄黃。飛煉成丹。土宿指南。陽石。相距五百年而結。造化有夫婦之道。故曰雌雄。雷論。凡修事勿令婦人雞犬及臭穢之地犯之。鐘會賦。純黃不雜。韓保升曰。雌黃法土故色黃。水經注。山岫層深。
水銀
味辛寒。主疥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虱。墮胎。除熱。殺金銀銅錫毒。熔化還復為丹。久服神仙不死。生平土。
爍質洪爐。流煙盡。伏戀鉛凝。含收椒引。采莧東囗。披沙內蘊。女丹還。性全韜隱列仙傳。寧封子爍質洪爐。蘇頌曰。采粗次朱砂。作爐養。承水覆盆。煙飛于上。
流于下。土宿指南。朱砂伏于鉛。硫戀于鉛。寇宗曰。得鉛則凝。國語。土氣含收。丹藥秘訣。遺失在地。以川椒末引之。韓保升曰。馬齒莧。節葉間有水銀。然至難燥。向日東曬之。陶弘景曰。水銀有別出沙地者。李嶠詩。向日披沙盡。權德輿文。和易內蘊。杜甫詩。
女縈新裹。注。也。白居易詩。黃芽女大還丹。宋新論。能韜隱其質。故致全性也。抱樸子。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
石膏
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
產乳、金創。生山谷。
斂塵雨霽。棋布林皋。云溶孕采。玉潔浮醪。潤當吻燥。結解膚撓。調封丹鼎。固密堅牢。
解琬詩。雨霽微塵斂。陶弘景曰。石膏皆在地中。雨后時時自出。如棋子者最佳。莊子。
山林歟。皋壤歟。程伯子詩。乞與云膏洗俗腸。鄭惟忠賦。丹青孕采。常建詩。玉膏澤人骨。
張華詩。浮醪隨觴轉。蘇軾賦。疑吻燥而當膏。孟子。不膚撓。名醫曰。治皮膚熱。腸胃中結。
胡震亨曰。火囗細研醋調。封丹鼎。固密勝于脂膏。蘇軾詩。也知不作堅牢玉。
磁石
味辛寒。主周痹風濕。肢節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消。除大熱煩滿。及耳聾。一名元石。生山谷。
鐵質堅頑。磁君引并。山辨陰陽。石分動靜。煉畏伏砂。歸催懸井。受制庚辛。南針指丙。
淮南子。磁石能引鐵。吳普曰。一名磁君。李時珍曰。磁石生山之陰。元石生山之陽。
形雖相似。性各不同。磁石能吸鐵。元石不能吸鐵。余冬敘錄。丹砂伏磁石。水克火也。淮南子。磁石懸井。亡人自歸。寇宗曰。磁石磨鐵鋒。能指南。然常偏丙位。蓋丙為大火。庚辛受其制。物類相感耳。
凝水石
味辛寒。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久服不饑。一名白水石。生山谷。
凝寒冰冱。積鹵石生。色兼青黑。理具縱橫。蜂窠孔細。馬齒棱瑩。溝渠六角。同類元精。
名醫曰。一名寒水石。鹽之精也。李時珍曰。夏月研末煮湯。入瓶。懸井底即成冰。陶弘景曰。鹵地所生。蘇恭曰。有縱理橫理二種。蘇頌曰。有孔竅若蜂窠。丹房鑒源。石塊有齒棱如馬牙硝。清瑩如水精。亦有青黑色者。夢溪筆談。太陰元精石生鹽澤之鹵。溝渠土內。稟積陰之氣。凝結皆六角。
陽起石
味咸微溫。主崩中漏下。破子藏中血。癥瘕結氣。寒熱腹痛。無子。陰痿不起。補不足。句攣。一名白石。生山谷。
氣結蒸。山恒陽霽。根駐云叢。鋒銷雪瘞。鑿選野狼牙。毒祛蛇蛻。握白提清。芟除黑翳。
揚雄文。云而散蒸。注。氣上出也。潘岳賦。陽霽則吐霞耀日。蘇頌曰。齊州陽起山。常有溫暖氣。盛冬大雪。此山獨無。陶弘景曰。甚似云母。但濃異耳。李嶠詩。山類叢云起。庚辛玉冊。尖似箭鏃者力強。置大雪中。倏然沒者為真。李時珍曰。輕松如野狼牙者佳。
李之才曰。使用惡蛇蛻皮。抱樸子。懷黃握白。提清挈肥。日華子曰。凡入藥凝白者佳。蘇恭曰。今用純黑如炭者誤矣。
孔公孽
味辛溫。主傷食不化。邪結氣。惡創疽痔。利九竅。下乳汁。一名通石。生山谷石垂芽孽。亡是呼公。角森囗。房妙空空。寐回遽覺。音審宣通。如調靈龠。呼吸中充。
李時珍曰。孔竅空通。附垂于石。如木之芽孽。俗訛為孔公。漢書傳。齊言亡是公者。
無是人也。宋書傳。公何見呼為公。陶弘景曰。孽大如牛羊角。長二三尺。詩。其角囗。李時珍曰。孽為鐘乳之房。論語。空空如也。莊子。成然寐蘧公覺。名醫曰。治傷食病常欲眠睡。甄權曰。能使喉聲圓亮。江總碑。老驚靈龠。蘇軾詩。外慕漸少由中充。
殷孽
味辛溫。主爛傷瘀血。泄利。寒熱。鼠囗。癥瘕結氣。一名姜石。生山谷。仰漱飛根。潛萌隱孽。指列姜蟠。脈通乳結。床設桷囗。花霏霜雪。土脂凝。清涼散熱。
名醫曰。殷孽鐘乳根也。云笈七簽。仰餐飛根。李時珍曰。殷隱也。生于石上。隱然如木之孽。又如生姜。新芽頓長。若列指狀。蘇恭曰。根蟠結如姜。呂氏春秋。血脈欲其流通也。
韓愈文。大者為囗。細者為桷。蘇恭曰。石床鐘乳。水滴下凝積如筍狀。久漸與上乳相接為柱。石花乳水滴石上。散如霜雪。皆與殷孽同功。土殷孽服之亦同鐘乳。而不發熱。名醫曰。
生高山土之陰。色白如脂。唐明皇序。嘗散熱之饌。
鐵精
平。主明目。化銅。鐵落。味辛平。主風熱惡創。瘍疽創痂疥氣在皮膚中。鐵主堅肌耐痛。生平澤。
稟陽就燥。氣弗交陰。紫塵吹焰。烏液留砧。柔能繞指。堅自安心。山盈渥赭。索廣窺深。
土宿指南。鐵稟太陽之氣。而陰氣不交。故燥而不潔。易。火就燥。陶弘景曰。鐵精出灶中如塵。紫色輕者為佳。蘇恭曰。鐵落是鍛家燒鐵砧上。鍛之皮甲落者。滋液黑于余鐵。又名鐵液。劉琨詩。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日華子曰。生鐵鎮心。安五臟。管子。其上有赭。其下有鐵。詩。赫如渥赭。文心雕龍。才欲窺深。辭務索廣。
理石
味辛寒。主身熱。利胃。解煩。益精明目。破積聚。去三蟲。一名立制石。生山谷。
橫理庚庚。移名立制。脈貫峽封。層分土漬。青縷絲明。赤膚肌膩。迭用柔剛。同歸一致。
史記紀。大橫庚庚。逸周書。以移其名。蘇恭曰。此石夾兩石間如石脈。開用之。或在土中重疊而生。皮正赤肉白。名醫曰。一名肌石。李時珍曰。石膚有軟硬二種。理石順理而微。
硬者長紋細直如絲而明潔。色帶微青。與軟石膏一類通用。
長石
味辛寒。主身熱。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脈。明目去翳眇。下三蟲。殺蠱毒。久服不饑。一名方石。生山谷。
嵬然卓立。豈恃依憑。縱如排齒。解或方棱。云飛片片。玉琢層層。熱中頓解。淵靜清凝。
淮南子。嵬然不動。論語。如有所立卓爾。唐書傳。足可依憑。蘇恭曰。不附石而生。
端然獨處。狀同石膏而濃大。縱理而長紋似馬齒。蘇頌曰。方解石與長石為一物。李時珍曰。擊之則片片橫碎。光瑩如云母。名醫曰。光而潤澤玉色。孟子。不得于君則熱中。云笈七簽。
本真清凝。嶷然淵靜。
膚青
味辛平。主蠱毒。及蛇菜肉諸毒惡創。生山谷。
藍謝何常。青推膚受。燒入春痕。光留雨后。蟲腥污。瘍痍毒垢。群穢清除。有瘳無咎。
北史傳。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名醫曰。一名推青。論語。膚受之訴不行焉。
僧惠崇詩。春入燒痕青。唐球詩。巫山雨后青。魏志傳。司馬朗清除群穢。唐書傳。天下庶有瘳乎。
干姜
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生川谷。
膻腥拂徹。味美和調。柔尖日瑩。老辣霜驕。含辛比桂。御濕分椒。贈甘非意。雪謗神超。
張衡賦。蘇紫姜。拂徹膻腥。呂氏春秋。和之美者。楊樸之姜。劉子囗詩。映日瑩如空。
柔尖帶淺紅。長編晏享曰。姜桂之性。到老愈辣。徐淮詩。秋氣挾霜驕。文心雕龍。桂姜同地。辛在本性孝經。援神契椒姜御濕。梅堯臣詩。贈辛非贈甘。此意當自求。朱子詩。姜云能損心。此謗誰能雪。請論去穢功。神明看朝徹。
耳實
味甘溫。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句攣痛。惡肉死肌。久服益氣。耳目聰明。
強志輕身。一名胡囗。一名地葵。生川谷。
耳食長生。推求賤質。延蔓垂。結叢盤密。薄采頃筐。判離盈室。下箸忘饑。依稀奴橘。
史記年表。此與以耳食無異。晉書傳。求媒陽之美。談推沙礫之賤質。蘇軾記。藥至賤而為世要用。無若蒼耳長生藥也。詩箋。葛覃延蔓谷中。詩疏。今人謂之耳草。李嶠詩。忘憂自結叢。廣雅。耳叢生如盤。詩。采采卷耳。不盈頃筐。離騷。綠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李白詩。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饑。杜甫詩。依稀橘奴跡。陸龜蒙詩。舊栽奴橘老。
葛根
味甘。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葛谷主下利十歲以上。一名雞齊根。生川谷。
雞齊鹿藿。庇本繁滋。臂伸蜷曲。囗絕紛披。累依桂樹。枯花萱枝。秋登谷似。齠齔扶羸。
名醫曰。一名鹿藿。左傳注。葛庇其本根。蔓繁滋者。以本枝蔭庇之多。蘇頌曰。
根形大如手臂。庾信表。一枝蜷曲。蘇恭曰。葛根入土五六寸以上者名葛囗。有微毒。服之令人吐。說苑。王懸軀絕囗。許有壬詩。筐薦紛披。劉向九嘆。葛累于桂樹兮。張時徹詩。
愿留枯根株。化作萱花枝。李時珍曰。葛谷是實。八九月采之。詩。式谷似之。庾信碑。未逾齠齔。宋史傳。李瀆扶羸養疾。
栝蔞根
味苦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一名地蔞。生川谷及山陰。
果兼名。幽根蟠結。粉沁秋霜。花霏瑞雪。枯潤津回。陰純體潔。入夏筋凝。毒防鹵嚙。
李時珍曰。栝蔞即果裸轉音。木上曰果。地下曰囗。此物蔓生附木。故得兼名。潔白如雪。
故名瑞雪。蘇頌曰。一名天花粉。沈約詩。幽根未蟠結。成無己曰。潤枯燥而通行津液。
李杲曰。純陰解煩渴。傅咸賦。體潔性真。李時珍曰。夏月掘者有筋無粉。不堪用。名醫曰。
生鹵地者有毒。
苦參
味苦寒。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膽。溺有余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一名水槐。一名苦囗。生山谷及田野。
駢莖三五。萌春催。名別菜。葉類驕槐。疏風齒固。遏氣腰囗。患增偏勝。化變心裁。
蘇頌曰。根三五莖并生。春生冬凋。李時珍曰。與菜苦同名異物。陶弘景曰。葉極似槐葉。別錄。一名驕槐。史記傳。齊大夫病齲齒。以苦參湯日漱三升。出入其風。胡震亨曰。苦參峻補陰或致腰重者。氣降而不升也。
張從正曰。苦參久服必有偏勝氣增之患。易。化而裁之謂之變。
當歸
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癬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創瘍金創。煮飲之。一名干歸。生川谷。
各有攸歸。身其余幾。細摘蠶頭。肥收馬尾。望遠遲遲。相招囗。血海增光。地仙是韙。
陳承曰。能使氣血各有所歸。當歸之名出此。李時珍曰。治上用頭。治下用尾。治中用身。
左傳。身其余幾。蘇恭曰。似細葉芎者。名蠶頭。不堪用。似大葉芎者。名馬尾。
古諺。遠望可以當歸。孟郊詩。意恐遲遲歸。古今注。古人相招以文無當歸也。摯虞賦。氣而愈新。云仙雜記。竇淝以當歸為地仙。圓曰。使血海增光。
麻黃
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一名龍沙。
雄雌類辦。根雜赤黃。暖無積雪。輕自浮陽。護營通衛。減熱含涼。推行尼止。理妙難量。
蘇頌曰。麻黃有二種。雄者不結子。雌者結子。僧繼洪曰。中牟有麻黃之地。冬不積雪。
泄內陽也。張元素曰。氣味俱薄。輕清而浮陽也。李時珍曰。其根皮色黃赤。內護于營。外通于衛。為發散火郁之藥。孟浩然詩。緒風初減熱。傅咸賦。氣泠泠以含涼。易。推而行之謂之通。孟子。止或尼之。李時珍曰。麻黃發汗。根節止汗。物理之妙。不可測度。
通草
味辛平。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今名木通)藤支萬年。中通營腠。引蔓漿流。解吹氣透。甘受白藏。辛咀紫濃。活名同。根尋天壽。
甄權曰。一名萬年藤。韓愈詩。經紀肖營腠。陶弘景曰。繞樹藤生。汁白。莖有細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