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疑罪發露法(律本。比丘犯罪有疑復逼說戒。佛言應發露已得聞戒。義準云)大德憶念。我比丘某甲于某處犯生疑。今向大德發露。須后無疑時如法懺悔(三說)。說戒座上憶罪發露法(律本。為在座上忽憶本罪。向比座說之。舉眾鬧亂。佛令發露心念應。義準云)我某甲犯某罪。為逼說戒。恐鬧亂眾故。待竟當懺悔(三說疑罪準此)。

略說戒法(佛言。若王賊水火病人非人惡蟲。及有余緣者。若床座少露濕天雨布薩多夜已久。或斗諍說法等。夜久者略說戒。五分僧祇。并為多緣。開聽略說。說前方便一如廣法。隨緣緩急廣略說之。律中具有三五略說。隨緣遠近文非明了。今依毗尼母論云。若說序問清凈訖。應言)諸大德。是四波羅夷法僧常聞(十三僧伽婆尸沙。乃至眾學。并云)諸大德。是眾學法僧常聞。諸大德。是七滅諍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已下依文廣說。若難卒至應隨到處云。已說至某處。余者僧常聞。若難緣逼近不得說序者。僧祇云)諸大德。今十五日布薩時。各正身口意莫放逸(便各各隨意去。律中至布薩日。不得不說。若無人誦者。應差人往比近寺誦之。還來本處說。若無者。應說法誦經亦得)。

對首說戒法(佛言。若一比丘住處于說戒日。當詣說戒堂掃灑令凈敷坐具。辦澡水瓶然燈火具舍羅。若客比丘來。若四人以上應白說戒。若有四人應集白說戒。若有二人不得受欲。應各各三語說戒。如是言)二大德憶念。今僧十五日說戒。我某甲清凈(余二人亦如是三說。若二人共住亦準此。若犯罪者向清凈者發露。若懺悔已。方得加法。若有罪不發露者。不應清凈法也)。

心念說戒法(佛言。一比丘于說戒日。如前辦眾具。待客比丘。若無者應言)今僧十五日說戒。我某甲清凈(三說五百問事云。如上加法。已有罪者。向四方僧懺悔已。獨坐誦戒至竟)。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為別詞同上)。

諸眾安居法篇第六

(時諸比丘。一切時游行。蹋殺生草木。斷眾生命根。世人譏呵蟲鳥為譬。佛言。不應一切時游行。聽三月夏安居有通呵。別制出在尼律)。

安居法(佛言。有三種安居。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前安居者。住前三月。后安居者。往后三月。十誦律。佛制五眾并令安居。律云。尼不安居波逸提。僧等四眾突吉羅。明了論云。無五過處得在中安居。一大遠聚落求須難得。二太近城市妨修出道。三多蚊蟻自他兩損。四無可依人。可依人要具五德。一求聞令聞。二已聞令清凈。三能決疑網。四通達無滯五正見。五無施主供給藥食。并不可安居。律本云。安居有四種。一對首。二心念。三忘成。四及界。并有據緣。如下具列)。

對首安居法(律本云。應白所依人言。我于此處安居已。口言)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依(某伽藍某聚落)。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三說五分十誦云。彼人告所白者言)知莫放逸。(答言)受持(律本云。夏中當依第五律師廣誦二部律者。若違得波逸提。春冬依四種律師。違者突吉羅。理準律意。應問彼言)依誰持律者。(答言)依某甲律師。(告言)有疑當往問(五分云。佛言。當于持律者安居。若處所迮鬧者。應七日得往返處。心念遙依。若依檀越村野林樹山巖房舍等安居者。并同上文。唯改伽藍為異。若修治破壞之語。局僧住處。隨事量度其四眾作法。唯改言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為別。余詞同上)。

后安居法(律中。有比丘四月十六日欲前安居。不至所住。十七日乃到。佛言后安居應準上文言。后三月夏安居。余文并如上。如是乃至五月十六日。后安居法。并準前此)。

心念安居法(佛言。若無所依人。可白應心念。安居文言)我比丘某甲。依某僧伽藍。前三月夏安居(余詞同上)。

忘結便成法(時有比丘來。至所住處安居。忘不結。佛言。若為安居故來便成安居。律中為客比丘。本有要期。外來托處有忘開結。必有住人不在通限。若本有方便。理通客主也)。

及界與園成安居法(時有比丘往余處安居。一腳入園及界。便明相出。如是兩腳入園及界。便明相出。如是兩腳入園及界。便經明相。佛言。并成安居。若準人解。后二種法應在前。后十六日若在中安居。隨日得結)。

受日法(時有佛法僧塔事。及父母檀越召請受戒懺悔等緣。并瞻病求藥問疑請法。如是諸事不知云何。佛言不及即日還聽受。七日去不及七日還聽受。十五日去不及十五日還聽受。一月日及一月日應還其三種。受日并不通夜不同他。律又所為之緣。但是破戒非法事者。并非正緣不成受日。及破安居。十誦云。應五眾安居。五眾受日若受日往赴在道事盡。即須返界。以無法故。明了論中。有重受七日法。僧祇律云。比丘尼無羯磨受日法。若有緣開七日)。

事訖羯磨受日法(僧祇律第四十卷云。路遠緣長為塔事僧事。應作求聽羯磨事訖。應還有人加僧忍聽。此妄增圣教。彼羯磨例同)大德僧聽。某甲比丘于此處雨安居。若僧時到僧某甲比丘。于此處雨安居。為塔事出界行還此處住。諸大德僧聽。某甲比丘為塔事僧事。出界行還此處安居。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羯磨受日法(佛法東流。數本羯磨乞受日法。全缺不同。皆自意言。未尋正教。今學所宗但依律本。本既無乞不可妄加。又括諸部并無加乞應告情已。羯磨者如是白言)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為某甲事故還來此中安居。白如是。大德僧聽。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誰諸長老忍僧聽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聽。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日)。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對首受日法(律論。但聽受七日。并無正法傳用。羯磨白中義亦無失。十誦云。若無比丘。當從四眾受。應告言)長老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受七日法。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白長老知(三說十誦律云。開獨住比丘心念。受日應準上文。唯除所對之言為別)。

命梵二難出界法(律中。若安居中本二大童女淫女伏藏。欲來誘調比丘。又有惡鬼怨賊毒蟲惡獸。不得如意醫藥使人我若此住。必為我凈行及命作留難。佛言聽去。準毗尼母論云。移夏不破安居。諸部無文開)。

受日出界逢難法(律中。比丘受七日出界。為父母兄姊等至意留過日。或水陸道斷遂即過限。佛言不失歲。僧祇云。若受日在道不得迂回。當日若了。即還本界)。

諸眾自恣法篇第七

(時諸比丘共住受持啞法。佛種種呵責言。此是白羊外道法。自今已去聽共相檢校。知有罪無罪。有十利故。便得正法久住應安居竟自恣也)。

僧自恣法(佛言。應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自恣。余辦眾具如說戒中。比丘不知何時。佛言聽小食大食上上座。應唱令白云)大德僧聽。今白月十四日(余日準此)。眾僧集某處自恣。

差受自恣人法(佛言。聽作時若打揵捶。若告言。諸大德。自恣時到僧集已。應先差人應具兩種五德。一自恣五德。不愛不恚不怖不癡。知自恣未自恣。二具舉罪五德。知時如實利益柔軟慈心也。十誦五分。并差二人以上。若眾止五人前后單差。若有六人一時雙牒而作羯磨。應和問答已白言)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白如是。大德僧聽。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誰諸長老忍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作此法已。兩五德者。方從座起。至上座前。禮僧足已。然后胡跪和白)。

白僧自恣法(佛言。自恣時應知比坐有來。不來者聽先白已。然后自恣作是白言)大德僧聽。今日眾僧自恣。若僧時到僧忍聽。僧和合自恣。白如是(佛言若比丘應十四日自恣。比丘尼應十五日自恣。此謂二眾相依住法。若無緣者三日俱得自恣)。

正自恣法(佛言。應偏袒右肩脫革屣胡跪合掌。應一一從上座作。次第應離坐自恣。五分云。取草布地令在上自恣老病者隨竟復本座。應對前五德者言也)大德眾僧今日自恣。我比丘某甲亦自恣。若有見聞疑罪。愿大德長老哀愍故語我。我若見罪。當如法懺悔(三說律本云。若說錯忘一一授之。其二五德。準僧祇云。各至本座處自恣。不得待僧竟。其眾僧自恣已。五德至上座前。告云僧一心自恣竟。便如常禮退。出十誦律)。

略自恣法(佛言。若有八難及余緣。如說戒中事者。略說自恣。但對首有二略。單白已有三略。如鈔所明。若難事可得。廣說便廣說。若再說若一說。若不者應如法治)。

四人以下對首法(佛言。若有四人不得受。第五人欲更互自恣。應盡集自恣。若有四人。應更互自恣如是白言)三大德一心念。今日眾僧自恣。我某甲比丘清凈(三說已。若有三人二人亦準此法。唯改對首人數為異。又不得別眾。及以有犯。并不應此法)。

一人心念法(佛言。若自恣日往說戒堂掃灑。敷坐具盛水器洗腳器然燈火具舍羅。為待客比丘。若無來者。應心生口言)今日眾僧自恣。我比丘某甲清凈(三說)。

尼差人自恣法(佛言。比丘尼夏安居竟。聽差一比丘尼為尼僧故往大僧中說自恣。若僧尼二眾各不滿五至自恣日。比丘尼往至比丘所。禮拜問訊。若眾滿者應索欲問緣。答云差人自恣羯磨應云)大姊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差比丘尼某甲。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白如是。大姊僧聽。僧今差比丘尼某甲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誰諸大姊忍僧差比丘尼某甲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差比丘尼某甲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佛言。彼獨行無護者。應差二三尼為伴往大僧中。禮僧足已曲身低頭。合掌作如是語)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比丘僧夏安居竟。比丘尼僧說三事自恣見聞疑罪。大德僧慈愍故語我。我若見罪。當如法懺悔(三說。已良久。僧上座告言。徒眾上下各并默然者。實由尼等內勤三業外無三事故不見犯。雖然上座有敕。敕諸比丘尼眾。如法自恣謹慎莫放逸。使尼禮僧足辭退至本寺已。集尼眾等傳僧教敕。如說戒法所明也。此自恣說戒略教授法。律本文缺義明前后。而臨事必須條理不容杜默故。且略標一句。以表常式。得齊行用未必依文)。

諸分衣法篇第八

(于中僧得施有二。初謂七眾所施為僧得。二謂道俗所施為現前。若約緣就時不出六種)。

一二部僧得施法(時有住處二部僧。多得可分衣物。時比丘僧多比丘尼少。佛言分作二分。無比丘尼純式叉摩那。亦分作二分。若純沙彌尼亦分作二分。若無三眾。比丘僧應分。若比丘尼多僧少。若無應分作二分。若乃至無沙彌者。比丘尼應分得物已。至當部中皆須作羯磨分。所以名僧得者。以施主心普均一化物遍通十方。但有僧尼皆沾其分故名僧得。還須僧法羯磨。遮約十方來者。既作法已。現前自分羯磨如后)。

二二部現前得施法(爾時世尊三月靜坐。唯除一供養人。時有六十頭陀比丘。往至佛所為佛所贊。諸非頭陀比丘舍衣成大積。佛言。應布施眾僧。若與一人聽與比丘尼非衣。若行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應與分。七羯磨人應置地與若使人與。若沙彌應等與若與半。若三分與一。守僧伽藍人應等與。若乃至四分與一分。若不與不應分。若分應如法治)。

三時現前得施法(時有比丘在異處。結夏安居已。復于異處住。不知何處取物分。佛言聽。住日多處取。若二處俱等聽。各取半。若大得可分應隨數人分。或墮籌分乃至一人直爾攝取。不作心念法)。

四非時現前得施法(時現前僧大得可分衣物。佛言。聽數人多少。若十人為十分。乃至百人為百分。若好惡相參應使不見者擲籌分之。不合羯磨)。

五時僧得施法(時有比丘未分夏衣便去后分衣而不待來。又忘不出。行者分不知成分不。佛言成分衣。應相待亦應出。彼分應羯磨分之。如非時僧得施法。佛言。若一比丘安居。大得僧夏安居衣。應心念口受言)此是我物(三說已。若受不受更有余。比丘來不應與分)。

六非時僧得施法(得施有二。若道俗作檀越欲以施物。普通十方皆興施福故。律云。時有異住處現前僧。大得可分衣物。分衣時有客比丘數數來分衣疲極。佛言。應差一人。令分白二羯磨與其正法。然后分如亡人輕物中說。二者若亡五眾所有衣物。佛言。應一切屬僧。然僧有四方現前不同故。物則重輕兩別。又約輕重物中分處。非唯一軼具如后十段)。

初明五眾死物之所屬(十誦。有比丘死衣物眾多。王家親屬并欲取物。佛言。王親不合。僧應得之。乃至今時雖依三寶。出家財法必緣僧得。佛法非分故入二僧。廣如鈔中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巧家县| 那坡县| 酉阳| 白沙| 山东省| 和政县| 萍乡市| 白玉县| 英超| 广丰县| 怀集县| 商洛市| 阜康市| 长治县| 连云港市| 桂林市| 麻栗坡县| 吉木萨尔县| 遂川县| 嫩江县| 江山市| 滁州市| 利辛县| 进贤县| 孙吴县| 保德县| 武清区| 盱眙县| 桦甸市| 安阳县| 黔东| 射洪县| 鸡西市| 耿马| 宣城市| 阿鲁科尔沁旗| 阳谷县| 诸城市| 延川县| 怀远县| 璧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