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二分法十種(一者糞掃取。如五分律水漂死者。二現前取。如十誦學悔人擯人守戒人共住互死者。三同見取如律此彼二部互死者。四功能取。如律云三舉人死入同羯磨舉僧。五二部僧取。如律無住處死。薩婆多二界中間死。六面所向取。如論二界中間死。七入和尚。僧祇云。沙彌死衣物令和尚知八入所親白衣。薩婆多云。滅[打-丁+(實-毌+尸)]人物。九隨所在得。如十誦寄人不寄處等。十在眾中死羯磨取。廣亦如鈔說)。

三同活共財法(律無正斷。若取分別共財。則除隨身之物。已外中分入僧同活。則任在者籌量。出處多少但取實情。生死同志則無負犯。若涉私懷。具招兩過)。

四負債法(佛言。應問言誰負病者物。病人負誰物。知已應索取。若負他者聽持長衣償。若無賣三衣償有余與瞻病人。僧祇云。當深察前人。可信可證明者與之。反此不得)。

五明囑授(佛言。僧問瞻病人言。病人有囑授不。若云病人臨終時言。此物與佛與法與僧與塔與人。若我終后與者。佛言。應索取現前僧分五分。若生時與人未持去者。僧應白二羯磨與之)。

六分物時(僧祇言。若病者死不可信。應持戶鉤付僧知事人。然后供養舍利。毗尼母云。先將亡者去藏[歹*(實-毌+尸)]已送喪。僧還來至寺取亡人物著僧前。然后依法集僧分之)。

七斷輕重物(十誦病人死無看病者。取衣物浣洗曝卷擗徐擔入眾中。律云。彼持亡者衣物。來在眾中。當作是言)大德僧聽。某甲比丘(彼此)。住處命過所有衣物此住處現前僧應分(如是三說毗尼母云。并取衣物在僧前。著已遣一人處分。可分物不可分物。各別一處)。正明處分(佛言若比丘死。若多知識若無知識。一切屬僧。若有園田果樹別房。及屬別房物銅瓶銅盆斧鑿燈臺繩床坐褥臥褥氍氀車輿。守僧伽藍人水瓶澡罐錫杖扇。鐵作器木作器陶作器皮作器竹作器。及諸種種重物。并不應分屬四方僧。氍氀長三肘廣五肘毛長三指。剃刀衣缽坐具針筒俱夜羅器。現前僧應分之。律文正斷如此。余有不出者。當于諸部律論聯類斷判。當觀律本判意不容緩急自欺。必欲廣知具如量處重輕物儀中)。俱夜羅器者(謂減缽次缽小缽又余鋺盞器皿)。

八量德賞物(佛言。五法成就應與病人衣物。故知不具則不得賞。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應與。二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唾吐。三有慈愍心不為衣食。四能經理湯藥。乃至差若死。五能為病者說法。己身于善法增益。僧祇律有四種暫作。若僧差作自樂福作邪命作。并不合賞。若為饒益。病者欲令速差。下至然一燈遇命終者。便得此物。五分云。多人看病與究竟者。律云。當與受持衣。若不知者當極與看病。與上三衣隨看中下與衣亦爾。十誦云。若不信者與不好不惡六物。五分十誦云。比丘病二眾合得。比丘尼病三眾得。摩得勒伽云。白衣看病。應與少許。尼三眾同之。十誦云。看病人為病者出外乞。衣藥得。留待還付之。五分外界看病者。依法賞之)。正明賞法(佛言。應與瞻病者六物。謂三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應如是與)。大德僧聽。某甲比丘命過所有(三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隨當時有者牒入)。此現前僧應分。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與某甲看病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命過所有三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此現前僧應分。僧今與某甲看病比丘。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看病比丘三衣缽(坐具貯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與某甲看病比丘衣物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律本具明。有德合賞。若無德者理非僥幸。必知事勞無有法。益者可入輕物作法。然后和僧。準論隨功賞贈)。

九分輕物法(毗尼母云。五人共住一人死。不得作展轉分。律中出法少不具足。今準非時僧得施羯磨具有展轉之言。則五人已上須用此法。律文當差一人令分白二羯磨。如是與之。有人存三番作法。此思文未了。亦有存二番法者。今準羯磨文中。具含付分二法。余無故不出。準律羯磨云)大德僧聽。某甲比丘命過。所有衣物現前僧應分。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持是衣物與比丘某甲。某甲當還與僧白如是 大德僧聽。比丘某甲命過。所有衣物現前僧應分。僧今持是衣物與比丘某甲。某甲當還與僧。誰諸長老忍。某甲比丘命過。所有衣物現前僧應分。僧今持與比丘某甲。某甲當還與僧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持此衣物與比丘某甲。某甲當還與僧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作此法已。隨人多少取其衣物依數與之不宜別施更招漏染非佛制故。五分云。若不遍者和僧與一無衣比丘。善見云。若一衣極好不須割破。眾并有者從上行之。須者直付之)。四人分法(毗尼母云。若但四人應作直分羯磨。其賞看病物義準。三人口和)。以衣(付言)諸大德憶念。今持此亡比丘某甲衣缽(坐具等隨有言之)。與某甲著病比丘(三說自余輕物應準作直分。羯磨云)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某甲比丘命過。所有衣物現前僧應分白如是 大德僧聽。比丘某甲命過。所有衣物現前僧應分。誰諸長老忍。僧今分是衣物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分是衣物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若舍衣若分衣。若客來并如上)。眾多人分法(毗尼母云。四人共住一人死。應展轉分舍衣已賞勞法。但二人口和付言)大德僧聽。我等持是亡比丘某甲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與某甲看病比丘(三說已。其輕物者準。本律云。應彼此三語。受共分應言)。二大德聽此亡。比丘某甲衣物應屬我等(三說余人亦爾。若有二人亦須準上其賞勞。直付三語。雖了分物。未入手客來須與分)。一人心念法(毗尼母云。一相應法者。二人共住一人死。在者取衣口言)此某甲亡比丘物應屬我(作此三說已。手執物故后來不得)。

十得受衣法(僧祇云。若為病人求醫藥衣食。及為塔事僧事。雖當時不在并應與分。善見云。若界外比丘入。亦須與分。謂在羯磨時。律中有比丘無想別眾不成分衣。又現前施中得與沙彌凈人。分等或等或半如前分別。十誦云。比丘有衣缽寄尼者。若死比丘索取先見者分之。若在白衣家死者輕物隨五眾。現前分重物任意遠近。有僧法寺付之。若無五眾者。律令信樂檀越應守掌。若無五眾來者應送。與近處僧伽藍僧。余如鈔中)。

懺六聚法篇第九

懺悔法(律云。有二種人。一者愚癡謂不見犯。雖見犯不能如法懺悔。二者智人即返上句。未曾有經云。前心作惡如云覆日。后心起善如炬消闇。故經律俱明懺悔。然懺法多種。若作事懺但能伏業易奪。若作理懺則能焦業滅業。先論利根依理斷業。如涅槃云。若有修習身戒心慧。能觀諸法由如虛空。設作惡業思惟觀察。能轉地獄重報現世輕受。若于小罪不能自出。心初無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玼。雖有善業為罪垢污現世輕報。轉為地獄極重惡果。是為愚癡。若犯四重五逆謗法名為破戒。有因緣故則可拔濟。若披法服常懷慚愧。生護法心建立正法。我說是人不名破戒。成實論云。有我心者則業煩惱集。若無我者則諸業不能得報以不具故。未曾有經云。夫人修福須近明師。修習智慧悔重惡業。華嚴經云。譬如幻師能幻人目諸業如是。若如是知是名清凈真實悔過。二者鈍根依事懺者。若依大乘則佛名方等具列行儀。依法懺悔要須相現準教驗心。若依律宗必須識于罪名種相隨有牒懺。若疑不識不合加法唯除不學者隨犯結根本。此但滅犯戒罪也。故智論云。戒律中雖復微細懺則清凈。犯十善戒雖懺三惡道罪不除。如比丘犯諸性戒等)。

懺波羅夷法(佛言。若比丘比丘尼。若犯波羅夷已。都無覆藏心當如法懺悔。與學戒羯磨奪三十五事盡形行之。若眾僧說戒羯磨時來與不來無犯。若更犯重應滅擯。僧祇云。若犯重已啼泣不欲離袈裟者。又深樂佛法應與學戒。比丘不凈食彼亦不凈。彼不凈食比丘亦不凈。得與比丘過食除火凈五生種及金銀。自從沙彌受食。十誦云。佛所結戒一切受行。在大比丘下坐不得與大僧過。三夜自不得與未受具過三夜得。與僧作自恣布薩二種羯磨不得。足數余眾法不得作得受歲。律云。不得眾中誦律無者聽之。毗尼母云。與學悔法已名清凈持戒。但此一身不得超生離死障不入地獄)。

懺僧伽婆尸沙法(佛言。若犯僧殘已覆藏者隨覆藏日。與波利婆沙。行波利婆沙已與六夜摩那埵。行摩那埵已當二十僧中出罪。若犯罪不覆藏。僧。應與六夜摩那埵。行此法已便二十僧中與出罪羯磨。若二種行法中間重犯。隨所犯者與本日治。行此法已然后出罪。若行波利婆沙者。得羯磨已奪三十五事。在僧下行八事失。夜白僧發露供給眾僧盡覆日行之其摩那埵法與別住法并同唯在僧中宿為異)。

懺偷蘭遮法(罪緣兩種。初明獨頭偷蘭。有三差別如破法輪僧盜四錢盜僧食等名上品。若破羯磨僧。盜三錢以下互有衣相觸等名中品。若惡心罵僧盜一錢。用人發食生肉血。裸身著外道衣等名下品。二明從生者。十誦云。從初篇生重應一切僧中悔。若初篇生輕二篇生重。應界外四比丘眾中悔。若僧殘生輕應一比丘前悔。薩婆多云。懺法與波逸提同前獨頭偷蘭懺法。亦準從生上中下懺應知)。已前三懺罪事非輕悔法。繁密理須精練。自可持律行用是常。余者博尋終成虛托必欲清蕩即是智人。觀緣執法固無有失。縱舒撰次非學不知徒費時。功未辦前務故闕而不載。必臨機秉御大鈔詳委。

懺波逸提法(悔通僧別故。前列三十。唯據對首。后列九十由貪慢財事輕重二心故。分二位懺舍兩據)。前懺舍墮(佛言。犯舍墮衣不得遣與人作。三衣作波利迦羅衣。若數數著用衣。若凈施應舍已然后作凈。此尼薩耆衣當舍與僧若眾多人若一人不得別眾舍。若舍不成舍得突吉羅。故知三種懺法又。犯通僧別界分二所并委詳思)。

僧中懺法(要須五人以上為受懺者。僧中舍墮有于三種。初明舍財謂離罪緣。中明舍心謂離罪因。后明舍罪除生死業。此之三舍懺法宗途義類通贍)。

初明舍財(三十舍中乞綿作衣。畜貿二寶此之三戒不對于僧。余者皆通三境。今摘取數犯者以為摽首。舍法有三。初五長之物。二離受衣。三余雜舍等辯定此三訖。將往僧中。佛言。舍與僧時持往僧中。偏袒右肩脫革屣向上座禮。胡跪合掌應作如是舍言)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故畜(一三五八)。事長衣犯舍墮(故離僧伽梨宿犯舍墮。自買得一事衣犯舍墮)。我今舍與僧(一說若知數者隨多少言之。若衣財眾多乃云不憶數也。唯除三衣一種以必有數。若衣財多處并隨處舍已。然后懺罪由通染犯故也。乃至罪名多少并具明牒。準律如此不可癡作)。

中明舍心(薩婆多云。衣已舍罪已悔畜心斷當日明日。或得本財及得異財并不犯。二者衣已舍罪已悔。畜心不斷當日明日得本異財并犯由心染故。三者衣已舍罪未悔畜心斷者。若即日得本財異財犯吉羅。今按諸律論。舍墮還財并由僧量不自專已。或永棄舍。或永入僧。或還本道俗。或通施七眾。如律本斫壞入庫之例等是也。故舍心決絕曾無顧錄。若還本財事同新得如法說凈應本白法。今此律宗言非虛設。既舍與僧心亦無系故。律本云。若不還衣若著用破壞受作三衣。但犯吉羅止是失法之罪)。

舍罪法(佛言。彼舍衣竟。即于僧中懺悔)。

乞懺悔法(準律本后文出當作是乞)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故畜(眾多若干)長衣犯舍墮。是衣已舍與僧。今有(眾多若干)波逸提罪。從僧乞懺悔愿僧聽。我某甲比丘懺悔。慈愍故(三說)。

請懺悔主法(佛言。若一住處一切僧并犯罪者不得向有犯者懺悔。有犯者不得與他解罪。若有客比丘未清凈無犯者。當一一往彼所懺悔。若無來者當詣比近清凈眾中懺悔。此比丘當還本住處。余比丘向此比丘說犯名種懺悔。若能如是者名清凈。五分律云。若有命難因緣。佛開同犯不同犯并得受懺。若無緣者不得。故律云。有二種癡。謂不見犯從犯者。懺悔律闕請法。今準義須應言)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請大德。為波逸提懺悔主。愿大德為我作波逸提懺悔主。慈愍故(三請未得答其可不)。

和白法(應索欲問和已答云。受波逸提懺悔羯磨)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畜(眾多若干)長衣犯舍墮。此衣已舍與僧。是中有(眾多若干)波逸提罪。今從眾僧乞懺悔。若僧時到僧忍聽。我比丘某甲。受某甲比丘懺悔白如是(作是白已。告言可爾)。

正舍罪法(其常途謹誦多有繁濫舍過。則無不可妄指藏罪。著用隨犯方言希。故削除有則如后應言)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故畜(眾多若干)長衣犯舍墮。此衣已舍與僧。有(眾多若干)波逸提罪。今向大德發露懺悔不敢覆藏。懺悔則安樂不懺悔不安樂。憶念犯發露知而不敢覆藏愿大德憶我清凈。戒身具足清凈布薩(三說已應語言)自責汝心生厭離(答言爾)。

還衣法(佛言。彼舍墮衣應還此比丘。若不還者犯罪。還法有三。謂五長等有緣者展轉還。非五長者即座還。若無緣五長者明日還。明了論中。令一宿間故義須分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桥区| 麦盖提县| 甘谷县| 康定县| 平果县| 郓城县| 泸州市| 雷山县| 台东县| 德惠市| 烟台市| 蒲江县| 仙桃市| 翁源县| 北碚区| 华阴市| 卓资县| 辽阳县| 桐乡市| 张家港市| 巧家县| 玉溪市| 瑞丽市| 益阳市| 柘城县| 乐陵市| 大港区| 梅河口市| 灌南县| 海伦市| 大关县| 安达市| 唐海县| 富顺县| 开鲁县| 德兴市| 军事| 遂平县| 洛隆县| 特克斯县| 宁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