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初明即座轉付法(佛言。若眾僧多難集。此比丘有因緣事欲遠行者。應問言。汝此衣物與誰。隨彼說便與。是中有一月衣急施衣。過后畜長缽殘藥長衣。此五長戒依此法還之應作如是言)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畜(眾多若干)長衣犯舍墮。此衣已舍與僧。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持是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此比丘。白如是。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故畜(眾多若干)長衣犯舍墮。此衣已舍與僧。僧今持此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此比丘。誰諸長老忍。僧持此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此比丘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持此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某甲比丘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僧祇云。知識比丘僧中。得此衣已屏處付與)。

后明即座直付法(若非五長并依此法若是五長曾經宿者亦準此文)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離僧伽梨宿(余二衣乃至回僧物并準著)。犯舍墮。此衣已舍與僧。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持此衣還某甲比丘。白如是。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離僧伽梨宿犯舍墮。此衣已舍與僧僧今持此衣還某甲比丘。誰諸長老忍。僧持此衣還某甲比丘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還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對四人已下對首法(若向四人懺者。舍財文同于上懺罪。須口和三人不得用單白。還財得作直付羯磨如上。佛言。若欲在三比丘前懺悔者。應至三清凈比丘所。如前舍懺法具修威儀作如是舍言)諸大德聽。我某甲比丘故畜眾多長衣犯舍墮。我今舍與諸大德(作如是舍已應懺本罪。先請懺悔主其請文如上。僧中無異是中懺主。應問余二比丘言)二長老聽。若長老聽。我受某甲比丘懺悔者。我當受。(彼二比丘答言)可爾(方告懺罪者言可爾。還衣對二人亦爾)。

對一人舍墮法(佛言。若在一比丘前懺悔者。至一清凈比丘所應如法懺。今時行事對首懺多故須明立定式使披尋者易為昭練)。

舍衣法(應將一比丘至自然界中?;蛟诮鋱霾㈨毐M集。將所犯財并連束一處已。具修威儀如是舍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故畜眾多長衣。故離僧伽梨宿)。犯舍墮今舍與大德(一說)。

請懺悔主法(其文如上僧中所說。懺悔主應為分別罪名。及種與相也。名謂六聚差別種。謂畜長離衣三十事異相謂一多不同。故律云。一名多種住別異。佛言。若犯僧殘罪乃至突吉羅。知而覆藏者應先教作突吉羅懺。后如法懺故知前須委問然后教悔)。

明藏罪法(若案舍墮具足八品。突吉羅二品。根本從生如后所列。覆藏合有六品。初二品覆本墮生。中二覆著用不凈衣生。后二覆僧說戒默然生。并經初夜二夜以去為率)。先懺從生罪(其八品小罪。應總請一懺悔主。文同波逸提。唯以突吉羅懺悔主為異。次正懺悔覆藏罪)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故畜眾多長衣。犯眾多波逸提罪。經夜覆藏隨夜展轉覆藏(并著用犯舍衣突吉羅罪。經夜覆藏。隨夜展轉覆藏。經僧說戒默妄語犯突吉羅罪。經夜覆藏。隨夜展轉覆藏。并據有言之)。并犯突吉羅罪不憶數。今向大德發露懺悔。更不敢作。愿大德憶我(一說余治罪立誓并如上)。

懺悔二根本小罪法(善見云。犯舍墮衣不舍而著隨著得突吉羅。律云。僧說戒時乃至三問。憶念罪而不發露者突吉羅)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犯著用不凈衣及經僧說戒默妄語。并犯突吉羅罪各不憶數。今向大德發露懺悔更不敢作。愿大德憶我(一說余詞同上。此并據有犯者言之。上來從生根本律合前后兩懺不出正文。今義準諸懺理例可解。故立正儀想無疑濫)。

懺根本罪法(應對前懺主言)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故畜長衣不說凈犯舍墮。此衣已舍與大德。有眾多波逸提罪。今向大德發露懺悔不敢覆藏(余文如上僧中乃至呵治立誓還衣諸法并準前條其犯舍財已用壞盡。必委種相及九十事并同懺悔)。

懺后墮法(大同三十中。唯無財舍為異。若懺前品從生八種。或有或無如新衣過。量著用并犯理須準懺。如妄語掘地無因而犯亦不必并通。宜隨犯多少稱實前懺不得在根本。后以佛制在前。若懺根本別眾得開不同三十。其請懺悔主文如上說。若正悔本罪文。少有別應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犯故妄語波逸提罪(余有隨稱)。不憶數(但犯單墮多不憶實。自有憶者隨有言之實而非謬)。今向大德發露懺悔不敢覆藏(余詞如上。乃至呵責立誓亦爾)。

懺波羅提提舍尼法(謂在村巷中。從非親尼自手受食?;蚴衬嶂甘谑车取VT律令請一人為懺主說罪名種一說便止其詞曰)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食比丘尼指授食。犯波羅提提舍尼罪不憶數。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應為。今向大德悔過。(僧祇云前人應問言)汝見罪不。(答言)見。(應呵責言)慎莫更作。(答言)頂戴持。

懺突吉羅法(佛言。若故作者犯應懺突吉羅。又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但犯突吉羅。律本具明故誤二心唱言兩罪條別。諸師不披律部但以五懺為宗。遂即雷同一概輕重共同懺蕩且五懺明義止是別時。偷蘭及墮有無多少立法非一。理須顯明。凡語難依圣言易信。故毗尼母云。若故作者對一人說懺。誤作者責心懺。此則與律符同。何得故執。如律呵責揵度及明了論。薩婆多等各有明據。非唯抑度義。須謹依余有從生根本九品不同。并如上準酌例?。?。正明懺儀(律并無文。準用前法理通除滅。前明故作者先請懺主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請大德為突吉羅懺悔主。愿大德為我作突吉羅懺悔主。慈愍故(三請)。

舍罪法(從生根本明須兩識種相多少并委審詳。應對前人作是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故不齊整著僧伽梨(余有準著)。犯一突吉羅罪。今向大德發露懺悔更不敢作。愿大德憶我(一說呵責立誓如前)。

誤作懺法(具修威儀。心生慚愧口言)我某甲比丘。誤不齊整著僧伽梨。犯一突吉羅罪。我今自責心悔過(一說)。

雜法住持篇第十

六念法(律中并有其事。而文意散落正本出在僧祇。而彼言略意廣。又當世盛行故須義加云)。

第一念知日月數(僧祇云。念知月一日乃至十四日十五日。月大月小悉應知之。五分云。諸比丘應知半月數。知布薩日悔過清凈。律云。念知黑月白月兩種數法。若入聚落先須知之。此則具含道俗兩法應作念言)今朝黑月小一日(乃至十四日言之。若大言大也。其白月者以純大故。但言今朝白月一日。乃至十五日)。

第二念知食處(僧祇云。清旦當作施食念等。今以諸部會通。隨實作念言)我常乞食。(若言)我常自食已食。(若言)我常食僧食(若不常定者應作是念言)我無請處今乞食(若食已食。若檀越及僧常食等例知)。若言今有請處念自訃。(若言)我有請.處.今依背緣(佛言。若迦提月中。若施衣若病等并開背請)。若言我有請處今舍與人(佛言。若一日受眾多請自受一請。余者施與人言。長老我應往彼今布施汝。僧祇云。我今得食施與某甲比丘乃至沙彌尼)。若言我某甲比丘。今朝檀越施與正食?;厥┍惹鹉臣?。檀越于我不系我當食(三說十誦云。此念法唯五種人得作。謂阿蘭若獨住遠行長病饑時。依親里住人如此得行心念)。

第三念知受戒時夏數(僧祇云。日日自憶若干臘。諸部律論皆爾應言)我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若干影)。受具戒今無夏(后若有夏隨多少稱)。

第四念知衣缽受凈(僧祇云。當憶受持三衣。及不受持作凈施者)。我今三衣缽具并受持。長財并說凈(后有不受持不說凈者。隨有念持念說念多少等)。

第五念知食同別(僧祇云。念別眾食又應念言)我不別眾食(若準佛言別。眾食有八緣。開者應白入。若無別眾食緣者白出若有者白言)我有別眾食緣(作此白已得食)。

第六念身強羸(僧祇云念若病不?。晕医癫徊】靶械溃ㄈ粲胁≌邞裕┪矣胁∧铐毌熤?。

白同利食前后入聚落法(爾時羅閱城中。眾僧大有請處皆畏慎不敢入城受請。佛言。聽諸比丘相囑授入城。應告同請比丘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先受某甲請今有某緣事。欲入某處聚落。至某家白大德知(佛言。若囑授已欲至村而中道還。或詣不至所囑家?;驀谥涟滓录?。乃更至庫藏處尼寺中。若即白衣家還出如是等。皆失前囑授。若欲往者當更囑授除施衣時者。謂迦提一月五月。除此已余時中勸化作食。并施衣者若迦提時通開)。

白非時入聚落法(佛言。若入聚落當囑同住比丘而不出。囑法前條亦爾。僧祇云。食雖早竟若入即名非時。既無正文應義設言)長老我非時入聚落(十誦律云)至某城邑聚落。某甲舍(前人言)可爾。

作余食法(佛言。若比丘食有二種。一者不正食。謂根食枝葉華果食。油胡麻黑石蜜磨細末。若粥出釜持草畫之。無處非食非請非足食。二者正食。謂飯麨干飯魚肉等是請是食是足。若于正食中。若食飽足已舍威儀。不作余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若依僧祇但前食堪足飽食。咽咽已舍威儀者。若更食即名犯足。又依律本。諸比丘。受不作余食法者。見上座來告云。我受不作余食法便不須起而得食竟故知前境是足。若起須作余食法。又尼敬僧戒中亦爾。故知尼亦有余食法。若犯足者持食至未足者前白言)大德我已足食。汝知是看是(彼取少食已還與彼。若不食者亦得與言)長老我已食已止汝食之(彼便取食之。律云。一足食比尼作法已。通一切足食者同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响水县| 岚皋县| 济南市| 绥江县| 梁河县| 旺苍县| 静海县| 科尔| 称多县| 德钦县| 齐河县| 嫩江县| 四平市| 丰顺县| 二连浩特市| 阜南县| 新乐市| 林甸县| 蒙自县| 蚌埠市| 屏边| 耿马| 海宁市| 阳新县| 栾川县| 临夏县| 赣榆县| 耒阳市| 巩义市| 彝良县| 渭南市| 环江| 苏尼特左旗| 南皮县| 溧阳市| 惠东县| 新昌县| 昆山市| 承德市| 盈江县| 尉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