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謂「文王所以圣」「圣」,原誤作「興」,今改。是。嚴氏謂「皆言文王之所以圣,謂文王之所以得圣,由其賢母所生,止是首章之意耳」。按,此詩自以首章為主:首章特言文王之母,則以下言文王之圣即是言其所由以圣也;嚴說非是。此篇只重大任,其大姜固帶言而大姒亦不重。
[一章]「思齊」者,言其為母道也。「思媚」者,言其為婦道也。「大姒嗣徽音」,嗣其「思齊」、「思媚」也。
[二章]謂此篇不重大姒者,若重則不當言「刑于寡妻」矣。
下三章皆言文王之圣,正見其所由圣處。
【思齊五章:二章章六句;三章章四句。】
皇矣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jiān)觀四方,求民之莫。維、此、二、國,其政不獲。維、彼、四、國,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顧。[評]雋語。此維與宅。本韻。賦也。下同。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本韻。啟、之、辟、之,其、檉、其、椐、攘、之、剔、之,其、齻、其、柘、帝遷明德,串夷載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本韻。
帝。省。其。山。[評]將上帝看作家人,語甚奇。柞、棫斯拔,松、柏斯兌。帝作邦作對,自大伯、王季。維此王季,因。心。則。友。本韻。則。友。其。兄。則。篤。其。慶。載。錫。之。光。受祿無喪,奄有四方。本韻。
維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本韻。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通韻。王此大邦,克。順。克。比。[評]斷續(xù)得妙。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孫子。本韻。
帝。謂。文。王。「無、然、畔、援,無、然、歆、羨,誕、先、登、于、岸、」。本韻。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本韻。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篤于「于」字原脫,今補。周祜,以對于天下。本韻。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岡。本韻。「無、矢、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本韻。度其鮮原,居岐之陽,在渭之將,萬邦之方,下民之王。本韻。
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本韻。帝謂文王,「詢爾仇方,同爾兄弟,以爾鉤援,與爾臨沖,以伐崇墉」。本韻。
臨沖閑閑,崇墉言言,執(zhí)訊連連,攸馘安安。本韻。是類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無、侮、本韻。臨沖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絕是忽,四方以無拂。本韻。
小序謂「美周」,泛混。大抵上篇思齊與此篇皆文王:思齊則述文王之母大任,上及王母大姜,此篇則述文王之祖大王、父王季,皆推原其所生以見其為圣也。
[一章]「二國」,商、周也。「獲」,得也。商、周之政大不相得,于是悉反之,承上天監(jiān)民定而言。舊解「二國」為夏、商;不應遠及夏。且「此」者,本國及紂云也;若夏、商,亦不云「此」矣。于是猶恐不達于天下民情也,維彼四方之國而究之度之,不敢自已也。
[二章]「串」,或作「患」。大意謂大王于岐周之地修治林木,上帝遷此明德之君,所患之夷亦滿路而不恣,內又有「天立厥配」之大姜為助,而我周所受之命從茲堅固也。
[三章]「帝」,上帝也。柞、棫拔而松、柏兌,往來道通,人物蕃盛,于是始成其為邦而有君矣,故曰「帝作邦作對」。「作對」,猶「對于天下」也。自大伯、王季以來,由大伯讓于王季而文王興,故言王季先及大伯。「因心」者,王季因大王之心也,故受大伯之讓而不辭,則是能友矣。下單承「則友」言,「則友其兄」,因以「篤慶」、「錫光」;描摹家庭一段,藹然致祥光景也。舊解皆切合受讓上糾纏作解,古人作詩要無此意。
[五章]此言帝告文王以為西伯之事也。文王為西伯,紂使之征伐。「畔援」,猶跋扈也;「歆羨」,猶覬覦也;「無然」,謂無使其然;「誕先登于岸」,謂先據高以制下也。于是密人之不恭則征之。「不恭」,即畔援、歆羨之類。「岸」,鄭氏謂「獄」,固非,集傳說作「道」,無論解詩不可說入理障,且下「密人不恭」如何接得去又以道為岸:「彼岸」,釋氏之教也。解詩不可入吾儒之理,況可入釋氏之理耶!
[六章]此言定都也。謂依其在周京之時,蓋從伐密之侵阮來,在伐密以后也。集傳云:「文王安然在周之京,而所整之兵既遏密人,遂從阮疆而出以侵密。」按既云「遏密」,又云「出以侵密」,無異醉夢語,可怪殊甚。且侵阮本謂密人,即上「侵阮徂共」也,乃云「侵密」,尤不通。「鮮原」必是地名,今無考。或據竹書紀年為地名以證,此書不可信。
[七章]帝謂予懷文王之明德,其整旅、遏旅之時,不大其聲音與色相也,不長其侈大與變革也。集傳解「不大」句,謂「德之深微,不暴著其形跡」,全本中庸說理。不知中庸斷章取義,豈可從乎!
【皇矣八章,章十二句。】
靈臺
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本韻。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本韻。賦也。下同。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于。牣。魚。躍。本韻。
虡、業(yè)維樅,賁鼓維鏞;于論鼓鐘,于樂辟廱。本韻。
于論鼓鐘,于樂辟廱。鼉鼓逢逢,蒙、瞍奏公。本韻。
小序謂「民始附」,混謬語。文王以前,民不附乎大王遷岐,何以從之如歸市也大序謂「民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規(guī)摹孟子「樂其有麋、鹿、魚、」為說,然而遺下二章言作樂之義矣。呂氏曰:「前二章樂文王有臺、池、鳥、獸之樂也,后二章樂文王有鐘、鼓之樂也,皆述民樂之辭也。」予按其分章法是已;其謂「民樂」,亦是。孟子推說詩意以告齊王,詩但言「庶民攻之」之速,「子來」之誠,雖未嘗不可言同樂,然而詩則無此意也。
[一章]集傳云:「謂之『靈』者,言其倏然而成,如神靈之所為也」。此系臆解,且使「靈」字之義反說得小家矣。
[二章]「白鳥」大抵是鷺,然亦可謂之鶴也。鹿本駭而伏,魚本潛而躍,皆言其自得而無畏人之意,寫物理入妙。
[三章]「論」,論鐘、鼓之節(jié)度,不必改作倫。
[四章]「辟廱」非天子之學,戴仲培、楊用修皆辟之。今按毛傳第言「水旋丘如璧曰『辟廱』,以節(jié)觀者」,鄭氏于文王有聲篇曰「武王于鎬京行辟廱之禮」,皆不言天子之學。自王制曰「天子之學曰辟廱」。毛傳輯「輯」下疑脫「于」字。王制之時,鄭在其后而皆不之信,則王制之說果未然也。大抵「辟」,君也;「廱」,和也。文王有聲上章曰「皇王維辟」,下章曰「鎬京辟廱」,正可證。謂之「辟廱」者,作樂之地也;故莊子言歷代之樂曰「文王有辟廱」,是矣。「鎬京辟廱」者,筑城池,建垣翰,以成京師,而亦法文王為作樂之地焉。然則辟廱既非學,即毛傳「水旋丘如璧」之說亦非實。然自有此說,而以魯頌「泮水」為半璧之形所自來矣。「鼉鼓」其新,則知革音不獨用牛矣。乃或反疑之,作為別解,非。「公」,公庭;毛傳訓「事」,非。國風云「公庭萬舞」;頌云「有瞽有瞽,在周之庭」。或云「公庭」,或云「庭」,或云「公」,皆取協韻耳。
【靈臺四章:二章章六句;二章章四句。】
下武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本韻。賦也。下同。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本韻。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本韻。
媚茲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評]第三句應上第三句變。昭哉嗣服。本韻。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于萬斯年,受天之祜。本韻。
受、天、之、祜,四方來賀。于萬斯年,不遐有佐。本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