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地形略二(諸山)(2)
書名: 閩縣鄉土志作者名: 鄭祖庚本章字數: 3005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13:21:23
五虎山 五山排闥,臨大海中。鄰有小嶼,名虎櫥。
南竿塘山 孤懸于五虎門之外,與連江北竿塘遙對。有竹滬及湖尾等六澳。外為大洋。以上皆近嘉嶼區,距城或百四五十里,為本境東南數重門戶。
南門外山
橫 山 即太平山。在治南,距城二里南臺區內,為本境第一重案山,西南為惠澤山。有惠澤廟,祀白馬三郎神。沿惠澤山而北,曰金斗山、吉祥山、南禪山。有南禪寺。迤東則有紫氣山,亦曰采芝山,俗名夏醴泉。保福山。俗呼保妳山。
釣龍山 又名南臺山,區名本此。在治南四里南臺區內。居惠澤山之南、為本境第二重案山。崇阜屹立,俯瞰大江,名越王臺。即釣龍臺,有趙汝愚隸刻。余善時,釣得白龍焉。稱全閩第一江山,或以為米芾手書。漢冊東越王,于此授冊。閩越郊祀亦必于此。北曰大廟山亦名越麓,有無諸廟,后即其冢南曰龍嶺,俗訛面嶺。南臺江北岸,大廟、釣龍、紫氣、惠澤、橫山、南禪諸山,統名曰獨山。或云:惟惠澤山又名獨山。
天安山 舊名天寧。在治南,距城十里,為本境第三重案山。盤亙本境下渡、侯官上渡兩區。又名掛榜山,俗稱鹽倉山。有雙江臺,即天寧臺。在光孝寺今亦名天安寺。內。又有宋李綱松風堂遺跡。下即臺江流其北。有江南橋俗呼為倉前橋。與萬壽橋,夾中洲以通車馬。
籐 山 天安山東。在治南,距城十余里下渡區內。起伏五六里,如瓜引籐。有梅塢、十里皆梅。小嶺、大嶺。其西曰白鷺嶺、又有分趨一支,而聳然卻顧者,是為鰲頭山。
壺嶼山 形如倒壺。在治東南,距城十五里白湖區內。江出其東。山之東有巨石,泉甚冽,久旱不涸。
鳳 山 一名黃山,亦作鳳山。在治南,距城二十五里白湖區內。去白湖港五里,旁有磨石山,多礪石,下有井,曰飲井。旱亦不涸。
新安山 有嶺曰大步。在治南,距城三十余里白湖區內。上有石羊跪石盤,相傳自會稽飛來。
平 山 西接鳳山,東枕大江,在治東南,距城三十余里白湖區內。有平山堂,宋季端宗曾駐驛焉。旁為九曲山,多篆刻。南有甘泉山泉涌石上,色白味甘,不盈不涸。明名臣林瀚裔居其下,曰林浦。又作濂浦。江過此,名濂江。東為瑞跡嶺。有唐邵環古寺。
城門山 南抵仁南,北連鳳山。在治南,距城三十余里白湖區內。宋鄭文肅湜裔居其上、林族居其下。山巔有飛來石。大數丈,高數尺,離地數寸,數小石若卵支其下。默推則動,或預語往推,雖百數十人共力弗動,俗號大小豬。
傅坑山 平山居其東,城門山居其北,仁南區之臚峰山居其南。在治南,距城四十里白湖區內。折而南曰石幾山,曰清涼山。屬仁南區。其東北諸山,則有大翁山、翁埼、邵埼。俱臨濂江。
高蓋山 與永福高蓋山齊名,亦漢徐登隱居處。在治南稍偏西,距城三十里,盤亙本境白湖、侯官上渡二區。有三峰、九曲。為本境第四重案山。絕頂有青龍池、俗呼天池。徐女峰、仙壇、仙井、鶴巢寺、桃花溪、元陳億翁種桃為糧,蘆灣洞。山下為蘆川。北麓曰石室山,今名北園。南麓曰義嶼。即外嶼,臨大江。東麓有白湖港又曰白湖渡。過其下,以入于江,西麓有齊坑、盤嶼、浯嶼等邨。屬侯官轄。
臚峰山 山下名臚雷村,在治南,距城四十余里仁南區內。
石鱉山 與馬江區之君山遙相對。在治東南,距城四十余里仁南區內。山枕閩江,有三石形如鱉。村名鱉頭。又有一山,突起田中平地,距石鱉南里許。狀如盤龍。有溫泉。
東西峽山 江北之仁南區歸仁里為峽北;江南外七里區高祥里為峽南。在治南,距城五十里永南區內。兩山夾成江峽。峽以上名西峽江,峽以下稱東峽江。江深叵測,中流有石如砥柱,曰浮焦石。石下有潭,居民以為龍潛其中,旱禱輒雨,有烏龍江之目。南北岸各有亭以待渡,俗呼峽北為峽兜。此東峽也。
方 山 遙望端方若幾,其高千仞。四面如城郭,又名虎頭山,或稱內五虎,頭五而鼻九。在治南,距城七十里。盤亙本境內七里區與侯、福等邑境。東麓本境、西麓侯官、北臨淘江。東、西、南、北四峽俱有谷口,一線甚隘,天生砦門元陳友定遣兵守此,遺址宛然。入其中則平疇數十頃,村落幾十家。黃子野舊居之。溪流屈曲,相傳介炎隱此,有壇、床、棋局,朱子書,“怡山良石,神仙所居。”四周多桔、柚,味尤甘美。人弗敢竊,惟就食之。天寶間賜名甘果山。有峰逆馳而西,曰黃巖。其東自二峰分支,凡百有六峰。歷玉水、蓮花、方巖、紫苔、太平、金仙、天柱、朝陽、起云、寶臺、玉芷、雙童諸山峰,至藍田山,俗呼下半坪,麓有龍井二。入平原。半里許復起一阜如珠,則珠峰是也。
塔峰山 一名珠峰,或名茶峰,亦名塔林。巔有石塔,為方山百六峰之一。在治南,距城六十余里內七里區內。中田一凸,拔地而地囗。上有平霄臺、長林古洞、下有飲馬池。又名半月池。相傳其下七眼通江,非大旱不竭,半鑒光澄,塔影照焉。村曰尚干,林姓聚族焉,地以宋林津龍任尚書干官,得名。臨淘江,則有木嶼。周遭有江。又有白雞峰,在牛角灣后。馬鞍峰,在牛角灣前。蟹山、在蕭家步。門口山、有倒馭勢。岐頭山、中房山、牛眠山、御屏山。迤南曰龜山、曰龍嶼、以向壺蘆山。
白鹿山 有白鹿溪、白鹿庵。在治南,距城七十余里內七里區內。左曰龍湫潭,又有雷鼓潭。俗稱烏龍潭,旱則禱之。西為石官山,又有圓頭山、馬山、青洋山、迤逶而南、達福清界。
壺蘆山 又名梁山。在治南,距城七十余里內七里區內。亦虎頭之支耳。上有紫薇臺,亦呼紫薇巖。唐末,有紫薇公棲隱于此。為區中名流勝游處。又有五仙巖,五石并列,中一石特高。文筆峰、旁為扈嶼、橫嶼、劉嶼。又有石皷、石壁、岱頂諸小山。岱頂之南,峭壁數仞,下有群潭。最南則三瑯峰或作三娘峰。為最高。在大義村后。三峰聳拔,蓋不減太華之蕩漢排云也。
常思嶺 “常”亦作“相”。在治極南,距城百二十里內七里區內。高數百仞,袤三里許。為驛道必經之山。過山即福清境。
玉枕山 即枕峰也。在治東南,距城六十里,盤亙內外七里兩區。為峽江南候潮之所。上有嘯云洞、紫屏、秋塢、青田坂、上冷泉諸勝,麓名枕嶼。旁為柘枝山,亦有白云谷、鳳巢、臥龍岡、白牛嶺、鳴厓勝跡。在尚干馬藍江東。再南則金鰲峰,有南唐將試劍石。玉水山、富山、青鋪嶺。山在青口富山村,嶺在青鋪村,并屬內七里區。
大象山 枕烏龍山,江南巨障。在治東南、距城六十里外七里區內,高峰聳插霄漢,有一峰,名銀峰者。峰頂石白如銀,其支曰西峽。與東峽夾峙。曰文殊,皆臨江滸,高百余丈。
珠 山 大象分支。在治東南,距城六十里外七里區內。九峰溪水環之。
黃石山 連于珠山。在治東南,距城六十余里外七里區內。山有蟠龍之勢。自大象而西峽、而文殊、而珠山、而黃石、皆江上山也。
浮峰山 俗傳潮盈,則山浮高。在治東南,距城八十余里外七里區內。西曰籌岐,有烏石巖,東為玉壺,其上有三臺石。傳自武夷飛到。別支曰文筆山,大江繞其下,地即營前。舊作瀛前。
白田山 晉嚴高欲徙郡城處。在治東南,距城百里外七里區內。山下白田村居民多鄭氏。嶺曰蕉嶺、坑曰蕉坑、溪日蕉溪,其地產蕉,可織以為布。
云門山 枕三江口。在治東南、距城七十余里外七里區內。長江繞其前,多松、竹、泉,石之勝。有吸江亭、獅子石、五色泉、彌陀巖等勝境。村曰洋嶼。漢軍水師旗營駐焉。北則雙魚嶼、琴嶼、拱峙江中;南有芹巖、蒲峰、后灣、石龍、有石跨江,長十余丈,名為龍腳。苦耐、亦作苦柰,山極高聳。黃殼、“殼”或為“壑”,亦甚高峻。芭蕉、虎頭諸山。
九龍山 臨上洞江。在治東南,距城七十里外七里區內。高插天表,有狂牛嶺。南為毗濟潭,潭有穴,通馬江。其支曰唐嶼,西有洞。山下有江,即名洞江。此上洞江為馬江左次港,舟人于此候潮。
南瑯埼山 與嘉嶼區之北瑯埼山同名。在治東南,距城九十余里外七里區內之紹惠里。峰高而且聳,離海亦近,陟之以觀日出,亦與嘉登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