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6章 地形略二(諸山)(1)

諸 山城內(nèi)山 東門外山 南門外山  城內(nèi)九山閩轄者六,曰越、曰于、曰冶、曰嵩、曰芝、曰羅。九山之諺云:“三山藏、三山現(xiàn)、三山看不見。”  越王山 舊隸侯官,后歸本境。在城內(nèi)之北。無諸玩琴石、飲馬池、張浚絕學(xué)寮俱在此。其東南支峰曰屏山,北麓半蟠城外,為龍腰山。又有馬牧山者,則山之西麓,入侯官界。山巔跨城有危樓,曰樣樓。故亦名樣樓山。南有火藥庫。庫有井曰北庫泉。龍腰亦有冽泉,為龍舌泉。蔡忠惠題以“苔泉”。又有水源,接?xùn)|湖之壩,與潮汐通。越山舊有書院,已改侯官學(xué)堂。

九仙山 舊曰九日山,今稱于山。有二十四奇《閩書》作三十奇。在城內(nèi)東南,倚城隅,其支峰為鰲峰。舊有書院,先易校士館,旋增以師范傳習(xí)所附于其側(cè),今撤,改法政學(xué)堂。

烏石山 即道山,最名勝。在城西南,為侯官之山,非本境。以上為三山現(xiàn)。

冶 山 古名泉山。在布政廨東北,舊貢院西南。蓋越王山之分支也。北有天泉池宋薛弼泉山堂在焉。左為歐冶池。池畔即山東麓,曰將軍山。上有九曲池,下稱毬場、典船營、樽山。將軍山之西,曰城隍山,其右側(cè)環(huán)峰亭。諸古嶺迤南,則名越墓山,有越墓。俗呼王墓,不知為東越何王墓?

丁戊山 亦呼嵩山,又名中山。取中央而稍近南之義,蓋亦九仙遠(yuǎn)支,逾河復(fù)出之一阜也。舊有嵩岳觀,王閩古跡也,又有嵩山書院,久廢,丁戊山房亦圮,撫署已改作陸軍學(xué)堂。

閩 山 或以玉尺山為閩山,有篆可考。或又謂閩山廟,有閩山在井中。蓋烏石之支麓,起伏蜿蜒,越河而成此丘,亦侯官域內(nèi)小山也,非本境。以上為三山藏。

芝 山 旁有開元寺,廢為工藝廠。舊生芝草,故名。廟曰芝澗。亦越王山之一支,其東隅名靈山。在龍山巷內(nèi),“龍”即“靈”之訛。一曰大云。今入鄭主事奇峰園。

羅 山 有法海寺。在九仙山下,即其支麓耳。

鐘 山 東達(dá)明河,西帥廟河。有大中寺“大中”亦作“大鐘”即烏石支阜之最遠(yuǎn)者,地屬侯官所轄,非本境。以上為三山看不見。

東門外山

長樂山 唐以名郡。在治東,距城二里東山區(qū)內(nèi)。原名白馬山。山陰出溫泉。其西北為蘆提山、有東禪寺。馬崎、上自桂香亭、下及朝天橋、貞孝節(jié)烈諸坊,亙半里許。迤南為三昧山、寶月山、東岳嶺,又有前嶼、后嶼、橫嶼、茶園等岡。東岳嶺東北有小東山、東山書院在焉。

康 山 有天香臺、為古孝子進(jìn)香祝親處,旁刻朱子所書“康”字,山因此名。在治東稍南,距城二里東山區(qū)內(nèi)。山上舊有凌云寺,今已改祀社神。中祀宋宗室光祿大夫趙時(shí)疇、旁祀騶閩柳、何、王、鄧、陳五大將。山后有遺愛祠。中祀將軍英桂,旁祀紳士魏璟,以報(bào)免稅田根之德。東門外警務(wù)分局駐之。鄰有風(fēng)神祠。

金雞山 有徑,稱雞公弄。在治東,距城三里東山區(qū)內(nèi)。環(huán)麓即前岐頭、與金雞山對望者為寶雞亭,宋洪芻駒甫所建。水頭、阪尾、溪口各村。迤北有青鵝山,桑溪出焉。又北為龍窟、獵嶺、鵝心巒、峭谷、東湖山。宋林觀過、林夙居焉。再西北則漸近古東湖淤廢之址。

竹林山 又曰竹嶼。在治東,距城二里東山區(qū)內(nèi)。舊名雙髻、朱子改一峰名講堂山,一峰名觀園山。支山為猶畫、蓮花、合掌、鼎陽、螺峰。

鳳丘山 宋彭鶴林隱此,朱子曾書“鶴林”,又書“鳳丘”于巖。在治東,距城五里東山區(qū)內(nèi)。北連蒲嶺,南則巒麓相屬,迍邐際江。

東 山 區(qū)即取以定名。在治東、距城十里東山區(qū)內(nèi)。相傳唐藍(lán)超逐鹿入榴花洞,在此。有圣泉、泉涌則本境安。涵虛、沼蟄、龍淵。南為虞公庵,其麓一澗,曰龍首山,宋許將讀書處。南有善溪。即鱔溪,為三郎射鱔處。

古 嶺 古亦作“鼓”。在治東,距城二十里東山區(qū)內(nèi)。嶺介于東山之東,鼓山之北。山之下,有鐵鼎潭。居民以為龍常居之。外國官、商、士、女避暑嶺巔,筑有洋樓多所。更有牛頭寨、蟚蟹嶺等隘。接壤侯官、連江。初,后嶼郭某居此,轉(zhuǎn)租西人,官不能爭。今儼若外人所固有矣。

鼓 山 亦名石鼓,本境主山。在治東,距城三十里東山區(qū)。東屹絕海濱,高十余里,袤數(shù)十里,盤亙東山、馬江二區(qū)。有大小頂、大頂即崱屴峰。三天門、海濤亭、靈源洞、喝水崖、涌泉寺、白云洞、龍湫、東際樓、國師崖、印月潭、白猨峽、卓錫峰、東峰、乘云嶺、般若洋諸勝。北支曰鳳池山,池旱弗涸。東支曰鼓崎,石圓如鼓,山以得名。蕭灣嶺、蓬崎、蛇洞、劍山、南支曰半月岡、牛眠岡。山與侯官旗山左右相當(dāng),不愧會垣雙巨鎮(zhèn)。

君 山 山下材囗名君竹在治東南距城六十里馬江區(qū)內(nèi)。由鼓山折而南下,枕馬江,上有崑崙石室,旁臨仙潭,迤東曰朏山。村名朏頭。山有石若芝,為仙芝石,及九眼泉,三生石、幾十八景。又南則直趨江濱,與石鱉山隔江對望。江至此,呼為鱉頭江。

疊石山 瀕江。在治東南、距城六十余里馬江區(qū)內(nèi)。前有靈泉,下臨絕壑。巨石周匝其旁,復(fù)眾石相疊,環(huán)繞如龍,故名。又有院跡山、磕源山、一名下,伐石者集焉。玉頂山。下曰龜嶼,其樹木蒼翠,蔚為一方之勝。

羅星山 上有羅星塔,俗訛作磨心塔。宋柳七娘所建,亦名七娘塔。在治東南,距城六十余里馬江區(qū)內(nèi)。北岸江汊之中,砥柱奔流、當(dāng)本境之沖要。登之則見百里,前后群山,皆列左右。羅星塔之東,有圓山、水砦、砦據(jù)江中浮礁之上。南直、南岸、金剛腿、隔水相望。地居閩安鎮(zhèn)之左,俗稱舊鎮(zhèn)。

鳳洋山 兩峰相應(yīng),勢如搏鳳。在治東南,距城七十里馬江區(qū)內(nèi)。有王進(jìn)才仙亭遺跡。石床、幾案、棋枰尚在。峭壁刻“登龍”二字,地名龍門。旁有嬰臺山,又有銅斗山。其峰曰天馬,下有石梁,龍溪之水出焉。南為盤石山,山巔三巨石,高十尋。上疊一石,方若棋枰,故名。欲雨,則云出其罅。龍溪流其下,作迴港,甚繚曲,成三十六灣,注入閩江。盤石之東,曰東山。與東山區(qū)之東山同名。有石洞,深邃而明郎,洞內(nèi)兩石如床,名仙石床。

衡 山 亦名霍山,形如鐘甬。在治東南距城七十里馬江區(qū)內(nèi)。其旁即鷲峰山,上有馬面潭,旱多禱之。鷲峰之西,近嬰臺山。衡山之南,為石門山。石門者,南峰曰湖林,北峰曰濂山。壁立夾峙相近。又有重云山,坦巖十余丈,中一井,深莫測,能興云雨,俗號龍井。

象 山 山形肖象。在治東南、距城七十余里琯江區(qū)內(nèi),有霓溪貫流其中。近山人煙稠密,環(huán)成村落,臨閩江之墩,曰象洋。

雙髻山 最多瀑布。在治東南,距城八十余里琯江區(qū)內(nèi)。自鼓山香爐峰逶迤而來,與東山區(qū)竹林雙髻名同者,此左髻彼右髻。有潭,懸厓夾立,飛流數(shù)十丈若練。前峙石屏,高丈許。山谷多溪流,其名曰岊溪,曰孟溪,曰龍徑溪,曰浩溪。涉浩溪而上有一石梁,水簾噴氣如白虹,大呼則氣隨之出,聲止亦止。再上得潭三,飛瀑尤擅奇觀,然人跡鮮至。龍逕溪之旁曰鐵冶場,朱子嘗避學(xué)禁于此。

百洞山 又名八仙巖。在治東南,距城九十余里琯江區(qū)內(nèi)。山枕江海。有五峰層疊,而下多洞穴。有蓮花藏及石室、石鯨、石蜍、石琴、石鼎、仙桃、仙掌、日輪、一線天、閬風(fēng)臺諸勝。有寺曰青芝。為明董應(yīng)舉讀書處。以洞為門,歷十曲洞乃達(dá)寺。左蝙蝠洞有古蝠,五彩,大或如斗。又左虎館。余洞之蔽于榛莽中者,蓋不可勝數(shù)云。

瑯埼山 “埼”或作“岐”,即嘉登里海口大島。在治東南,距城百里閩江入海處西大江、東大海。嘉嶼區(qū)內(nèi)。有孤峰,頗亦高峻,登其巔可觀日出。東一井土名龍井,水極甘冽。島民無咸飲患。北曰金牌山,近與長門相對東江,成峽。南有南港帆船亦能出入。最東北為鳳埔山。“鳳埔”又作“王埔”其陬即張埼,有海雷石,濤穿成竅,風(fēng)激作聲,宛聞驚霆奇景,逾石鐘山。

壺江山 “壺”本作“浮”,海門浮嶼。在治東南,距城一百余里嘉嶼區(qū)內(nèi)海中,一名文筆山,與王埔對峙。前有雙龜嶼,最狹之口,稱急水門。后有壩流嶼、雞籠嶼、大小爐等嶼,均拱護(hù)嘉登大嶼者。

福斗山 即熨斗島,亦在海中。隔海,為連江之荻蘆港,熨斗、荻蘆,對列成門。亦曰荻蘆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兴市| 清流县| 休宁县| 海原县| 柳河县| 岐山县| 葵青区| 平湖市| 三门县| 南漳县| 施秉县| 文成县| 河津市| 凤山市| 耒阳市| 西安市| 五家渠市| 麻江县| 工布江达县| 临桂县| 庆安县| 达日县| 新绛县| 鄂托克前旗| 白山市| 澜沧| 饶平县| 交城县| 漳平市| 大同市| 东港市| 南充市| 铜山县| 柞水县| 乐安县| 双桥区| 巩义市| 乌拉特中旗| 娱乐| 昌都县| 定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