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利城內河道溝道 閩江 護城河 新港 沙合河 白湖渡 大義渡 洞江廻港 溪海浦圳池井 城內河渠四閘水道,縱橫于閩、侯官兩境,不能專敘本境。
城中可通舟筏之河,自侯官境內西水關東流,曰西閘河,經太平橋、觀音橋、分為南北折,而北者出玉沙橋,又折而東,經潮通橋、益山橋、彩虹橋,曰文藻山河,有元帥廟河,自北來會之。再東經雙拋橋、楊橋,又有無源之達明河,亦自北來合之曰虎節河。以上在侯官界。由虎節河仍東流,至到任橋,始入本境而東,再經石橋、安瀾橋、曰賢壇河,稍北折而東流,經衛橋,至于獅橋曰三牧坊河。復東流出灰橋,與三塊石下曰將軍后河,乃東會湯門水關之湯閘河,遂折而流經澳橋及德政橋,則與南派合矣。其自侯官之觀音橋東,分流折而南者,出驛前橋曰驛前河,至金斗橋曰金斗河。又折而東南,流經二橋亭下,與倉前橋曰倉前河。再東南則過江都橋畔,有烏石山西北溝渠之水自南來入之,折而向東過老佛亭橋,曰玉山河,至清遠橋曰桂枝河。再東流以上在侯官界。抵安泰橋,亦入本境,仍東趨過釣鱸橋畔,橋在河之北,有梁無渠,蓋久湮矣。又經本境之觀音橋、廣河橋、兼濟橋、曰朱紫通津河,東流過武安橋曰鐵打巷河。復東經古仙橋曰珠媽廟河。更東流乃會北派之水南行,直出水部水關閘,曰水閘河。此外不通舟筏之渠,則侯官境北派之北,有北水關與達明河長短二支流焉。其長支者,溯雙拋橋而北,曰元帥廟河,又北曰虎婆庵河,經定遠橋曰后曹河。又經臥湖橋以出于北水閘。春夏雖略有濁水,秋冬輒涸。另一支短者,本虎節河之旁支,出五顯橋之下,曰達明河,有入路無出路,到渡雞口即絀然而止。較之北水關之淤塞者,更不侔矣。
三元溝溝之修復,創議于彭司馬光藻,實行于郭員外柏蒼也。
縣前興賢坊府泮池有巨溝,達福履營、萬歲鋪、夏醴井巷隧道,穿出城根,至小九仙鋪,通大曲池、上黨池、二池均屬城濠。以入河,曰三元溝。又侯官界內之巨溝,則烏石山溝自白水井巷,趨靈響境倉角頭入河。
閩 江
邵、建、及汀北諸溪東西交注以匯于延平津,曰劍川。南合尤溪,東南趨抵福州古田縣之水口關,曰困溪。北受古田諸水,又東過閩清口,南納閩清諸水,到侯官界內,則雪峰以東諸水入焉。是為馬瀆上流。夾岸諸溪,絡繹奔赴,會成大江曰閩川。再東南過石門峽,分東西雙流,迤東曰石岊江。沙溪、芋原之水入之。自北而東而北曰洪山江至于南臺,入本境曰臺江,為北派。其西流者自南而西、而南上受德化、永福之水、下納瓜山、黃岸之流,曰仙崎江,至于浯山,入本境曰峽江,為南派。此閩江入境之兩大源也。
南臺江者 舊稱釣龍江,又名白龍江。江心有白龍潭。北距縣治九里許《寰宇記》謂闊九里。中有數洲,三縣洲、倉霞洲、屬侯官;中洲、鴨牳洲、在本境。東行曰泛船浦,再東南名濂江。即林浦江。經皷山下而東,則為鱉頭江,始與峽江合為一。名馬尾江。
東西峽江者 一名烏龍江。江心有黑龍潭。北距縣治五十余里,在臺江之南五十里。流出陰埼、陽埼二山之后,既受澤、潢、潔、印諸水,而浯水即黃岸江亦東流入之,曰五通江。高蓋山峙其北,虎頭山聳其南。南有大沙洲,曰南洲,有瀨江即大義渡。自南來注,名曰淘江。北有大村落曰螺洲。有白湖港即白湖渡。自北來注,名曰螺江。東經峽北峽南兩村之間,繞東西峽山,峽右溯流而上,至黃岸、仙埼以北、統稱西峽江,峽左出峽而下趨鱉頭、馬尾以東,通稱東峽江。曰峽兜江。或作狹兜,江面最狹。過峽,兩岸陡寬北鱉石,南黃石。曰馬頭江,則合北港之鱉頭江為一,而江面益廣,其東即馬尾江也。
馬 江 閩江下游浮礁若馬,礁西馬頭江,礁東馬尾江。首受臺峽兩江,旁納上洞一江。亦呼瀛前港,源自長樂出。其廣可十余里,北岸有中岐街。“岐”、“崎”、“埼”通。船政局署、營、廠、學堂、槽、塢在焉。南岸上洞江之西,有營前分縣。上洞江之東,有洋嶼旗營,名為三江口。江上則羅星塔,矗于小嶼之巔。塔北青洲,有新建大船塢,聯以橋,可直達北岸。東有閩安新舊二鎮,田螺灣之水注焉。舊曰廻港,源出鳳洋山,稱龍溪,屈曲成三十六灣。經圓山水砦,南岸有金剛腿古跡。腿去其一,巖形迫肖。北有象洋之水,曰霓溪者,亦以閩江為尾閭焉。閩江入海之口,則有嘉登里一巨島亦名瑯埼。屹立其中,北曰琯頭。即館頭江。江之北長門,為連江界南金牌鳳埔均屬嘉島。仍本境也。嘉島之南有支港,較小于長門港,亦呼南港。港北即嘉登里之北瑯埼山,港南乃紹惠里之南瑯埼山。南山之東南有澤里、梅花,為長樂界。南港之東北,又浮有壺江一小島,如壺屹立海口,仍歸本境。閩江至鳳埔之東,一合,又分出壺江之外再合,則大海之口有南北龜嶼,水甚急,名急水門,得礁石之小島如斗,曰福斗,與荻蘆對,名荻蘆門。東到大海有五虎門,名外五虎。
護城大小龍須諸河
自廢東湖而東,有北鎖港者,逾井、湯等門,經甘棠閘以入濠,又逾行春門樂游橋,繞東城至南鎖港,古為美化門之臨河務。東南即河口津、由新港抵大江。分為三:其一經通仙橋西行三元溝,七星溝入焉,而后會于夾城濠西南隅,曰護城河。即城外濠道耳,其一入教場,南過九仙橋而西流,逾宿猨洞址,曰小龍須河。洇沒久矣。其一則邐迤曲疊,先由馬路街、板橋、再繞接龍亭,經文華橋,魚池,復經洗馬橋,又轉折至茶亭,下西洋橋、太平橋、遂灣過浦東橋以西,曰大龍須河。均入侯官境。
新 港
一名直瀆,直瀆,善溪之名,可對廉泉,讓水。開自明弘治十一年,稅珰鄧原欲洋舶不必經三十灣,便往來。始于上王鑿浦,其南逕趨大江,其北可抵澳橋。嘉靖初,謝蕡陳六害,議塞復潰。倭寇順流焚掠,至河口。今昔異勢,沙合舊河既久湮梗,則直瀆新港詎宜閉塞?港雖稍直,然打鐵港一曲,乃入新港,再曲為小萬壽橋,三曲四曲為高橋、象橋。近來全港失于疏浚,有港之名,無港之實。淤涸日甚一日,宜自鴨牳洲起開到銀湘浦河口津路通橋一帶,入水關閘,有謝秋坡孝廉之策在截取見縣。謝頌品《籌濬水部入城河道策》。
自打鐵港折入新港,再折萬壽橋,三折高橋,四折象橋。此隘下由馬江,上入城河,而為各處渡船所必由之區也。渡船者販運柴米、百貨,卸入舢舨候潮入城資用,萬家咸于是乎賴,居民委以糞草瓦礫,河口愈狹,河身愈淺,水溢旱乾,展轉淤塞、百數十年。邵陽魏制府修濬之役,祗及城河,而不及外河,亦僅及其半耳。況水部門外無富室殷商、難比南臺圣君殿一帶之河,是以久失挑濬。茍其濬之,匪特各船皆便,即小輪船亦可由江直入水關閘邊。凡官紳旅眷往來,亦無不便。惟經費徒責閭閻,未免艱難。否則提及官帑、否則勞及營兵,否則以所入河船,計戶照抽,派員以董其事,此則下策矣。
沙合浦
嚴高遷城,郭璞按圖定議,城南水道,必過沙合橋三十六灣,以入水部關,與西河口三十六灣之水會于城內,未嘗欲沙之真合也。閩諺:“南臺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狀元,后出相公。”此又一說也。今沙合河首尾多淤,僅小橋下,橋在安民鋪南,中亭街北即沙合橋。及后洲橋下橋在后洲巷東、巋然可觀。有水,幸勿迷信第二說,而速挖復之,以暢達于南臺江。
白湖渡及其支港
白湖亭有亭無湖,其湖久湮。西南郭宅橋頭,七里進省,渡船泊此。與下濂橋螺洲入省,渡船泊此。舟繞高蓋山東半田村,別有半田渡為黃山、義嶼航路。出橫龍港,港口在義嶼螺洲二村之間,又為義嶼往螺洲城門航路通于五通江,謂之白湖渡。其支渠曰下濂浦,經白湖亭烏橋下,以抵高湖村,本以灌田,亦通小舟。隔數畝不能達江。如開通之,既成航路,且免水患,為利甚大。又半田渡東岸支流,即蘆川也。由蘆下浦過觀音橋下,又經邵宅橋下,出潘墩橋下,達邵埼潭入江。橫江為邵埼魁埼航路,名邵埼渡。
大義渡
義溪俗呼方口大義。源出內七里區西集里白鹿山。北流穿義橋下,經清廉里安民橋,至積善里,有苦竹溪自金鰲峰下源出峰左龍湫潭,勢湍激,下抵苦竹橋,為此溪。來入之。又有榕溪在其東十五里來會,過綠榕橋,古榕二本蔭橋東西,故名。合成瀨江。首尾三十六灣、微風激水,聲如下瀨,“瀨”或作“籟”。凡行三十余里,以達于烏龍大江,曰淘江。淘江取義,有謂取浪淘沙者,又有謂“淘”當作“陶”,因江干多陶灶而名者。
洞 江
江之上游為長樂,會福清諸水,北行過光俗里,至德里江左里、繞九龍、云門、浮峰三大山,文筆、唐嶼、洞山三小山,江面頗不逼窄,名為瀛前港。營前縣丞、洋嶼旗汛夾其左右。流出三江口、匯歸馬尾大江。
廻 港
閩安鎮后,有田螺灣。其源曰龍溪、出江右里、嬰臺山、天馬峰,下過石橋,縈回于盤石山麓,成三十六曲港,紆甚,然亦閩江一支港也。
桑 溪
桑溪曲水名與會稽山陰蘭亭曲水相同。源出東門外十二里東山區之青鵝山。溪為騶閩,王閩上已流觴之地,宋宣和間,提刑俞向建禊游亭于其上。
竹 溪
溪在遂勝里竹林山下,村名竹嶼。距治七八里許。明初,詩人鄧子靜布衣結廬溪上,曰耕隱堂。
善 溪
舊名鱔溪“鱔”亦作“鱓”在東山區桑溪里山峽間,有二大潭。下潭距上潭五里,廣袤可六七丈,其深不能測。宋知福州陳塏字可齋。為改今名,謂閩越白馬賢王騶三郎射鱔捍災,宜舍“魚”而取“善”,以與潮之惡溪,即鱷溪遙成絕對。
霓 溪
城東七十里琯江區之西,里屬合北。象洋墩之北。山名象山。有霓溪貫焉。
龍逕溪
鼓山香爐一峰,分支重巒,疊障邐向東南陡立,結成雙吉山,亦在治東合北里,離城可八十里許。得數溪焉。其名者岊、孟、浩三溪,俱匯合于龍徑溪。朱子避居之銕冶場,即在其濱。
羅 溪
在治東南外七里區至德里,有懸厓瀑布,舊傳龍蟄其淵。
蕉 溪
源出治東南百里許欽仁里白田村蕉嶺麓之蕉坑,屬于外七里區。山產蕉,取織成布,曰蕉坑,布甚佳。
荷 溪
嘉嶼一區即嘉登里。海口江中大島也。其溪曰荷溪者,蓋龍井之余波也。
海岸線及潮汐
海在本境極東,距治百六十里。由羅源浦口西澳,繞連江馬鼻,奇達北茭、黃崎、定海、東岱、荻蘆門、始入本境。自獲蘆門而南,則東為五虎門,西為急水門。再南,則西北瑯埼,東南巴豆、大、小蘆三嶼,中即福斗山。又東屬長樂,曰梅花山,則非本境所轄矣。梅花之東,為白犬,閩、長互管。稍南為東沙,李茸海堤久失所在,又何論越王石?其潮汐直達馬江,分由峽江上者,先至洪塘,由臺江上者差遲。大潮皆可過竹埼也。江心有洲,可數里,至鼓山下,判流為二:北狹,南廣北入,直讀浦口;南者,涉洲尾,又東流與遇。閩諺,南臺江水顛倒流,指此。
塘埔渠圳
城東八十八處 城南四十七處。多人力溝通者。
城內最古之池
劍 池 即歐冶池。《三山志》,唐元和時,僧惟鑒浚池,獲劍環數枚,送武庫。舊周圍數里,或風雨大作,煙波晦冥。《閩書》,宋紹興間,有龍晝見。竹林間有冶灶址,今為民居侵削,僅余方塘半畝,旁有劍光亭。
城廂內外尤著名之井
七星井 宋嘉歷中,提刑蘇舜元所鑿,六在宣政街,一在還珠門外,今湮其二,改名五福井。
七穿井 井樓門西,門以井名。
柴 井 在北城,光緒甲辰,風雷,地微震,井陷,中露隧道,當即王鏻由長春宮出入西湖水晶宮復道處。
七通井 在城南下渡尾,有井七處,其中相通。
觀音井 在臺江南倉前山麓過橋第一繁鬧市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