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 攝論章
  • 佚名
  • 4707字
  • 2015-12-25 16:52:55

第八廣略分別者。或說一。三藏之教對外論四種通名內論。或說二。如攝大乘論說。此三由上下乘差別故成二種。謂聲聞藏菩薩藏。此一對大小別二。或說三種。約三行取能詮即是三藏。或說四種。大乘小乘各有詮旨。或說六種。大小各三。或說八種。大小各加以雜藏。雜藏者。分別功德經云。所謂雜藏者。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諸天說。宿命緣三阿僧祇菩薩生說者非一。法亦如是故名雜藏。問。三藏外立雜藏。十二部外何意不立雜部。答。三藏之教對所詮三行。行居義不依余。能詮之教攝法不盡。余未說者欲盡攝故。十二部經詮旨寬通說無有遺。故不立雜部。

第九大小有無者。何者為無。三藏之教居在小乘不在大中。無乘名摩訶衍藏。復不說三故一乘。經云。不得親近三藏學者。又大智論云。迦葉阿難王舍城結集三藏為聲聞藏。文殊阿難在于鐵圍山集訶摩衍為菩薩藏。問。三藏所詮乃是三行。何故小乘有大乘無。答。三行是自利中作。小乘之人意存自善行不兼物。故就自行一邊。以行別教說自行者名為小乘。菩薩大士自度度他。以行別教具辨二行名摩訶衍為菩薩藏。何者為有。大有自利。小中無他利。以有自利故亦有大乘三藏。故深密解脫經云。如來有三語。謂說修多羅毗尼摩德勒伽。相續解脫及普曜經亦說大乘三藏。故攝大乘論云。此菩薩藏凡有幾種。亦有三種。謂修多羅阿毗曇毗那耶。此三由上下乘差別故成二種。謂聲聞藏菩薩藏。

第十相攝分別者。分別有三。一三藏對十二部經辨攝。二三藏相望辨攝。三大小相對辨攝。第一三藏對十二部經辨攝者有二。一義分詮旨相攝。未必盡于道理。二就通道理辨相攝。第一分詮旨相攝者。三藏能詮教攝得十二部能詮四部。謂修多羅祇夜伽陀優陀那。所詮相攝者。除本生未曾有余六部中。戒攝戒。定攝定。慧攝慧。二就通道理相攝者。若對雜藏約三行分三藏者。除修多羅本生本事未曾有。以修多羅長行宣說四諦道理。本生論過去所受身。本事論過去諸佛所說法。謂二諦道理。未曾有明動地諸天神量等。非適明三行故不相攝。亦可但除本生本事未曾有長行說三行者即是修多羅部。若然對于余部詮三行者三藏攝。不詮三行者不攝。即以十二攝三藏可知。唯如攝論所明。修多羅藏不唯明定。若爾修多羅藏通攝十二。毗尼藏攝十二內詮戒定者。阿毗曇藏攝十二內詮慧者。故攝論云。謂說三種修學故別立修多羅。為成依或依心學故別立毗那耶。為成依慧學故別立阿毗達摩。即以十二攝三藏可知。問。三藏中修多羅藏與十二部中修多羅部有何差別。答。修多羅有三種。一三藏中修多羅。二十二部中別名修多羅。三十二部中總修多羅。若依毗婆沙。三藏中修多羅但攝十二部中總別詮定義。不攝余二藏及十二部中總別詮戒慧者并雜藏。十二部中總修多羅通攝于三藏及雜藏。亦攝十二部通詮三學義。十二部中別部修多羅者攝三藏及雜。不攝二種偈經。余者盡攝。何以故。以長行宣說為別部故。若依攝大乘論。修多羅藏通攝余二藏。不攝雜藏。若望十二部但攝詮三行邊。余非者不攝。又準攝論。修多羅藏為除他疑惑及詮無礙境界。若爾義攝不居相攝可知。第二三藏相望辨攝者有三種。一多分攝。二各異攝。三相從攝。多分攝者。毗婆沙云。修多羅中亦分別戒亦分別慧。毗尼中亦分別心亦分別慧。阿毗曇中亦分別心亦分別戒。如是三藏有何差別。答曰。從多分故。修多羅中多說心法。毗尼中多說戒法。阿毗曇中多說慧法。此是多分攝。各異攝者。修多羅中明三學。毗尼阿毗曇亦如是。故婆沙云。修多羅中若分別心名修多羅。若分別戒名毗尼。若分別慧名阿毗曇。阿毗曇中若分別戒名毗尼。若分別心名修多羅。若分別慧名毗曇。毗尼中若分別慧名阿毗曇。若分別戒名毗尼。若分別心名修多羅。相從攝者。修多羅藏中設明戒慧皆名修多羅藏。毗尼阿毗曇亦如是。第三大小相對辨攝義者有二。一大小別相攝。二以大統小。別相攝者。小乘法中四阿等經名修多羅藏。五部戒律名毗尼藏。佛所說六足阿毗曇及諸部論等名阿毗曇藏。大乘法中華嚴等經名修多羅藏。清凈毗尼名毗尼藏。根本阿毗達磨明十種勝相等名摩德勒伽藏。二以大統小者。莫問大小乘經悉入方等深經中名修多羅藏。一切戒律是菩薩所行悉入毗尼藏。小乘阿毗達摩及諸有解釋此藏義者悉入摩德勒伽藏。

篇聚義

作四門分別。一名。二體性。三約乘別解。四總分別。

第一名者。篇謂章品異名。聚謂聚集。

第二體性者。若就能詮。音聲名味等為體。若舉所詮。以三業為性。

第三約乘別解。先分別聲聞乘。次分別菩薩乘。聲聞法若廣分別具如律教。今且略悔。先篇次聚 篇內作四番分別。一名。二體性。三增減分別。四辨次第第一名者三門分別。一成立通名。二釋別名。三辨得名。第一者有三義。一名均。二體均。三同是究竟。名均者。且約四重齊名波羅戒。體均者皆是極惡。三同是究竟非方便。第二釋別名者。波羅戒者名無余罪亦名極惡。僧殘者。依善見論云。胡名僧伽婆尸沙。僧伽名曰僧。婆者言初。謂與覆藏羯摩。尸沙言后。謂末后出罪羯摩是也。薩婆多毗婆沙云。僧伽名僧。婆尸者言殘。無令凈之用殘。罪由僧除滅。波逸提者名墮。墮諸惡趣。提舍尼名能治悔行。微細之罪名突吉羅。第三辨得名者。第一第五當罪體立名。第二境體立目。僧是境體是殘。第三就墮彰名。第四就能治受稱。亦可第一第二就法立名。謂余無余法。自余同前。第二體者。問。三聚法中以何聚為體。答。依成實論。色非色非心為性。問。心聚可無罪耶。答。意無能治戒律儀故。故不立所治罪體。若依雜心。若就根本業道。謂作無作色為體。若就俱釋言之。通取心。依律所明亦通取于心。如念害殺等制意地突吉羅。問。何故攝論云身口二品為體。答。律就根本方便得罪不同。論就以方便從根本身口故。但道二業為性。問。意地有方便罪。亦應意地有方便戒。答。戒方便非戒。問。亦應罪方便非罪。答。非根本罪。問。雖非根本而體即是罪。亦應雖非根本而體即是戒。答。罪法異成是罪。方便亦即是罪。戒善難成故。是戒方便非是戒。問。防非名戒。動身口方便善心能離當時惡法不名為戒者。意地起念害遮彼意地善心不名為罪。答。自有戒不防非。如無作等。自有防非不名戒。如意地發戒方便。何得以此為類也。第三增減者。何意不增至六不減至四。此就一方化宜故爾。有云對五道者。此不必然。七聚亦應對七道耶。第四辨次第者。論當結戒不必先后。但結集家輕就重先后以書之。初篇能治是行本。所治極惡故先論。第二是綱網。所治薩僧中故次論。第三是威儀。對人三說故次論。第四悔過行。對人一說離其機過故次論。第五嘖心。是恭敬行故在第五好論。一一皆具五義為差別故論五。故律云。燒盡無有余 第二次辨聚義作五門分別。一名。二體。三明偷蘭入篇不入篇。四明偷蘭在第三第六。五階和篇聚。第一名者。聚別不同有七。五篇為五。更加偷蘭聚。第三篇內分二。謂三十九十。此如明了論所明。余名如前。解偷蘭遮者。遮謂遮障。就功用為名。問。何故五篇之內分第三為二聚。答。以舍不舍異。問。第二篇內諫不諫異。亦應分二。答。三十九十有舍已方懺。不舍而懺。故分為二。第二篇內無有一法待諫方懺。無有一法不待諫而懺。懺悔一等更不別加法。故合之為一。問。舍不舍異分為二聚。亦應分為二篇。答。墮義處齊。皆以對外三說五門解義。故合為一。今舍不舍異七門解義故分為二。第二體性。若欲分別如前。第三明偷蘭入篇不入篇。問。何故篇內不立偷蘭答。分別有二。一依相傳舊釋。二別明道理。第一者立篇具三義。一名同 二輕重同。三究竟同。具此三者立。不具此三者不立。偷蘭雖名同不具二。如破僧等滅儐四錢等大眾懺悔。三錢已下及第二篇重者小眾中懺悔。輕者對手。如破僧本意取四錢等是究竟取五方便不得。偷蘭是方便。是以不立。若爾第五篇通輕重方便究竟。何故立篇。答。沙彌滅儐突吉羅非是太僧故。不論簡去方便直論究竟。皆是嘖心一等故立偷蘭。去其方便取究竟。亦通輕重故不立。第二者以重從重。如滅儐等。以輕從重。如取四錢等。以方便從根本故攝屬五篇不別建立。聚門之內分重罪不同。輕重有異方便根本有別。故五聚之外復立偷蘭遮聚。第四明偷蘭在第三第六者。分別有二。一依相傳舊釋。二據理分別。第一者。若就戒與威儀法分。初二是戒。后四是威儀。偷蘭是初二方便。又是留類故在第三。若均雜法分。均中重者立初聚。最輕者立第五聚。雜中重者立偷蘭。輕者立第七。惡說以是雜故立在第六。第二者。如五分律說。著純鳥色犯偷蘭。遮此豈非威儀也。若就此義欲明偷蘭有是戒種類邊故在第三。欲明偷蘭復是威儀邊立在第五。第五階和篇聚者。有人云。聚是罪是所治。篇是能治行。此不必然。不問篇聚皆含二義。不得偏定 第二次分別菩薩乘者。于內先篇次聚。篇別不同有二。謂波羅夷突吉羅。初篇內有四。一由貪動口自贊毀他。故地持云。菩薩為貪利故。自嘆己德毀呰他人。是名第一波羅夷處法。二由慳吝不動身口。故地持云。菩薩性慳惜故。貧苦眾生無所依怙。來求愛者不起悲心給施所求。有欲聞法慳惜不說。是名第二波羅夷處法。三由于嗔恚動于身口。故地持云。菩薩嗔恚出粗惡言意猶不息。復以手打或加杖石。殘害恐怖嗔恨增上。犯者求悔不受其懺。結恨不舍。是名第三波羅夷處法。四由癡故建立相似毀謗正法。故地持云。菩薩謗菩薩藏說相似法熾燃建立。是名第四波羅夷處法。第二篇內約能起之因不同。謂中品下品。次分別聚義。聚義就名唯一。就義有三。一約能治三聚戒分三。二約因別不同分三。故地持云。若菩薩增上煩惱犯波羅夷處法者。失菩薩律儀。應當更受。若中煩惱犯波羅夷處法者。當向三人。若過作突吉羅懺。若下煩惱犯波羅夷處法者。向一人懺悔。三約所犯不同分三。謂波羅夷偷蘭遮突吉羅。初及第三如地持所說。偷蘭遮如涅槃經邪正內所論。

第四總分別者作四門分別。一止作分別。二三業分別。三所障不同。四對治差別 第一止作者。聲聞法如初篇唯作犯。余篇通止作。雖有止犯為成于作犯止持。菩薩法中止作俱犯。如律儀戒等通于止作。攝善攝生所治唯止非作。為成止犯作持故 第二三業分別者。聲聞法中正取身口二業。兼有發業方便期業之心。如說汝以何心等。正業所起貪心等非篇聚所攝。菩薩法中通三業。故攝論云。菩薩意地有罪。謂七種覺觀等。聲聞則無。約所治明能治。義如三聚戒章所說 第三所障不同者。聲聞法障斷德。菩薩法障三德。律儀所治障斷德。攝善所治障智德。攝生所治障恩德。故攝論云。律儀戒斷德因。攝善法戒智德因。攝眾生戒恩德因。唯此能治故知所障有異。第四對治差別者。先辨聲聞法。次論菩薩法。聲聞法。一對菩薩辨不同。二別約聲聞明對治通別。第一者總如言之。但是遮伏非滅罪。體差別有二。一望已起拆伏令羸。是舍對治。二望未起觀起罪之因。舍因令業果不生。第二者對治不過二種。一通二別。別義如前五篇次第所說。通義差別有七。一各各發露遮相續。此約已起望已起通望五篇七聚。二授與學罰。此望已起對治初二篇聚。余者不賈僧救故。問。若爾何故律云。四事不可救。可救有十三。余者不次救。答。此望心無重悔者若云對治初篇者。此人犯以無一念覆藏心生重悔令一形行波羅夷懺。三無制后開。此望九十已去遮罪非性。四更舍。此望第五篇第七聚最輕微者。五轉依除初篇。初聚通望余者。六如實觀起罪因緣。若望未通望五篇七聚。若望已起望后四篇六聚。第七法爾得。通望五篇七聚。此等如攝論所明。亦如疏中解釋。次分別菩薩法者。一遮伏對治。二除滅對治第一者且約聚而論。初聚雖文無。對治之法可以準知。第二聚對三人。若過三人懺悔之法如聲聞。故地持云。若中煩惱犯波羅處法者。當向三人。若過三人長跪合掌作突吉羅懺。若下品煩惱或對人或不對人。起清凈心要期不犯。故地持云。若下煩惱犯波羅處法及余所犯。向一人懺悔。若無如法人當起清凈心念言。我終不重犯。犯此罪。于未來世中常攝持律儀戒。若能如是所犯即除。第二除滅對治者。觀罪無自性。故維摩經云。當宜除滅勿擾其心。罪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仁壽元年八月二十八日。瓜州崇教寺沙彌善藏。在京辯才寺寫攝論疏流通末代。

比字校竟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余县| 南丰县| 青神县| 丘北县| 阿拉善左旗| 韶山市| 廉江市| 四川省| 定陶县| 太谷县| 耿马| 黄大仙区| 个旧市| 奉贤区| 三都| 八宿县| 突泉县| 德格县| 南华县| 山阴县| 丽水市| 山西省| 岑巩县| 绍兴市| 康定县| 前郭尔| 永修县| 玛多县| 白山市| 鱼台县| 长武县| 五寨县| 道真| 都江堰市| 东丽区| 瑞昌市| 洪雅县| 雅安市| 罗山县| 巨野县| 界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