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值遇者檦難值也。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劫。或見不見者。釋難值也。以此事故我言如來難可得見者。結難值也

經曰。斯眾生等至而言滅度者。此得效也。斯等聞語生難遭想者。內心啟悟也。心懷戀慕渴仰于佛者。外仰至真也。便種善根者。發心修行也。為有此效故。須不滅言滅也

經曰。又善男子至皆實不虛者。此宗益也。諸佛如來法皆如是者。權行同也。為度眾生皆實不虛者。利物一也。若不權唱涅槃。豈能進彼懈怠。彼既得進利益不虛

經曰。譬如良醫至善治眾病者。第二譬說兩重。一明不死作住有余譬。二明唱死作入無余譬。不死十重。一教主譬。二根緣譬。三道隱譬。四或生譬。五佛興譬。六機過譬。七說教譬。八令修譬。九利解譬。十鈍迷譬。此第一教主譬良善也醫意也。善解四病之原。妙通八術之要。下針定差。投藥必愈故曰良醫。阿含經說良醫有四德。一知病。二知病因。三知治方。四知差已不生。如來亦爾。一知苦。二知苦因。三知苦滅。四知苦滅道故名良醫。凡夫能治二界煩惱為下醫。二乘能治三界煩惱為中醫。如來能治四界煩惱為上醫。又外道治病還發為下醫。二乘治病或發不發為中醫。如來治病畢竟不發為上醫。故曰良醫。意無不決為智。聽無不了為聰。思無不通為達。智譬種智。聰譬六通。達譬三達方。以譬教藥。以譬理審教知理故日明練方藥。隨授必行故曰善治眾病

經曰。其人多諸至乃至百數者。第二根緣譬。受化為子。傳化為息。舊解上根為十。中根為二十。下根為百數。勝人少劣人多故

經曰。以有事緣遠至他國者。第三道隱譬。他方感興為事緣。此土息化為遠至

經曰。諸子于后至宛轉于地者。第四或生譬。諸魔外道。為他所立邪道為藥。能害慧命為毒。諸子信受為飲。藥發者見愛互興。悶絕者癡纏絡無出于三界。輪回于六道故曰宛轉于地

經曰。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者。第五佛興譬。緣盡所以前去。感熟所以還來。來何所歸還入火宅故曰歸家

經曰。諸子飲毒至更賜壽命者。第六機過譬。失心者行淺惑深忘于本見。不失心者行深或淺。猶存舊解。位在暖前得暖則不受邪教故。遙見其父者未親給侍。皆大歡喜者意已歸心。禮拜者身業崇重。問訊者口言稱嘆。稱嘆之辭即是善安隱歸。安隱謂涅槃即是真實。善從真實善道中來故曰安隱歸。我等愚癡者悔受邪教。誤服毒藥者悔行邪道。愿見救療者邪病須攻。更賜壽命者正道須得

經曰。父見子等至與子令服者。第七說教譬。見子苦惱者愍彼病機。依諸經方者導行古法。求好藥草者簡偽取真色。香美味者備答三學。色以譬戒。香以譬定。味以譬慧。三學圓滿故言具足。搗蒒和合者說有時。說小為搗。說大為蒒。說一為合。又示轉為搗。勸轉為蒒證轉為合。又令下種為搗。令修行為蒒。令解脫為合。以此授機故曰與子令服

經曰。而作是言至無復眾患者。第八令修譬。此大良藥色香美味者稱美正教。汝等可服者勸令修行。速除苦惱者必得解脫。除苦苦惱即于嗔解脫。除壞苦惱即于貪解脫。除行苦惱即于癡解脫。于嗔解脫是解脫欲界。于貪解脫是解脫色界。于癡解脫是解脫無色界故曰無復眾患

經曰。其諸子中至病盡除愈者。第九利解譬。不失心者條前利根。見此良藥者明受正法。即便服之者如說修行。病盡得愈者漏盡解脫

經曰。余失心者至而謂不美者。第十鈍迷譬。余失心者者條前鈍根。見其父來者明得值佛。雖亦歡喜者明有信心。求索治病者厭苦求樂與藥。不服者彰其懈怠。失本心故者見深慢重。于此良藥謂為不美者不得法味

經曰。父作是念至心皆顛倒者。次第二唱死作入無余譬。文亦十重。一愍病。二興嗟。三變術。四告期五付囑。六敦勵。七現滅。八解生。九復真。十除妄。此第一愍病也。邪教居心四倒競發封常既重。怠慢更深故曰心皆顛倒

經曰。雖見我喜至而不肯服者。第二興嗟也。雖有信法之心。而無詣理之行故曰而不肯服

經曰。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者。第三變術也。更須權稱滅度令其心生渴仰故。曰令服此藥

經曰。即作是言至死時已至者。第四告期也。如經說吾年八十形如故車。當般涅槃故曰死時已至

經曰。是好良藥今留在此者。第五付囑也。三藏法寶尚傳不滅。汝須記憶故曰今留在此

經曰。汝可取服勿憂不差者。第六敦勵也。四倒雖重行之即除。故曰勿憂不差

經曰。作是教已至汝父已死者。第七現滅也。作是教已者。付囑已周。復至他國者。身歸寂滅。遣使還告者。碎身布骨。汝父已死者。隱智轁光

經曰。是時諸子至毒病皆愈者。第八解生也。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者。承兇權慟父在慈愍。能見救護者。追仰深恩。今者舍我遠喪他國者。慈尊永住。自惟孤露無所恃怙者。飄零何托。常懷悲感心遂醒悟者。憶前付囑。乃知此藥色味香美者。審教中機。即取服之毒病皆愈者道修病破

經曰。其父聞子至咸使見之者。第九復真也。權效既彰。真身須現。欲救變易歸令見之

經曰。諸善男子至不也世尊者。第十除妄也。不滅唱滅于言似虛。無益得益于心即實故。無虛妄之罪也

經曰。佛言我亦至阿僧祇劫者。次第三合說三重。一合不死譬。二合唱死譬。三合無妄譬。此合不死也

經曰。為眾生故至言當滅度者。此合唱死也

經曰。亦無有能至虛妄過者。此合無妄也。次偈頌二十五偈半兩重。初十九偈半頌菩提無上。后六偈頌涅槃無上。菩提兩重。初十一偈半頌前唱久成。后八偈頌后稱不滅。久成轉勢四節。頌之初一偈標久成。次一偈頌久說。次八偈半拂久疑。后一偈示久所。拂久疑八偈半四重。初三偈拂自處滅。次兩偈半拂自處生。次一偈半拂他處生。后一偈半拂他處滅。初三偈拂自處滅。約平等意說他滅為已滅。拂此滅有三意。初偈明滅非實滅破中間不說疑。次偈明不滅能滅破中間不見疑。后偈明不滅須滅破中間何益疑。初偈破中間不說疑者。疑曰。若釋迦久成而常說者何得。于其中間入于涅槃耶。偈答明涅槃者。方便示之耳。上半明以權示滅。下半明以實破之。既滅非實滅。我所以常說。次偈破中間不見疑者。疑曰。若言常說不滅。何故中間不見耶。偈答明不見者。神力隱之耳。上半明我能用神。下半明彼不能見。我既能滅。彼所以不見。后偈破中間何益疑者。疑曰。若能令他不見中間有何利益耶。偈答明令他慕之耳。上半令崇舍利。下半令慕真身。為有此益。我所以須滅。次兩偈半拂自處生者。疑曰。一時一處無有二佛。若釋迦久成不滅。何得中間復有燃燃出世耶。今約平等意說他生為自生拂。此生有四意。初一偈明有生機。次半偈即呈生相。次半偈拂生非實。后半偈顯生是權。生機一偈。上半明內心柔軟。下半明外求見佛。生相半偈。挺出靈山令彼得見此為生耳。拂生半偈。若前有滅可今有生。前既不滅故今不生。顯權半偈。前現涅槃為滅。此滅既為非實。今現不滅為生。此生理即是權。次一偈半拂他處生。明彼處感成則彼生而此滅。后一偈半拂他處滅。明此處感成則彼滅而此生。次一偈第四示久所可見。次八偈頌后稱不滅兩重。初五偈明土不滅。后三偈明身不滅。明土四重。初一偈明土體不滅。次一偈明土相不滅。次一偈明土嚴不滅。后兩偈明土障不滅。土體一偈上半明眾生見滅。下半明土體常存。土障兩偈。初偈明不滅見滅。后偈明應聞不聞。次三偈明身不滅三重。初一偈為緣現身。次一偈為緣說法。后一偈示緣壽量。偈內上半示慧命無盡。下半示身命無盡。次六偈頌涅槃無上明唱滅非虛三重。初一偈勸信非虛。次一偈譬說非虛。后四偈合說非虛。合說四意。初一偈合前唱限次一偈合前指病。次一偈合前說難。后一偈合前宗益。合說難云行道不行道者。即有功德人無功德人。隨應所可度為說種種法者。為有功德人說佛不滅。為無功德人說佛滅度。難可值遇。宗益偈云。以何令眾生速成就佛法者。即以不滅唱滅法令不行者得行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1-24 14:44:41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梁县| 玉树县| 察隅县| 建瓯市| 彰化市| 和政县| 鹤山市| 雷波县| 青河县| 耿马| 文山县| 浦北县| 汉阴县| 赤壁市| 马关县| 万年县| 荣成市| 陆良县| 梅州市| 渝中区| 金寨县| 靖远县| 马边| 济阳县| 浠水县| 黄骅市| 巴彦县| 沈丘县| 佛山市| 巴楚县| 类乌齐县| 徐汇区| 霞浦县| 林州市| 恩平市| 溧阳市| 清水河县| 老河口市| 北流市| 平泉县| 普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