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2章

于前湯內加吳茱萸半斤,生姜三兩,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溫五服【注】凡厥陰病則脈微而厥,以厥陰為三陰之盡,陰盡陽生,若受其邪,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脈微而厥也 然厥陰之臟,相火游行其間,經雖受寒,而臟不即寒,故先厥者后必發(fā)熱 所以傷寒初起,見其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不得遽認為虛寒而用姜,附也 此方取桂枝湯 ,君以當歸者,厥陰主肝為血室也 佐細辛味極辛,能達三陰,外溫經而內溫臟 通草其性極通,善開關節(jié),內通竅而外通營 倍加大棗,即建中加飴用甘之法 減去生姜,恐辛過甚而迅散也 肝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甘辛并舉,則志遂而神悅,未有厥陰神志遂悅,而脈微不出,手足不溫者也 不須參,苓之補,不用姜,附之峻,此厥陰厥逆與太少不同治也 若其人內有久寒,非辛溫之品所能兼治,則加吳茱萸,生姜之辛熱,更用酒煎,佐細辛直通厥陰之臟,迅散內外之寒,是又救厥陰內外兩傷于寒之法也

吳茱萸湯

治厥陰病,干嘔吐涎沫,頭痛者 少陰證,吐痢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 陽明食谷欲嘔者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姜六兩大棗 ( 擘 ) 十二枚,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集注】羅謙甫曰: 仲景救陽諸法,于少陰四逆湯必用姜附; 通脈四逆湯倍加干姜,其附子生用; 附子湯又加生附至二枚 所以然者,或壯微陽使之外達,或招飛陽使之內返,此皆少陰真陽失所,故以回陽為亟也 至其治厥陰,則易以吳茱萸,而并去前湯諸藥,獨用人參,姜,棗者,蓋人身厥陰肝木雖為兩陰交盡,而一陽之真氣實起其中,此之生氣一虛,則三陰濁氣直逼中上,不惟本經諸證悉具,將陽明之健運失職,以至少陰之真陽浮露而吐痢,厥逆,煩躁欲死,食谷欲嘔,種種叢生矣 吳茱萸得東方震氣,辛苦大熱,能達木郁,直入厥陰,降其盛陰之濁氣,使陰翳全消,用以為君 人參秉沖和之氣,甘溫大補,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絕之生氣,令陽光普照,用以為臣佐姜,棗和胃而行四末 斯則震坤合德,木土不害,一陽之妙用成,而三焦之間無非生生之氣矣,諸證有不退者乎囗 蓋仲景之法,于少陰則重固元陽,于厥陰則重護生氣,學者當深思而得之矣

烏梅丸

治厥陰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蛔 又主久痢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干姜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蜀椒 ( 去汁 ) 四兩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 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熱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飲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集注】柯琴曰: 六陰惟厥為難治 其本陰,其標熱,其體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從,隨所利而行之,調其中氣使之和平,是治厥陰法也 厥陰當兩陰交盡,又名陰之絕陽,宜無熱矣 第其具合晦朔之理,陰之初盡即陽之初生,所以厥陰病熱,是少陽使然也 火王則水虧,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氣有余便是火也 木勝則克土,故饑不欲食 蟲為風化,饑則胃中空虛,蛔聞食臭出,故吐蛔也 仲景立方,皆以甘辛苦味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陰主肝木耳 『洪范』曰: 木曰曲直作酸『內經』曰: 木生酸,酸入肝 君烏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 配黃連瀉心而除疼,佐黃柏滋腎以除渴 先其所因也 連柏,治厥陰陽邪則有余,不足以治陰邪也 椒,附,辛,姜大辛之品并舉,不但治厥陰陰邪,且肝欲散,以辛散之也 又加桂枝,當歸,是肝臟血,求其所屬也 寒熱雜用,則氣味不和,佐以人參,調其中氣 以苦酒浸烏梅,同氣相求,蒸之米下,資其谷氣 加蜜為丸,稍與而漸加之,緩則治其本也 蛔,昆蟲也,生冷之物與濕熱之氣相成,故藥亦寒熱互用,且胸中煩而吐蛔,則連,柏是寒因熱用也 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信為治蟲佳劑 久痢則虛,調其寒熱,酸以收之,下痢自止

赤石脂禹余糧湯

治久痢不止,大腸虛脫,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赤石脂 ( 搗碎 ) 一斤禹余糧 ( 搗碎 ) 一斤,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集注】柯琴曰: 甘姜,參,術可以補中宮元氣之虛,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脫 此痢在下焦,故不得以理中之劑收功矣 然大腸之不固,仍責在胃,關門之不閉,仍責在脾 二石皆土之棈氣所結,實胃而澀腸,急以治下焦之標者,實以培中宮之本也 要知此證土虛而火不虛,故不宜于姜,附 若濕甚而虛不甚,復痢不止者,故又當利小便也

白頭翁湯

治厥陰熱痢,下重,脈沉弦,渴欲飲水者白頭翁三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秦皮三兩,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一升,不病更服一升【注】三陰俱有下利證,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 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 惟厥陰下利屬于寒者,厥而不渴下痢清谷; 屬于熱者,消渴下重,下利膿血 此熱利下重,乃火郁濕蒸,穢氣奔迫廣腸魄門,重滯而難出,『內經』云暴注下迫者是矣 君以白頭翁寒而苦辛,臣以秦皮寒而苦澀 寒能勝熱,苦能燥濕,辛以散火之郁,澀以收下重之利也 佐黃連清上焦之火,則渴可止 使黃柏瀉下焦之熱,則痢自除也治厥陰熱利有二,初痢用此方,以苦燥之,以辛散之,以澀固之,是謂以寒治熱之法; 久痢則用烏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雜以溫補,是謂逆之從之,隨所痢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四診心法要訣

醫(yī)家造精微,通幽顯,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

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賢之旨。今采醫(yī)經論色診之文,確然可法者,編為四言,合崔嘉彥“四言脈訣”名曰:四診要訣,實該望、聞、問、切之道。使后之為醫(yī)師者,由是而教;為弟子者,由是而學。熟讀習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則造精微通幽顯也,無難矣。

望以目察,聞以耳占,問以言審,切以指參。

明斯診道,識病根源,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注】此明望、聞、問、切為識病之要道也。

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是以目察五色也;聞而知之謂之圣,是以耳識五音也;問而知之謂之工,是以言審五病也;切而知之謂之巧,是以指別五脈也。神、圣、工、巧四者,乃診病要道。

醫(yī)者明斯,更能互相參合,則可識萬病根源。以之療治,自萬舉而萬當矣。

五行五色,青赤黃白,黑復生青,如環(huán)常德。

【注】此明天以五行,人以五臟,化生五色,相生如環(huán)之常德也。

木主化生青色,火主化生赤色,土主化生黃色,金主化生白色,水主化生黑色,肝主化生青色,心主化生赤色,脾主化生黃色,肺主化生白色,腎主化生黑色。

變色大要,生克順逆。青赤兼化,赤黃合一,黃白淡黃,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白青淺碧,赤白化紅,青黃變綠,黑赤紫成,黑黃黧立。

【注】此明五色生克順逆,相兼合化之變色也。

五色相兼合化,不可勝數,而其大要,則相生之順色有五,相克之逆色亦有五:青屬木化,赤屬火化,黃屬土化,白屬金化,黑屬水化,此五行所化之常色也。

木火同化,火土同化,土金同化,金水同化,水木同化,金木兼化,木土兼化,土水兼化,水火兼化,火金兼化,此五行所化之變色也。如青赤合化,紅而兼青之色。

如赤黃合化,紅而兼黃之色。如黃白合化,黃而兼白,淡黃之色。

如白黑合化,黑而兼白,淡黑之色。如黑青合化,黑而兼青,深碧之色。

皆相生變色,為病之順也。如白青兼化,青而兼白,淺碧之色。

如赤白兼化,白而兼赤之紅色。如青黃兼化,青而兼黃之綠色。

如黑赤兼化,黑而兼赤之紫色。如黃黑兼化,黃而兼黑之黧色。

皆相克變色,為病之逆也。醫(yī)能識此,則可推五臟主病、兼病,吉兇變化之情矣。

天有五氣,食人入鼻,藏于五臟,上華面頤。

肝青心赤,脾臟色黃,肺白腎黑,五臟之常。

【注】此明色之本原出于天,征乎人,五臟不病常色之診法也。

天以風、暑、濕、燥、寒之五氣食人,從鼻而入。風氣入肝,暑氣入心,濕氣入脾,燥氣入肺,寒氣入腎,藏于人之五臟,蘊其精氣,上華于面。

肝之精華,化為色青;心之精華,化為色赤;脾之精華,化為色黃;肺之精華,化為色白;腎之精華,化為色黑也。

臟色為主,時色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長夏四季,色黃常則,客勝主善,主勝客惡。

【注】此明四時不病常色之診法也。五臟之色,隨五形之人而見,百歲不變,故為主色也。

四時之色,隨四時加臨,推遷不常,故為客色也。春氣通肝,其色當青;夏氣通心,其色當赤;秋氣通肺,其色當白;冬氣通腎,其色當黑;長夏四季之氣通脾,其色當黃,此為四時常則之色也。

主色者,人之臟氣之所生也。客色者,歲氣加臨之所化也。

夫歲氣勝人氣為順,故曰客勝主為善,人氣勝歲氣為逆,故曰主勝客為惡。

凡所謂勝者,當青反白,當赤反黑,當白反赤,當黑反黃,當黃反青之謂也。

色脈相合,青弦赤洪,黃緩白浮,黑沉乃平。

已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克則死,得生則生。

【注】此明色脈相合相反,生死之診法也。凡病人面青脈弦,面赤脈洪,面黃脈緩,面白脈浮,面黑脈沉,此為色脈相合,不病平人之候也。

假如病人已見青色,不得弦脈,此為色脈相反,主為病之色脈也。

若得浮脈,是得克色之脈,則主死也;得沉脈,是得生色之脈,則主生也。其余他色皆仿此。

新病脈奪,其色不奪。久病色奪,其脈不奪。

新病易已,色脈不奪。久病難治,色脈俱奪。

【注】此以色脈相合,診病新久難易之法也。脈奪者,脈微小也。

色奪者,色不澤也。新病正受邪制,故脈奪也。邪受未久,故色不奪也。

久病受邪已久,故色奪也。久病不進,故脈不奪也。若新病而色脈俱不奪,則正不衰而邪不盛也,故曰易已。久病色脈俱奪,則正已衰而邪方盛也。故曰難治。

色見皮外,氣含皮中。內光外澤,氣色相融。

有色無氣,不病命傾。有氣無色,雖困不兇。

【注】此以五色合五氣之診法也。青、黃、赤、白、黑,顯然彰于皮之外者五色也,隱然含于皮之中者五氣也。內光灼灼若動,從紋路中映出,外澤如玉,不浮光油亮者,則為氣色并至,相生無病之容狀也。若外見五色,內無含映,則為有色無氣。經曰:色至氣不至者死。凡四時、五臟、五部、五官百病,見之皆死,故雖不病、命必傾也。若外色淺淡不澤,而內含光氣映出,則為有氣無色。經曰:氣至色不至者生。凡四時、五臟、五部、五官百病,見之皆生,故雖病困而不兇也。

縞裹雄黃,脾狀并臻,縞裹紅肺,縞裹朱心,縞裹黑赤,紫艷腎緣,縞裹藍赤,石青屬肝。

【注】此明氣色并至,容狀之診法也??c,白羅也。

如白羅裹雄黃,映出黃中透紅之色,是脾之氣色并至之容狀也。

如白羅裹淺紅,映出淺紅罩白之色,是肺之氣色并至之容狀也。

如白羅裹朱砂,映出深紅正赤之色,是心之氣色并至之容狀也。

如白羅裹黑赤,映出黑中透赤,紫艷之色,是腎之氣色并至之容狀也。

如白羅裹藍赤,映出藍中揚紅,石青之色,是肝之氣色并至之容狀也。

青如蒼壁,不欲如藍。赤白裹朱,岯赭死原。

黑重炱漆,白羽枯鹽。雄黃羅裹,黃土終難。

【注】此明四時百病,五臟、五部、五官、五色生死之診法也。

蒼壁,碧玉也。藍,藍靛葉也。經曰:青欲如蒼壁之色。

即石青色,生青色也。不欲如藍,即靛葉色,死青色也。

血,死血也。赭,代赭石也。經曰:赤欲如白裹朱,即正赤色,生紅色也。

不欲如赭,即死血赭石之色,死紅色也。重漆,光潤紫色也。

炱,地上蒼枯黑土也。經曰:黑欲如重漆,即光潤紫色,生黑色也。

不欲如負,即枯黑土色,死黑色也。白羽,白鵝羽也。枯,枯骨也。

鹽,食鹽也。經曰:白欲如鵝羽,即白而光澤如鵝羽之色,生白色也。

不欲如枯鹽,即枯骨、食鹽之色,死白色也。

經曰:黃欲如羅裹雄黃,即黃中透紅之色,生黃色也,不欲如黃土,即枯黃土之色,死黃色也。

舌赤卷短,心官病常。肺鼻白喘,胸滿喘張。

肝目眥青,脾病唇黃,耳黑腎病,深淺分彰。

【注】此以五色合五官主病虛實之診法也。舌者,心之官也,舌赤,心之病也。

色深赤焦卷者,邪實也;色淺紅滋短者,正虛也。鼻者,肺之官也,鼻白,肺之病也。

色淺白,喘而不滿者,正虛也;色深白,喘而胸滿者,邪實也。目者,肝之官也,目青,肝之病也。色深青者,邪實也;色淺青者,正虛也??诖秸?,脾之官也,唇黃,脾之病也。色深黃者,邪實也;色淺黃者,正虛也。耳者,腎之官也,耳黑,腎之病也。色深黑者,邪實也;色淺黑者,正虛也。所謂深淺分彰者,即下之所謂淺淡為虛,深濃為實,分明彰顯也。

左頰部肝,右頰部肺,額心頦腎,鼻脾部位。

部見本色,深淺病累,若見他色,按法推類。

【注】此以五色合五部,主虛、實、賊、微、正,五邪之診法也。左頰,肝之部也。

右頰,肺之部也。額上,心之部也。頦下,腎之部也。鼻者,脾之部也。

本部見本色,淺淡不及,深濃太過者,皆病色也。假如鼻者,脾之部位,見黃本色,則為本經自病,正邪也。若見白色,則為子盜母氣,虛邪也。

若見赤色,則為母助子氣,實邪也。若見青色,則為彼能克我,賊邪也。

若見黑色,則為我能克彼,微邪也。所謂按法推類者,謂余臟準按此法而推其類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郑市| 绍兴县| 太仆寺旗| 安达市| 高安市| 崇文区| 玉门市| 衡阳市| 台州市| 遵义县| 巨鹿县| 南岸区| 通道| 长寿区| 九龙城区| 平顶山市| 攀枝花市| 辽宁省| 军事| 宁国市| 宁津县| 蕲春县| 苍南县| 万山特区| 惠东县| 和龙市| 乌兰县| 康定县| 合肥市| 阳高县| 纳雍县| 遵化市| 资阳市| 棋牌| 积石山| 兴城市| 鄂伦春自治旗| 延吉市| 时尚| 曲水县| 民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