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3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980字
  • 2015-12-25 16:25:33

天庭面首,闕上喉咽,闕中印堂,候肺之原,山根候心,年壽候肝,兩傍候膽,脾胃鼻端。頰腎腰臍,顴下大腸,顴內小腑,面王子膀。當顴候肩,顴外候臂,顴外之下,乃候手位。根傍乳膺,繩上候背,牙車下股,膝脛足位。

【注】此以上部候頭,下部候足,中部候臟腑,合五色主病之診法也。

闕中者,兩眉之間,謂之印堂,中部之最高者,故應候肺之疾也。

印堂之上,名曰闕上,闕上至發際,名曰天庭。天庭為上部之上,故應候頭面之疾也。

闕上為上部之下,故應候咽喉之疾也。山根者,兩目之間,即下極也,在肺下之部,故應候心之疾也。年壽者,下極之下,即鼻柱也,在心下之部,故應候肝之疾也。

面傍者,年壽之左右,膽附于肝,故應候膽之疾也,鼻端者,年壽之下,謂之面王,即準頭鼻孔也,在肝下之部,故應候脾之疾也。鼻孔者,即方上也,脾胃相連,故應候胃之疾也。耳前之下,謂之兩頰,四臟居腹而皆一,惟腎居脊而有兩,故兩頰應候腎之疾也;與腰臍對,故又應候腰臍之疾也。頰內高骨,謂之兩顴之下,在腎下之部,故應候大腸之疾也。顴內者、即兩顴之內也,小腑者,謂小腸之腑也,小腸在大腸之上,故應候之也。準頭上至于庭,皆謂之明堂,準頭下至于頦,皆謂之面王。

面王者、即人中承漿之部也。膀胱者、腎之腑也,子處者、即精室血海也,皆居腎之下,故面王應候子處膀胱之疾也。此臟腑上下、內外之部位也。五部以頦候腎者,以水居極下,且子處中通兩腎也。以天庭候心者,以火居極上故也。以左頰候肝者,以木位居左故也。

以右頰候肺者,以金位居右故也。以鼻候脾者,以土位居中故也。當顴者,當兩顴骨之部也。

顴為骨之本,而居外部之上,故應候肩之疾也。肩接乎臂,故顴骨之外,應候臂之疾也。

臂接乎手,故顴外之下,應候手部之疾也。根傍者,山根兩傍,兩目內之部也,而居內部之上,故應候膺乳胸前之疾也。兩頰候腰腎,頰外從頰骨上引曰繩骨,故應候背之疾也。頰外從頰骨下引曰牙車骨,故應候股下膝脛足部之疾也。

此肢體上下、內外之部位也。

庭闕鼻端,高起直平。顴頰蕃蔽,大廣豐隆。

骨胳明顯,壽亨遐齡。骨胳陷弱,易受邪攻。

【注】此明五官、五部、強弱、壽夭之診法也。天庭闕中至鼻之端,皆高起直平,面顴、兩頰、蕃蔽、耳門,皆大廣豐隆,去之十步,皆見于外,則為骨胳明顯也。

其人不但不病,且享遇齡之壽也。若天庭、顴、頰、耳門諸處,骨卑肉薄,則為骨胳陷弱也。

其人不但不免于病,且不壽也。

黃赤風熱,青白主寒,青黑為痛,甚則痹攣。

恍白脫血,微黑水寒,痿黃諸虛,顴赤勞纏。

【注】此以五色隨其所在五官、五部、內部、外部、上部、下部主病之診法也。

黃赤為陽色,故為病亦陽,所以主風也,熱也。青白黑為陰色,故為病亦陰,所以主寒也,痛也。若黑甚,在脈則麻痹,在筋則拘攣。

恍白者,淺淡白色也,主大吐衄 、下血、脫血也;若無衄吐下血,則為心不生血,不榮于色也。微黑者,淺淡黑色也,主腎病水寒也。痿黃者,淺淡黃色也,主諸虛病也。

兩顴深紅赤色者,主陰火上乘,虛損勞疾也。

視色之銳,所向部官。內走外易,外走內難。

官部色脈,五病交參,上逆下順,左右反阽。

【注】此以五色傳乘官部之診法也。色之尖處為銳。凡病相傳相乘,當視其色之銳處所向何官、何部,則知起自何官、何部,傳乘何部、何官,生克順逆,自然明矣。銳處向外,是內部走外部,則為臟傳腑,腑傳表,易治之病也。銳處向內,是外部走內部,則為表傳腑,腑傳臟,難治之病也。內走處走,固有難易,然更當以五部、五官、五色、五脈、五病交相推參,則又有微甚生死之別焉。凡病色從下沖明堂而上額,則為水克火之賊邪,故逆也。從上壓明堂而下頦,則為火侮水之微邪,故順也。

反,相反也。阽,危也。男子以左為主,女子以右為主。男子之色,自左沖右為從,自右沖左為逆。女子之色,自右沖左為從,自左沖右為逆。

逆者相反也,相反故危也。前以內外部位分順逆,后以上下、左右分順逆,不可不知。

沉濁晦暗,內久而重。浮澤明顯,外新而輕。

其病不甚,半澤半明。云散易治,摶聚難攻。

【注】此以五色晦明聚散,別久、重、新、輕之病,易治、難治之診法也。

色深為沉,主病在內,若更濁滯晦暗,主久病與重病也。色淺為浮,主病在外,若得光澤明顯,主新病與輕病也。若其色雖不枯晦,亦不明澤,主不甚之病也。

凡諸病之色,如云撤散,主病將愈,易治也;摶聚凝滯,主病漸進,難治也。

上以內外、上下、左右分順逆,此以淺深、晦明、聚散分順逆也。

黑庭赤顴,出如拇指,病雖小愈,亦必卒死。

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殘汗粉,白色皆死。

【注】此明非常之色,診人暴死之法也。出如拇指,謂成塊成條,摶聚不散也。

黑色出如拇指于天庭,赤色出如拇指于兩顴,此皆水火相射之候,故病者雖或小愈,亦必卒然而死也。病者唇面青黑,及五官忽起黑色白色,如擦殘汗粉之狀,雖不病,亦皆主卒死也。

善色不病,于義誠當,惡色不病,必主兇殃,五官陷弱,庭闕不張,蕃蔽卑小,不病神強。

【注】此明見其色不見其病之診法也。善色者,氣色并至之好色也,其人于理當不病也。惡色者,沉深滯晦之色也,其人即不病,亦必主兇殃也。

兇殃者,即相家所謂紅主焦勞口舌,白主刑罰孝服,黑主非災兇死,青主憂訟暴亡之類也。五官陷弱者,謂五官骨陷肉薄也。庭闕不張者,謂天庭、闕中不豐隆張顯也。蕃蔽卑小者,謂頰側耳門卑低不廣也。

此皆無病而有不壽之形,若加惡色,豈能堪哉!其有不病者,必其人神氣強旺素稱其形也。

肝病善怒,面色當青,左有動氣,轉筋脅疼。

諸風掉眩,疝病耳聾,目視恍恍,如將捕驚。

【注】此下五條,皆明色病相合,本臟自病,虛實之診法也。怒者,肝之志,故病則好怒也。青者,肝之色,故病則面色當青也。

肝之部位在左,故病則左脅有動氣而脅疼也。肝主筋,故病則轉筋也。

掉者,動搖抽搐也。眩者,昏黑不明也。肝主風。故病則掉眩也。

疝主肝,故病疝也。肝與膽為表里,故病耳聾也。此皆肝實之病。

若肝虛,則目視恍恍無所見,以肝開竅于目也。肝虛則膽薄,故不時而有如人將捕之驚也。

心赤善喜,舌紅口干,臍上動氣,心胸痛煩。

健忘驚悸,怔忡不安,實狂昏冒,虛悲凄然。

【注】喜者心之志,故病則好喜也。赤者心之色,故病則面色赤也。

心開竅于舌,故病則舌赤紅也。心主熱,故病則口干心煩也。

心之部位在上,故病則臍上有動氣也。胸者心肺之宮城也,故病則心胸痛也。健忘、驚悸、怔忡,皆心神不安之病也。

熱乘心實,則發狂昏冒也。神怯心虛,則凄然好悲也。

脾黃善憂,當臍動氣,善思食少,倦怠乏力,腹滿腸鳴,痛而下利,實則身重,脹滿便閉。

【注】黃者脾之色,故病則面色黃也。憂思者,脾之志,故病則好憂思也。

脾之部位在中,故病則當臍有動氣也。脾主味,故病則食少也。脾主四肢,故病則倦怠乏力也。脾主腹,故病則腹滿腸鳴痛而下利也。

此皆脾虛之病也。脾主肉,故實則病身重、腹脹滿、便閉也。

肺白善悲,臍右動氣,灑淅寒熱,咳唾噴嚏,喘呼氣促,膚痛胸痹,虛則氣短,不能續息。

【注】白者肺之色,故病則面色白也。悲者肺之志,故病則好悲也。

肺之部位在右,故病則右脅有動氣也。肺主皮毛,故病則灑淅寒熱膚痛也。

咳嗽唾痰,噴嚏流涕,喘呼氣促,皆肺本病也。胸者肺之府也,故病則胸痹而痛也。肺虛則胸中氣少,故喘咳皆氣短不能續息也。

腎黑善恐,臍下動氣,腹脹腫喘,溲便不利,腰背少腹,骨痛欠氣,心懸如饑,足寒厥逆。

【注】黑者腎之色,故病則面色黑也。恐者腎之志,故病則好恐也。

腎之部位在下,故病則臍下有動氣也。腎主水,故病則水蓄腹脹、腫滿、喘不得臥也,腎開竅于二陰,故病則溲便不利也。腎主骨,腎與膀胱為表里,故病則少腹滿,背與骨俱痛也。腎主欠,故病則呵欠也。腎邪上乘于心,故病則心空如饑也。諸厥屬下,故病則足寒厥逆也。

正病正色,為病多順,病色交錯,為病多逆。

母乘子順,子乘母逆。相克逆兇,相生順吉。

【注】此以五色合五病順逆生死之診法也。假如肝病色青,是正病正色。

_芋若反見他色,是病色交錯也。若見黑色,為母乘子,相生之順也。

若見赤色,為子乘母,相生之逆也。若見黃色,為病克色,其病不加,兇中順也。若見白色,為色克病,其病則甚,兇中逆也。曰相克逆兇者,謂相克為兇,兇中順尚可也。兇中逆必兇也。曰相生順吉者,謂相生為吉,如子乘母,為吉中小逆也,如母乘子,為吉中大順也。其余四臟皆仿也。

色生于臟,各命其部。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光晦神短,了了神足。單失久病,雙失即故。

【注】此以色合二目之神,診病生死之法也。五色生于五臟,各命其部而見于面。神藏于心,雖不可得而識,然外候在目,視其目光晦暗,此為神短病死之候也。若目睛清瑩,了了分明,此為神足不病之候也。單失者,謂或色或神,主久病也。雙失者,神色俱失,故主即死也。

面目之色,各有相當,交互錯見,皆主身亡,面黃有救,眥紅疹瘍,眥黃病愈,睛黃發黃。

【注】此以色合二目之色,診病之法也。面目之色,各有相當之色,如面之色,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目之色,如睛瞳黑、烏珠青、白珠白、兩紅也。若目青、目赤、目白、目黑,與面色但有不同,皆為交互錯見,病者皆主身亡也。惟面色黃者,為土未敗,五行有救,皆不死也。若傷寒兩目紅,則為發疹瘍之兆。兩目皆黃,則為病將愈之征。若兩睛通黃,則為主發黃疸之候也。

閉目陰病,開目病陽,朦朧熱盛,時瞑衄常,陽絕戴眼,陰脫目盲,氣脫眶陷,睛定神亡。

【注】此診目陰陽生死之法也。凡病者閉目,則為病在陰也;開目,則為病在陽也。朦朧昏不了了,非開目也,則為熱盛傷神也。視而時瞑,非開目也,則為衄血之常候也。目上直視,謂之戴眼,則為陽絕之候也。

視不見物,謂之目盲,則為陰脫之候也。目眶忽陷,則為氣脫之候也。

睛定不轉,則為神亡之候也。

五色既審,五音當明。聲為音本,音以聲生。

聲之余韻,音遂以名。角征宮商,并羽五聲。

【注】此明五音,乃天地之正氣,人之中聲也。有聲而后有音,故聲為音本,音以聲生也。聲之余韻則謂之音,非聲之外復有音也。

五色命乎五臟,診人之病,既已審矣;而五音通乎五臟,診人之病,亦當明也。角屬木通乎肝,微屬火通乎心,宮屬土通乎脾,商屬金通乎肺,羽屬水通乎腎也。

中空有竅,故肺主聲。喉為聲路,會厭門戶。

舌為聲機,唇齒扇助。寬隘銳鈍,厚薄之故。

【注】此明聲音各有所主之診法也。凡萬物中空有竅者皆能鳴焉,故肺象之而主聲也。凡發聲必由喉出,故為聲音之路也。必因會厭開闔,故為聲音門戶也。必借舌為宛轉,故為聲音之機也。必資之于牙齒唇口,故為聲音之扇助也。五者相須,故能出五音而宣達遠近也。若夫喉有寬隘,寬者聲大,隘者聲小。舌有銳鈍,銳者聲辨,鈍者不真。會厭有厚薄,厚者聲濁,薄者聲清。唇亦有厚薄,厚者聲遲,薄者聲疾。牙齒有疏密,疏者聲散,密者聲聚。五者皆無病之聲音,乃形質之稟賦不同也。以此推之,在喉、在會厭、在舌、在齒、在唇之故,當有別也。

舌居中發,喉音正宮,極長下濁,沉厚雄洪。

開口張顎,口音商成,次長下濁,鏗鏘肅清。

撮口唇音,極短高清,柔細透徹,尖利羽聲。

舌點齒音,次短高清,抑揚詠越,征聲始通。

角縮舌音,條暢正中,長短高下,清濁和平。

【注】此明五臟聲音不病之常之診法也。經曰:天食人以五氣,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聲音能彰。故五臟各有正聲,以合于五音也。如舌居中,發音自喉出者,此宮之正音也;其聲極長、極下、極濁,有沉洪雄厚之韻,屬土入通于脾。開口張,音自口出者,此商之正音也;其聲次長、次下、次濁,有鏗鏘清肅之韻,屬金入通于肺。

撮口而發,音自唇出者,此羽之正音也;其聲極短、極高、極清,有柔細尖利之韻,屬水入通于腎。以舌點齒成音者,乃征之正音也;其聲次短、次高、次清,有抑揚詠越之韻,屬火入通于心。

內縮其舌而成音者,乃角之正音也;其聲長短、高下、清濁相和,有條暢中正之韻,屬木入通于肝。此五臟不病之常聲也。

者,齒本肉也。

喜心所感,忻散之聲。怒心所感,忿厲之聲。

哀心所感,悲嘶之聲。樂心所感,舒緩之聲。

敬心所感,正肅之聲。愛心所感,溫和之聲。

【注】前以咽喉、會厭、舌、齒、口唇稟賦不同,以別非病之音。

此又復以人之情、感物成聲,以明非病之聲也。如為喜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忻悅以散也。怒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忿急而厲也。

哀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悲凄以嘶也。樂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舒暢不迫也。

敬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正直肅斂也。愛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溫柔以和也。

醫者于此比類而推不病之音,自可識有病之音也。

五聲之變,變則病生,肝呼而急,心笑而雄,脾歌以漫,肺哭促聲,腎呻低微。色克則兇。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甸县| 湟中县| 杭锦后旗| 五指山市| 隆子县| 教育| 香格里拉县| 阿合奇县| 浏阳市| 三门峡市| 太和县| 拜泉县| 体育| 蒙阴县| 宜兰市| 天等县| 平定县| 湄潭县| 安图县| 高陵县| 安阳县| 宁明县| 岱山县| 淮北市| 建始县| 凤山市| 黑山县| 于都县| 老河口市| 十堰市| 安义县| 津市市| 鹤庆县| 哈巴河县| 疏附县| 延安市| 祁连县| 左贡县| 岱山县| 高雄市| 阿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