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0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3165字
  • 2015-12-25 16:25:33

【注】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謂辛辣刺心之狀也。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謂心背相應而痛也。譬如蠱注,謂似蟲之往來不已而痛也。此皆心中寒邪之證。若其脈浮,是心得本脈,為寒邪上越之候,故自吐則邪去乃愈也。

【集注】徐彬曰:寒則為陰邪,外束之則火內郁,故如啖蒜狀,其似辣而非痛也。劇則邪盛,故外攻背痛,內攻心痛,徹者相應也,譬如蠱注狀,其綿綿不息。若脈浮,是邪未結,故自吐而愈。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藏傷所致也。

【按】其脈弦之「弦」字,當「沉」字,沉為腎脈,文義相屬,必是傳寫之囗。

【注】心傷者,謂心傷病之人也。因其人勞倦則擾其心,心之陽盛于上,故頭面赤也,上盛則下虛,故下重而無力也。心中痛,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沉,腎乘心傷之所致也。

【集注】尤怡曰: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蓋心虛者,其陽易浮,上盛者,其下必虛也。心中痛而自煩發熱者,心虛失養而熱動于中也。當臍跳者,心虛于上,而腎動于下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于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按】陰氣衰者為癲之「癲」字,當是「狂」字;陽氣衰者為狂之「狂」字,當是「癲」字。『內經』曰:重陰者癲,重陽者狂。必是傳寫之囗。

【注】邪哭,謂心傷之人無故而哭也。邪哭則使人魂魄不安,心之血氣少也。血氣少而心虛,則令人畏,合目欲眠則夢遠行,此是精神離散,魂魄妄行也。心之血陰也,陰過衰則陽盛,陽盛則為病狂也;心之氣陽也,陽過衰則陰盛,陰盛則病癲也。

心死藏,浮之實,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注】心中風寒之邪,若脈見浮之極實,如丸豆之狀,按之益勁躁疾亂動者,乃心藏死脈也。

【集注】李囗曰:『難經』云:心脈浮大而散,若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則真藏脈見,胃氣全無故死。『內經』云: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尋薏苡子,累累然,即如麻豆,意可與此同參。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囗囗而短氣。

【按】脾缺中寒之文。必是簡脫。

【注】脾中風邪,翕翕發熱,中風之本證也。形如醉人,亦風熱攘亂于中,應有之證也。腹中不快而煩,身體懈惰而重,皮目囗囗,動而氣短,皆脾經證也。

【集注】李囗曰:風屬陽邪而氣疏泄,形如醉人。言其面赤而四肢軟也。風氣內擾,故腹中煩重。皮目,上下眼胞也。

脾死藏,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

【注】脾中風寒之邪,若脈見浮之大堅,失其和緩,按之狀如覆杯,高章明潔,有力如搖,乃脾藏之死脈也。

【集注】李囗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浮之大堅,則胃氣絕,真藏脈見矣。覆杯則內空,潔潔者,空而無有之象也。狀如搖者,脈躁疾不寧,氣將散也,故死。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按】此條當在『腹滿篇』中便難之下,必是錯簡在此。

【注】趺陽胃脈也,若脈澀而不浮,脾陰虛也,則胃氣亦不強,不堪下矣。今脈浮而澀,胃陽實也,則為胃氣強,脾陰亦虛也。脾陰虛不能為胃上輸精氣,水獨下行,故小便數也;胃氣強,約束其脾,不化津液,故大便難也。以麻仁丸主之,養液潤燥,清熱通幽,不敢恣行承氣者,蓋因脈澀終是虛邪也。

【集注】徐彬曰:脾約病用丸不作湯者,取其緩以開結,不敢驟傷元氣也。要知人至脾約,皆因元氣不充,津液不到所致耳。

李囗曰:趺陽胃脈也。胃為水谷之海,浮為陽脈,故胃氣強而能食,小便數則津液亡,故脈澀。蓋脾主為胃行津液,此以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而大便堅也。麻子仁丸通幽潤燥。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筋 枳實一筋 大黃一筋 厚樸一尺 杏仁一升右六味,末之;煉蜜為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以知為度。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干姜苓術湯主之。

【按】腎缺中風、中寒二條,必是簡脫。

【注】腎著者,謂腎為寒濕所傷,囗而不行之為病也。腎受寒濕,故體重腰冷,如坐水中,雖形如水腫之狀。反不渴而小便自利,非水也,乃濕也。飲食如故,以病屬下焦腎,而不屬中焦脾故也。詢其所以得之之由,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傷之也,是以腰下冷痛寒勝也。腹重,濕勝也。如帶五千錢,形容重著之甚也。以甘姜苓術湯補土以制水,散寒以滲濕也。

【集注】尤怡曰:其病不在腎之中藏,而在腎之外府,故其治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也。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方

甘草二兩 白術二兩 干姜四兩 茯苓四兩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腎死藏,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注】腎中風寒之邪,若見浮之極堅,按之亂動有如轉丸,及下入尺中,通然亂動,皆腎死真藏之脈也。

【集注】程林曰:腎藏死,浮之堅,與『內經』辟辟如彈石曰腎死同意,皆堅之象也。按之則亂如轉丸,下入尺中者,此陰陽離決之狀也,故死。以上真藏與『內經』互有異同。

總之脈無胃氣,現于三部中,脈象形容不一也。

問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注】三焦竭部者,謂三焦因虛竭而不各歸其部,不相為用也。上焦受氣于中焦,下焦生氣于中焦,互相為用則為和也。若中焦虛竭,不能消化水谷,谷氣不受,則上焦不相為用而失和也,失和則谷氣郁而不宣,故善噫也。下焦虛竭,不能供升生之氣于中焦,則失和也。失和則腎氣獨沉,自不能禁,故前遺溺而后失便也。不須治,久則愈,在善噫可也。若遺溺失便,未有不治能愈者,恐是錯簡。

【集注】程林曰:竭虛也。『本經』云: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上焦胃上口也,中焦脾也,脾善噫,脾不和,則食息迫逆于胃口而為噫也。經云,膀胱不約為遺溺,因氣不和則溲便不約。故遺失而不能自禁制也。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注】熱在上焦者,篇中所謂肺痿吐涎沫也;熱在中焦者,篇中所謂腹滿堅痛也;熱在下焦者,篇中所謂小便淋瀝也。其外大腸有寒者,多清澈鶩溏,即下利溏瀉也。有熱者,便稠粘腸垢,即下利膿血也。小腸有寒者,下重便血,即結陰便血也。有熱者,熱流于大腸,蓄于肛門必病痔也。

【集注】徐彬曰:小腸為受盛之官,與心為表里。丙,小腸也。挾火以濟陰,而陰不滯,挾氣以化血,而血歸經,有寒則氣不上通而下重,血無主氣而妄行矣。直腸者,大腸之頭也,門為肛,小腸有熱,則大腸傳導其熱,而氣結于肛門故痔。痔者,滯其丙小腸之熱于此也。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囗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藏病也,終不移。聚者,府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囗氣者,囗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囗氣。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傍,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囗作漀解見首篇)【注】病有積、有聚、有漀氣,當別之也。積者藏病,無時不有,不移其處也。聚者府病,發作有時,展轉痛移也。為可治,謂府病易治也。漀深者,飲積囗下痛也,按之則止,不按復痛。以水氣得按暫散,故痛暫止也,此即其證而言之。然諸積大法,尤當以診候之也,脈來沉伏附骨而細者,乃諸積之診也。若見兩寸,積在胸中也;微出近魚際,積在喉中也;兩關,積在臍傍也;上關近寸,積在心下也;微下近尺,積在少腹也;尺中,積在氣沖也;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謂左右俱見,積在中央也。各以其部之處,而診積之所在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贤区| 台南县| 涟源市| 普兰县| 天全县| 宁波市| 东丰县| 河津市| 图木舒克市| 石屏县| 辰溪县| 凤城市| 巴马| 简阳市| 凯里市| 大悟县| 张北县| 水富县| 舟山市| 炉霍县| 海丰县| 唐海县| 将乐县| 府谷县| 道真| 莱州市| 旬邑县| 陇西县| 乐安县| 平乐县| 荔浦县| 靖西县| 榕江县| 内乡县| 宜丰县| 浪卡子县| 隆昌县| 彭州市| 遵义市| 岳阳市| 景德镇市|